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绪论教学目标: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们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2、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课时:4学时本课程总体介绍(2分钟)本课程的教学计划:1、本课程共48个学时(含8学时实践)共3个学分。2、课程为考查科目,成绩评定: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本教材介绍:(本教材为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首用教材)1、本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3、本课程的逻辑结构: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其中三个主题:思想政治(理想)、道德和法律。一、导入新课(解决“本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一)对本课程破题、释义。1、思想有几种含义,此处应指一种理性的认识。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一个有思想的人与其他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经常思考。遇到问题或迷惑时,不是象一般人那样,完全去听别人怎么说,或者是看书上怎么写,而是在“听人说”和“看书”(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基础上,主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真假。同样地,一本好书,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要教会人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人们正确的认识和学习的方法。Hawkin(当代德国数学物理学家)只有几个指头能动,却还在研究科学并四处传播学问,可见思想之伟大。思想家们为了对世界和世界观的认识也在忙着思考,对于我们普通人,不会对社会和历史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但是也不能放弃学习和思考。思想体系也是一门科学。和一般自然科学一样,它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2、道德:通俗地说,是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确切地说,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目的在于求得更大的善或防止更大的恶。”例如:目的在于善待他人的道德规则,如“大公无私、自我牺牲、诚实和慷慨”等,是压抑某些利己的欲望,实现利他的欲望;目的在于善待自己的道德规则,如“节制、谨慎,平和”是压抑某些利己的欲望,实现另一些利己的欲望。总结:道德就其本身来说,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或目的而言,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发展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文明秩序),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3、修养是指在知识或理论方面达到的水平。4、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5、重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道德与法律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与法律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二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职责。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A、作为社会规范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道德与法律之间有着诸多区别:(1)产生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概括。(3)调整范围不同法律调整的是那些对统治阶级来说关系着根本的、重要的利益并且需要用国家权利干预、保证的社会关系。同时,法律只能规范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道德都可以和应该谴责,而受道德谴责的行为却不一定都违法。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4)实现方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5)体现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B、道德与法律的联系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互助、无私奉献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律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有着重大作用。(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随社会的发展,一些道德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是对社会非常重要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性质公共基础课,是其他公共课的基础,带有思想性,政治性。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补充: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发展。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意义。(解决“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通过分析小学、中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从思想层面学习,还要从理论的层面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3、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举例:2007年开始,中国反腐高唱“道德经”。近日,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发表“反腐”讲话时,向所有中共官员发出“重操守”之呼吁,引起海内外关注。胡锦涛称,要“把加强官员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官员“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中纪委”随即提出,今后要把高官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细节纳入反腐与公众视野。4、提高人文素质。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途径、方法1、看书。加强修养。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书。我国国民读书日渐减少。原因:网络的普及,人心浮燥。举例:世界上爱读书的民族。2、思考。思考重大的社会问题。3、实践。由课程性质决定的。(1)集体安排。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做义工、社会调查(2)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日行一善”。四、认识大学,适应大学生活。(一)大学生活的特点1、大学的起源:大学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的先秦时代、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当时宗教仍处于统治地位,大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侍女和附庸的地位,成为学者自治的学术机构,从事学术探索和知识传授活动。古希腊时期的大学是贵族式的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纽曼继承了这种理念,并总结了当时牛津大学的具体实践,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此后,这种教育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并被称为通才教育。2、大学的目标——“通才”还是“专才”?现代大学理念强调通才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现代大学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学里有博学的师长、完备的教学体系、先进的科研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幽雅的育人环境,人们常常把大学比喻为科学的殿堂、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经过努力拼搏,有幸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良好条件,努力学习,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大学生活的特点。——与中学的区别。首先,大学设有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门类齐全的学科。一方面,各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了科学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目标,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培养方案。该方案不仅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还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这些都为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基础知识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也为大学生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提供了可能。通过大学学习,大学生不仅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各种实用技能,而且也掌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大学里有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授、学者。他们不仅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工作使得大学教师总处于本学科研究的最前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通过向大学教师学习,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尽快地接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前沿。最后,大学里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畅通的科技信息、必要的生活设施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这些物质条件相对应的大学传统、大学校风、大学校训、幽雅环境以及由此构成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氛围,则又是一道独特的大学风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着精神食粮和精神保证。4、大学生活的变化:——与中学生活相比。第一、学习方式和要求变化。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受以鱼,不如授以渔”,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第二、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学生的自理能力各不相同,学生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第三、社会活动的变化。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需要自己去挖掘,有的学生总感到大学生活无味,但也有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非常充实,原因就是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不同。(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略)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1、自主学习2、全面学习3、创新学习4、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永远没有毕业生,因而人们才说要“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大学”提供给我们的是“终身教育”,生活就像一本“无字天书”。只有努力学好生存、求知、做人、发展四门“基础课”,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五: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大学生应有历史使命感。简述世界发展趋势。因为内容较多,可将《大国的崛起》作为挈入点。,由几个大国的发展史,看我们国家发展的机遇与困难,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具体,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做?专题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远大的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当代大学生,最根本提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因此,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1、我党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的第四十二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2)82宪法第二十四条“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3)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新的“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再次重申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丰富并确定下来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5)2006年3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原则,更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它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又体现了时代的精神。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在全书中的地位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根本要求是: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领悟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实践人生的价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传承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活力。“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结合了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强调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教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观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主旨,体现教材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关键性作用。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不断地锤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业:阅读: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六封信。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教学重点:1、理想信念的内涵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意义。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教学难点:处理好个人理想、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导入新课(1分钟):绪论课,我们了解到《基础》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思想(理想)部分,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实现理想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次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新课内容:理想信念理想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类对自身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受时代条件的制约。从古代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到现在的“五子登科”,从“嫦娥飞月”到“人类向外星球迁移”,诸种理想,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2、理想的特征:目标性:对自身实践行为的价值方向进行选择;超前性: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时代性: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联系;阶级性:一定社会群体内的共同理想;现实可能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发展、实现。多样性、层次性:3、理想的分类:有很多种。A、从内容上:可分四种=1\*GB3①社会政治理想: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2\*GB3②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人标准;=3\*GB3③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4\*GB3④生活理想:人们对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以及对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产生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具体说来,就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过什么生活都和社会理想有关系。因此,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为社会理想奋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理想也不能脱离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孤立存在。一个道德上人格低下、投机钻营,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一事无成,生活上追求腐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很难说他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B、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1\*GB3①个人理想: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2\*GB3②社会理想:指社会机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只在全社会应该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二者的关系: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实现,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体理想的得实现。2、正确把握个人理想、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关系。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信念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因此,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2、信念的特征=1\*GB3①有稳定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并具有巨大惯性。=2\*GB3②多样性:人们需要的丰富多彩,导致信念的丰富多样=3\*GB3③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是不罢休=4\*GB3④亲和性:志同道合: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二、理想、信念对人(大学生)的意义。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为什么要讲“理想信念”?第一,大学生成长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呼唤问题一:“读书是为了娶美女挣大钱”湖南省株洲市某重点中学一语文教师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含有这些观点的教研论文《入学教育课》日前竟还获得了2000年株洲市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问题二:网上恶搞是娱乐?还是什么?(例:对超女李宇春、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的恶搞)。恶搞之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而深层次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信仰的缺失,这是可怕的。问题三:宠物泛滥的背后。饲养小动物本无可厚非,但对动物的过分依赖,这并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精神空虚的一种体现。人生是一个适应社会生活实践的新变化,不断追求新的向往,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新入学的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树立新的人生理想。应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主要问题:一部分大学生信仰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其根本单问题是理想信念的动摇。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意义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境界就会失去核心和灵魂。有无理想,决定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低俗空虚。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三、理想的实现。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到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的课题。立志做大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中的道理就是要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已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立志须躬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出自平凡,崇高的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奋斗,一步一步地走,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学习和工作。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了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与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如有时间,可以组织观看《大国的崛起》中一集。作业:看《大国的崛起》共12集。第27页2、4题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的坚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1、爱国主义的内涵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3、做忠诚的爱国者学时:2导入新课:世界各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世界各国均对自己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美国,美国人崇尚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先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他们富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总是自恃“我作为一个美国人是幸福的,是值得骄傲的”。他们不仅一贯对国民、包括对儿童灌输这种思想,还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就拿国旗来说,每逢节日、庆典或集会,家家户户,包括汽车上都挂着国旗。2001年“9.11”事件后,国旗的销售量大幅度地增加。他们在很多产品,包括开心果、杏仁等小商品包装上都印有美国国旗的标志,连儿童的电子游戏,都有组合国旗的类似项目。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GodblessAmerica.”例如:居住在中国的一位美国孩子的家长,到孩子就读的学校里要求学校为她的孩子单独升一面美国国旗,因为年仅七岁的孩子流着眼泪问母亲,为什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升中国国旗而不是美国国旗?(在美国这一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里,没有民族基础,故国旗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发挥了刚筋水泥的作用。)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一)国家和民族1、国家什么是“祖国”?国家?(讨论)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的构成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祖国”的起始含义,就是列祖列宗们共同生活的区域,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父母之邦”。现代意义上的祖国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国土(state);由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社会心理、历史传统等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紧密联成一体的民族(nation);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起来实施阶级统治的强力政治机器——国家(country)。由此可见,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有人曾经从文字的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认为在各国文化中,只有中国把“country”译为国家,即放大了的家。如要政治溯源,则我国先民跨入阶级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氏族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聚居的家族群体,氏族长就是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家族长。以血缘、以家为根本的氏族直接走向国时,家就成为国的原型与母体,国变成家的扩充与放大。这种家国一体、家天下的模式,被以后历代统治者强化,秉承为“祖宗家法不可变”。这种“家国一体”在文化的生长、传承中,又把母亲与国家联系起来,称为“祖国”。祖国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我们的根,有了根,才踏实,才有精神的寄托,才有底气。于是有那么多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寻亲祭祖;有那么多旅居海外多年的侨胞,回国后无论如何要去拜谒黄帝陵,因为他是炎黄子孙。2、民族:民族起源于家庭,因为家庭产生宗族,由宗族而产生部落,由部落而产生民族。说到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是很优秀的,优秀在于他们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单说哪一个民族优秀哪一个民族顽劣是错误的,不能比。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如日本的大和民族,就很优秀,民族的团结和进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保证。在几个小穷岛上养活着上亿人口,而且还很富裕,是不简单的。但他们有民族的缺陷性,为了自己的生存去侵略别人。国家可由单一民族构成,也可由多民族构成。国家的存在也是为了保护民族利益,例如犹太民族历经千年终圆复国之梦想。没有国家的民族是可悲的,如吉普赛民族。(二)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有:1、团结统一。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2、爱好和平。“礼仪之邦”、“德莫大于和”3、勤劳勇敢。4、自强不息。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反对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民族排外主义,就是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和外来影响的思潮。它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东西,否定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特长,对一切外来文化都不加区分地加以排斥。民族排外主义是愚昧无知和顽固守旧的表现,是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注重对外交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和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民族虚无主义,是指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民族的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遗产的思潮,它认为本民族、本国的一切东西都是落后的,而殖民主义的宗主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东西都是先进的,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全民学英语现象剖析)。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学习祖国的历史,把握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是拒绝民族虚无主义、克服妄自菲薄心理的良方。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3、培育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居于时代精神的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瓶颈就是模仿能力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最具创新能力的应当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改革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三)爱国主义1、内涵:列宁:“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形式、范围等都必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就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而言:在古代中国,秦统一中国后,爱国主义是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内容的;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以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主要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以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突出内容的。例如,日寇入侵我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即使是一些占山为王的土匪,面对民族危亡,也参加打鬼子的战斗,“把鬼子赶出中国去”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呼声。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做一些错事,但唯独有一件是绝对不能干的,那就是卖国。犯错误可以改正,别人可以谅解甚至原谅你,但卖国永远得不到人民的谅解,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汪精卫。(2)爱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原则一个国家的政治前途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荣辱兴衰,因此,爱国主义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国格和人格。举例:如天津的一家日资公司,开发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游戏软件,最终是日本取得胜利。面对高额的报酬,我国的五名开发软件的大学生宁可不要高薪而愤然辞职,表现了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尚情操。(3)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是具体的,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和特定的社会制度,爱国也总是指向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我们今天讲的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凡的公民来说,躬身劳作于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的直接体现。是农民播种好每一分土地;是工人坚守自己的岗位,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海关人员不让走私物品流进国内,冲击我们民族工业;是公务人员当好人民的公仆,绝不营私舞弊……。讨论:郎平执教美国排球是不爱国的表现吗?总结:一个中国人担任了美国队的主教练,这应该是一件让中国人自豪的事情。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略)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兴衰荣辱的变化,虽然遭受过无数次的磨难与坎坷,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却能一直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着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其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主义这个精神支柱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在我国被称为“国魂”、“民魄”,它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无可置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重点)(一)为什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者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中国威胁论”——企图分化、西化我国。(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2、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3、坚决反对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图谋。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必然不能得逞。人类文明是多样性地存在的,并且在多样性中发展的。三、做忠诚的爱国者——新时期,大学生如何行动才是爱国?案例分析:抵制日货现象分析。(讨论)总结:应理性看待。仅仅抵制是消极的,真正的爱国是强国。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的尊严。举例。2、关注国家安全,增强国防观念和平时期容易产生麻痹思想,没有国家安全意识。无意中泄漏国家秘密,如四川某大学学生毕业后到承担国防重点攻关的某研究所工作。一日,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我国军工重点工程的文章,认为该文不准确,自己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应当有责任发表一篇最权威的文章。在网上编发了该文,严重泄漏国家秘密,最终被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与公安机关逮捕,后被判刑8个月。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4、以振兴中华为已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所喊出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继续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教学重点:1、高尚的人生目的2、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教学难点:1、高尚的人生目的2、如何理解人生环境导入新课:人生目的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生目的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又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生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人们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对人生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需要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生活价值的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实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追求与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选择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目标和衡量尺度,并依据这种选择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过程。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学生树立起正确有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一个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构成。三者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一)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根本指向,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人生目的的作用: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决定持何种人生态度。(二)人生态度——重点1、何谓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善恶、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成功。人生态度往往借助语言、表情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行为倾向。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与理想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为人的一生指出应该做什么;人生态度则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为人的一生指出应该怎样去做。二者之间形成了做什么与怎样做的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人比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人生态度不是天生的,一般受制于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阅历和文化教养水平。古人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目的是倡导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但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富贵之中易荒淫,贫贱之时易丧志,威武之下易变节。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的客观环境势必制约着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环境、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个人心理因素的变化,人生态度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人生态度也受人们的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直接决定着他的人生态度。2、人生态度的作用人生态度作为制约人一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首先,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和人生矛盾的认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乐观进取地对待学习、劳动、事业、友谊、爱情、健康等人生课题,正确地处理苦乐、得失、荣辱、善恶、生死等人生矛盾,选择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人生道路,做生活的强者。错误的人生态度则相反,它使人无视人生课题的要求,意志消沉,丧失人生斗争精神,为求得物欲的满足而计较个人得失,苟且偷生,颠倒善恶,以辱为荣,最终成为人类的垃圾或社会的寄生虫。其次,人生态度影响着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着主体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影响着主体行为的效率。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只争朝夕,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保持较高的行为效率,在有限的一生中积极放大人生价值;而消极的人生态度则使人心灰意懒,虚度年华,使人在散漫怠惰中浪费青春和生命。3、应具备的人生态度:(1)认真、务实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怎样使有限的生命放射光彩,这不仅需要我们爱惜生命,更需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利用分分秒秒,扎扎实实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不可否认,大学生中确有一些人以“游戏人生”为时尚,这种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不仅与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格格不入,而且它会误导人生,使人最终落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下场。对于大学生而言,把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以便将来认认真真地干事;就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个人只有扎实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走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光辉人生。(2)乐观自信。乐观自信表现为对人生及其发展充满希望,相信人生有光明的未来,生活信念坚定,理想追求执着,精神状态昂扬向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3)积极进取。古人云: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生活中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勇于竞争,是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当代特征。人生过程本来就是竞争的过程,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举例:的哥臧勤的故事。讨论:臧勤为何能成为的哥中的状元?分析其人生态度:总结:A/动脑子,“我特别爱看侦探类文学作品,学学人家是怎样观察、分析和掌握人的心理的;…….我平时喜欢看很多闲书,还有《财富人生》这种电视节目。当然不只是单纯的看,还要去思考。比如,我看金庸的《鹿鼎记》,别人可能就当小说一样看,我不是。我会去研究,韦小宝是怎样去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他用什么样的思维、心态、理念去对待,用什么样的思路、方法去面对各种人、各种困难。”B/注意收集信息,(“尽管我只有高职文化程度,但我唯一喜欢的就是看书读报。家中订了包括新民晚报在内的3份报纸,每天要从中了解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一旦发现对自己做生意有用,就多留一个心眼。”)C/快乐的心态。(遇到红灯、堵车怎样保持快乐的心态?“要学会享受工作带来的美和快乐。遇到红灯的时候,把心态放松,看看外面的美景,有时候感觉就像自己开着私家车在马路上兜风。”)

4、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顺境:与逆境相比,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可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人的事业发展也有不利因素。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谚语中的“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诫。积极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努力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是大学生在人生旅途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增加案例:正确对待人生的逆境: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比起顺境,这些条件确实是不利的。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向目标迈进的难度,而不是剥夺了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因为,逆境的恶劣环境,可以磨砺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正是基于此,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好学校。培根亦言: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纵观古往中外,那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很少是在风平浪静中闯出一番伟业的,他们大都历经风雨,百般磨难,最终才战胜逆境而走向胜利。当处于人生的逆境时,该如何战胜它呢?(1)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人们常常难以控制。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却是自己可以坚守不变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的做人准则。有了这样的做人准则,才能在顺境中不狂妄自满,在逆境中不妥协丧志。(2)要淡化个人名利,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些人一生的许多苦恼,多源于个人私欲的不满足。当人们从私欲中解脱出来,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逆境,不过是由于私欲难填而杜撰出来的虚幻。况且,即使真正陷入人生的逆境,只要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视荣辱毁誉如浮云,就能做到无私无畏,勇敢抗争,从而战胜困难,走出逆境。3.要有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有首歌中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三)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的涵义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最早是用来反映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属于经济学的特定范畴。19世纪,德国哲学家把“价值”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引入哲学领域,赋予其更为广泛的意义。所谓人生价值,指的是个体人生满足社会需要的事实与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并不存在于这个人本身之中,而存在于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之中。2、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我们在评价人生价值时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贡献与能力、责任相统一这是评价人生价值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前提,也是相对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标准。但是,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人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评价个体的人生价值时,必须把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实际能力联系起来考察。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岗位和责任也不一样,但不论人们从事的职业怎样,只要他们对社会尽职尽责并且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社会就应承认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2)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人类社会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精神贡献。一般来说,物质贡献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而精神贡献不能简单地通过数字表现,有时甚至要经过历史和时代的考验,所以,人们常常把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局限在物质贡献,而忽略了精神贡献。但事实上,精神贡献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例如,达·芬奇的一幅《蒙娜丽莎》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聂耳的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其价值无法估量。因此,评价人生价值要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3.贡献与索取相统一贡献和索取是人生价值中的一对矛盾。我们提倡人生价值的贡献性,并不意味着号召大家只奉献不索取。我们并不否认人生需要索取,问题在于索取的是否正当合理,是否侵犯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贡献是对社会的付出,索取则是从社会那里取得,人生价值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强调个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为社会大众做贡献,体现人生的非凡意义,而不是一味的索取。自觉抵制错误的评价标准要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就必须自觉认识和抵制那些错误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这些错误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为:1.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所谓金钱标准,就是把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奉行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人为金钱而疯狂,为私利而焦虑。2.以权力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所谓权力标准,就是把个人职务的高低和掌握权力的大小作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在大学校园中,主要表现为某些大学生对一些干部利用官位和权力满足自己私欲这种现象的羡慕和向往,甚至把它当作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标准。二、正确对待人生环境人生环境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生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好人生的四种关系。(一)自我身心健康人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大系统,而人自身又是一个小系统,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条件,积极应对心理成熟过渡期的矛盾,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调适心理的科学方法。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用极大。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体健康不仅指躯体生理上正常,而且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生理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通常,心理健康是指个体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可得到充分开发,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至少有四个特征:积极的自卫概念;能恰当地认识别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和环境有较清楚的认识。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适应问题这一问题在刚入校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面临着全方位的调整适应。(2)学习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少在中学很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也会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方面出现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学生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隔膜、害羞、孤僻、自卑、顾虑、封闭、猎奇、角色固执等。(4)恋爱问题单相思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之一。心理性单相思多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单一的、藏在心底深处的热烈甚至是狂热的感情寄托,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自作多情和旧情难忘两种情况。病理性单相思表现为钟情妄想和被钟情妄想两种情况,病理性单相思已不仅仅是心病,单靠心理调适已无能为力,必须辅之以医学诊疗。(5)性格和情感问题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神经质等。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规律受到破坏时,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态度上的紊乱。情感活动发生障碍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激越、狂妄心理、嫉妒心理、抑郁心理和歇斯底里等。(6)神经症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神经衰弱、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特征。抑郁症较为多见,举例:3、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要保持心理健康,可采取以下具体的途径和方法:(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对心理失调有“免疫”能力。那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常常有个性缺陷,这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2.重视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与生理卫生相对而言的。广义上的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大学生要保持心理卫生,首先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包括学习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知识;其次要注意保护大脑,要注意大脑营养,学会科学用脑,如果出现某些疾病要及时医疗。3.加强自我调适自我调适是心理保健的核心内容,包括完善认知结构,调整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其中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呢?首先要确立合理的需要。情绪的基础是需要,需要获得满足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但是,任何个体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的方式都受到实际条件的制约,要获得健康乐观的情绪,必须使自己的需要不脱离实际。其次要学会疏导不良情绪。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等。找人倾诉、痛哭一场、拳击沙袋、在旷野中大声喊叫、到操场上猛跑一阵等都是常见的情绪宣泄方式。注意转移指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或心情烦闷时,有意识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可以替代的事物上去,如看电影、听音乐等。灵活改变认知能有效消除消极情绪。人的情绪困扰往往不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对该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如果调整对诱发事件的认知,学会自己“安慰”自己,消极情绪就会消除。例如,考试失利后,不认为是自己笨、水平低,而可能是其他客观因素,情绪困扰就会减轻。积极的自我暗示是调节情绪走向乐观的催化剂。有些大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常常归结为自己记忆力差,脑子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能强化自卑情绪,丧失自信,更会对学习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学习困难因而会更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在消极的情绪出现时,肯定自己的能力,用积极的内部或外部语言给自己打气,自我鞭策。这样,情绪状态就会改善,心理健康就能维护。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善于利用闲暇。大学生应该做生活的主人,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学习、生活和娱乐,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效率地利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长时间的读书可能会损害身体,导致神经衰弱。坚持锻炼身体能使人感觉敏锐,观察力增强,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并能培养乐观开朗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减轻精神压力。广泛培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娱乐活动,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得以调剂,能消除疲劳,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乐趣。同时,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还可以得到他人的接纳,获得朋友的支持,学习他人的经验,满足社交等精神需要。5.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中,大学生除了要重视自我调节,重视朋友的帮助、家长的支持、老师的指导外,还应该有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的意识。特别是当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节难以奏效时,更应主动、及时寻求支持和帮助。心理咨询是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二)人际交往——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亦称社会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具有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为等作用。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交往活动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只能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和实现,大学生的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水平。交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需要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而加以认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以同龄人为参照系,吸取更多的信息,更清楚地确定自我形象。交往活动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大学几年是人的个性定型时期,积极的社会交往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和优化。交往活动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的支持与帮助的机会就越多,就越能保持心理平衡;与此相反,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情绪就低落,心理失衡就得不到调整,就极易导致身心疾病。交往活动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保证因素。事业的成功需要分工协作,需要相互交往;也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让个人的才干得以充分表现,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2.培养交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自身修养。自身修养水平对交往需求、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的选择等都有重要影响,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加强自身修养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思想水准的人,在交往中,就会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优美,能够增强人际间的吸引力。其次要加强自身文化理论修养,深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理论修养使交往者能更加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赢得交往对象的尊重,促使交往成功。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底蕴,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2)遵循交往原则。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引起交往对象的良好反应,在交往中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平等原则。交往中要把他人与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要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价值,承认双方的平等地位;真诚原则。真诚待人。交往中的真诚是指对待他人诚实无欺,胸怀坦荡,为人诚心、诚恳、真心实意。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要做到不掩过、不饰非、不藏真,光明磊落,心口如一。朱熹说过:“朋友之间贵善,所以尽我诚;取善,所以益我德。”真诚待人是人类良好道德的具体体现,它有益于自身德行的养成,有益于友谊的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要做到诚心、诚实、诚恳,襟怀坦白、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只有真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才能相互理解和接纳,那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受欢迎的;包容原则。人际交往中出现认识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遵循包容原则,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斤斤计较;互助原则。交往双方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既要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又要促进相互间的联系,深化感情。互助并不是等价交换,更不是庸俗的交易。大学生应该追求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境界,忧人之忧,解人之困,救人之危,拾金不昧,慷慨助人,在交往中多尽义务,多献爱心。(3)掌握交往艺术。在社会交往中,仅有良好的交往愿望是不够的,仅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也不够,还要融会贯通,掌握交往的艺术,找到通向交往成功的桥梁。一般地,在交往中要做到衣着得体、态度谦和、举止文明,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诉说,要学会适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或提出批评建议。(4)克服交往障碍。常见的交往障碍有思想障碍和个性障碍两种。思想认识障碍是指交往中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彼此缺乏共同语言,难以理解和接受对方的思想、行为而形成的交往障碍;个性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交往障碍。大学生要学会与有思想差异的人交往,既要在比自己优秀的人面前做到“见贤思齐”,又要在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面前不孤高自傲,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对方、真诚地帮助对方。不同的气质各有优劣、各有长短,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但易激动、好刚愎自用;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但易出现浮躁、不踏实的毛病;黏液质的人安静、稳健、性情稳定,但有时反应缓慢,显得呆板;抑郁质的人善于观察,情感体验深刻,但性情比较孤僻。大学生还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个体的交往特征,学会与不同气质、不同个性的人交往。(5)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现代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也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所谓竞争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一领域与他人展开的竞赛争胜。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坚韧力和大胆创新精神,使人充满活力。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任何个人要想取得事业成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交往。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竞争促进了合作的加强,合作保证了竞争的胜利。(加案例)(三)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处理好个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和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从历史的角度说,这是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人生观;从理论角度说,这是人性自私论;从动机和效果角度说,“为别人”是“为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基础,个人的存在则构成社会的前提,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关系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权利与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关系。举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源自自然,永远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通过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自己,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通过协调人与社会关系,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历史发展,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揭示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学生理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其重要意义,明确公民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帮助大学生提高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衡量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公民道德建设和重点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2、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2、如何将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导入新课:(2分钟)刚才讲过前三章我们从思想政治方面学习本课程的第一部分,第四、五、六三章则是从道德修养方面进一步学习,第一部分是灵魂,第二部分则是具体的行动。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一、道德概述何为道德?名家论道德(通过名家论道德,引起学生对道德学习的兴趣。)“这个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