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再比如裴鉶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小说”的前驱,换言之,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品味和超越,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唐传奇所写各类人物,大都爱好诗歌,他们或者评论诗歌,或者创作诗歌,不仅如此,他们不少人还擅长书法,熟谙绘画,甚至能歌善舞。崔莺莺之于张生(元稹《莺莺传》),霍小玉之于李益(《霍小玉传》),所爱者均为对方的诗才。《三水小牍》所写的步飞烟,读了赵象的诗“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又为书曰:“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伏惟特赐吟讽也。”诗能使青年男女心契魂交,思飞目断,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不仅人如此,《东阳夜怪录》《玄怪录·元无有》《灵怪集·姚康成》等篇,还写了骆驼、驴、牛、鸡、犬等动物,以及故杵、灯台、水桶、破铛、铁跳、破笛、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诗、赋之外,唐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喜爱乃至痴迷,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浪漫精神。《太平广记》收汉至宋初笔记小说,其中收录有关音乐类故事三卷、书类故事四卷、画类故事五卷,多数作品出自唐人之手,唐人浸沉于艺术的浪漫情调表现得极为充分。李肇《国史补》载录的《李舟著笛记》《李牟夜吹笛》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如“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如《甘泽谣·许云封》《逸史·李謩》《博异志·吕乡筠》等,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摘编自《唐传奇与诗化小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并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B.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一般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运用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C.唐传奇中的空白点能召唤读者参与,或许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D.《柳毅传》《莺莺传》等作品的“诗笔”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B.受时代影响,唐传奇中塑造的人物多怀诗才,诗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C.唐传奇所塑造的各种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D.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对床夜语》之语,旨在引出唐传奇具有运用虚实相生的“诗笔”手段塑造人物的特点。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对唐代传奇小说的贡献。C.材料二整体呈现“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以并列式结构加以论述。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举例论证时,大多为边举例,边进行评述,使唐传奇的诗意笔法得到不同阐释。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效果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狩猎师陀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跌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纪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卖香烟的!”他走过去。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你不卖梨糕了?”“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他的“离乡”之旅,也为后文“还乡”张本。B.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开始生活大狩猎的原因之一。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因为他对故乡的情感淡漠。D.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明了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人面前的心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形象。B.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张力。C.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对比。D.句子④“按月出租”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孟安卿无处可逃。8.有评论说,孟安卿是理想的化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个“归乡”模式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选自《韩非子•功名》)【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千钧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钧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②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沅水驿(明)王守仁①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耶溪②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注:①王守仁,号阳明,余姚县(古属绍兴府)人。本诗是诗人因触怒权贵被谪至贵州龙场途中所作。②耶溪,即若耶溪,绍兴著名的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辰阳”“沅州”是诗人被贬谪到贵州的途径之地,“古驿楼”照应标题中的“沅水驿”,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地点。B.颔联突出路途中环境的空寂荒凉。“风土异”即自然环境不同,“瘴云浮”写出南方瘴气重的特点,突显自然环境的恶劣。C.颈联中的“耶溪”巧妙化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的“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之意,表达作者因被贬而厌倦官场之情。D.尾联选取了“鹤”的意象,但其含义与刘禹锡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不同。16.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因左丘明失去视力,“________________”;而《诗》三百篇的问世,则“________________”。(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追求。(3)小汪刚来到黄河边,就迫不及待地吟诵着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母亲河的赞美。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网络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做出标签化的判断,如批评名著指出其坏处或对名著提出唯一的武断的不可变的看法,提醒阅读者“慎入”。有人认为不可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的判断,也有人认为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批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没有料到,自己的治水韬略很快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而想灌溉的沃土也即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①__________。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尊被岁月淤泥掩埋的头部已经残缺而手上握着长锸的石像出土了。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②__________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③__________。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把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4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几乎人人都有力求“合适”的事情。它也许仅仅是给某件衣服配上一条合适的带子,或者不过是操心某种搭配是否合适,譬如考虑盘子里的布丁和奶油的比例调配得是否得当。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会觉得增一分或者减一分能破坏平衡,其中只有一种关系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①__________,因为那些事情不值得如此耗神。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②__________。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③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有九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些,因为它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一切都被破坏了。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22.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七回:“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B.《济公全传》第六十二回:“他能掐会算,算你要从前门跑,他在前门堵着。”C.《荷花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性好。”D.《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一个孩子用小名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B、B、C、、【解析】(1)A.“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错,于文无据。材料一说“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见,原文并没有说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B.正确。C.“唐传奇中的空白点……”错,材料一是说“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可见,原文是“那些空白点”,而不是唐传奇中的空白点;“或许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表述不当,原文是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可见,原文没有“或许”。D.“《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错。材料一是说“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可见,“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的不是“诗笔”,而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故选B。(2)A.“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错,原文是说“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这并非说志人、志怪小说没有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B.正确。C.“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错,材料二是说“……犬等动物,以及……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可见,原文是说动物、精怪也以自我为吟咏对象,具有浪漫气息。D.“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错,材料二是说“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可见,还有多篇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故选.B。(3)C.“材料二整体呈现‘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错误,整体应为“总一分”结构。故选C。(4)根据材料一“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传奇借鉴诗歌诗意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使小说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根据材料二中“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圃,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分析,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人特定的艺术品质,呈现出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5)根据材料一中“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作者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运用“诗笔”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罗敷之美,而是《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行者、少年的忘神失态,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根据材料一“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分析,《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描写不同的人见到罗敷时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化实为虚,由虚入实,留下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象罗敷的美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又各不相同。答案:(1)B (2)B (3)C(4)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传奇借鉴诗歌诗意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使小说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人特定的艺术品质,呈现出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5)①作者运用“诗笔”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不同的人见到罗敷时的反应,从侧面写出罗敷的美貌。②化实为虚,由虚入实,留下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象罗敷的美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又各不相同。(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二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分析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材料的论证特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和使用文中材料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6~9.【答案】C、D、、【解析】(1)C.“对故乡的情感淡漠”错误,文中写柳树上的鸟儿,写果园的树,街上的狗、猪及声响和后文补充他小时候买零食等都可见孟安卿对故乡的情感是深厚的、眷恋的。故选C。(2)D.“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错,“按月出租的房子”强调突出了“按月”,与“火车”“旅馆”两个意象一起是想表明在外狩猎的生活是漂泊的、无依的。故选D。(3)①他是有理想的。“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跌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4)①“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跌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纪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是回忆中的场景,有青春的美好;“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是现实中的场景,有失落也有伤感。“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回忆与现实交织,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答案:(1)C (2)D(3)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4)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及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10~14.【答案】B、C、、、【解析】(1)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2)A.正确。“因”的意思是“依靠,借助”。句意:依靠技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B.“意思相同”错误。拥戴。/动词词头,无义。句意: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边笑边说话。C.正确。“疾”:快速、迅疾。/痛苦。句意: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形容极其伤心或悔恨。D.正确。故选B。(3)C.“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故选C。(4)①“得”,掌握;“务”,努力耕种,种植;“趣”,通“趋”,督促;“劝”,勉励。译文: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②“匹夫”,普通的百姓;“正”,管理;“肖”,有德才;“卑”,低下。译文: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5)由原文“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知,要处于君位,有权势。由原文“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可知,要得到臣下的配合。答案:(1)ACF (2)B (3)C(4)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5)①处于君位,有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参考译文: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判断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15~16.【答案】C、【解析】(1)C.颈联中的“耶溪”与“楚水”相对,耶溪是作者家乡的小溪,楚水是作者被贬途中经过的河流。这一联借“耶溪”指代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王籍的《入若耶诗》无关。故选C。(2)①因触怒权贵遭贬而感到落寞失意。颔联中的“风土异”即自然环境不同,“瘴云浮”写出南方瘴气重的特点,突显自然环境的恶劣。颔联借景抒情,路途中环境空寂荒凉,异乡风土空寂蛮荒,“日怜”“惟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落寞。②在贬谪途中因思乡而感到孤独寂寞。颈联中的“耶溪”与“楚水”相对,耶溪是作者家乡的小溪,楚水是作者被贬途中经过的河流。借“耶溪”指代家乡,以“耶溪有信”和“楚水无情”对比,表达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③结合注释“本诗是诗人因触怒权贵被谪至贵州龙场途中所作”可知,作者因触怒权贵遭贬,虽然身处逆境,但作者并未放任自己的悲观情绪。尾联“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意思是,庆幸自己可以如闲云野鹤,摆脱世事的羁绊,获得身心自由。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答案:(1)C(2)①因触怒权贵遭贬而感到落寞失意。颔联借景抒情,异乡风土空寂蛮荒,“日怜”“惟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落寞。②在贬谪途中因思乡而感到孤独寂寞。颈联以“耶溪有信”和“楚水无情”对比,表达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③虽然身处逆境,但作者并未放任自己的悲观情绪,而是努力告诫自己要在逆境中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尾联写自己虽然被贬去偏远的贵州,但庆幸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身心自由,如闲云野鹤一样可以摆脱世事的羁绊,潜心钻研学问。(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7.【答案】【小题1】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小题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小题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析】故答案为:(1)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重点字:厥)(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重点字:盟)(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重点字: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18.【答案】于批评中窥益,走出标签时代世界在新旧交替的周期中裂变,时代的浪潮里,难免出现杂芜。网络飞速发展,时代的脚步一刻不停,于是标签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看似一目了然的便捷,实际上个人武断的想法无法完全正确认识某一事物,故我认为,你我应该在批评中窥益,走出标签化时代。“名著避雷帖”的出现,恰恰反映了当下人们只图便捷省时,只寄望于传承他人经验的不良社会现象。诚然,有批评就说明了在这些名著中,或许真的有存在一些不合大众逻辑的情节,但“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依托他人的眼睛看一本名著,似乎太过于武断且愚昧。提醒他人“慎入”看似好心,但实际上却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使人们对于名著的印象变差,是在抹黑侮辱一本名著。这种打标签的现象就印证了当今时代有一些死板、刻板的风气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刻。我们应当看见这些批评的虚浮,不应忘记名著是一代又一代人类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舍弃的瑰宝。倘若一本书,却如避雷帖所言,仅用标签便能加以概括,那本书也就无法称为名著,也不会流传至今。批评是每一位作家每一本书必受的挑战,但批评也分正确与不正确,合理与不合理。莫言坦言,李建军彻底否定《檀香刑》,但这是好的,说明他至少认真看过这本书。人与人观念上的差异性注定对于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看法。从古至今,无数批评家,无数点评,不同的是批评的角度、语气、对象,相同的是他们不会给谁烙下刻板的标签。不难发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对于某一本书、某一个人、某一品牌的贴标签现象,同时也伴随着这些现象的的“反转”与反思,这是“同质化”与“反同质化”的斗争,是追求真正精神自由解放的斗争,标签不应随便贴,每一个人都有个性的多面,正如近期爆火的淄博与醴陵,它们的忽然走红让众多媒体给它们贴上了“流量”的标签,但它们用真诚将“流量”变为了“留量”,撕掉了媒体肆意粘贴的标签。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我们有自己的思考与舍取。倘若真的不喜一本书,不看就是最佳方式。网络文学与名著不可同年而语,这并非否定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也并非神化名著的存在,而是希望人们能用自己的心去看一本书,去品味名著在纸张上的魅力。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能够容纳时代的批评,波澜不惊。标签的出现,让一部分人与名著沟通的大门紧闭,阻碍了人、书甚至时代的发展。新旧交替,青年应学会批评,学会吸取批评名著中优质的内容,于批评中窥益,走出标签化时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作文题。这道题围绕是否能够对名著做标签化的判断审题立意。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阐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而“名著避雷帖”用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判断,会消解我们悉心涵泳的耐心,也培养不出我们认真品味的习惯,让我们无法体会名著的审美价值,障蔽了我们对名著丰富意蕴挖掘的可能性。当然,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所以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批评,只是要从多角度和用发展的眼光去判断,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贴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以冲击自身的既有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视域,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僵死的遗物。写作时可以从名著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评判。首先应肯定名著的艺术价值,但也要明确名著并非“真理”,名著产生的时代与当下不同,阅读名著也要辩证分析,不能全盘接受;然后重点分析如何正确阅读名著,采用做标签化的判断固然简单粗暴,有破坏名著的嫌疑,但批判性阅读名著是可取的,也就是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批评。参考立意:1.品读文学名著,拒绝粗暴标签。2.阅读名著,摆正质疑的天平。3.正确阅读名著,提升人文素养。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19~21.【答案】(1)第一空,原文说的是“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这种种声音接连不断,故可填“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声音在耳旁不断地响起。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又隐伏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第二空,此处形容“水声”,而结合后文“轰鸣的江水”可知,都江堰江水的特点是声音很响,故可填“震天动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和力量极大,或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极大。响彻云霄:声响穿透高空,形容声音高亢响亮。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第三空,结合语句前后关系“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以及文中李冰儿子以石像身份镇守都江堰,可知此处应指不绝之意,故可填“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指事物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绵延不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