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地区部分校中考3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年广西地区部分校中考3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年广西地区部分校中考3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年广西地区部分校中考3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年广西地区部分校中考3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广西九年级三月份联合调研语文(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21分)班级正在策划一场文艺晚会《守望》,以下是部分文案,请你阅读后完成1~5题。【心灵的守望】守望就是守候和盼望。守望是一种望穿秋水的期待,也是一种坚如pán()石的信念。白发苍苍的慈母心系着游子的消息是一种守望;苍翠欲滴的绿叶等待着鲜花的绽放是一种守望;辽阔无边的大地期盼着春的回归也是一种守望。【师长的守望】青草守望雨季来临,是为了积聚力量掀开压在头顶的石头;蜂儿守望花朵开放,是为了采花酿蜜,将芬芳传遍四海;而您,守望我们的每一个深宵和清晨,只为实现桃李满天下的愿景。,。在三尺讲台之上,是那么的温暖而富有力量。【人生的守望】我们人的一生中,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守望每一次绽放、每一次辉煌。春有暖风熏,夏有落雨赏,秋有菊花黄,冬有飞雪扬。让我们守望四季之美好,谱写自己生命的新篇章!1.阅读“心灵的守望”文案,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1)pán石()(2)绽放()2.“心灵的守望”文案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答: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1)深宵:(2)桃李: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语段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①桃李成荫四海春②金鸡踏雪竹犹存③园丁辛勤一堂秀④教鞭三尺扬正气⑤满腔热血育良才⑥玉犬行沙梅将至上联:下联: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苍翠欲滴的绿叶等待着鲜花的绽放是一种守望。B.在三尺讲台之上,是那么的温暖而富有力量。C.春有暖风熏,夏有落雨赏,秋有菊花黄,冬有飞雪扬。D.让我们守望四季之美好,谱写自己生命的新篇章!6.请完成下面的晚会开场白。(10分)守望是一个极富诗意的词语,它是中国文人最常见的一个姿态。孟子高唱“富贵不能淫,①,威武不能屈”,这是大丈夫守望初心的最强宣言;“②?烟波江上使人语文第1页(共6页)

愁”是诗人崔颢在③《》中对家乡的守望;“④。风休住,⑤”是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对美好境界的守望;“⑥,”是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变法革新的守望;“⑦,”是⑧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天下苍生的守望。二、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亭者停也,亭者景也,亭者情也,亭者蔽也。作为休息、观景、传情、遮蔽的亭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休息、游乐、观景的重要地点。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是一种独特的华夏文明的缩影。按照亭子所建造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路亭、景亭、井亭、碑亭。建在乡间道路一侧的亭子,专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所以称为“路亭”。在园林内,亭子不单供游人休息,而且也可以在里面观赏风景,所以也称为“景亭”。有的亭子具有专门的功能。例如保护水井或石碑免受日晒雨淋的“井亭”和“碑亭”。由于有以上诸多用途,亭子里会发生许多事,关系到许多人。因此,它与宫殿、寺庙、楼阁等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具有记忆的功能。一座亭子也往往记载了一段历史的事迹。(摘编自《古建筑艺术—亭》)【材料二】在我国贵州、湖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交界处是侗族的聚居地区,其中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还是侗族自治县。在这里山脉纵横,河流穿行,一座座侗族村落建立在丛山之间的平坝地或山坡之上。这些侗族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除喜欢用吊脚楼形式的住房之外,村村都有一座或多座外形如密檐式佛塔的鼓楼,作为村中的政治文化中心。二是遇有江河即建风雨桥。所谓风雨桥就是在桥上建亭可以避风遮雨供过往行人休息。风雨桥架在江河之上,用石料筑桥墩,桥墩多少视江面宽窄而定。在每个桥墩上建一座木结构的亭,亭子下方排列着多层木梁,木梁一层层向前挑出从而使桥墩相连。再在这相连的木梁上建造廊屋。这些廊屋与众桥墩上的亭子连接成桥上的通道。从外形上看,亭比廊高,亭子的顶比廊屋顶复杂,使风雨桥造型极富变化,成为侗族风雨桥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摘编自《古建筑艺术—亭》)【材料三】亭虽小,但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二香山,山色杆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影,都聚一亭中。”(摘编自《雨打芭蕉落闲庭》,有删改)语文第2页(共6页)

7.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开头先解释“亭”的意义,从而引出说明对象“亭子”。B.材料按照逻辑顺序,分类介绍了四种不同的亭子及其功能。C.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景亭的本质属性。D.加点词语“往往”表明亭子大都具有人文意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8.下列说法与以上三则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A.因亭子具有诸多用途,故与宫殿、寺庙、楼阁等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具有记忆的功能。B.风雨桥的建造是在桥墩上排列木梁,建造廊屋,使桥墩相连,最终与亭子连接形成通道。C.亭比廊高,亭子的顶比廊屋顶复杂,造型富于变化,是侗族风雨桥具有代表性的外形特征。D.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同文章不可没有标点符号。9.说明文语言准确客观,却并非刻板无味。阅读材料三,试举例分析其语言中的“味”。(3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割稻子南帆①两个小时的车程,看梯田,听说还可以割稻子,我心中踊跃起来。②盘山公路将汽车带到山顶,层层叠叠的梯田沿着山坡罗列下去。稻子正熟,金灿灿的梯田一圈一圈由绿色的田埂分割开来。梯田背后的山坡上是绿树、竹林和各种藤蔓野花。梯田周围的一些楼房粉墙灰瓦,星罗棋布。桃花源般的小村庄,诗情画意。这个时候,没有人想得起耕种、施肥、干旱或者山洪以及稻种、亩产、人均口粮这些俗不可耐的问题。③这些似乎是四十多年前的问题。那时我下乡插队,地少人多,不能放过任何可以耕种的土地边角料。陡峭的山坡平整出来的田地不过三四平方米,号称“斗笠丘”。“斗笠丘”东一块西一块,无法摞成上下相连的完整梯田。山泉把“斗笠丘”泡得冰凉彻骨。插秧的时候,要将装秧苗的小木盆搁在田里,下田之际须一只手撑在木盆里,否则会一下子在水田里陷到腰部。踩入水田,赤脚陷入泥泞的那一刻,诗情画意如同受惊的鸟儿遽然而去。④午餐之后出了太阳,众人叽叽喳喳要下田割稻子。⑤农舍的主人拿出几把锋利的镰刀,带领众人沿着山坡的小石板路向下走。农舍的主人脸色黝黑,大约四十来岁吧。我有些惊奇的是,他穿一双皮鞋下田,行走起来轻松自如。四十多年前多数农民从未穿过皮鞋。磕磕绊绊之间来到一块不大的梯田,梯田的边缘已经放了一台打谷机。众人气势磅礴地挽起裤脚下到田里。农民只是叮嘱小心一些,别让锋利的镰刀割了手。我的记忆疼痛起来,当年左手的小手指被割过,疤痕还隐约可见。⑥稻田里的水已经被排干,赤脚仅仅在泥泞之中留下一个小小的坑,不像预计的那么辛苦,心中稍稍有些失望。一位女士年轻的时候曾经活跃在舞台上,她说早就在舞台上割过稻子:音乐悠然,灯光明亮,手挥镰刀,腰身婀娜,然后直起身子,抬手用虚拟的白毛巾在额上擦一把汗。从无数动作之间提炼出一个姿势,隐含创造的快乐,这是艺术;日复一日地持续一个姿势,汗流浃背,地老天荒,这是劳动。⑦争议的出现突如其来。所有人都是左手正面揪住一把稻子,右手挥镰从茎部割断。我大声嘲笑他们。正确的动作是,左手反手搂过稻子,连续割下五六把之后一起拢在身后。割到田头再匆匆返回,收拾起地面的稻子堆放在田埂上。这么做可以保证收割的速度。不料我遭到普遍的反驳:哪有反手抓语文第3页(共6页)稻子的?那几个农民也笑着,站在对立面帮腔。我终于心虚起来:只不过四十多年,就会忘了重复过几百万遍的动作吗?⑧割下的稻子一捆一捆地按在打谷机上脱粒,稻粒沙沙地洒在铺在地面的席子上,粮食生产出来了。当年常常使用四四方方的打谷桶。里面斜放一架木头和竹子制作的栅栏,四周围起纱布的帐缦。拎起一捆稻子一下又一下重重地摔打在栅栏上。稻粒落入桶里。许多农民认为,这种原始的脱粒方式才能保证颗粒归仓。打谷机滚筒上的齿太短,使用起来,一捆稻子的里层往往会遗留几粒谷子,太可惜!⑨太阳开始西斜,田里的稻子仅仅割掉一小片,众人都觉得差不多了。抬起头可以看见梯田上方的公路上停着开来的汽车。⑩沿着窄窄的田埂一步一滑地往回走,登上一层一层的石块台阶居然有些喘气。踏上公路时突然意识到,很久没有赤脚在野外行走了。乡村公路的小石子硌得脚板生疼,我还是不想立即穿上鞋子。这时一位在朋友圈转发视频的人突然传出消息:有观众纠正割稻子的动作。的确是左手反手搂过稻子,右手挥镰。这么说,我是对的!我宽慰地出一口长气。突然又觉得好笑:什么年代了,谁还会在乎割稻子的速度是快还是慢?⑪汽车保证晚上可以返城,没有人想在山村里过夜:这儿的许多楼房是空的,入夜见不到几星灯火;城市的车水马龙虽然嘈杂,然而,还是回去吧。或许山里的空寂宽大无边,如同潜入深水,包含了无形而巨大的挤压。再过几年,还有谁记得四十多年前的大山和水田?⑫这一趟来去匆匆,于他人而言是新鲜而愉快的体验,于我而言是凭吊亦是守望。(节选自《割稻子》,有删改)10.围绕着“我”的行动过程和心理感受,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3分)行动过程心理感受前往梯田心中踊跃下田割稻①②心虚起来打谷脱粒③离开梯田依依不舍11.文章第⑥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割稻子的舞蹈动作?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3分)答:1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踩入水田,赤脚陷入泥泞的那一刻,诗情画意如同受惊的鸟儿遽然而去。答:13.请你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在文末说,这一趟对他而言是凭吊亦是守望。(4分)答:(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语文第4页(共6页)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先营造宴饮的欢乐气氛,接着以“停”“投”“拔”“顾”表现诗人的苦闷,形成强烈的反差。B.诗人以冰塞黄河不可渡,雪满太行不能登,隐喻人生仕途的艰难,蕴含无限悲慨。C.第七、八句,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能乘舟垂钓,过上闲适的归隐生活。D.全诗情感起伏,一波三折。虽有苦闷失意,最后却在沉郁中奋起,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心。15.在诗中,诗人既为前路崎岖而愁苦,又高扬“济沧海”之志,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3分)答:(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汤问》)【乙】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①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④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亡:丢失。②党:亲友。③竖:童仆。④奚:为什么。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山不加增万钟于我何加焉B.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杨子之邻人亡羊辍耕之垄上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中愚公有远大的理想,他相信人力无穷,世代坚持就一定能移走大山,征服自然。B.甲文中愚公的家人多数是支持移山的,只有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提出了质疑,反对移山。C.乙文中杨子的邻居为找羊召集了多人去追,最终还是因路上岔路太多,没能找回羊。D.乙文中杨子了解这件事后改变了脸色,没说话,整日没笑容,可见他有更深的感触和思考。语文第5页(共6页)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分)译文:(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译文:19.甲文中的愚公,既名为“愚”又尊为“公”,智叟名为“智”却又称之为“叟”。试分析文章给两个人物这样命名的妙处。(4分)答:20.《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寓言具有双重性:表层是一个故事,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意旨或给人的启示。说说你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领悟出的道理。(2分)答:三、综合(10分)21.“我在祖国的最北端,守望着南方的你。”近日,一群来自广西南宁的萌娃到达哈尔滨。因为橘红色的统一着装和整齐划一的队形迅速在网上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