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930-2024 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导则_第1页
DB13-T 5930-2024 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导则_第2页
DB13-T 5930-2024 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导则_第3页
DB13-T 5930-2024 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导则_第4页
DB13-T 5930-2024 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220.99CCS

C

8013 DB

13/T

5930—2024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导则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13/T

593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新、李骜、康佳欣、刘兆青。DB

13/T

5930—2024 森林—城镇交界域拥有丰富的生活、农业生产、休闲和宗教祭祀相关的建构筑物和设施,该区域的建筑与植被混合分布,具有复杂的可燃物分布和地理环境,发生的火灾往往具有与森林火灾或城市建筑火灾显著不同的火行为特征,常导致更为严重的危害。因此,通过制定标准提高该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抗御火灾的能力对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件确定了森林—城镇交界域的概念和范围,在管理上明确了交界域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及灭火救援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IIDB

13/T

5930—2024森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规划与布局、民用建筑、消防设施、火灾危险源控制、灭火救援和消防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森林—城镇交界域的消防安全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5036

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

55037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建标152-2017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森林—城镇交界域

interface森林、草原等可燃植物群落及其产生物堆积的区域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交汇或混合的地理范围的统称。防御空间

建筑物周围通过减少植被或其他可燃物以限制火灾燃料来源的区域。4 规划与布局一般要求4.1.1 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布局。4.1.2 生产、储存场所应当布置在对森林区域影响尽量小的位置。4.1.3 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4.1.4 理布置。4.1.5 可燃物堆垛宜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较大堆垛宜设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可燃物堆垛与建筑、变配电站、铁路、道路、架空电力线路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

50016

的要求。4.1.6建筑布置在厂(库)

GB

离、改造、搬迁或改变使用性质等防火保护措施。4.1.7 性大的场所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并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域内宜增设容积不小于

m

的水池和消防水鹤。对于火灾风险较大的区域,宜增设固定和移动水5.1.2 建筑面积小于

m

的附属建筑物位置与包含居住空间的建筑物距离不宜小于域内宜增设容积不小于

m

的水池和消防水鹤。对于火灾风险较大的区域,宜增设固定和移动水5.1.2 建筑面积小于

m

的附属建筑物位置与包含居住空间的建筑物距离不宜小于

15.0

m。4.1.8 居住区和生产区距森林区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

300

m,或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其他措施。4.1.9 电条件、提高耐火性能、设置防火分隔、开辟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源等措施。4.1.10 森林—城镇交界域建筑的安全疏散应符合

GB

50016

GB

50039

的规定。隔离带4.2.1 蔓延。4.2.2 隔离带可以结合消防通道或其他隔离进行设置。隔离带相隔不应超过

1000

m,隔离带宽度不应小于

10.0

m。防御空间及维护4.3.1 形成防御空间。4.3.2 在建造建筑物时,应当确保建筑物与可燃物间有至少

9.0

m

的隔离距离,以形成防御空间。防御空间内应当不种植植被,或者种植对火有抵御能力的植被。4.3.3 递至任何其他建筑或区域。4.3.4 或不明燃料的水平距离不少于

m。4.3.5防御空间中种植的植被应当合理规划,留出火灾扑救工作需要的空地。消防车通行道路4.4.1 消防车通道的设置应符合

GB

55037

的要求。4.4.2 石、柴草等影响消防车通行的障碍物。4.4.3 消防车道应在路口处贴有标识,标明车道的长度尺寸,注明回车位置和岔道位置。消防水源4.5.1 充足的水源供给,保护建筑物和森林(草原)免受火灾的破坏。4.5.2 合用,并应满足消防供水的要求。4.5.3 4.5.4

300

m

3源。有条件的景区应建立消防水池。水源处宜设有车道,便于消防车取水。4.5.5 具备设置条件的地区宜设置消防水源,消防水源的设置应符合

GB

55037

的相关要求。消防救援站4.6.1 全资源设置综合性消防救援站,把综合性消防救援站建设纳入城乡消防规划中。5.5.2

综合性消防救援站建设应符合建标152-2017和森林消防相关标准的要求。5 民用建筑一般要求5.1.1 森林—城镇交界域建筑应当按照

GB

55037

和本导则建造。21.51.00.51.00.51.00.51.00.5住宅建筑上未封闭的附属物和突出物外层,如1.00.50.750.51.51.00.50.30.20.30.25.1.6

m

DB

13/T5.1.6

m

5.1.3檐末端应设置封檐板,防止火焰或灰烬进入屋顶覆盖层和屋顶间。5.1.4 屋顶檐沟和排水管应采用不燃材料,并且应设置设施防止树叶和残渣堆积。5.1.5隔。2焰或余烬渗入建筑。建筑构造和耐火等级5.2.1 的要求不应低于表

1

的规定。表1

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相应构件的耐火极限

表1

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相应构件的耐火极限

5.2.3 地下或地下建筑(室)、重要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一级。5.2.4 烧实体墙。建筑的屋顶采用可燃材料时,不燃烧体分户墙应高出屋顶不小于

0.5

m。5.2.5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或与其他耐火等级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

6.0

m。5.2.6 二、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

m。5.2.7 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应符合

GB

50039

中相关规定。消防供配电5.3.1 森林—城镇交界域电气线路的选型与敷设应符合

50016

50039

的相关规定。5.3.2 开的应采取高跨架设方式并在线路运维阶段保持正常树障清理周期,或采用电缆线路。5.3.3电源供电时间不少于

2

小时。6 消防设施一般要求6.1.1 和消防站(点)。消防站(点)的建设和装备配备可按有关消防站建设标准执行。6.1.2 有关消防系统及设施的设计,应符合

GB

55036

50039

等标准的规定。消防给水排水6.2.1 DB

13/T

5930—2024系统的,应当在四周设有消防水源,满足消防灭火需要。6.2.2 置一定数量消防车取水点。其他消防设施6.3.1

GB

50084、GB

50116

和GB

55036

的规定。6.3.2 镇交界域消防站(点)配备相应的消防车、机动消防泵、水带、水枪等消防设施。7 火灾危险源控制一般要求7.1.1 火灾危险源控制的规定应当符合

GB

50039

的最低要求,以减小暴露在森林和邻近建筑中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危害,并降低建筑物火灾转向森林火灾的风险。7.1.2 提供任何类型的户外火。飞火的控制7.2.1 7.2.2 烟囱帽的净面积不得小于火花出口净面积的

4

倍。7.2.3

mm

其他国家相关标准规定。7.2.4 森林—城镇交界域通行的车辆宜安装火花熄灭器。7.2.5 风力在

5

级以上(含

5

级)的大风天气均实行禁火,任何单位、个人严禁在室外使用明火。油品危险源的控制7.3.1 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安装和维护的相关设备应按相关国家标准执行。7.3.2 液化石油气的容器或罐体应设置在防御空间内。固体可燃物的控制7.4.1 7.4.2储存在防御空间内的可燃材料的位置应与建筑物保持至少

6.0

m

5.0

m

的水平距离。7.4.3 易燃材料在临时储存或堆放时,应采取防止火灾发生及蔓延的措施。8 灭火救援一般要求8.1.1 将交界域的火灾报警信息纳入省级防灾调度管理平台。综合利用“天空地”各类监测手段,提高主动掌握火情能力。8.1.2管辖森林—城镇交界域的各级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与交界域灭火救援工作相关的后勤物资储备,并建立安全可靠的通讯保障机制。8.1.3 罩等器材装备,加强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提升适应交界域的扑火应战能力。8.1.4 单位和人员,如具备条件可先行扑救,成年人应积极参加有组织的初期灭火救援工作。DB

13/T

5930—2024监测与运维管理8.2.1 森林—城镇交界域中的建筑消防设施应当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相关设施功能完整。8.2.2 并定期清除区域内的落叶和垃圾等可能造成火灾蔓延的可燃物。灭火和疏散预案制修订与演练8.3.1 城镇交界域消防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和完善灭火和疏散预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可以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并按照要求时限及时修订,不断完善。8.3.2火灾蔓延后的人员疏散等相关内容。8.3.3 在火灾多发季节前,应组织全要素综合演练。9 消防管理一般要求9.1.1自防自救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9.1.2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乡镇(街道)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体系、管理机制实际和火灾防范细化消防安全责任。9.1.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工作。9.1.4 森林—城镇交界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是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对生产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负责。9.1.5 整或者移动建筑物旁对火没有防御能力的植被,并且定期清理防御空间中的落叶和垃圾等可能造成火灾蔓延的可燃物。责任人应当及时对被允许种植在防御空间内的树木树冠进行修剪以确保满足规定要求。责任主体及职责9.2.1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森林—城镇交界域的消防安全内容纳入城乡消防规划,根据其区划类别,同步实施。基于地区协同发展的需求,多地应建立消防安全协同机制,完善应急响应和组织指挥体系,整合森林和城市消防安全资源,并将交界域的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其中,保障交界域相关消防安全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出现失控漏管。9.2.2 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区域内消防安全责任制实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9.2.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时,可参照本导则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济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9.2.4 通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森林—城镇交界域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完善战斗编成,根据需要配齐相关装备和器材,定期组织开展训练、演练。9.2.5划定消防安全责任区,确定各责任区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各有关单位应配备相关消防设施、DB

13/T

5930—2024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定期开展防火巡查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共同做好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制度建设9.3.1 专项工作制度。专项工作制度宜包括联席会议制度、技术协同制度、火灾信息报送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联动处置制度、火灾高发禁入制度等。9.3.2 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应组织林草、应急、公安、国土、住建、消防救援等部门定期召开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涉及交界域消防安全各项工作。如:完善规章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强化资源共享,确定边界区域防灭火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并督促落实,强化日常巡护巡查,做好用火用电监管,制定联动预案,完善灭火救援准备等。9.3.3 技术协同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共同建立或委托相关机构开展与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布、技术标准的修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工作。9.3.4 火灾信息报送制度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主管部门作为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火灾信息上报抄送流程,保障相关方火灾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途径的畅通。提倡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对交界域的消防安全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9.3.5 网格化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森林—城镇交界域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当地基层政府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网格员责任,提高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水平。9.3.6 联动处置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应对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火灾发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立即按照任务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并保证信息沟通顺畅,根据火灾情况实行跨地域协同灭火救援工作。9.3.7 火灾高发季禁入制度根据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高发季特点,对于存在高火灾风险的景区、度假区、道路等,可在特定时期采取临时性封闭措施,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交界域火灾风险。DB

13/T

5930—2024参 考文

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3]

森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