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yang_第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yang_第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yang_第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yang_第4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yang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先秦诸子: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性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法家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儒家思想及其《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修》《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解释为语助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jǐnghángxíng高山,人们仰望;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伸引的方向前进。《论语》名言警句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4、朝闻道,夕死可矣。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行动敏捷);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1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这相反。)1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之道。)2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3、言必信,行必果。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2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28、既来之,则安之。29、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30、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孔子: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1、孔子的生平经历:先祖是宋贵族,父叔梁纥是奴隶主的下层。“少也贱”。当过“乘田”“委吏”,“博学多能”。一生困厄,致力于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2、孔子的影响: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3、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变化: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董仲舒们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

4、真实的孔子—实际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专研道德的伦理学家。1、青少年时期2、齐国经历3、从政鲁国4、周游列国5、晚年结局孔子一生的经历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19随娶亲。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逐渐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一.青少年时期孔子办私学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甚至怀疑他为间谍,于是不得不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二.齐国经历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三.从政鲁国孔子任鲁国司寇像夹谷会盟四.周游列国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诗经》书影《周礼》书影五.孔子晚年(专修教育文献整理)《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学习第一则:思考:

1、仪封人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人?用原文段的语句回答并翻译。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5)?且而与其从辟(6)(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ò)。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第二则:

1、长沮、桀溺是怎样的人?他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隐者。躲避世道的纷乱。嘲讽、瞧不起。

2、翻译孔子的答话并体会其内涵。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知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告诉长沮、桀溺等自己知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以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有德政或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告诉长沮、桀溺等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学习第三则: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1、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2、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3、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学习第四则: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ì)

(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文中“丈人”的身份是什么?他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13.

隐者。主张:消极避世,认为社会混乱无法整治,还是回归田园去自力更生,洁身自好

.

子路: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可能而去整治天下.#14.

有人认为老人是说他自己;有人认为是丈人责备子路;有人认为是批判孔子。#12.文中“丈人”还有哪些行为?如何理解“丈人”的这些为?植其杖而芸对孔子师徒的不以为然。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从丈人的角度:是丈人有意让子路看看他宁静的田园生活和家人团聚的温馨。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的思想观点,以热情打动子路的心,让他放弃周游入世.从孔子的角度:让儿子拜见子路,说明老人知道长幼之间的理解是不可废弃的;

但隐居躬耕,又说明了他废弃君臣之义。按孔子的观念,君臣之义也是不应该被废弃的。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准则。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异同?同:都对混乱污浊的现实社会有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