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1页
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2页
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3页
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4页
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专题07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高一语文

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

专题07

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

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早在南齐,谢赫就批评刘绍祖的画是“伤于

师工,乏其士体”(《历代名画记》卷六引)。唐时张彦远亦认为“自

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

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鄙夷画工、重视文士的倾

向颇为明显。

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

一员。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

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

学者。其文人画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绘画原则上强调神理象

外,不重形器。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

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又如其在《净因院画

记》中云:“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

能辨。”不仅“形”“神”、“形”“意”对举,还“形”“理”对举。理

或谓有规律、本质义,实则很难概乎言之。古代文人画论的基本观点

是以形写神,重神轻形,神高于形,但神与形一样属于技的范畴。理

则超乎技之上,如同庖丁所说的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是高于形、神的一个概念。二是绘画功能上强

调达心适意。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一文,引朱象先“文以达吾心,

画以适吾意”二语以赞之,要求绘画具有寄兴怡情、抒发意志的作用。

三是绘画风格和意境上强调意气所到,清丽奇富,变态无穷。苏轼在

《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之二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

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杨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

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

苏轼的文人画观点对其后著名的《宣和画谱》有深远影响。书中

不仅多处暗引明用东坡语,亦有不少理论与东坡符契相合。有充足的

理由相信,全书贯串的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与扬和诗与画相合的理

论亦与苏东坡有关。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

画理论以及“诗画一律”说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

题。

《宣和画谱》卷十云:“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

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

见诸形容,未必知此。”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

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对立已如上述,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宣和画谱》

卷十一、十二“山水”门中文人画与画工画的一再比较,以及在比较

中表现出的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如王洽:''自

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

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关仝:“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

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李成:“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

娱于其间耳。”黄齐:“寓兴丹青……殆与诗人骚客命意相表里。”李

公年:“写朝暮景趣,作长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没于空旷

有无之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

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所以《宣和画谱》这几类(卷十五〜二十)

中也多类似之论。如胡擢:“博学能诗,气韵超迈……一遇难状之景

则寄之于画,乃作草木禽鸟,亦诗人感物之作也。”赵士雷:“作雁鹫

鸥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至其绝胜佳处,往往形容之所不及。

又作花竹,多在于风雪荒寒之中。盖胸次洗尽绮纨之习,故幽寻雅趣,

落笔便与画工背驰。”徐熙:“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草木虫鱼,妙

夺造化,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也。”唐希雅:“喜作荆横林棘、荒野

幽寻之趣,气韵萧疏,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也。”乐士宣:“胸中厌书

史,而丹青亦自造疏淡……晚年尤工水墨,嫌绡数幅,唯作水蓼三五

枝,一双,浮沉于沧浪之间,殆与杜甫诗意相参。士大夫见之,莫不

赏咏。”郭元方:“善画草虫,信手寓兴,俱有生态。尽得蟆飞鸣跃之

状,当时颇为士大夫所喜。然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乃为精绝。或点

缀求奇,则欲益反损。”

总结以上诸条,可得如下结论:气质胸襟上“志趣高洁”“疏逸

多放”,学识修养上“博学能诗”“才思敏妙”,创作态度上“出自胸

臆”“寓兴丹青”,表现内容上既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的大景,

更多“雁鹫鸥鹭、溪塘汀渚”的小品,绘画风格上“孤标雅致”“气

韵萧疏”,绘画技艺上“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于是,画作所臻之境

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

之思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了。

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

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摹写物象虽然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占

据中国绘画史最靖赫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来说,对于中国文艺学的传统

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

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齐谢赫评价的基础上,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

于师工,乏其士体”,并认为这是其“闾阎鄙贱”而非“衣冠贵胄”

的身份所致。

B.作为古代绘画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苏轼轻

画工重士人,轻画工画重士人画,并将士人画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C.《宣和画谱》引用苏轼的观点,有不少理论和苏轼相合,有苏

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故考察此书对理解苏轼''诗画一律”说

有帮助。

D.文人山水画之大景、小品,往往体现出志趣高洁、疏略简当

的特点,同时注重神理象外,通过创作把感情形象化,把物象意象

化。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吴道子的画固然超绝,但摆脱不了他作为画工

的局限;而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翩谢笼樊

B.《宣和画谱》中李公年所语,体现出中国水墨画家运用浓淡笔

墨,明暗虚实,绘就似真似幻而富有生命力图画的特点。

C.“画”与“诗”相一律,主要体现在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体,

在画作中寄寓了自身性情,如同诗人借诗言志,借诗传情。

D.文本引经据典,考证严谨,增强了文章论说的准确性和说服

力,丰富的文论材料使内容厚重充实,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3.(3分)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原文中“画”与“诗”相一律思

想的一项是()

A.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

洒。

B.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C.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D.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

4.(4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4分)《宣和画谱》卷十六中载赵仲俭之言:“至于写难状之

景,则寄兴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

也,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赞渔的

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

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

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

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

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

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

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

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

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

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

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

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

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

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

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

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

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

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

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

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

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

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

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

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

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

结为:人道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

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

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

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一一高先生讲过的文

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

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一一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

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

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

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

人事。一县的人事更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

持学政,任用私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

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

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作主张,

藐视部厅,搅乱学制”。

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

笑。他知道这封控告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

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

了粉笔、点名册往教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

双簧。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

溟只当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

《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

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

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

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

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

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

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

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

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

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

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

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

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

“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

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

直到寿终。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

A.高先生撰写的对联,用“高岭桂”“北溟鹏”抒写理想抱负,

用“未徙”表现其志不得伸的抑郁和苦闷。

B.高先生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既

表现了高先生教书的独到之处,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呜呼,先生之泽远矣”一句,在小说的叙述中加入主观抒情,

行文自如,使小说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D.“好马不吃回头草”“前度刘郎今又来“,引用俗语和诗句,写

出了高先生重回五小后同事对他的嘲讽。

7.(3分)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徙》中虚构了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这一创作灵感可

能来自高先生曾自编辨析字形的歌诀。

B.高先生讲课注意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让学生体会文义,使其

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负载的情感思想。

C.《徙》中引“大狗跳……小狗叫一叫",体现了作者师从高先

生学到的小说描述要使作者有具体印象。

D.高先生当年对学生很严厉,尽管使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但仍

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

8.(6分)文本一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

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

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

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

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

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

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

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文本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

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日:“臣蠲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

亟临隼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

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

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

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

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日:

“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日:

“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

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

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

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

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

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

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

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B.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

/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C.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

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D.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

/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

的“贤”含义相同。

D.“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与“腹犹果然”(《逍遥游》)

两句中的“果”含义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

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

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

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

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

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

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

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

一世务农。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

矣。

14.(3分)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

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中秋禁直

韩倨

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

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注】寒。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

长卿只为长门赋,未识君臣际会难。

【注】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通过“星斗”“禁漏残”交代了时间,通过“紫泥封”

交代了地点。

B.诗歌颔联通过“冷”“寒”两个字,写出了作者在宫中当值时

晚间环境特点。

C.诗歌的前三联调动视觉、触觉、听觉,营造了清冷、清幽的

中秋禁值之景。

D.诗歌尾联借司马相如只会写《长门赋》一事,抒发了君臣相

知相识之难的感慨。

16.(6分)整首诗歌围绕题目展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

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

”,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有一

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正遭受内忧外患,经过他三年的治理,达到

“,”的结果。

(3)《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

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的说法,又

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杰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转型,把在

线直播变成“课堂”,同时激发“粉丝磁场”,成为了直播带货乃至短

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升温,网络直播行业①,改变了

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众多网红纷纷入场,但也难免②,

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人们在一划而过的快浏览外,也希望有从容

不迫的慢享受;在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也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增量。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的名称”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

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绣口的比喻,董宇辉的过人

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直播”的形式,不

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

爆,人们见证了太多网红的③。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

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0.(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引号

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用浪漫的方法解释“引力

波”的概念。

B.各地各类食品企业和作坊的负责人恐怕都不能持“吃瓜”的

心态,都要引以为戒。

C.消费者期待食品行业能够以此为契机,实现“自我革新”,守

住舌尖上的安全。

D.“美食纪录片打通了一种情感的连接。”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

副教授说。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除了完成日常任务之外,①。在太

空吃板可不像在地球上那么享受,不仅食物飞来飞去,②。我

们在地球上受重力作用,可以平稳地坐下吃板,食物也不会飞来飞去,

但在太空中不同,不仅宇航员会因为失重飘起来,食物也会。为了克

服这一点,航天器中专门设置了太空餐桌和餐盘,它们具有磁性,可

以把铁质的刀叉、碗筷和剪刀吸附住,还有一些松紧扣等,可以固定

食品包装袋。宇航员在饭前,必须先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

把包装打开后,他们会先把食品挤到碗里,然后端碗、夹菜、张嘴、

咀嚼,这一系列步骤必须缓慢进行,否则食品渣块会从碗里飞出来,

宇航员一不小心吸进鼻子就会被呛到。同时,宇航员在进入太空后,

味觉会变淡,同样的食物不如在陆地上的味道浓。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在太空环境下,人体血液因为失重会向上流,导致鼻腔充血,压迫了

味觉神经;另一些科学家认为,航天器内部的空气流动与地球上的不

同,导致宇航员味觉发生变化;还有人认为是失重影响了宇航员的唾

液分泌,从而使味觉改变。尽管谜团至今仍未破解,但各国航天局为

了让宇航员在吃假时不那么索然无味,③,其中比较受宇航员

喜欢的调味料是辣味食品,因为辛辣的口感可以刺激他们的食欲。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4分)请对上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简要概括宇航员在太空

中吃饭时面临的问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0个字。

四、写作(共60分)

23.(本题60分)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

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

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

立志”“务期与古时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

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

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立

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专题07

期中冲刺卷(新高考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

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早在南齐,谢赫就批评刘绍祖的画是“伤于

师工,乏其士体”(《历代名画记》卷六引)。唐时张彦远亦认为“自

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

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鄙夷画工、重视文士的倾

向颇为明显。

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

一员。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

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

学者。其文人画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绘画原则上强调神理象

外,不重形器。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

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又如其在《净因院画

记》中云:“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

能辨。”不仅“形”“神”、“形”“意”对举,还“形”“理”对举。理

或谓有规律、本质义,实则很难概乎言之。古代文人画论的基本观点

是以形写神,重神轻形,神高于形,但神与形一样属于技的范畴。理

则超乎技之上,如同庖丁所说的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是高于形、神的一个概念。二是绘画功能上强

调达心适意。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一文,引朱象先“文以达吾心,

画以适吾意”二语以赞之,要求绘画具有寄兴怡情、抒发意志的作用。

三是绘画风格和意境上强调意气所到,清丽奇富,变态无穷。苏轼在

《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之二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

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杨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

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

苏轼的文人画观点对其后著名的《宣和画谱》有深远影响。书中

不仅多处暗引明用东坡语,亦有不少理论与东坡符契相合。有充足的

理由相信,全书贯串的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与扬和诗与画相合的理

论亦与苏东坡有关。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

画理论以及“诗画一律”说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

题。

《宣和画谱》卷十云:“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

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

见诸形容,未必知此。”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

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对立已如上述,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宣和画谱》

卷十一、十二“山水”门中文人画与画工画的一再比较,以及在比较

中表现出的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如王洽:“自

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

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关仝:“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

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李成:“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

娱于其间耳黄齐:“寓兴丹青……殆与诗人骚客命意相表里。”李

公年:“写朝暮景趣,作长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没于空旷

有无之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

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所以《宣和画谱》这几类(卷十五〜二十)

中也多类似之论。如胡擢:“博学能诗,气韵超迈……一遇难状之景

则寄之于画,乃作草木禽鸟,亦诗人感物之作也。”赵士雷:“作雁鹫

鸥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至其绝胜佳处,往往形容之所不及。

又作花竹,多在于风雪荒寒之中。盖胸次洗尽绮纨之习,故幽寻雅趣,

落笔便与画工背驰。”徐熙:“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草木虫鱼,妙

夺造化,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也。”唐希雅:“喜作荆横林棘、荒野

幽寻之趣,气韵萧疏,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也。”乐士宣:“胸中厌书

史,而丹青亦自造疏淡……晚年尤工水墨,缭绡数幅,唯作水蓼三五

枝,一双,浮沉于沧浪之间,殆与杜甫诗意相参。士大夫见之,莫不

赏咏。”郭元方:“善画草虫,信手寓兴,俱有生态。尽得螳飞鸣跃之

状,当时颇为士大夫所喜。然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乃为精绝。或点

缀求奇,则欲益反损。”

总结以上诸条,可得如下结论:气质胸襟上“志趣高洁”“疏逸

多放“,学识修养上“博学能诗”“才思敏妙”,创作态度上“出自胸

臆”“寓兴丹青”,表现内容上既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的大景,

更多“雁鹫鸥鹭、溪塘汀渚”的小品,绘画风格上“孤标雅致”“气

韵萧疏”,绘画技艺上“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于是,画作所臻之境

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

之思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了。

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

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摹写物象虽然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占

据中国绘画史最燧赫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来说,对于中国文艺学的传统

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

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齐谢赫评价的基础上,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

于师工,乏其士体”,并认为这是其“闾阎鄙贱”而非“衣冠贵胄”

的身份所致。

B.作为古代绘画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苏轼轻

画工重士人,轻画工画重士人画,并将士人画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C.《宣和画谱》引用苏轼的观点,有不少理论和苏轼相合,有苏

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故考察此书对理解苏轼“诗画一律”说

有帮助。

D.文人山水画之大景、小品,往往体现出志趣高洁、疏略简当

的特点,同时注重神理象外,通过创作把感情形象化,把物象意象

化。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吴道子的画固然超绝,但摆脱不了他作为画工

的局限;而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翩谢笼樊”。

B.《宣和画谱》中李公年所语,体现出中国水墨画家运用浓淡笔

墨,明暗虚实,绘就似真似幻而富有生命力图画的特点。

C.“画”与“诗”相一律,主要体现在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体,

在画作中寄寓了自身性情,如同诗人借诗言志,借诗传情。

D.文本引经据典,考证严谨,增强了文章论说的准确性和说服

力,丰富的文论材料使内容厚重充实,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3.(3分)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原文中“画”与“诗”相一律思

想的一项是()

A.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

洒。

B.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C.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D.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

4.(4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4分)《宣和画谱》卷十六中载赵仲俭之言:“至于写难状之

景,则寄兴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

也,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D2.A3.D4.①先列出以画家身份定

义文人画的论断;

②然后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理论;

③再对受其理论影响的《宣和画谱》中的相关论述进行考察并得

出结论;

④最后进行阐发一一“画”与“诗”一律,即“画”与“诗”都

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5.①“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

②在寄性抒情方面,“画”与“诗”一律;

③“画”中所寓思致意气,远超技艺;

④文人画胜于画工画。(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说

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伤于师工,乏其士体”

是谢赫对刘绍祖的画进行的评价,而张彦远的话并非对刘绍祖画的评

价。

B.“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也

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

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可知,应为“较早

C.“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宣

和画谱》中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的理论与苏轼有关,而非“有苏

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翩谢笼樊

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可知,如“仙翩

谢笼樊”,即言王维画不重“形器”,而重“神理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的是对山水画作的推崇。

B.体现的是诗歌创作中情与词的关系。

C.体现的是作画要“形似

D.体现的是绘画中要有“气”和“意”,合于“画”与“诗”相

一律的思想。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首先,文中第一段“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

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介绍文人画,列出以画

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论断;

然后,第二段通过“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

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

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等内容,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

理论;

接着,在第三段介绍受苏轼影响的《宣和画谱》,由“考察此书

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画理论……的问题”引出四至

六段中对《宣和画谱》的相关论述的考察,并得出“文人山水画受到

的推崇”“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花草鸟虫、

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以其皆模拟自

然景致故也”的论断;

最后,第七八段对文章进行总结“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

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

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阐发出“画”与“诗”

一律,即“画”与“诗”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由文中“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

此,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由此我们便可领会

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

可知,“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画”与“诗”一律。“寄兴于丹

青”,则指作者借画抒情,体现了文章中“画”“诗”在寓兴抒情方面

一律;

由文中”画作所臻之境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

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之思致'”可知,“画”中所寓思致意气,

远超技艺。“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是指画中所寓作者的情思,并

不是技巧所能表现的,故“意”胜“技”;

由文中“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

士人中的一员”可知,文人画胜于画工画。“画史”即画工,“非画史

极巧力之所能到”含有画工画不及文人画的意思。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赞渔的

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

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

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

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

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

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

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

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

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

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

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

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

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

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

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

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

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

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

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

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

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

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

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

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

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

结为:人道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

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

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

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一一高先生讲过的文

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

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一一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

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

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

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

人事。一县的人事更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

持学政,任用私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

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

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作主张,

藐视部厅,搅乱学制”。

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

笑。他知道这封控告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

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

了粉笔、点名册往教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

双簧。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

溟只当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

《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

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

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

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

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

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

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

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

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

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

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

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

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

“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

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

直到寿终。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

A.高先生撰写的对联,用“高岭桂”“北溟鹏”抒写理想抱负,

用“未徙”表现其志不得伸的抑郁和苦闷。

B.高先生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既

表现了高先生教书的独到之处,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呜呼,先生之泽远矣”一句,在小说的叙述中加入主观抒情,

行文自如,使小说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D.“好马不吃回头草”“前度刘郎今又来”,引用俗语和诗句,写

出了高先生重回五小后同事对他的嘲讽。

7.(3分)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徙》中虚构了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这一创作灵感可

能来自高先生曾自编辨析字形的歌诀。

B.高先生讲课注意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让学生体会文义,使其

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负载的情感思想。

C.《徙》中引“大狗跳……小狗叫一叫",体现了作者师从高先

生学到的小说描述要使作者有具体印象。

D.高先生当年对学生很严厉,尽管使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但仍

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

8.(6分)文本一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

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6.B7.D8.①处,写出了庭院的荒凉与冷落,

烘托出高先生在五小任教的失意与落寞;②处,化用《陋室铭》名句,

用语典雅,写出了庭院的清静幽雅,突出了高先生的高雅情趣和文人

情怀,表现出高先生调任县立初中后的安适。9.①文本一高北

溟编写《字形音义辨》的细节和重回五小任教等相关情节是虚构,教

学法等内容则为非虚构。②虚构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

悲怆的人生遭际,拓展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非虚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再现历史人物和情境,更容易感

染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

现手法的能力。

B.“推动了情节发展”错误,“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

结合的讲授方法”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错误。刘子平的问

话,是想探寻原因,并非指责。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这两处景物描写是对庭院的描写,分析它们对刻画高先生的形象

起的作用,应结合高先生不同的任教经历来思考。

①处,处于高先生任教“五小”时,此时的他不能展其所长,尽

其所学,每天“踏着沉重的步子”,可见这里对庭院荒凉、静寂的描

写,意在烘托高先生失意落寞的心境;

②处,处于高先生任教县立初中时,此时他的才华得到施展,踌

躇满志,“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幽静、闲适之景恰是其生活适意

的表现。同时,“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化用名句,亦可见高先生的

高雅情趣和文人情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阅读文本一,找出文本一中虚构和非虚构的情节,然后分

析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

结合“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

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

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

读一遍”“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

了,是虚构的”可知,文本一中,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和重回

五小任教等为虚构。虚构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怆的

人生遭际,拓展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

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让原本平顺的情节曲折起来,从而使高先生

这一人物形象更丰富,拓展了小说内容。其中“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

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

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

《国学常识》”“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

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等内容,突出了高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悲

怆的人生遭际。

非虚构部分则通过客观再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再现历史人

物和情境,更容易感染人。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

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

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

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

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

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

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文本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

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

亟临隼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

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

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

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

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

“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日:

“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

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

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

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

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

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

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0.(3分)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