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义-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8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义-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8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义-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8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义-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8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讲义-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目标任务课堂目标听课问题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如何梳理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及时段特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朝代,明晰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的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如何从中学西传的角度,梳理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如何以英国为主梳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如何认识其对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能特训素能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史料一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①,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②。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宋朝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总主编《中华文明史》史料二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④。……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一方面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⑤。——摘编自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等问题:(1)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试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逐渐僵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积极性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为“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为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缺陷(1)特点监察维护君主专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以维护君主专制为根本目的。监察重在监督、制约各级官吏,是皇帝的“耳目风纪之司”监察官员秩轻权重为了便于皇帝控制,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级别一般较低。但是,监察官员“代天子巡狩”,权力很重,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监察方式多种多样中国古代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的机构,甚至明朝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清朝设立了奏折制度监察行政职权混淆中国古代的监察权与行政权高度重叠,使很多监察机构演化成地方行政机关,如汉代的刺史、清代的道员(2)缺陷①监察繁密、监察权干扰、侵夺行政权。②监察多头,不断分割权力,因循守旧,效率低。③受政治兴衰和君主影响极大,实际效果受限。素能二西方的文官制度史料一自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①,报告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了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②。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③;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④。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史料二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⑤,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出现“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而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⑥。不仅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而且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⑦。——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看待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点(1)背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任用制度政治“政党分肥制”存在弊端经济工业革命导致政府职能迅速扩展社会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暴露英国政府机构和官员问题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2)特点具有稳定的传统任期不受政府更迭的影响,如本人无重大过失,可一直任职到退休重视通才考试录用制度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而不重视特殊的或者专门的技术经验和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文官要求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这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风和法纪贵族化色彩浓厚政府机关中弥漫着贵族化的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观念实施分权管理以人事法规为依托,以不成文惯例为主体,以各种单项法规为依托,中央与地方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2.西方文官制度的评价进步性①有利于保证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的常态运行。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扩大选才范围,提高行政效率。④对在职文官实行常任制、功绩制和职位制,有利于增强文官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责任心,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局限性①西方文官制度具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②文官考试制度的贵族化倾向及晋升上的论资排辈等自身局限

素能三中国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史料一实行官制改革以后,清政府明令停止捐纳,官吏录用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停科举,兴学校,以新式学堂、留学生作为官吏的储备库①。1906年科举制被废除后,留学生和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代替了三年一次的科举应试者,成为新官吏的候补队伍,这表明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②。新式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力图改革社会,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志士③。——摘编自徐绯婷《浅论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史料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④。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⑥。军治色彩则在北洋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⑦。——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问题:(1)根据史料一,说明清末新政废科举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晚清选官制度的评价2.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党治、军治色彩浓厚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党派斗争激烈。北洋军阀时期,文官制度军治色彩浓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治色彩浓厚缺乏推广实践北洋军阀时期,令出多门,地方军阀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名义上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但是地方势力往往将中央所派官员看成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因而拒绝执行其政令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2·湖南卷,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试、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方法教练]读关键是通过对比两段材料,明确从科考程序、增删内容等角度来寻找共同点,从废除武举、录取方式等角度寻找不同点;从必然性和可能性对应的史实来组织原因方面的答案提相同点“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文科举取消八股,乡试、会试改用策论”→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注重实学和时务”→增加时务与实学内容不同点“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1901年科举改革废武科举“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录取方式不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应从科举弊端、挽救统治思考必然性,从新政推行思考可能性调晚清自救运动——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科举改革获(1)相同点: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与实学内容。不同点: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2)原因:挽救统治;科举考试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思维延伸◎你如何认识清朝科举制的作用?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是怎样的?提示:作用积极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进而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②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发展;④有利于培养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消极①两榜取士,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团结;②科考内容腐朽陈旧,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③考试投机行为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废除历程①百日维新中科举制一度被废除;②1901年,清政府废除科考用八股文;③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改为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制度

真题再练一、唯物史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1.(2019·海南卷,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不符实,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解析:(1)由材料“‘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得出选用门生、故吏;由材料“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得出官员间相互关照;从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得出外戚、宦官任人唯亲;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说明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由材料“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得出人才选拔多名不符实,官员行政能力下降;由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得出腐败之风盛行;由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得出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2.(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材料中唐朝的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说明科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能,而不是出身,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才能,不仅局限于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3.(2018·全国Ⅲ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他们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中任官的宰相的人数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非弱化,故D项错误。二、时空观念——英国议会选举的弊端4.(2019·天津卷,5)“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答案:D解析:由材料“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权利法案》通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中心是议会,排除A项;普选权对任何一个成年人而言,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等情况如何,他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排除B项;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属于专制独裁范畴,排除C项。三、历史解释——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影响5.(2018·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