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

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

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

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

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

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

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

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

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

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

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

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礼治是传统社会的规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新时代也提出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法律政策体系”。法治之治平等待人,法治的治理对象包括所有人,对各级各类当权者以及不当权者,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仅治民,而且治官。法治相信人皆有善恶,在

这方面人与人没有本质差别,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

蚀和诱惑,即使对圣君贤人廉吏也不能放松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不能放任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为所欲为,要

不留面子地严格督察。法治不相信圣人的存在,即使最优秀的人也难逃任性的本能,也有可能利欲熏心,

一旦拥有权力也都可能滥用,需要用法的理性、规范性、强制性加以约束。

法治的治理范围是有节制的,法治虽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并不是治理社会的全部工程,社会还有一

些需要治理的领域是法难以触及的,因此除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存在,用以调整

社会的各个方面。法治明确划分出法律的禁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都是法律不能干预的),

从而为个人留有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表现出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

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

符合礼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一旦礼与法有所冲突时,重礼坏法的皇帝不失为仁君,以礼破例的官

吏不失为循吏,以礼违法的百姓也不失为义民。相反以律违礼者,则会被人们视为暴君,视为酷吏,视为

刁民。礼教造就了顺民,也造就了清官与明君,这便是礼教的威力所在”。这种礼高于法的制度格局对我

们今天的影响,从正面意义上看,与法治中“法律原则高于法律规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等基本制度

相似;从负面作用来看,则可能存续“以礼违法”的陋习。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依然认为:道德高

于法,实质正义大于程序正义。法律不是最高的,执法、司法、守法时,一旦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法律

就可能被道德所代替,以致有法不依(依道德)。

(摘编自马岭《辨析差别:礼治与法治之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的“礼”是人们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人们服从礼,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靠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而礼靠的是“传统”来推行。

C.法律除了治民,还要治官,掌握权力的官员需依靠法律约束,因为教化不足以让他们抵挡诱惑。

D.当代社会治理的全部工程既需要法治治理,也需要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用以协同治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注重主动修身,注重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节,人服礼

是主动的。

B.从“‘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可知,乡土社会更看重的是通过教化手段维持礼治,进而维持社

会秩序。

C.法治之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治之礼则强调在礼治面前人有贵贱等级、上下长幼的差别。

D.由于礼治的治理范围是漫无边际的,礼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所以只能使社会走向僵

化。

3.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治秩序”的弊端。

【答案】LC2.D

3.①礼治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没有自由的空间,不能充分保护和尊重人权。

②礼治可能造成“以礼违法”的陋习。

③礼治可能导致有法不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掌握权力的官员需依靠法律约束,因为教化不足以让他们抵挡诱惑”原因片面。“掌握权力的人并没

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化可能难以让他们抵挡腐蚀和诱惑”,强调的是“可能”。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法治之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治之礼则强调在礼治面前人有贵贱等级、上下长幼的差别。

D.“所以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错,原文“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

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强调的是

礼的治理没有禁区,无所不在,为个人留下的自由空间不大,但不能说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礼治没有禁区,礼散布在空气里,缠绕在每个人的身上,饮食起居,吃喝拉撒,礼对所有行为都有

讲究,甚至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等也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夸张,礼治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没有自由的空

间,不能保护和尊重人权。

结合“这种礼高于法的制度格局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从负面作用来看,则可能存续'以礼违法’的陋

习”夸张,礼治可能造成“以礼违法”的陋习。

结合“法律不是最高的,执法、司法、守法时,一旦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法律就可能被道德所代替,以

致有法不依(依道德)”夸张,礼治可能导致有法不依。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西湖的雪景

——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欣赏的朋友

钟敬文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

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

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

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僧人的眼色里,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

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

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

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

人儿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

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踢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

烟起林杪。”(《雪中登黄山》)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王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

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

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己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

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

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

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

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

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

“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

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这次的薄游,虽然也给了我些牢骚,但我要用良心做担保的说,它所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

穷地深远的!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有删改)

注:此文作于1918年。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雪密盖西湖各处胜景,游人稀少,作者开篇即描绘出幽冷清寒的景致,同时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B.作者移步换景对飞来峰、观海亭等雪中胜景以及西湖泛舟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

乐旦O

C.本文语言细腻自然、古韵灵动,又亲切随和、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温热真挚的情感,令

人回味无穷。

D.文中的“小贩子”“少男少女”与冬雪中的舟子、苦力形成对比,暗含作者对现实不公的忧思,意蕴

丰富。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这篇文章表现出中国文人的独特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作者用粉红色山茶花之鲜艳来点缀雪花,相映成趣,富有色彩美。

②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美人”,使得画面灵动,富有美感。

③,,艳开”“堕”和“半掩”等动词富有趣味,生动地刻画出了山茶花动人的姿态。

6.①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作者在雨雪清冷的日子前往西湖赏景,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品

格。

②关注现实、心忧天下的文人情怀。作者沉迷于赏景的同时,又能心怀悲悯,关心人间疾苦。

③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悟“雪景的三昧”,并借柳宗元的《江雪》来表达自己雪中赏景的独特感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形成对比”错,根据第一段“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

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可知,此处作者只是陈述事实,并未将小贩子作对比。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粉红色花朵”“半掩在雪花里”可知,粉红色的山茶花和雪白的雪花,一红一白,色彩对比鲜明,

此处作者是用粉红色的山茶花之鲜艳来点缀雪花,相映成趣,富有色彩美。

由“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

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可知,此处作者因看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的雪中红

花时联想到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联想符合情景,使得画面灵动,富有美感。

“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中“艳开”写出了山茶花娇艳盛开的情态;”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

雪花里”中“堕”“半掩”写出了山茶花娇羞的情态,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茶花动人的姿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

了”“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

一个都没有”“僧人的眼色里,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可知,作者是在一个雨雪清冷的日子前往西湖

赏景,在别人看来是一种怪异的行为,这样则表现出作者一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品格。

根据“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

太……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可知,作者在

欣赏西湖美景的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与人生的关注,发了些许“牢骚”,言语之间流露出关注现实、心忧天

下的文人情怀。

根据“'空斋踢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

烟起林杪。'(《雪中登黄山》)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王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

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

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可知,作者别具慧眼地挖掘雪景内涵的韵味:“雪景的三昧”。

即与别的季节景色迥然不同的雪景之美,从而给人以更深沉的艺术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学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呼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肯,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道爱业解惑受:同“授",传授

B.耿学于师耻:以…为耻

C,君子不诙齿:并列,排列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精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又从反面论述要从师学习的原因,进而阐明择师的标准,为下文的

针硬时弊张本。

B.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因此为他们选择好的老师来教育,而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作者对这种奇

怪的现象深感困惑。

C.孔子的才德虽在郑子等人之上,但他却能向他们请教,作者通过例证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

者为师的道理。

D.李蟠年龄虽小,却喜欢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且不受时俗的限制,作者对于弟子能践行古人从师之道

深表赞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作者运用了哪些对比批判了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D8.B

9.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

觉得是近乎谄媚。

10.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

在;②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土大

夫之族”作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通:普遍。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深感困惑”错误,由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可知,是作者认为孩子的父母这种做法糊涂,不是困惑。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相若”,差不多;“卑”,低微;“羞”,感到耻辱;“谀”,谄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可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

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②由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以

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③由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可知,以“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土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

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

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

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

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

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

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

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

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

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

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可以知道了!巫医、乐

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法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

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

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各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形象地表现出织女制作云锦的手艺高超,“银汉”“暗度”点明了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

B.春风吹拂的夜晚,露水晶莹剔透,一对有情人在鹊桥相会,这美好的一刻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

会。

C.如流水般两情相会的情意,还有那如梦境般倏然而逝的佳期,婉转的语意中蕴含着牛郎织女的惜别之

情。

D.全词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传达出词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12.这首词将哀与乐的情感交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1.B12.哀: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分隔两地之愁;相见遥遥无期的相思之苦;鹊桥短暂相聚,

转瞬间又要分别的离别之痛。

乐:分别两地但情意绵长;相会短暂而欣喜甜蜜;不能相守却有相见的希望。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春风吹拂”错,“金风”指“秋风”。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哀:“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

愁怨。表现了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分隔两地之愁和相见遥遥无期的相思之苦;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

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鹊桥短暂相聚转瞬间又要分别的离别之痛。

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

神离的夫妻,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万年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表明分别两地但情

意绵长,相会短暂却有独特的欣喜与甜蜜;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表明不

能相守却有相见的希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

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2)中国古典诗歌将“美人”作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例如“,

【答案】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金就砺则利③.渺渺兮予怀④.望美人兮天一方(惟草木之

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直、砺、利、渺、予、惟、暮、颦、蛾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

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游客了解山西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到2021年,山西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

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以上。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山西面食的制作过程有着很强的观赏性。比如刀削面,制作时用特制的弧形削

刀,师傅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老道的师傅削面,一分钟能削两百刀,刀刀恰好是

六寸长,真的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山西一大怪,老陈醋是一道菜。醋,是山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将醋叫"醯”,把酿醋的

醴叫“老醯”,又因“醯”字音同山西的“西”,山西人便有了“老醯儿”的外号,醋对山西人的影响_

②_o山西老陈醋食而绵酸,口感醇厚,滋味柔和,酸甜适口,余香绵长,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

醋工艺③。如今,山西拥有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4.①源远流长

②可见一斑

③一脉相承15.示例:截至2021年,山西共有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

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山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深的底蕴。可以填入“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第二空,根据语境,从“又因‘醯'字音同山西的'西',山西人便有了‘老醯儿’的外号”可知,山西

人的外号就是从醋而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醋对山西人的重大影响。可以填入“可见一斑”。“可见一

斑”,由事情的某一点可推论其全貌。

第三空,根据语境,从前文”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可知,山西制醋工艺是从西周传承而

来,可以填入“一脉相承”。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1)成分赘余。“截至”意思是截止到某时。“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强调的是到某个时

间,后面还可根据统计的需要再延长时间。因此此处语义重复,应删除“到”。

(2)成分残缺。“山西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山西”后

添加谓语动词“共有”。

(3)不合逻辑。“近……以上”自相矛盾,不能同时出现在数字中。应删除“近”或“以上”。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谈道:“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

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

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当今时代,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内容正影响着我们,人生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很多同学对此

持有不同的看法。为此,班级要召开以“读书”为主题的交流分享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600字。

【答案】例文:

对话先驱览经典,博通古今写华章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对话先驱览经典,博通古今写华章》。

一字一词句,一段一华章,一文一卷册,一握文脉香。流淌在文字里的是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