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春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跟踪检测(十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理解·巩固·落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人类与其他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各类生物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2)生物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这能够说明生物是不断进化的。(√)(3)不同的生物含有的蛋白质都是不同的。(×)(4)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特定的DNA、蛋白质等物质的相似程度,可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5)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6)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可形成化石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代谢方面的共同特征就越多C.DNA中的碱基序列相似程度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可能越近D.蝙蝠的翼与人的手是同源器官,说明两者存在亲缘关系解析:选D蝙蝠的翼与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而不是人的手。故选D。3.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作为生物进化中的证据,这属于()A.化石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 D.生物遗传方面的证据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故选B。4.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C.变异是不定向的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解析:选B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适应具有相对性。故选B。5.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A.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C.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解析:选B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故选B。6.如图表示未被破坏的甲、乙、丙三个沉积岩层,其中甲岩层更接近地表,A、B是分布在甲、乙两个岩层中的生物化石,下列关于此图的解读,观点正确的是()A.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而来的B.生物A的个体数量比生物B多C.生物A和生物B起源于相同的年代D.生物A的结构一般比生物B的结构复杂解析:选D生物A比生物B高等,但并不能说明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而来的,A错误;生物A的个体数量和生物B的个体数量无法比较,B错误;生物A和生物B起源于不同的年代,生物A比生物B要晚,C错误;生物A比生物B出现得晚,所以生物A的结构比生物B的结构复杂,D正确。7.炭疽杆菌生命力之顽强,堪称细菌之最。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的形成,是由于()A.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B.不良环境引起炭疽杆菌发生的不定向变异C.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产生的定向变异D.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通过DNA复制,使变异逐代积累解析:选A由于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导致炭疽杆菌形成顽强的生命力,A符合题意;变异不是由环境引起的,环境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B不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C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局限于性状水平,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D不符合题意。8.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有100多种60多个类群,大多已灭绝。其动物结构与现存动物结构差异很大,在此前的地层中找不到其祖先。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相矛盾的是()A.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B.现代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解析:选A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认为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这种观点明显相矛盾。故选A。9.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但也更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若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增加B.自然条件下,斑点数量多是不利变异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在自然界中,由斑点数量多的雄鱼产生的后代占据种群个体优势解析:选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可能逐渐增多,原因是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量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A正确;若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是一种有利变异,但自然条件下,斑点数量多,更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故又是一种不利的变异,B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而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所以在自然环境中,由斑点数量多的雄鱼产生的后代不一定占据种群个体优势,D错误。10.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B.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C.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D.环境使害虫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解析:选D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得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A正确;环境变化后,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或适应环境能力弱的变异的个体被淘汰,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B正确;环境变化后,把适应环境能力弱的个体淘汰,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害虫保留,经过长期选择,使得害虫适应环境的个体越来越多,因此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且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11.通过测定并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发现其序列很相似,但也有差别。如表所示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的差别,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程度又恰好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相对应。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种类黑猩猩猕猴兔鸡龟蛇小麦酵母菌氨基酸差异数0191315233544(1)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________。(2)表中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从表中数据看,人和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在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________。(4)表中属于哺乳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__________动物进化而来的。(5)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从____________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解析:(1)通过题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2)黑猩猩与人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酵母菌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3)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4)表中的哺乳动物有黑猩猩、猕猴、兔。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5)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答案:(1)越小(2)黑猩猩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3)比较法(4)黑猩猩、猕猴、兔古代爬行(5)分子生物学12.中国国宝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分布比较广泛,也曾形成一些旁支,如葛氏郊熊猫,但如今有许多种类已经灭绝。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现在以竹子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属于食肉目。请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回答以下问题:(1)由肉食转为素食,表明在原始熊猫种群中存在许多的________,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性状可以________。(2)大熊猫的祖先曾经广泛分布,数量众多,这表明生物种群都有__________的能力。当环境发生改变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激烈的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最终大熊猫选择了以竹子为食物来源,繁衍至今,这表明进化的结果是____________。(3)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大熊猫的消化道内有一种特有的微生物,可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________的结果。解析:(1)由肉食转为素食,表明在原始熊猫种群中存在许多的变异,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2)大熊猫的祖先曾经广泛分布,数量众多,这表明生物种群都有过度繁殖的能力。当环境发生改变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经过自然选择,最终大熊猫选择了以竹子为食物来源,繁衍至今,这表明进化的结果是适者生存。(3)大熊猫的消化道内有一种特有的微生物,可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1)变异遗传(2)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3)相互选择[迁移·应用·发展]13.某小岛上有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解析:选C根据图乙可知,树干6~8cm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最多,4cm以下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极少,根据图甲可知,鸟喙的长度在1~5cm,只有更长的喙才更易啄到食物,因此可预测该种啄木鸟经过长期进化鸟喙会越来越长。但是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利的变异需要逐代积累,仅一代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且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子代的喙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故选C。14.物种中的每一个基因都有一段来自其祖先的传承历史,我们能够基于基因的DNA序列比对数据来推断相应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同源基因是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序列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基因,如图所示。图中祖先物种的基因α发生基因重复后,产生了两个基因,分别是基因α和β,随后这两个基因在序列上会有不同的演变。由共同祖先基因分化而来的基因为直系同源基因;而起源于祖先基因重复事件的那些基因为旁系同源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α1和α2为直系同源基因,α1和β1为旁系同源基因B.基因重复是一种突变,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不定向的C.一般情况下,物种之间基因的DNA序列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亲缘关系就越近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研究生物的进化则是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解析:选D由共同祖先基因分化而来的基因为直系同源基因,α1和α2为直系同源基因;起源于祖先基因重复事件的那些基因为旁系同源基因,α1和β1为旁系同源基因,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重复后基因的序列发生改变,是一种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B正确;一般情况下,物种之间基因的DNA序列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亲缘关系就越近,C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进行合理解释,D错误。15.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种群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2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____________类型,而杀虫剂起了____________,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______,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逐渐增多。(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解析:(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从而被保留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则用杀虫剂处理后从第2世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