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烟排烟系统_第1页
防烟排烟系统_第2页
防烟排烟系统_第3页
防烟排烟系统_第4页
防烟排烟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九部分:防烟排烟系统2区别及应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排烟阀·补风口·加压送风口!3再议:排烟口(送风口)-直接启动消防风机,现状·展望!4走道防烟分区-长边长度的争议及处置!5观点:怎样计算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6《防排烟技术标准》地上地下楼梯间-共用原则的探讨!7探讨:自动排烟窗-控制方式·应用场所!8再议:常开防火门.自动排烟窗的温控自释放功能!9防排烟固定窗-答疑汇编,争议、探讨、引伸思考!10储烟仓高度(厚度)的计算方法!角钢法兰&薄钢板法兰(共板法兰)的区别第一章角钢法兰连接二、金属风管采用法兰连接时,法兰材料规格应按《防排烟技术标准》表6.3.1选用,风管接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法兰垫片应为不燃材料(A级1、角钢法兰的连接螺栓和铆钉的规格及间距应符合《通风处应设螺栓孔,同一批同规格的法兰应具有互并用铆钉铆接。风管的翻边应平整、紧贴法兰、宽度均匀,翻边高度不应小于第二章薄钢板法兰连接三、薄钢板法兰高度及连接应按下表规定执行,其螺栓孔的间距不得大于排烟技术标准》、《通风管道技术规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量验收规范》第三章应用范围第四章争议探讨压四个类别,并应采用相应类别的风管。风管类别应按下表的规定进行划分。第一章主要区别及应用第一章主要区别及应用第二章第二章防火阀2、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管,在穿越加压送风机房的房间3、实际应用中,根据功能需要,还有一些特殊的防火阀,比如防烟防火阀第三章排烟防火阀根据规范要求,排烟管道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第四章排烟阀第五章排烟口第六章补风口第七章加压送风口第八章参考视频解读石峥嵘:关于排烟口(加压送风口)直接自动启动排烟风机(加压送风机)的问题,我曾发过多篇文章,本文综合实际应用情况及新版图集要求,作简要说明。参考专题:防烟系统-报警/联动/手动/连锁控制,设计验收须知!排烟系统-报警/联动/手动/连锁控制,设计验收须知!排烟口与排烟风机,应采用直接自动启动!文末附:总结·展望!第一章前言本文并不反对总线启动,只是必须清楚,总线方案依赖于系统稳定性,在系统故障或“手动”状态下均无效,而目前大部分项目的实际运行都是“手动”状态,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当然,在总线制方案下解决问题也是完全可能的,但需要各规范及产品标准的协调,我们相信,随着规范的不断完善,问题终将得以解决!第二章基本功能·概述一、《防排烟技术标准》5.1.2和5.2.2规定:5.1.2: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加压风机应能自动启动。5.2.2:系统中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补风机自动启动。结合5.1.2和5.2.2条文解释可知,本功能“应确保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故障因素的影响”。二、关于本条文的实施,目前有总线启动和连锁启动两个方案,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讲述。第三章总线启动一、机械排烟系统的总线启动方案:手动开启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输入模块通过报警总线向消防联动控制器传送报警指令,由消防联动控制器控制系统启动。二、机械防烟系统的总线启动方案:手动开启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输入模块通过报警总线向消防联动控制器传送报警指令,由消防联动控制器控制加压送风机启动。三、总线启动的优点:全总线控制,用线少,施工相对简单。四、总线启动的缺点:1、总线制系统易受干扰;2、总线制系统受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及报警联动控制器故障状态影响,且必须是报警联动控制器处于“自动”状态才有效。注:日常运行中,大部分项目的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器是采用“手动”控第四章连锁启动一、机械排烟系统的连锁启动:手动开启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连锁启动排烟风机,其他控制方式与总线启动相同。相对总线启动方案,本方案增加了直接自动启动(连锁启动)排烟风机的功能。二、机械防烟系统的连锁启动:手动开启加压送风口,连锁启动加压送风机,其他控制方式与总线启动相同。相对总线启动方案,本方案增加了直接自动启动(连锁启动)加压送风机的功能。三、连锁启动的缺点:多了直接自启动回路,用线较多。四、连锁启动的优点:独立于火灾报警控制系统,不受火灾报警控制系统故障状态及手动或自动状态影响。第五章总结·展望本文并不反对总线启动,只是必须清楚,总线方案依赖于系统稳定性,在系统故障或“手动”状态下均无效,而目前大部分项目的实际运行都是“手动”状态,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当然,在总线制方案下解决问题也是完全可能的,但需要各规范及产品标准的协调,我们相信,随着规范的不断完善,问题终将得以解决!1、80%的火灾伤亡为烟气所致(并非高温和直接烧伤)!2、火灾发生时,手动开启排烟口(送风口),风机同步启动,及时排除烟气,可救命!!!3、满足规范要求不是目的,怎样确保长远有效运行,达到系统功能的目的,才是根本!4、“实际运行现状与己无关“的观点,应予纠正!石峥嵘刘丽波:走道防烟分区的争议较大,主要集中在走道局部放大对防烟分区长度的影响,以及口形、日形走道长边长度的计算方式上。这些问题,各地方标准差异甚大,以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为例,相同的口形走道,不同地方标准的取值差距可达4倍!本文要点:1走道局部放大对防烟分区长度的影响。2异形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确定。3住宅建筑的走道长度的确定。4敞开式外廊要不要设排烟设施。第一章常规概念一、防烟分区的概念:在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需要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是采用挡烟垂壁、结构梁及隔墙等划分的区域,设置目的是将烟气控制在着火区域(所在)的顶部空间范围内(储烟仓内通过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烟气排出,限制烟气向其他区域蔓延。二、走道防烟分区的面积及长度要求:1、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规定:防烟分区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排烟效果,《防排烟技术标准》4.2.4规定了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最大允许长度。2、走道防烟分区长边长度的规定:依《防排烟技术标准》4.2.4可知:当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当走道宽度大于许长度为24m。第二章走道宽度局部放大对防烟分区长度的影响!疑问:当走道宽度局部大于2.5m时,如何控制防烟分区长边长度?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走道宽度局部大于2.5m的情况,本文认为,一定比例和规模的局部放大,应予通融:一、基本处置原则:由《防排烟技术标准》4.2.4可知,对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走道,当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对于局部宽度大于2.5m的走道,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的复函(烟标[2019]31号)明确:“《防排烟技术标准》尚无针对走道局部超过2.5m情形的具体技术规定”。也就是说,类似问题应依现行规范要求处置:当走道宽度大于2.5m时,应按《防排烟技术标准》表4.2.4确定长边最大允许长度,比如,走道宽度大于2.5m,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走道,长边最大允许长度为24m。二、本文观点:道宽度不大于2.5m的情形确定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即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示例:疏散走道的候梯厅局部扩大空间(图示1),以及旅馆走道的局部扩大空间(示例2),等等,这些扩大部位的深度不大,对烟气流的影响有限,如大部分走道的宽度不大于2.5m,则其防烟分区的长边最大长度仍应可按不大于60m确定。三、实施困境:实际上,各地方标准均有走道局部放大的特许情况,关键争议是局部放宽部分的规模控制,目前主要有两个控制要求:一种是控制局部放大部分长度所占走道总长度的比例,一种是控制局部放大部分的面积,或两者兼而有地区,由设计师酌情处置。本文第五章附有广东、浙江、广西等地区的地方标准要求,以供参考。第三章怎样确定异形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定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相同的口形走道为例,不同地方标准的取值差距可达4倍!一、目前的主流观点:示3),将目前地方标准的三大主流观点列示如下:观点1:以计量轨迹不重复为原则计算最大长度L,图示1中L=2a+2b。观点2:以任意两点之间最大的沿程距离计算最大长度L,图示1中L=距可达距可达4倍!(图示3)-口形、日形走道示意图二、本文认为,限制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目的是确保排烟系采用固化的规则条文!防烟分区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排烟效果,《防排烟技术标准》4.2.4明确了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和最大允许长度,这是相互制衡的两个要素,直接影响排烟效果,最大允许长度的确定,不应采用固化的规则条文!三、基本原则及计算示例:原则1:不应小于走道任意两点之间的最大沿程距离(以最快捷路径计原则2:不应小于排烟总管出口至最远处排烟口的最大沿程保护区域长度(沿排烟风管方向的走道长度)。注:具体要求,参专题:走道防烟分区-长边长度的确定!。备注说明:1、原则2的沿程保护区域即沿排烟风管方向的保护区域,保护区域起点为排烟总管出口第一个排烟口的保护区域,终点为最远处排烟口的保护区2、规范限定了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长度,原则2可防止某路排烟风管保护距离过长的极端情况。注1:排烟风管过长,有效性和可靠性降低,应予适当控制。注2:只要合理设置排烟风管,原则2的长度就不会超过原则1),计算长度不会大于原则1,可直接依原则1计算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L。4、对于口字形、日字形等类似走道(图示5),原则2的计算长度L2可能大于原则1的计算长度L1,取较大者作为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L。5、对于自然排烟系统,规范已限制了的自然排烟口的设置距离,不存在机械排烟系统的极端情况,可直接按原则1处置。7、说明:观点仅参考,有地方标准者,依地方标准执行,本文第五章附有广东、浙江、广西等地区的地方标准要求。第四章其他疑问一、规范中没有规定住宅建筑内疏散走道防烟分区长边允许长度,怎样通廊式住宅已较少使用,单元式住宅通常不会出现走道过长的情况,特殊情况下可参公共建筑的相关要求执行。二、民用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要设置排烟设施,如在走道上设置门,将走道分为不超过20m的区段,是否可以不设排烟设施?1、疏散走道不应设置门、卷帘等影响疏散的隔离设施。2、即使因功能需要必须在走道设置门(比如医院等场所),也应按总长度确定是否设置排烟设施。三、敞开式外廊要不要设置排烟设施?一部分为敞开式外廊,一部分为内走道的情况,怎样设置排烟设施?1、敞开式外廊具备更好的自然排烟条件,应可以不设置排烟设施。2、一部分为敞开式外廊,一部分为内走道的情况,可在内走道和外廊交接处设置挡烟垂壁,外廊不需要设置排烟设施,内走道如超20m,则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第五章附录:地方标准附录1:不规则走道防烟分区长边长度的确定:一、广东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问题释疑:问题33:第4.2.4条,不规则内走道如何计算长度以及划分防分区?内走道按计量轨迹不重复来计算最长的长边即计算长度,防烟分区的划分按表4.2.4。二、《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7.2.11、对于矩形、L形形状的房间(防烟分区其任一边长度不应大于《防排烟标准》第4.2.4条中规定的防烟分区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对于多边形和圆形房间(防烟分区能覆盖(包含)该房间(防烟分区)且覆盖面积最小的矩形,该矩形的任一边长度不应大于防烟分区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对于走道或回廊(含单条或多条组合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可按分区内任意一点沿烟气扩散路径蔓延的最大沿程距离确定。三、南京《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技术研讨会信息:12、条文4.2.4规定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和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当遇到坡屋顶时空间净高如何选取?走道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环形内走廊如答:坡屋顶的空间净高按照防排烟图示P140页第2.3条说明确定。环形内走廊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可理解为任一条长边的长度,而非环形内走廊的四、广西制冷学会《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问题释疑:28第4.2.4条,对于“口”“日”型走道的防烟分区长度如何计算?答:按防烟分区中任意两点的沿程中线最大值计算。附录2:局部放大走道防烟分区长度的确定:一、广东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问题释疑:问题45:当内走道局部净宽>2.5m时,走道防烟分区如何划分?内走道单个区域局部净宽>2.5m的区域:面积<100㎡时仍按走道设计,面积≥100㎡时加设挡烟垂壁,划分独立防烟分区。二、《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7.2.12《防排烟标准》第4.2.4条附注中,对于主体宽度不大于2.5m的走道(或回廊当其局部变宽(该局部的累计长度不超过该走道防烟分区总长度的1/4,变宽的宽度不超过6m)时,该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45m;对于宽度大于2.8m且小于或等于3.0m的走道(或回廊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50m;对于宽度大于2.5m且小于或等于2.8m的走道(或回廊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55m。三、苏州《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疑难问题解答问题18:规范4.2.4,假如走道部分宽度大于2.5m,如何执行?解答:局部有小部分走道宽度大于2.5m,不影响走道宽度的定性,仍然按照小于2.5m的走道。若局部面积较大,可将局部区域与走道分别对待。四、广西制冷学会《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问题释疑:30第4.2.4条,对于总体宽度不大于2.5m但局部超过2.5m的走道,答1)对于总体宽度不大于2.5m、局部宽度超过2.5m的走道,局部变宽的累计长度不超过该走道总长度的1/3,且单一局部变宽区域长度不超过该走道总长度的1/6,变宽区域的宽度不超过5米,变宽区域无除疏散、候梯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可按走道宽度不大于2.5米情况划分防烟分区。(详下述示例)(2)对于酒店建筑客房层等,若走道总体宽度不大于2.5m,每间客房门处局部变宽,宽度超过2.5m,考虑到该走道疏散宽度为不超过2.5m,本走道按宽度不大于2.5米情况划分防烟分区。且每间客房门处局部变宽为均布性的,不计入(1)所述各项指标。以图30为例,上图走道总长度为54.8m,走道总体宽度2m。走道左上角局部宽度为2.8m,长度为9m,约占总长度的16.4%<1/6。走道右端局部宽度为3.7m,长度为5.6m,约占总长度的10.2%<1/6。两部分变宽区域累计长度为14.6m,约占总长度的26.6%<1/3。此时该走道最大允许长度可按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选用,即不大于60m可仅作为一个防烟分区。五、《湖南省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及处理意见》第五章暖通中(二)排烟系统问题11.公共建筑内走道宽度局部区域大于2.5m时,走道防烟分区的处理意见:局部有小部分走道宽度大于2.5m,不影响走道宽度的定性,仍然按照小于2.5m的走道。若局部面积较大,可将局部区域与走道分别对待,不满足按“必须修改(消防安全)”处理。石峥嵘:怎样计算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地方标准各执一词,差距甚大,以相同的口形走道为例,不同地方标准的取值差距可达4倍!限制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目的是确保排烟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长边长度的计算,应与排烟风管的设置形式相关,不应采用固化的规则条本文用简洁明确的规则,解决所有走道防烟分区长边长度的计算问题,供参考!供参考!第一章地方标准的主流观点关于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无规范条文可循,地方标准各执一词,差距一、目前的主要争议是口形、日形走道计算,下面以口形、日形走道为例(图示1),将目前地方标准的三大主流观点列示如下:观点1:以计量轨迹不重复为原则计算最大长度L,图示1中L=2a+2b。观点2:以任意两点之间最大的沿程距离计算最大长度(图示1)-口形、日形走道示意图第二章本文观点-基本原则防烟分区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排烟效果,《防排烟技术标准》4.2.4明确了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和最大允许长度,这是相互制衡的两个要素,直接影响排烟效果。限制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目的是确保排烟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长边长度的确定,应与排烟风管的设置形式相关,不应采用固化的规则条一、基本原则:1、本文认为,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可依两个原则确定,以相对较大值为准:较大值为准:原则1:不应小于走道任意两点之间的最大沿程距离(以最快捷路径计)。原则2:不应小于排烟总管出口至最远处排烟口的最大沿程保护区域长度(沿排烟风管方向的走道长度)。2、原则1相当于第一章观点2的计算方式,应沿走道方向的最快捷路3、原则2的沿程保护区域即沿排烟风管方向的保护区域,保护区域起点为排烟总管出口第一个排烟口的保护区域,终点为最远处排烟口的保护区4、对于自然排烟系统,规范已限制了的自然排烟口的设置距离,不存在机械排烟系统的极端情况,可直接按原则1处置。5、具体要求,参后续示例及图示8理解。二、原则2的意义:规范限定了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长度,原则2可防止某路排烟风管保护距离过长的极端情况。示例:在图示13中,因受现场条件限制,排烟总管只能往一侧伸展,原则2的计算长度L2=2a+2b(这是最不利的极限情况,相当于第一章观点1L=L2=2a+2b。依规范要求,L2不能超过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长度,有效防止了类似极端情况的发生。注1:排烟风管过长,有效性和可靠性降低,应予适当控制。注2:只要合理设置排烟风管,原则2的长度就不会超过原则1。也就是说,正常合理设置排烟风管的情况下,走道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可直接按第三章示例讲解依据第二章基本原则,将各类型走道的计算,示例讲解如下:1、原则1计算长度:任意两点最大沿程距离L1=a。2、原则2计算长度:图示2的最大沿程保护区域长度L2=a,图示3的最大沿程保护区域长度L2=b。3、结论:由图示可知,不管排烟总管的出口位置在哪里,L2均不会大于L1,一字形走道可依原则1确定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L型(图示4)、折线型走道(图示5、图示6),计算方式与一字形走道一致,可依原则1确定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1、原则1计算长度:当a≥c时,任意两点最大沿程距离L1=a+b。2、原则2计算长度:最大沿程保护区域长度L2=a+b。3、结论:由图示可知,不管排烟总管的出口位置在哪里,L2均不会大于L1,T形走道可依原则1确定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注:图示8为主要部件标识,本文图示均相同,不另重复。1、原则1计算长度:当c≥a时,任意两点最大沿程距离L1=b+2c。图示9中,最长侧排烟风管所保护走道的最大走道长度L2=b+2c(c≥a);图示10中,最长侧排烟风管所保护走道的最大走道长度L2=b+c。注:排烟总管分支为两个方向的排烟风管,只计算最长侧风管。3、结论:由图示可知,不管排烟总管的出口位置在哪里,L2均不会大于L1,H形走道可依原则1确定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任意两点最大沿程距离L1=a+b。图示11中,两侧风管对称布置,单侧排烟风管所保护走道的最大走道长度L2=(1/2)a+b+(1/2)a=a+b。L2=(1/2)a+b+a=1.5a+b,大于原则1的计算长度。图示13中,右侧排烟风管所保护走道的最大走道长度L2=2a+2b,大于3、结论:由图示可知,对于口形走道,依风管设置方式不同,原则2的计算长度可能大于原则1,在图示11中,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为a+b,在图示12中,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为1.5a+b,在图示13中,防烟分区的长日形走道的计算方式和原则,与口形走道相同,示例中,图示14的防烟分区长边长度为a+b,在图示15的防烟分区长边长度为1.5a+b。注:当排烟管有多个分支时,只计算最长保护长度的分支。能大于原则1,不再另述。第四章总结一、观点总结:会大于原则1,可直接依原则1计算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应取较大者作为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3、对于自然排烟系统,规范已限制了的自然排烟口的设置距离,不存在机械排烟系统的极端情况,可直接按原则1处置。二、申明:本文观点供参考!有地方标准的地区,建议按地方标准执行;没有地方标准的地区,可酌情确定。第五章附录:地方标准索引一、广东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问题释疑:问题33:第4.2.4条,不规则内走道如何计算长度以及划分防分区?内走道按计量轨迹不重复来计算最长的长边即计算长度,防烟分区的划分按表4.2.4。二、《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7.2.11对于矩形、L形形状的房间(防烟分区),其任一边长度不应大于《防排烟标准》第4.2.4条中规定的防烟分区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对于多边形和圆形房间(防烟分区能覆盖(包含)该房间(防烟分区)且覆盖面积最小的矩形,该矩形的任一边长度不应大于防烟分区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对于走道或回廊(含单条或多条组合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可按分区内任意一点沿烟气扩散路径蔓延的最大沿程距离确定。三、南京《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技术研讨会信息:12、条文4.2.4规定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和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当遇到坡屋顶时空间净高如何选取?走道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环形内走廊如答:坡屋顶的空间净高按照防排烟图示P140页第2.3条说明确定。环形内走廊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可理解为任一条长边的长度,而非环形内走廊的四、广西制冷学会《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问题释疑:28第4.2.4条,对于“口”“日”型走道的防烟分区长度如何计算?答:按防烟分区中任意两点的沿程中线最大值计算。《防排烟技术标准》地上地下楼梯间-共用原则的探讨!排烟技术标准》3.1.6的基本条件,关于这个共用的判断原则,存在诸多争议。按《建规》要求,当地下与地上楼梯间在同一平面投影内(同一个形式也应视为满足《防排烟技术标准》3.1.6的要求。石峥嵘:关于自动排烟窗(口)的控制方式,争议较大。本文认为,考虑火灾报警联动系统的不确定性,需具备自动控制方式的自动排烟窗(口),均应具备温控释放开启功能。自动排烟窗(口),是指可通过手动和自动方式开启的自然排烟窗(口其中的自动方式,通常包括火灾报警联动开启和温控释放开启等。石峥嵘:常开防火门和自动排烟窗等,尚无专项产品标准,考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不确定性,参照防火卷帘和防火窗等相关产品标准要求,本文认为,这类消防设施应配套温控释放装置,具备温控释放功能,达到预定一、常开式防火门及自动排烟窗等消防设施,应配套温控释放装置:1、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系统易受干扰,受产品故障状态影响。2、消防报警联动控制器必须处于“自动”状态才有效,而目前大部分项目均处于“手动”运行状态。3、考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不确定性,参照防火卷帘和防火窗等相关自动排烟窗自动开启。二、常开式防火门及自动排烟窗等的火灾报警联动控制要求,依相关规范要求处置:1、对于常开式防火门,应同时具备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关闭的功能,具体要求,参专题:联动/手动/温控释放-防火门(防火门监控),设计验收须知!2、对于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自动排烟窗(口)宜具备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开启的功能,具体要求,参专题:排烟系统-报警/联动/手动/连锁控制,设计验收须知!1、《防火卷帘》(GB14102-2005)6.4.7要求,防火卷帘应装配温控释2、《防火窗》(GB16809-2008)3.5要求,防火窗的启闭控制装置应至少具有易熔合金件或玻璃球等热敏感元件自动控制关闭窗户的功能:第一章机械防烟系统的固定窗第二章机械排烟系统的固定窗:();:(:(2、设置在靠外墙且不位于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单个固定窗的面积不应小于五、除洁净厂房外,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000m²的制:(第三章规范争议),1、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且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于5m。(4.5.4)”),第四章引伸思考规范4.1.4条文说明“在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无窗房间要求加设可破拆的固1、实际应用中,有些楼梯间不到屋顶且不靠外墙,有些楼2、《技术标准》要求“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定窗面积达到楼地面面积的5%,这类场所通常人员密集,隐患不可忽略,也有注:建议参考救援窗的设置要求:在《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五章各地市关于固定窗的答疑参考?(?)1、防烟系统解读及应用!2、排烟系统解读及应用!石峥嵘:《消防设施通用规范》废止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原3.3.11强条,引来“防烟固定窗存亡”热议,闲聊如下:给大郎的药,把隔壁官人给整了”。现《消防设施通用规范》废止防烟固定窗之强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第3.3.11条自然难免让部分人心情澎湃。针对诸多“是否可以不设固定窗、是否可以把已设计的固定窗取消”等疑议,参考消息如下:2、防烟固定窗不会取消,但设置要求适当从宽,仅要求靠外墙或直通屋面以上要求,从新《建规》和《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可见一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要求,在即将发布的《建筑防火通用规范》中,会有初步答案。储烟仓,是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的用于蓄积度大于安全疏散所需的最小清晰高度Hq,当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储烟仓厚度取2、其他区域的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下式计算:Hq=1.6+0.1×H);石峥嵘:在风机的设计选型及风管风口的规格计算中,风机选型风量不应小于设计风量,风管、风口的规格应根据计算风量确定。石峥嵘:对于走道和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等情况,排烟口可能置于储烟仓以下,排烟时必然会抽吸到新鲜空气,此时限制排烟口最大排烟量无实际意义。烟技术标准》第4.6.14条的规定计算确定。最大允许排烟量是指每个排烟口允石峥嵘:排烟口最大排烟量的计算,与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的烟气层厚度(db)相关,本文指出:依据规范正文及NFPA92的要求,db取值宜采用排烟口最低点以下的烟层厚度,不宜采用排烟口中线。同时,本文提出,设计应用中,尚应注意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与排烟口自身的尺寸的关联,以及排烟口之间的间距要求,并提出了解决措《防排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中,db参数为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的烟气层厚度,但在《技术标准》的条文说明和图示中,当排烟口安装于侧墙上时,db取值采用了排烟口中线以下的烟层厚度。本文指出:依据规范正文及NFPA92的要求,db取值宜采用排烟口最低点以下的烟层厚度,不宜采用排烟口中线。一、在《技术标准》的条文说明和图示中,当排烟口安装于侧墙上时,db取值采用了排烟口中线以下的烟层厚度。本文认为,依据规范正文及NFPA92的要求,db取值宜采用排烟口最低点以下的烟层厚度,不宜采用排烟口中线,解说如下:1、为什么要限制每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怎样确定最大允许排烟量?如果一个排烟口的排烟量太大,就可能会在烟层底部撕开一个“洞”,卷入储烟仓以下的新鲜冷空气,从而降低实际排烟量,参见图示1:因此,有必要规定每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技术标准》4.6.14明确了机械排烟系统中单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的确定方法,Vmax宜按下式计算,或按《技术标准》附录B选取。式中db参数为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的烟气层厚度(m很明显,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与db密切相关。2、争议由来:《技术标准》4.6.14明确表示“db为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烟气层厚度”,但在规范条文说明和图示中(图示2当排烟口安装于侧墙上时,db取值为排烟口的中线,并没有取排烟口的最低点,由此引发争议:3、本文认为,当排烟口安装于侧墙上时,db取值宜采用排烟口最低点以下的烟层厚度,不宜采用排烟口中线,原因如下:本公式引自于NFPA92的5.6.3b(注:db与NFPA92的5.6.3b的d对应NFPA92明确表示:“d为排烟口最低点以下的烟层厚度”,见图至此,综合NFPA92及《技术标准》4.6.14正文要求,本文认为,规范条文解释和图示欠妥,db应修正为排烟口最低点以下的烟层厚度,从系统功能的角度,这种取值方式也相对更有保障,修正后的图示如下(图示4(图示4)二、设计应用中,尚应注意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与排烟口自身的尺寸的关联,《技术标准》忽略了与此相关的要求,应予以补充: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与排烟口自身的尺寸是有关联的,可参考NFPA92中5.6.7的要求(图示7db/Di应大于2,Di为排烟口当量直径。注1:《技术标准》中的db与NFPA92的d对应。注2:排烟口当量直径可依据《技术标准》4.6.14计算。三、另外,当设置有多个排烟口时,排烟口之间应满足一定的间距要求,《技术标准》也没有提及,可参照NFPA92的5.6.9执行:遗憾:本文讨论了排烟口向下设置以及排烟口安装于侧墙上时的计算方式,但对于排烟口设于排烟管道顶面的情况,规范没有明确db的取值方式, 以及排烟口与顶板的距离要求,设计无规可依,也就是说,当排烟口设于排烟管道顶面,Vmax将无法确定,期待规范修订时完善补充。注:本文所述的NFPA92,是指美国防火协会的《烟雾控制系统标准》(NFPA92-2018)。石峥嵘刘丽波:类似大堂的大空间场所,当贯通多层时,防火分隔要求严格,尤其是排烟量要求较高,往往难以承受!大空间场所如能按中庭要求处置,能解决不少问题!本文详解中庭、大堂及同时,本文也对大空间场所的排烟量计算方式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要点:详解如下:第一章中庭排烟系统计算及示例一、《防排烟技术标准》4.6.5明确了中庭排烟量计算要求:二、由上可知,中庭排烟量计算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如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排烟系统,其最大排烟量的两倍不大于107000m³/h,则中庭的机械排烟量可取107000m³/h。2、如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排烟系统,其最大排烟量的两倍大于107000m³/h,则中庭的机械排烟量按中庭周围场所排烟系统最大排烟量的两倍确定。3、中庭回廊设置排烟系统时,回廊的排烟量不应小于《防排烟技术标准》第4.6.3条第3款的规定,中庭排烟量可取40000m³/h。三、系统形式选择及自然排烟窗有效面积:中庭可以采用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机械排烟系统按常规设计,本文不再阐述,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排烟窗有效面积可按以下要求确定:1、当排烟量不小于107000m³/h时,依《防排烟技术标准》4.6.5-1条,自然排烟窗风速不大于0.5m/s,当取107000m³/h时,排烟窗有效面积:S1=107000/3600/0.5=59.4(㎡)2、当排烟量取40000m³/h时,依《防排烟技术标准》4.6.5-2条,自然排烟窗风速不大于0.4m/s,排烟窗有效面积:S2=40000/3600/0.4=27.第二章大堂等大空间场所的排烟系统计算其中,机械排烟系统和自然排烟系统,排烟量计算的K值(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不同,分别阐述如下:二、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计算:对于空间净高大于6m的大堂及类似大空间场所,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直接关系排烟量大小,本示例按6m以上场所考虑。2、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的排烟量计算(表2注1:表中假设排烟口距顶棚0.2m安装,排烟口之下的烟层厚度:房间净高10m及以下时取1.0m,大于10m时取2m。此处Z=(房间净高-0.2-烟层厚度),如实际工程中取值与本表不同,需重新计算。注2: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当采用机械排烟时,取K=1.0;Cρ—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Cρ=1.01KJ/(Kg.K)注3:红色数字表示与中庭数值的相同点。三、自然排烟系统-排烟量计算及排烟窗净面积计算:2、当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大堂的排烟量如下表4所示:注1:表中假设排烟口距顶棚0.2m安装,排烟口之下的烟层厚度:房间净高10m及以下时取2.0m,12~15m时取3m,16~18m时取4m。此处Z=(房间净高-0.2-烟层厚度如实际工程中取值与本表不同,需重新计算。注2: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当采用自然排烟时,取K=0.5;Cρ—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Cρ=1.01KJ/(Kg.K)注3:黄色填充数字代表烟气平均温度与烟气平均温度的差小于15℃,不合格。依《防排烟技术标准》4.6.8条,应通过重新调整设计,比如加大烟层厚度等。注4:红色数字表示与中庭数值的相同点。第三章中庭、大堂(及类似场所)的对比一、在机械排烟系统中,中庭、大堂等大空间场所的排烟量对比如下:1、在表1示例中,大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大堂高度大于8.74m时,大堂的计算排烟量大于中庭的计算排烟量。2、在表2示例中,大堂没有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大堂的计算排烟量始终大于中庭的计算排烟量。二、在自然排烟系统中,中庭、大堂等大空间场所的排烟量对比如下:1、在表3示例中,大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大堂高度大于8.74m时,大堂的计算排烟量大于中庭的计算排烟量。当大堂的高度超过14.22m时,大堂的自然排烟窗的有效面积大于中庭。2、在表4示例中,大堂没有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大堂的计算排烟量始终大于中庭的计算排烟量。当大堂的高度超过12.45m时,大堂的自然排烟窗的有效面积大于中庭。三、说明:本文所述示例及计算,仅供参考,实际中因参数不同而有别,比如储烟仓高度直接影响排烟量,等等。第四章大空间场所按中庭处置的条件综上可知,中庭排烟系统有相对宽松的要求,如大堂等大空间场所按中庭要求处置,能解决不少问题!实际应用中,从建筑防火的角度,除用作扩大前室或扩大封闭楼梯间的情形外,对于无可燃物且贯通多层的大堂及类似大空间场所,可参中庭的具体处置要求,参专题:大堂等大空间场所-设置形式及争议!建筑防火处置措施!第五章引伸思考《防排烟技术标准》4.6.3要求: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空间净高大于6m的场所,其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根据场所内的热释放速率以及本标准第4.6.6条~第4.6.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表4.6.3中的数值。实际上,表4.6.3数值是接近储烟仓极限最小高度的计算值,也就是燃料面到烟层底部高度(Z)的最大值,同等条件下,其他任何储烟仓高度下的计算值均将小于表4.6.3中的数值,两者再取大值无意义!因此,本文认为,对于空间净高不大于9m的场所,本条文规定无实质意义,直接取表4.6.3中的数值即可。参考专题:规范探讨:高大空间排烟量的确定!第六章参考专题1、大堂等大空间场所-设置形式及争议!建筑防火处置措施!2、储烟仓高度(厚度)的计算方法3、防排烟系统-计算风量、设计风量的区别及应用!4、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的探讨!5、排烟口最大排烟量的争议探讨!db取值的修正建议及补充!6、规范探讨:高大空间排烟量的确定!本文认为:大于6m的高大空间场所的排烟量,可根据该场所的热释放速率,按第4.6.6条~第4.6.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或直接取表4.6.3中的数值。申明:本文供探讨,具体应以规范要求为准!《防排烟技术标准》4.6.3要求: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空间净高大于6m的场所,其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根据场所内的热释放速率以及本标准第4.6.6条~第4.6.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表4.6.3中的数值。本文认为:在本4.6.3条文中,表4.6.3中的数值,接近储烟仓极限最小高度的计算值,也就是燃料面到烟层底部高度(Z)的最大值,同等条件下,其他任何储烟仓高度下的计算值均将小于表4.6.3中的数值,两者再取大值无意义!因此,本文认为,本条文规定宜修改为:大于6m的高大空间场所,其排烟量可根据该场所的热释放速率,按照《防排烟技术标准》第4.6.6条~第4.6.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或直接取表4.6.3中的数值。分解如下:通过反算可知,表4.6.3中的排烟量数据,应该是按储烟仓高度为10%房间净高时的结果(以下为有喷淋情况的反算推算表储烟仓高度为房间净高的10%,是规范要求的机械排烟最小储烟仓厚度,也是燃料面到烟层底部高度(Z)的最大高度,由下表公式可知,相同条件下,烟层底部高度(Z)最大值时对应的排烟量即最大排烟量,也就是说,表4.6.3所列的排烟量为最大排烟量,任何其他计算条件下的排烟量都不可能大于这个排烟量,再规定计算值不应小于表4.6.3中的数值无意义。高大空间排烟量V最终由《防排烟技术标准》式4.6.13-1给出,由公式可知,在火灾热释放速率确定的情况下,其他参数均不会改变,排烟量V仅与烟羽流质量流量Mρ成正相关关系,由式4.6.11-1、4.6.11-2可知,Mρ与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Z成正相关,即与设计烟层厚度反相关,当设计烟层厚度(储烟仓高度)最小时,这时的计算排烟量V最大。既然表4.6.3中的数值接近设计烟层厚度(储烟仓高度)最小时的排烟量,其他计算值就都会小于表值,再计算对比取大值无任何意义。实际上,在大空间排烟系统设计时,可以在保证清晰高度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设计烟层厚度,降低系统计算排烟量,如经过计算得出的排烟量比表4.6.3中的数据小,可按计算排烟量确定,才具实质意义,也应是规范条文的初衷!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4.2.3),让烟气在着火层及时排出,防止烟气向上层蔓延,以利人员疏散和救援。敞开楼梯间在疏散走道的开口,是否需要设置挡烟垂壁?设施的疏散走道,其敞开楼梯间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其他挡烟设施;不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疏散走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