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_第1页
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_第2页
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_第3页
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_第4页
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一、本文概述《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影响。文章首先对经济危机的定义和特征进行概述,明确经济危机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表现形态。接着,文章将回顾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危机事件,以揭示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市场失灵、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等因素。随后,文章将分析经济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冲击,包括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失业潮、信贷紧缩等负面影响。文章还将关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等,以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及局限性。文章将展望经济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未来发展的影响,探讨资本主义体系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我调整与变革。文章旨在通过对经济危机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二、经济危机的历史回顾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体系内的一种周期性现象,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其历史的回顾,不仅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规律,更能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提供深刻的视角。早在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就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即1825年的英国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次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周期性波动的特征。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次危机都伴随着生产力的破坏、市场的停滞和社会矛盾的激化。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大萧条。这场危机源于美国股市的崩溃,迅速蔓延至全球,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失业、生产的停滞和社会的动荡。大萧条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迫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自由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并开始探索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1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又先后经历了多次危机,如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它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迅速波及全球,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和实体经济的衰退。这次危机再次凸显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引发了关于资本主义未来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通过对经济危机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和制度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但其内在的矛盾和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始终存在。这些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也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和探索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道路。三、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当代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调整,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发展,也揭示了经济危机在其中的影响。混合经济模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在混合经济中,公有和私有经济并存,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来平衡经济波动,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经济模式体现了资本主义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自我调整,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增强。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已经跨越了国界,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和生产网络。这种全球化趋势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加剧了经济危机的跨国传播和影响。再次,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和发展。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通过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金等福利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这种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和发展,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努力,也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益的保障和尊重。经济危机的频发和深化。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在自我调整和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经济危机依然频发,且呈现出深化的趋势。这些经济危机不仅导致了生产过剩、失业增加、社会动荡等问题,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既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发展,也揭示了经济危机在其中的影响。面对这些特征,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需要积极探索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周期性现象,自其诞生之初便与经济制度本身紧密相连。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语境下,经济危机不仅仅是市场失灵的短暂表现,更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当代资本主义,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复杂的金融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正是这种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矛盾,使得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无限制的扩张和利润最大化,这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金融体系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但也为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以金融危机为先导。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国际化和虚拟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使得金融体系的风险传递和扩散速度加快,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经济危机的发生,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还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济危机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财政刺激、货币政策调整等,但这些措施往往只能短期内缓解危机,而无法根治其根源。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危机的频发和严重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困境。要真正解决经济危机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以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与措施面对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与措施来应对。这些策略与措施旨在恢复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稳定金融市场,以及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财政政策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关键工具。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来刺激经济增长。减税政策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鼓励他们进行消费和投资。货币政策也是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或者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信贷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复苏。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防止泡沫的产生和破裂,以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这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并不能完全解决经济危机。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考虑实施一些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这可能包括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提高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质量,以及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政府还需要实施一些社会政策。这可能包括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及改善收入分配。这些政策不仅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也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祉和稳定性。应对经济危机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与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和社会政策。这些政策需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政策框架,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并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六、结论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显得尤为复杂和引人注目。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失灵、政策失误、金融泡沫、社会不平等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等。当代资本主义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一方面,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正在受到挑战,而新的经济治理模式和政策工具正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稳定的加剧,使得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路径。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这包括加强市场监管、优化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减少社会不平等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未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将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以及能否找到一条既能够保持经济增长和效率,又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的道路。这既是对资本主义本身的考验,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挑战。参考资料:⑵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⑷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⑵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⑷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财产私有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厂商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者有效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爆发。⑸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再生产的循环进行,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危机.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45亿码降为67亿码,即减少了23%。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经济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1843年到1847年,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由此,铁路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兴起。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利润。英国拼命开拓国外市场。为进一步打开主要贸易对象的市场,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其主要举动是废除本国征收农产品进口关税的《谷物法》,从而一方面降低粮价,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国开放市场。第二,则是寻找新的出口对象,特别是扩大对亚洲和非洲的出口。1840年英国用炮舰开打中国大门,1842年强迫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对英国商品豁免关税。英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840年为50万英镑,1845年即增加了4倍。40年代,英国棉布出口增加了56700万码,其中欧洲2200万码,美国7200万码,而亚洲和非洲却占了36200万码,为增加额的64%。这样,从1842年起,英国经济渐渐转入繁荣。与此同时,以往曾经延长并加深繁荣的投机手段也在起作用,那便是贷款给美、德等国,使它们有能力购买英国的铁轨、机车。1825年到1840年,英国建成铁路不到1300公里,1841年到1848年则建成铁路6900公里。同一时期,世界铁路网从8600公里扩大到38000公里。1839年至1847年间,德国生铁净进口量增加了8倍,达114000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42%,1841年到1845年间,美国每年进口10万吨以上的生铁、钢和铁轨。进口绝大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冶金工业得到高关税保护,没有受到英国钢铁制品的冲击。由于这一政策,法国冶金工业迅速发展。就蒸汽机马力数而言,至1847年,法国跃居世界第二。然而,纺织工业很快面临生产过剩,1845年出口额即达到最高峰。对中国和印度出口首先下降,接着,由于农业歉收,对欧洲的出口也下降了。1846年,对美洲和非洲的出口跟着下降。1846年,美国棉花歉收,棉价价格上涨达一倍,进一步使纺织品的消费量萎缩。事实上,1845年底危机已初露端倪。除国外市场饱和外,对于铁路的投机也开始破灭。1845年10月股票价格下跌达30%-40%,许多公司垮台。由于政府要求各股份公司将部分资金存入国库以证明其可靠,许多资金不足的公司跟着破产。但是,因祸得福,那些交出保证金的公司反而赢得了公众的信任,结果1846年获得议会批准的铁路设计方案增加了一倍,铁路建筑被推向高潮。事实证明,这是危机前最后的挣扎。在其他部门物价下跌之际,铁路通车后缺乏相应的运输量,收入远低于预期;相反,建设铁路的各项费用却迅速膨胀。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1847年5月底,粮食价格比1845年上涨一倍,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由于繁荣被投机因素延长,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续的时间也超乎寻常。铁路工程量连续5年下降,到1852年时,从事铁路建设的工人数目比1847年少了五分之四以上。相应地,铁价下跌一半,冶金和煤炭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斯塔福德郡137座炼铁炉中,58座停产。生铁产量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内减少了三分之一。棉纺织业本来已经在下降中,随着铁路投机的破灭和粮价飞涨,进一步落入低谷。1847年11月,在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兰开夏地区,920家棉纺织工厂中,有200家完全停业,其余的多半一周开工2-4天。70%以上的工人遭受失业或半失业的打击。英国的危机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法国的情况与英国很相似,纺织工业早在1845年就出现随着英国纺织品的倾销而出现危机,铁路建设狂潮也终于在1847年下半年退潮。随着英国工业陷入危机,法国工业遭受着英国货的更严重的冲击,从而危机也就更加严重。1848年,法国工业生产总共下降了50%。在危机的冲击下,法国再次爆发革命。德国工业由于保护较弱,受英国危机的影响更大。1847年冬,克莱费尔德8000台织机中有3000台停工,1848年上半年科隆14家工厂中只有3家开工,埃尔富特的工业几乎完全停顿。由于德国本国就靠更残酷的剥削抵抗着英国货的倾销,危机到来后,工人处境更加恶化。1847年就多次爆发反饥饿的暴动。1848年2月法国巴黎爆发革命,3月德国柏林也爆发了革命。美国的冶金业受英国危机影响最严重。1846年生铁进口量只相当于美国国内产量的十分之一强,1851年进口量几乎与国内产量持平,本国产量大幅减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追随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将金属进口税从75%-110%下调至30%。结果,英国钢铁潮水般涌入美国,在新税则实施三年内美国钢铁产量下降了33%。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却比较缓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欧洲农业歉收成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好机会。1845年到1847年,谷物和面粉出口值增加了6倍,棉花出口量减价增,总收入还有所增长。因此农村地区对工业品的需求继续旺盛。第二,1847年以前美国银行系统还停留在上次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存贷款数量都很有限,因此繁荣中的投机成份较少,危机也就比较浅。第三,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发现大金矿,淘金热潮刺激了美国铁路的大发展;第四,1848年初对墨西哥作战产生了大量军事订货;第五,欧洲革命使资金大量外逃,流入美国(以及英国),增加了美国的资金供给。美国经济的相对独立对于英国摆脱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英国的冶金工业的衰退相对减缓。危机带来大量破产,工资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例如,1846年英国还有200家铁路公司,到1848年即减少到20家大公司和几家小公司,从而为走出危机铺平了道路。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1837年,由于对美国出口大幅减少,导致英国爆发二次经济危机。1845年--1846年英国出口额下降,同时农业欠收引起粮食投机并引发了1847年经济危机。狂热的生产投机所导致的投机猖獗,使法、德和美国于1856年和1857年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866年英国爆发了同样具有世界性质的经济危机。1872年,美国的铁路投资狂潮开始减速并迅速引发了以维也纳交易所危机为开端的1872年世界经济危机。1882年再次爆发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11900年德国的交易所危机和俄国的金融危机分别引发了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1907年美国的交易所危机使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策源地。1927年底,还是首先由美国开始,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在此之前和之后,还分别有1920年、1937年两次短时间的经济危机。1967-1968年,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结束了二战后经济长达20年的黄金时期。而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分别于111989年连续爆发了经济危机。1987年,以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发端,拉美国家爆发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1994年底,墨西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并波及其它地区的多个国家。俄罗斯在其影响下也于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爆发金融危机。2000年土耳基爆发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爆发金融与经济社会危机,并且波及乌拉圭与巴西,使二者在2002年也出现了金融动荡。2008年再次由美国次信贷危机的爆发,有可能会波及全世界,导致新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在探讨危机理论时,我们把总危机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区别开来;总危机是指再生产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全面崩溃,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则是历史的正常现象。在生产中,追求利润的个人愿望会同社会分工的客观必然性周期性地发生冲突。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仅仅是该制度把上述个人愿望与客观必然重新结合起来的固有的方法。当制度健全时,它会很快地从其固有的失调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如果制度不健全,则恢复期越长,恢复就越没有生气,其进入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在美国,从1834年至今的150年中虽然出现过35次经济周期和危机,但只有两次——1873-1893年和1929-1941年的大萧条——称得上是总危机。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一统计表中会不会有一天再增加1980年的大萧条这一次(见“参考书目”10和3)。在分析市场经济时,经济学家常常提到它的“运动规律”。比如,他们认为利润率趋于下降就是一个一般规律,但同时又指出“阻挠和抵销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经济学》第3卷,第25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起反作用的趋势。因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规律”怎么会从趋势和相反的趋势中产生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方面,可能是从概念上把各种趋势看作是基于同等基础起作用的趋势。市场经济导致一系列的冲突的趋势,而某个特定历史的“紧要关头”的各种力量的平衡则决定制度的最终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干预似乎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们能够左右各种力量的平衡,从而实际上支配其后果。后面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一总的见解是大多数现代宏观经济学危机理论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不同。他们指出,重要的是区分占有支配地位的趋势和各种起抵销作用的次要趋势,因为后种趋势是在前者所规定的范围内起作用的,由于占支配地位的趋势起因于制度本身的性质并赋予制度以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次要的趋势实际上是在原动力的范围内起作用的,或者说被纳入一定的导向的(在这些范围内,次要的趋势也可以只作为基于同等基础的冲突的趋势而起作用)。从这一高度出发,那些结构性的改革、国家的干预以至未能触动制度的基本实质的社会矛盾,只具有有限的潜力,这正是因为它们最终将会从属于该制度的内在的动态。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主要的危机理论,这种划分同探讨经济周期历史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一致的。一是可能性理论,它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规律是各种冲突趋势的产物;根据这种理论,每当历史的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时就会出现总的危机。另一是必然性理论,它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规律是使各种抵销的趋势处于从属地位的、内在的占支配地位的趋势的表现;按照这种理论,定期出现总危机的特定形式和发生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由历史和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一下现代的宏观经济学危机理论是如何具体解释上述两种理论的。在市场经济中,它的纯产量的货币价格等于支付工人的全部工资加上企业所得的利润。由于工人的所得少于纯产量的总值,因此他们的消费永远不足以把纯产量的总值购买回来,工人的消费产生了“需求缺口”。而且利润对工资的比率在增加的财富中所占的份额越大,这种需求缺口也越大。当然企业也消费其部分利润,这有助于填补一部分缺口。但是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不是消费掉而是储备起来的;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这些储备被看作是需求的“渗漏”,其最终的基础依然是限制大众的收入和消费。如果相当于企业储备的这部分需求缺口不填补上的话,那么部分产品就销售不出去,或至少不能按正常价格进行销售,结果整个体系就要收缩,直到利润降低到使企业家被迫消耗其全部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纯)投资从而也就谈不上增长。因此,经济的内在经济逻辑易于使经济趋向于停滞。当然,需求的缺口不仅可以通过消费,而且也可以通过投资需求(工厂和设备的需求)来填补。投资需求越大,该体系的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越高,经济的发展也就越快。因此,该体系的最终运动,归根到底将取决于资本家的储蓄计划所导致的停滞趋势与资本家的投资计划所导致的起抵销作用的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资本家所以储备,是因为作为个体的资本家他们必须为生存而努力发展。但是只有具备客观可能性时,他们才会投资,而且这些又取决于两个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当某个特定的国家(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的霸权能使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加以协调并巩固时,也就具备了发展大规模商业贸易活动的基础;当大批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同时出现时,要具备为大规模投资所需要的动力。只有基础和动力同时具备,发展的因素才会蒸蒸日上。然而,随着动力的耗尽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对基础的不断损害,各种对立的因素在某些方面会重新表现出来,而停滞就会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种局面将一直延续到新的统治秩序(也许通过世界战争来促成)和许多新的发现能开创出另一个发展时代为止。垄断权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现代经济中,据说少数实力强大的企业能支配各自的行业,通过限制产出和抬高价格它们能够靠牺牲工人和小资本家的利益而使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自己。鉴于大资本家把较大份额的收入储备起来,所以总的储蓄额将增加;另一方面,为维持价格和利润,大企业将只限于在本行业中进行投资,从而减少了可利用投资的出路,由于加大了需求缺口并同时减少了投资的机会,因此,从理论上讲,垄断将使停滞实际上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当然,实际上战后的“垄断”直到最后“一直享有长期的繁荣……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它先前的历史”(见“参考书目”14)。所以,由于存在着非常强有力的抵销因素,诸如战后的美国霸权、新产品、新技术和军事费用等等,这一切又足以说明实际上并不存在停滞现象。在这样一种框架内,任何可以加强和指导发展因素的经济干预,显然在原则上都可排除停滞的威胁。比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科学地指出国家不管是通过本身的开支还是通过刺激私人消费,均可使产出和就业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平,从而最终决定经济的运动规律(参看凯恩斯主义条目)。消费不足论者也并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他们只是认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垄断而不是竞争,因而这种干预并不是普遍可行的。垄断会加剧经济停滞的趋势,而当停滞出现时,国家就会通过刺激总需求来抵销这种趋势。但接着垄断者将以抬高价格而不是以扩大生产和就业来与之对抗(就象各竞争的企业所做的那样)。因此,国家力量与垄断力量之间形成的对峙局面将导致停滞加通货膨胀即“滞胀”(见“参考书目”5和13)。如果国家退出这场斗争并采取紧缩措施,那我们就会处于衰退甚至是萧条的局面。从这一观点来看,由于国家不愿同垄断集团对抗,所以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事件。凯恩斯理论认为国家有驾驭市场的经济能力,而一旦认可这一前提,则危机的形成和摆脱就成了运用这一能力去实现政治目标的问题。因此,人们将会得出这样的即一项通过价格控制、调节和有力的经济计划来削弱垄断势力的政治方案,将击中通货膨胀的要害,而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和提高工资则不仅使工人而且也会使整个市场经济获益(通过缩小需求缺口)。因此,假如能对国家施加足够的压力,那么市场的各种经济矛盾就可以移置到政治领域并在政治领域内解决。斯威齐本人故意避开了他论证中所固有的政治结论,虽然他警告说资本家本身也许会找到支配市场经济的新方法(见“参考书目”14第31期,第12—13页)。但其他人就很少有什么保留了。(参看哈林顿著《社会主义》,1972年英文版,第12章;又同一作者所著《民主社会主义组织委员会与左派》,1979年英文版,第29页;以及《金元与理性》杂志各有关争论文章,特别是1979年10月和1981年7月—8月各期;此外还可参看哥登等人合著的《改变公司的四种办法》一文,载《民族》杂志,1982年5月15日英文版,第589—591页)。工资压缩理论企图把总危机同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趋势联系在一起(参看利润率趋于下降条目)。其出发点是承认假定其它条件相同,实际工资增长或工作日的长度缩短和工作日的强度减少时,潜在的利润率就下降。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假使其它情况均保持不变,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将导致一般利润率的下降。然而,这不过是说实际工资的增加(为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所作的调整)从趋势上看将减低利润率。如果利润率趋于下降与这种情况无关,那么(调整的)实际工资的增加仅仅只是促进先前存在的利润率的下降。这正是经济学家所论证的,我们将在下一节里看到。但如果利润率趋于上升的话,那么只有实际工资有足够迅速的增长,才能表现出利润率的实际下降。这就是工资压缩理论者的典型主张。他们假定实际工资不变,技术改造也有助于提高利润率和提高利润对工资的比率。这一理论的一种看法认为,这种利润率的一升将直接刺激投资高涨;该理论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利润对工资的比率的提高以及垄断力量的不断增长将扩大需求缺口,从而导致该制度的停滞的趋势,但国家能够抵销这一点从而维持繁荣;这实际上是消费不足或停滞理论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繁荣期持续到足以使劳动市场变得紧张起来,而同时工人又如此富有斗争精神,以致他们的工资需求导致实际利润率持续下降,那么最终就会爆发危机。从典型的意义来说,工资压缩理论力图把实际工资增长快于生产力的增长看作是这样一种证据,即在危机背后起作用的是劳动力。比如,通常处理所谓技术选择的数理方法就认为,利润率是趋于上升的,除非实际工资的增长逆转了利润率上升的进程(见“参考书目”12,第242—247页)。大多数现代支持工资压缩理论的人如罗默(见“参考书目”11)、鲍尔斯(见“参考书目”2)、以及阿姆斯特朗和格林(见“参考书目”1)都引证这一点。其他人,比如霍格逊(见“参考书目”7,第75—76页),只是把有机构成的经验稳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卡莱斯基(见“参考书目”9)则通常被看作是提出下述论点的人,即国家干预将把消费不足的趋势变成工资压缩的现象。应当指出的是,甚至在传统的关于技术选择的文献中,实际工资高于生产率的增长,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足以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这从沙克的图解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见“参考书目”12,第236页),在这个图解中,最大限度的工资率(纵截线)就是每个工人的纯产量。这里要指出的重要一点是,因为危机只有当工人的工资增加得“过多”时才会出现,所以这一理论在看待经济时是留有充分余地的,它既可以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又可以使资本家的利润率有所提高。从这一观点来看,如果工人和资本家都作出充分的让步,国家在原则上就可以设法复苏,而如果工人和资本家双方都表现出某种克制,则国家就能进一步阻止危机。一般来说,可能必的理论的特征就在于:由于工人和资本家都承认国家有决定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权力,所以这种理论的支持者们的期望和前提都主要取决于这样一种观念,即甚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也可能控制制度。如果这一前提不正确,那么围绕着它而制定的战略和策略无论如何也会导致严重问题。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这恰恰是必然性的危机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现代最主要的必然性理论,就是古典经济学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理论。过去,甚至把某些消费不足论的变种(如卢森堡的主张)也都列为必然性理论,但一般都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主张本身论证的逻辑作了错误的理解而造成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试图说明,经济为什么在经过长期的加速发展后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减速发展时期并导致危机。对于消费不足论显然是通过外在的因素(比如突然涌现的许多发现)来说明的东西,马克思则是通过立足于潜在的利润率的变化的内在因素来加以说明。一切企业行动的动力都是利润,而利润则是其隐藏的基础。为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资本家必须增加劳动日的长度或增大劳动日的强度,而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为了同其他资本家有效地进行竞争,他们必须同时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增加固定资产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简单地说,相对于劳动力的固定资产的增加(生产的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而相对于产出的固定资本的增长(生产的资本化)则是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然而,可以看到,在采用较先进的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固定资本的增长也往往会引起利润率的降低(参看利润率趋于下降条目所引用的参考材料)。对首先采用这些规模较大、资本集约程度较高的方法个体资本家来说,较低的单位成本使他们得以降低价格、击败竞争对手而进行发展,从而以更大份额的销售来抵销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这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虽然有各种因素可暂时抵销这一下降趋势,但这些因素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所以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将成为一种主要的趋势。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内,利润率的这种下降趋势对投资的影响,将造成总潜在利润量的“长期波动”,即先是增加,接着便是降低和停滞。在后面这个阶段,投资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将成为普遍现象,而新的投资不足则会使生产率的增长放慢,因此实际工资在一个时期内就可能相对于生产率的缓慢增长而增长。换言之,无论是消费不足还是工资压缩这类现象,都表现为盈利能力的危机效应。但是它们并不会导致总的危机,因为在资本积累范围内存在着各种固有的机制,这些机制使能力适应有效需求,并使工资的增长维持在生产能力增长的限度之内(参看《经济学》第1卷,法文版中译本,第25章;“参考书目”4)。每一次的总的危机都会使弱小的资本受到巨大的破坏,使工人遭到沉重的打击,而这些破坏和打击,则又有助于通过加强集中和积累、通过提高全面的盈利能力来恢复积累。这些就是市场经济的“天然的”恢复机制。但由于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因而每一次随后出现的高涨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即长期的利润率和增长率一般都比较低,因此,在市场统治的世界里,停滞和世界范围的失业问题在整个时期内将变得更为严重。因为这些问题是资本积累本身所导致,而不是由不充分的竞争或工资过多而造成的,所以国有干预不管其意图多么好,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政治不可能也不会支配制度,除非它愿意承认解决危机的方法需要损害个人的利益,而激进的解决办法则必须变革社会制度。正如耶费(见“参考书目”15)所指出的,可能性理论所特有的对国家权力的依赖性,也许是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参看经济社会的危机条目)。1)产能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消费者有效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3)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一是:厂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者有效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4)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市场经济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5)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6)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1P.阿姆斯特朗和A.格林:《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与寡头制——对沙克的评论》,1980年英文版。2S.鲍尔斯:《技术变革与利润率——对置盐信雄定理的简单证明》,1981年英文版。3A.F.伯恩斯:《变化世界中的经济周期》,1969年英文版,表11,第16—17页。4P.加雷纳尼:《关于消费、投资及有效需求的笔记——答琼·鲁宾逊》,1978年英文版。6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第4部分。7G.霍格逊:《托洛茨基与宿命论的马克思主义》,1975年英文版。8罗塞尔·雅科比:《危机论的政治——对机械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之二》,1975年英文版。9M.卡莱斯基:“充分就业的政治特征”,载《论文选集》(1943),1971年英文版。1010)E.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1972),1975年英文版。11J.E.罗默:《关于利润率下降的持续争论——固定资本和其它问题》,1979年英文版。12A.沙克:“危机理论史导言”,载《危机中的美国资本主义》,1978年英文版。14保·斯威齐:1979—1982年发表在《每月评论》第31(6)、32⑸、3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指自二战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危机。我们需要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和恢复期。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干预、扩大公共支出、实行社会保障等措施,逐渐形成了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新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可持续性。是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难题。再次,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福利负担越来越重,这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首先是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一些问题,就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