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_第1页
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_第2页
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_第3页
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_第4页
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pptx内容山西陶寺遗址的简介陶寺遗址的发掘进展陶寺遗址的环境分析陶寺遗址——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

公元前2300年左右,一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在晋南的汾河之滨崛起。

在这里,王族墓地、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人们不禁将它和传说中的“尧舜之都”联系起来。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简介——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塔儿山襄汾县中国最早的城市之光—陶寺遗址重大发现居址墓地文化遗物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大贵族——以台基和平地建筑为主。下层贵族——以平地和半地穴式建筑为主。普通人——半地穴式和窑洞居多。

普通房屋不论贵贱,多在室内地面涂草拌泥,经夯实或焙烧,多数再涂一层白灰面,并用白灰涂墙裙。居住面中央有柱洞和灶坑。大贵族的宫殿建筑的白灰墙皮刻有花纹装饰。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上切是日出时太阳与塔儿山的上切线,下切是太阳出山的一刹那与塔儿山的下切线,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气。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居址墓地文化遗物①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②中型墓: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③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居址墓地文化遗物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骨器、铜器等。

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扁壶上周朱砂写了两个字符,一个是“文”字,另一个字符学界存在较大分歧,或释为命、易、尧、邑、唐等,但都与“唐尧”或“夏禹”或“夏启”有关。出自陶寺晚期小墓墓王手臂上。铜齿轮形器没有实用传动功能,学者对其表现期望月轮回功能的推测。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钏饰。胎褐色,器表灰褐色。盘的外壁着绳纹,内壁施黑陶衣为地用朱红彩绘出蟠龙纹,龙的尾部已模糊不清。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从出土情况判断,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则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陶寺遗址的发掘进展

考古发掘过程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1978-1987年第一次发掘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9-2001年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2002-2003年在陶寺中期城址内东北部,确定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陶寺遗址的历史演进分析陶寺遗址的考古资料,陶寺古城经历了陶寺小城、陶寺大城和陶寺文化晚期村落三个重要阶段。陶寺遗址的环境分析

地磁研究陶片、板瓦、彩绘颜料测试分析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动物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分析陶寺遗址的环境分析

植硅石分析植硅石分析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古环境研究方法。每一地层中的植硅石组合都反映出土壤剖面所代表的时间跨度中不同的文化事件和环境要素。适宜在温暖湿润环境下生长的黍亚科——哑铃型和十字型植硅石;

画眉草亚科——短鞍型植硅石;分布在北方干旱或寒冷地区的早熟禾亚科——齿型和帽型植硅石;热带亚热带地区、需较高的温度和降水的竹亚科——长鞍型植硅石。推测陶寺城址外西北近郊即中梁村一带,地势比较开阔平缓,可能是大片农田存在地点之一,因此在这里选择中梁村北第Ⅰ、Ⅱ剖面采集植硅石土样。另一处可能的部位在城址外的西南近郊即宋城一带共个20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样品描述和数量统计结果如下表:中梁Ⅰ剖面中梁Ⅱ剖面宋村剖面指示偏暖湿的气候类型指示干冷气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山时期的气候与仰韶暖期相比已有向干冷转变的趋势;另一方面可能是缘于原生黄土沉积的影响,来自内陆的黄土是产生于干旱环境的。)陶寺遗址随着地势的变化,微环境也有所不同。陶寺遗址南高北低,南部难以存水呈现偏旱的微环境,北部积水呈现出偏湿的微环境,西北部的中梁取样剖面有大量的芦苇扇形植硅石;位于西南的宋村剖面则因地势高亢只有极少量的芦苇扇形植硅石。近代陶寺一带早已不种水稻而在陶寺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却曾于贵族居住区周围的灰坑内浮选出少量炭化大米结合当时暖湿的气候大环境和中梁村一带多芦苇扇形植硅石的低隰微环境,推测在陶寺遗址北部的低洼湿地可能存在少量的水稻种植,收获的稻谷也主要是供给贵族们享用。这便意味着陶寺城址外西北部低隰之地有可能在陶寺文化时期是潜在的水稻田之所在。出土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生活在不同地质背景的人或动物,其机体内锶同位素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不同的地质构成特征形成了不同的锶的分布区域,这成为人们通过锶同位素的地区特征追溯人类或动物栖息地的依据。根据陶寺遗址出土的猪、羊和牛锶同位素比值可以判断先民们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是自给自足,还是部分或全部依赖“进口”。

动物标本全部来自陶寺文化晚期。陶寺遗址不同时期出土家养动物的量化统计如表:上表列出了陶寺遗址出土动物牙釉质的87Sr/86Sr的比值。以陶寺遗址出土猪牙釉质样品确定了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再以此判断其他动物是当地的还是外来的。原因:1、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猪是我国最早进行饲养,最重要的家畜之一;2、陶寺遗址,出土的动物中猪的数量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的,说明当地饲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3、13C分析与人的食物结构基本相同,圈养的可能较大4、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远小于其他动物,可以推断猪由当地饲养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通过计算得出,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74~0.711044之间。

在陶寺遗址陶寺文化晚期时猪已大部分由当地饲养,也饲养一部分黄牛绵羊,但还有一部分黄牛和绵羊要从外部引进。这批动物的遗骸均出自陶寺文化晚期时宫殿区一个破坏宫殿台基(IFJT3)的垃圾坑。当时已被从事石器加工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这批动物的遗骸是被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利用后留下的,一方面说明陶寺人与外部存在较广泛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说明也许这两种动物当时在该地区已经比较普及。陶寺遗址——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

唐尧时代虽然是一个酋邦林立的时代,但多数酋邦已具有了国家的特征和性质。其中,尧的酋邦无疑是当时最为强大和最具代表性的。因为陶寺遗址不仅有“王墓”、陶礼器、铜器、朱书文字,而且有城垣、宫殿、祭祀区、仓储区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最早的“观象台”。从聚落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