生态工程重点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_第1页
生态工程重点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_第2页
生态工程重点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_第3页
生态工程重点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_第4页
生态工程重点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6—生态工程学时间:2011.12.21下午:2:00-4:00地点:环B106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题型:选择题1.5*20(面涉及宽。多注意细节)填空题1*5名词解释3*5(概念性为主)简答题6/7/7(以概念为主)计算题10(湿地工程计算题。两个公式)论述题2*10(概念性、综述性事物的理解。。。。反复强调的理论概念性东西)例题:单项选择题:1.生物处理废水主要利用什么来实现的?C。微生物代谢2.湖泊的主要功能有?具有初级生产力、为水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饵料和优秀的栖息地、水源地、可以滞留与降解污染物、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同时也有娱乐、休闲、科研等社会功能。填空题:1.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2.自生原理: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名词解释:(课堂上打勾的重点)1.生态工程的目标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2.河道的自然净化是河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河流受到污染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然净化使河流恢复到受污染以前的状态。简答题:1.简述生态恢复的定义,以及恢复生态学的主要内容2.简述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的三条基本原理(原理加上相关扩展内容)3.简述生态工程设计的总体原则论述题:试论述山地-沙地-平原生态工程类型的异同点。(对于典型地域特征的生态整治)(山地:如何保墒,两种地形的特异性选择;沙地:草?树?;平原:普通生态系统)论述湖泊-河道-湿地生态工程类型的异同点。湖泊:三圈系统;湖泊底泥,旅游,渔业,大气的污染控制河道:陆地-水陆交错带-河体。土地渗滤、地表满流。……湿地:自然湿地,湿地的构造方面入手;人工湿地的诊治。作业中做过的习题当论述题生态学中先锋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关系。(对于有争议的手段的工程学认识)解释先锋植物&外来入侵中,在极端情形下,利用外来入侵中的生物学特性作为先锋植物,但是可以对其进行控制。失分之处:1.选择题面广,建议多看PDF2.填空题要注意概念性原理3.作业题很有可能为简答和论述题4.计算题记住公式很容易搞定~重点整理:第一章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相关人名:H.T.Odum(美国)——1962;马世骏——1984;Mitsch(美)andJorgensen(丹麦);生态工程定义: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的基本能源:太阳能;生态工程的控制结构:有机体生态工程的产生背景:人口因素:地球的资源是有限度的,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必然有一定的限度,人口无节制的增加会导致消费量的猛增、能源的过度利用、食物和资源的消耗、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废水和废物的排放、噪音的增加;现代社会的人口状况和生产力已达到能够影响全球生态平衡的程度;自然资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现象;能源短缺: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的短缺;环境污染:水体污染(我国有65.4%的人饮用不合标准的水)、大气污染(含氯氟烃、多氯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氧化氮的排放污染,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的增加,造成区域性的酸雨)、土壤污染(农药、化肥、抗生素的普遍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七大水系及主要污染物:水系名称主要污染物水质优劣长江CODMn、石油类、NH4+-N二类水为主(81.0%)黄河CODMn、BOD5、挥发酚四类水(44.8%)劣五类(27.6%)珠江BOD5、NH4+-N二、三类水(78.6%)松花江CODMn、BOD5、NH4+-N三、四类水为主淮河CODMn、NH4+-N五类(59.7%)一二三四(40.3%)海河CODMn、石油类、NH4+-N劣五类(67.1%)二三类(14.4%)辽河CODMn、BOD5、NH4+-N五、劣五类为主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五大淡水湖:潘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外加青海湖和滇池)第二章整体论定义:整体论认为对一个系统的研究,要以整体观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来研究。虽然这类研究目前是较困难的,但却是必要的。整体理论是综合了解系统如生物圈、生态系统整体性质以及解决威胁区域以至全球生态失调问题的必要基础。还原论定义:还原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机械系统,最终能还原为一个决定性的力的控制下的个别微粒的行为。这样在研究中将一个整体的成分分开来研究,主要进行要素分析、定量表述,从而简化了研究,并更容易阐述科学结果,确信整个世界可还原为最简单的要素。生态工程处理对象:生态工程研究与处理的对象是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由异质性生态系统组成的、比生态系统更高层次水平的景观。他们是其中生存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和其非生物的物理、化学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互为因果地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自生原理: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3方面:1、同种生物种群间密度的自我调节;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数量调节(9种中间关系: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适应调节:生态系统中生物从生境中摄取需要的养分,生境则需对其输出的物质进行补偿,二者之间进行物质输出与输入的有限适应性调节,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适应调节。这种调节是维持土地生产力持久不衰,防止水体被有机质污染的基础,也是设计区域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理论依据。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在归还于环境中,此为物质循环。影响物质循环速率最重要的因素:1、循环元素的性质:及循环速率有循环元素的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致。2、生物的生长速率:影响生物对物质的吸收速度和物质在食物链中的运动速度。3、有机物分解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迅速将生物体内的物质释放出来,重新进入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2、气体循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连,具有明显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其分子和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3、沉积循环: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其速度比较慢,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固氮作用的三种途径:1、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2、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3、生物固氮,约占地球固氮的90%,主要是固氮菌、根瘤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多层次分级利用原理是通过分层多级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及副产品、废物、能量等资源,在代谢过程中,将一种成分的输出物和剩余物转换成后续或代谢的原料,他们的输出物又是其他一些后续成分的代谢原料,形成网络结构,是物质在系统内流转、循环往复,运行不息,生态系统中多层分级利用的结果,使所有副产品及废物均作为原料,也就无废物、无污染物了。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生物共生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4、物种多样性原理;5、物种耐性原理;6、景观生态原理;7、耗散结构原理;8、限制因子原理;9、环境因子的综合性原理生态位的定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之为生态位。食物链定义: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1、结构的有序性原理: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人工生态系统应遵循各系统统一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生物之间的和谐有序,又要考虑环境与生物的相关关系。2、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作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和流通。3、功能的综合性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总体功能是衡量系统效益的关键,既要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各部分之和。第三章数学模型的意义:真实性、精确性和普遍性来衡量。能量系统模型的发展背景:能量系统模型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在模拟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相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建模的基本数学工具:1、差分模型,描述变量的离散变化;2、如果用Vt用向量表示,那么上述方程便是方程组;3、矩阵,可以非常直观的表示系统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模的方法:分室系统方法:首先将生态系统分解成不同的亚系统组成,即不同的分室,然后研究各分室的物质或能量状态及其变化,如分室模型、能量模型、电路模拟模型等。第四章总体原则:(必考)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按照生态工程的原理,特别是整体、协调、自生、循环、因地制宜原理,以生态系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在少量人类辅助能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生态学原则:1、适当输入辅助能的原则:生态系统主要依靠太阳能,适当输入辅助能,可以增加反馈机会,提高生态系统主要能留途径的效率。2、再生循环及商品生产原则:根据物质循环原理,去除内源和外源的污染,根据再生与循环原理,利用的原料,化废为利,获得经济效益。3、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工程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类生态位和多层分级利用物质,保护与增加生物种类。4、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原则(充分按照环境因子对生物影响);生物的机能节律原则(充分考虑生物的物候节律)5、生物种群选择原则:根据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来选择,同时尽量选择兼有其他功能的种群;根据工程所处自然环境特征来选择,选定适生种群。6、种群匹配原则:根据生物互利共生,生态位等原则,选择匹配次要种群,同时也可以根据植物镶嵌性原理,建造起复合群体。7、人工压缩演替周期原则:根据生态系统次生演替原则,首先引进先锋群落,逐步进行生态系统的构建。8、种群置换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种间、种内竞争原则,逐步构建人工生态系统。9、经济效益原则:保护环境同时,还要产出农、牧、水产、林、副业及工业等产品,有直接的利润和经济效益。洪泽湖环境管理生态工程设计子系统:居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工业生产区、自然生态系统区、蓄水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物质代谢,能量变换和综合利用过程,以及可再利用的“废物”。结论:通过处理污水河段中凤眼莲,将污水处理与池塘养鱼两个原本平行独立的亚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互利共生网络系统,以凤眼莲为主的污水处理河段成为养鱼场的高产、低耗的青饲料生产基地,提供优质、低廉、量足的青绿饲料,且净化鱼池所排出的清洁水源,而鱼塘成为污水处理河段在净化与利用污水的后续部分大量接纳与转化处理污水的重要产品(凤眼莲),防止河段的凤眼莲造成二次污染。先锋物种与外来入侵种:先锋物种通常用于生态恢复过程中,被选为先锋物种的植物往往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等特点,在恢复群落生境早期和中期被广泛使用。外来入侵种指的是外来物种被引入一个稳定的生境中,可能因为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的物种,成为入侵者,打破当地生态平衡,快速占据生态空间。通常我们不采用外来入侵种作为先锋物种,尽管可以迅速适应生境,占据生态位,有利于种群生态系统的恢复,但是控制其生长限度将成为不可避免的难题,无止境的生长将使得生态工程处于崩溃状态,反而失去其修复的效果及目的;不过对于富营养或其他极端环境,我们也可采用外来入侵种作为先锋物种,对当地生境进行调解控制,已达到快速、大幅减轻污染或生境破坏的目的。生态工程设计子系统:环境辨识评价工程、水分多梯度富集工程、人工生物种群选择工程、种群匹配工程、时间节律工程、人工食物链工程土壤保墒方法:(盖膜保水效果最好)水平阶——适用于土层较薄的石质山地与黄土地区;水平沟——适用于陡坡、土层较厚的山地;反坡梯田——适用于黄土中缓坡地形;撩壕——适用于土层薄、土壤黏重的南方山地;块状整地的断面形式:穴状——适用于岩石裸露土层薄的地方;块状——适用于山地土层比较厚的地方或经济林;鱼鳞状——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的山地;高台——适用于水分过多的迹地、采伐迹地、盐碱地等地方;第五章生态恢复的定义:生态恢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与生态恢复相关的概念还有:1、重建:即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2、改良:即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3、改进:即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4、修补:即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5、更新:之生态系统发育及更新;6、再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恢复生态学的主要内容:生态恢复的目标是把受损的生态系统返回到它先前的,或类似的、有用的状态,最终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明显的融合在周围的景观中、或看上去类似活期的作用向某一熟悉且可接受的环境。恢复措施及恢复途径:1、当生态系统受损失不超负荷并是可逆情况下,压力和干扰被移去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2、当生态系统受损超负荷时,并发生不可逆变化,只依靠自然过程已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依靠人的帮助——生态工程。人类干预—管理后生态系统的变化结果:1、恢复:恢复是将受损生态系统从原理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2、改建:恢复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使恶化状态得到改造;3、重建: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是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4、恶化:恶化与恢复的方向相反,使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破坏;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工程流程:平整体地—人工草地恢复—营造速生杨—营造速生杨和林间农田—生态修复—景观营造林草间作的措施:退耕还草、以草定畜、围封育草、免耕固土、隔断沙源、减少尘源林草间作的营造途径:1、造林种草(刘草型):在造林地上进行全面整地,先造林,当苗木成活稳定后间播牧草;2、在封沙育草地上造林(放牧型):经营管理核心问题是如何放牧利用,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放牧时间和次数,封沙育草区内放牧以不影响封育效果的最大次数为宜;沙地林草农复合经营:沙陀地平行结构综合治理模式、沙平地网络结构模式、沙缘坨间低地立体开发模式第六章全球变化的表现形式:1、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气体:CO2、CH4、N2O、CFC);2、全球气温升高;3、海平面上升;4、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森林转化为农田、热带森林转化为其他生物量较低的覆盖类型);5、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人类活动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自1970年来均提高了10%—20%;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地表气温上升2—3.5℃,其后代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向高海拔地带迁移3、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物种的生态位进行调解适应,导致种群发生重组,当环境变化速度超过物种适应和变异的速度,导致物种的丧失和多样性下降;4、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5、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全球变化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并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可持续发展概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了:a.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b.持续性原则: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c.系统性原则:从全局着眼,从系统关系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功能:1、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2、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3、能够描述和表征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环境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3任务:人口、农业、环境保护)1、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性和综合利用;2、开发再生能源:风力、水力和太阳能,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3、倡导绿色工业:建立无废工艺,实施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的生态工程;4、提倡持续农业:提倡农业牧副渔多种经营,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提倡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避免化学污染;5、保护生物多样性;6、研究实施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的生态工程;废弃物的定义:一般地说,指某些无价值的应从他原来存在的环境中被抛弃出去的物质;专业的说,指基于当前法令而抛弃、将要抛弃或不得不抛弃的任何东西,包括生活垃圾和废水废气、工业垃圾和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气废水和丢弃物等。生态混凝土的定义:(必考)所谓生态混凝土是一类特种混凝土,具有特殊的结构与表面特性,能减少环境负荷,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并能为环保做出贡献。生态混凝土的分类:(必考)1、环境友好型生态混凝土:指可降低环境负荷的混凝土;2、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指能与动植物等生物和谐共存的混凝土。根据用途,可分为:a.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利用多孔混凝土空隙部位的透气、透水等性能,渗透植物所需要营养,生长植物根系这一特点来种植小草、地的灌木等植物,用于河川护堤的绿化,美化环境;b.海洋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将多孔混凝土设置在河、湖和海滨等水域,让陆生和水生小动物附着栖息在其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连续空隙内,通过相互作用或共生作用,形成食物链,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c.淡水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如上)d.净化水质用混凝土:利用多孔混凝土外表面对各种微生物的吸附,通过生物层的作用产生间接净化功能,将其制成浮体结构或浮岛设置在富营养化的湖河内净化水质,使草类、藻类生长更加繁茂,通过定期采割,利用生物循环过程消耗污水的富营养成分,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混凝土净水机理:1、物理与物化净化:利用孔隙吸附;2、化学净化:向污水中投放化学药品,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混您作用,从而形成沉淀的处理过程;3、生化净化:产生生物膜,以吸附净化;第七章河道修复生态工程的总目标:遵循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系统性、整体性、合理性等基本原则,优化配置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构建和到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向着恢复城市河道的自净能力的方向发展,在河道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城市景观生态效果。主要进行:自然净化修复、陆生生态修复、水生生态修复、湿生生态修复。自然净化定义:是河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河流受到污染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然净化使河流恢复到受污染以前的状态。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降解,逐渐被分解,最后变为无机物,当有机物被去除后,河水水质改善,河流中的其他生物也逐渐重新出现,生态系统最后得到恢复。强化自然净化修复途径:1、河流水体曝气复氧技术;2、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技术;3、生物试剂添加技术;河流水体曝气修复:

是指向河流中进行人工复氧,可以使空气也可以是纯氧,该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起应用。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是将城市河道设计成具有多种自然景观和生物类群,景观与净化功能并存的多功能河道净化系统,并利用多功能河道净化污水的生态工程技术。土地渗滤修复类型:1、慢速渗滤修复:将河水投配到覆盖植物的土壤表面,河水在流经地表土壤植物系统时得到充分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2、快速渗滤修复:将污染的河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沙滤性能的土壤表层污水在向下渗滤过程中生物氧化、(反)硝化、过滤、沉淀等得以净化;3、地表漫流修复:将污染的河水投配到生长多年生牧草,坡度和缓,土地渗透性能低的坡面上,使污水在地表沿坡面缓慢流动过程中得以净化;4、地下渗滤修复:将污染的河水投配到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地下土层中,污水经毛管浸润和在土壤渗滤作用下向周围运动且达到处理利用要求;水生生态修复与生物塘的区别:(必考)水生生态修复:利用水体中水生植物、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具有的自净功能进行净水的过程;生物塘:将被污染的河水在一种类似于池塘的处理设备内经长时间缓慢流动和停留,通过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河道水生生态的重建技术:1、河道水体沉水生植被重建: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伊乐藻、苦草—沮草、黑藻—金鱼藻群落重建;2、水体浮游动物群落重建:大型水蚤、滤食性浮游动物、捕食性浮游动物群落重建;3、河道底栖动物群落重建与消亡物种恢复:大型软体动物、大型甲壳类动物群落重建;4、典型微生物类群的修复和重建;湿生生态修复(位置):介于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之间,将被污染的河水投配到沼泽生植物的湿地上经耐水植物和土壤及其他基质的作用以净化。北京城区河湖水体水质改善工程运用技术(必考):1、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技术:利用天然洼淀,经合理的人工修整,建设天然湿地处理系统,在耐水植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使河湖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2、天然与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技术:水流从天然滤料间流过时发生过滤吸附,同时表面生长生物膜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或利用塑料等人工材料作为接触氧化填料;3、射流曝气增氧技术:利用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值;4、生物浮床水质改善技术:在重度污染水域建造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吸收、消减水中NP及有害物质,并在有限区域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5、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技术:对近郊区比较分散的入河污水,使点源污水在入河前处理。第八章湖泊的定义:湖泊是由一定形状的湖盆河水域构成,分布于大陆地表的洼地,湖泊水是地表水的一种,湖泊是一个在一定空间内,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湖泊分类标准:总氯(mg/l)总磷CODBOD贫营养型<0.25<0.0211中营养型0.25—0.70.02—0.051—81—5富营养型0.7—1.30.05—0.088—125—8重富营养型>1.3>0.08>12>8影响湖泊水量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迁、泥沙淤积、围湖垦殖湖泊水质遭受的污染:工农业面源、工农业点源、城镇农业地表径流水、蓝藻水华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湖泊养殖及水面娱乐污染、湖泊底泥污染、大气沉降氮磷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等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性物质,是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变化,造成湖泊水质恶化,加速湖泊老化,从而使湖泊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严重的甚至发生“水华”,给水资源利用(饮用、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及水上运输等)带来巨大损失。富营养化控制理论&治理方法论述题湖泊富营养化与污染控制理论:从流域入手,保护湖泊:控制流域入湖河道污染、大气沉降氮磷污染控源:控制点源污染:控制湖泊周边工业企业污染,氮、磷、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等;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湖泊周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湖泊周边生活污水污染、控制湖泊周边底边径流污染;控制湖内污染:控制湖泊旅游污染、控制湖泊底泥污染生态修复三圈理论:注意湖泊周边陆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水陆交错带(湖滨带)和侵蚀区的生态修复、湖泊浅水区的水生生态修复治理与管理相结合:制定湖区水质管理的规划、制定保护湖区的法规、建立湖区管理机构、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营养盐控制(内外源污染物控制):包括以截污为代表的外源性营养盐及污染控制;以清淤为代表的内源性营养盐及污染控制——引水、挖底泥直接除藻:采用化学、生化、机械等方法直接除藻,以粘土等进行直接除藻生物调控: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生态工程和生态修复:包括湖泊、湿地生态工程和水陆交错带;湖泊水生植被重建与修复,以利用植物根系吸附水体中的N、P,同时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削减地表径流量,修建入湖缓冲区与湖滨带,降低入湖N、P局部水体实施物理-生态工程技术,在取水口修建原水预处理水库,保证水源水的安全推广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第九章湿地的定义简答题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区域。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实现污水净化、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湿地的功能有:1水资源功能:供水、补充地下水2.抵御自然灾害功能:洪水控制、防止盐水入侵、防风护堤3.地球之肾:滞留与降解污染物、吸纳多余营养物4.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库保存5.提供天然产品:提供直接来源于湿地的水产品、肉食、毛皮、木材、药材等;湿地植物提供间接来源于湿地的动物饵料以及饲料水流动态湿地分类了解自由水面系统(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水面流潜系统;垂直流潜系统)湿地生态工程的概念湿地生态工程是利用湿地的水文和化学物质贮存器的特点,所设计的控制过剩营养物、沉积物和污染物,并且改善水质的生态工程;或利用上述特点综合整治低洼湿地,使其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成为良性生产。植物(芦苇、香蒲)以及微生物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发挥功能的物种P114-115湿地水力学计算例题2公式(必考):PS:这是根据老师上课画的重点整理的,也就是最大范围,内容有些多,开头的例题是老师举例的内容,还是蛮有暗示性的,好好复习哟!祝大家考试顺利!整理人:附件1《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依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概念定义】本办法所指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第三条【责任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和标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统一监管,统一开展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管理工作。第四条【协调机制】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各省(区、市)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第五条【管理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管控、奖惩并重的原则,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第六条【落实优先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在制定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对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各类规划和政策措施要及时作出调整。第七条【编制红线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应调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状况、人为活动情况,分析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风险,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目标,明确人为活动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监测监管、生态保护补偿、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具体方案。第八条【公众参与】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价和考核等信息。各省(区、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开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边界、调整、管控要求、保护管理、评价考核等信息,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并依托已有的各类举报平台,受理生态保护红线内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建立有偿举报制度。第九条【鼓励地方立法】各地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法规或规章。第二章划定与调整第十条【组织划定】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和分布意见,组织跨省域和陆海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与协调,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规范,指导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划定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经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技术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布实施。第十一条【划定范围】各省(区、市)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规范,开展科学评估,识别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域的空间分布。将上述两类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所有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应保持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位于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或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或各类保护地内的耕地、人工商品林,以及交通、通信、能源管道、输电线路等线性基础设施和风电、光伏设施所涉及的国土空间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管理。第十二条【确定边界和落图】在确定边界时,应结合自然边界、各类保护地边界、河湖海岸边界、土地调查或地理国情普查等明确的地块边界,并与省级及以上重大规划相衔接,准确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各地应综合运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大比例地形图,做到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清晰,落图准确。第十三条【勘界定标】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技术规程。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将生态保护红线准确落地。在重点地段(部位)、拐点和控制点设立界桩;在主要路口、村庄周边及其他人员密集或易到达的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树立标识牌。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破坏、污损和擅自移动生态保护红线界桩、标识牌。第十四条【红线标识】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生态保护红线标识,并对生态保护红线标识的使用进行管理。第十五条【红线调整】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每五年开展一次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在通过技术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边界或功能分区依法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自动调整。第三章人类活动管控第十六条【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七条【禁止类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开展以下人类活动:(一)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二)围填海、采砂等破坏海河湖岸线等活动;(三)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包括大面积开荒,规模化养殖、捕捞活动;(四)纺织印染、制革、造纸印刷、石化、化工、医药、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制造业活动;(五)房地产开发活动;(六)客(货)运车站、港口、机场建设活动,火力发电、核力发电活动,以及危险品仓储活动等;(七)生产《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7年版)》所列“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活动;(八)《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所指的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第十八条【允许类活动】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前提下,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开展以下人类活动:(一)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活动;(二)原住民正常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修缮和改造;(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林业活动;(四)国防、军事等特殊用途设施建设、修缮和改造;(五)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公益性的自然资源监测或勘探、以及地质勘查活动;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六)必要的河道、堤防、岸线整治等活动,以及防洪设施和供水设施建设、修缮和改造活动。第十九条【人类活动审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审批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一)对属于本办法十七条规定的禁止进入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二)对属于本办法十八条规定的允许进入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三)对于其他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须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开展;(四)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条【已有活动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已有人类活动和建设项目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处理、逐步解决的原则,从严查处违法建设项目。(一)属于本办法十七条规定的禁止进入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退出机制,制定退出计划,引导项目进行改造或者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调整为与生态环境不相抵触的适宜用途;(二)属于本办法十八条规定的允许进入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选址、规模和方案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三)对于其他人类活动或建设项目,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评估,根据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确定退出、调整或保留;(四)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采矿活动,应停止开采活动,有序退出并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对依法取得探矿权的,在不影响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依规开展勘查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耕地,可正常耕作,但不得擅自扩大规模;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对位于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水源地和湖库周边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风沙、盐碱化和石漠化等生态危害严重区域的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工商品林,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管理。鼓励各地创新商品林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签订协议、改造提升、租赁、置换、赎买等方式,实行集中统一管护,改善和提升其生态功能,并将重点区位的商品林逐步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红线内已有的交通、通信、能源管道、输电线路等线性基础设施,风电、光伏设施,以及防洪水利等设施,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管理、运行和维护,严禁擅自扩大规模。列入省级以上规划且涉及公益、民生和生态保护的线性基础设施、防洪水利工程,以及已经获得批准的风电、光伏建设项目,在不影响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选址和规模等进行建设,并在建设工程结束后对造成影响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第四章保护修复与生态补偿第二十一条【保护修复】各地应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修复方案,优先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节点,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各地和有关部门应将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统筹生态保护红线内水土保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国土综合整治等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渠道,切实落实保护与修复资金。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整治修复,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