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B卷)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事不目见耳闻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2.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靠近;鼓,鼓动。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C.汝识之乎 识,知道。D.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磬,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磬是用玉或石磨制的;钟是由青铜制成。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无射,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最终失败。D.水师,有多种含义:古代以水为名的官长;水军,兵种之一;官名;船夫,水手。本文指船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在原始社会中,当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的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而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____________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材料二《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渺小和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络。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引起人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快然”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癣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C.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B.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C.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D.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3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A.“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C.“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7.材料二第3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醉书斋记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②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节选自《续古文观止》)【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9.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B.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C.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D.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丹铅,旧时点校书籍所用的丹砂与铅粉(朱笔书写,铅粉涂抹),也可借指校订之事。B.“得间始进”的“始”指才,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的“始”含义相同。C.烂漫,文中指散乱,后来的意思变为坦率自然,毫不做作,也指颜色鲜明而美丽。D.“商于妻子”指和妻子商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盛以锦囊”结构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的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B.作者的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D.作者嗜书,也嗜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夫人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2)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13.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本文和《项脊轩志》的相同之处。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4.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5.将文中加粗的“土著”和“还”两词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16.文中最后一句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杏树易活,并不需要精心照料。我小时就曾将杏核埋到地里,每天浇水,蹲着等待,不几日杏核就会发芽。小孩的好奇心总是很快消灭,可是家里的鸡们还喜欢去啄那些新绿,杏树后来到底也没活下来。有次朋友带我去了杏园,__________只是在半山腰平整出几亩条状地,再将树苗栽下罢了。正是春天,杏树的芭蕾刚刚绽开,满山白洼洼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真是美妙。过河上山,才发觉山上好冷,树上的花,都在颤抖,衬得黑色山体愈发深浓,神情凝重,仿佛刚被火熏过,缓转头来,用眼前的花定定神,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枝上扑簌簌的白色花瓣,在风中转眼就被吹落,只剩蕊心一点黄,颤巍巍抖着。突然觉得杏花是即便伤、即便死都要葆有尊严的花,像流水虽已枯竭,干扑扑的沙底,依旧保留湿润的、活着的气息。17.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以说是园,也可以说是山。 B.说是园,其实就是山。C.杏园就在山上。 D.杏园和山连成一片。18.下列各项中,和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六、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石钟山记》,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反诘句表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说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问”的细节和“恨”的心理表现了作者急于归家的热切。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A项,目,用眼睛。C项,舟,凭借着舟。D项,夜,在夜里。A、C、D三项加粗词的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故选B。2.答案:A解析:A.“鼓:鼓动”错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的意思是“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所以“鼓”的意思是“振动,掀起”。故选A。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最终失败”错误。周景王造无射钟,虽然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了。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储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说法有误。从材料一第3段“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来看,选项原因表述不全。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发展成熟”说法有误。材料一第2段说“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说明“忧生意识”此时才开始产生,并没有发展成熟。B项,“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说法有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可见“忧世意识”是隶属于“忧生意识”的。D项,“推动着”“渐次觉醒”说法有误。材料二第3段“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对“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并无推动作用。根据材料二第3段可知,人们的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是“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的,故无“渐次觉醒”的意思。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观点: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B项,告诫人们惜时努力;C项,表达孤独、愁闷之情;D项,“忧”的是贤才难求。7.答案:①承接上文汉末魏晋时期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为下文赏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理论依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材料二共有4段,第1段由《兰亭集序》作引,指出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第2段,指出魏晋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第3段,指出伴随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第4段,指出王義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络。故第3段在论证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8.答案:①自然万物的欣欣向荣与个体生命即将终结形成对比(反差),触发了诗人个体生命短暂的感慨。②陶渊明这四句诗蕴含着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体现了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自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意思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开始涌流。(我)羡慕万物怡逢时令,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令人欢欣鼓舞;而自己行将就木,触发了诗人的感慨。由材料二第笫3段“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可知,陶渊明这四句诗蕴含着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体现了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自觉。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不以时”是状语,修饰“启事”,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以故”,意为因此,表结果,应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相同”错误,“庭中始为篱”的“始”指“开始”。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作者嗜书,也嗜酒肉”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内子笑曰……洵不异伶于酒”分析可知,这里是夫人戏言作者立誓戒书就像刘伶立誓戒酒,其实是为骗取酒肉一般,并没有说作者也嗜酒肉;“本想戒酒”“将酒戒掉”“打消了戒酒之念”错误,并非“戒酒”,而是“戒书”。12.答案:(1)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是什么,于是偷偷地互相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2)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罔:不。窃:偷偷地,暗地里。俟:等到。(2)因:于是。洵:确实,诚然。旋:顷刻,随即。13.答案:①两篇文章都结构严谨,文脉贯通;②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③叙事上都以白描见长,质朴天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写作手法,即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该题要求简析《醉书斋记》和《项脊轩志》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可以分别从两篇文章的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构上,一以书斋的筹建开篇,以书斋得名作结,内部文脉贯通;一以项脊轩的修葺为线索,以对相关人事的回忆为主体,情志一体,可见两篇文章都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手法上,《醉书斋记》和《项脊轩志》都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细节,如《醉书斋记》中“余”读书会意时的夸张的动作描写,《项脊轩志》中“老妪”回忆中母亲的“以指叩门扉”的动作描写和“儿寒乎?欲食乎?”的语言描写。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叙事语言简单朴素,不事雕琢,近乎白描,皆以真情动人。【参考译文】在厅堂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十分恬淡素雅。摆放两张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一类的东西。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躺。书架和书筒各有四个,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我)早晨刚起床,不戴帽子,拂掉几案上的灰尘,在砚石里注上水,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墨来等待书写,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着批阅。一会儿读到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就用朱笔、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圈点,(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起身一阵乱跑。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是什么,于是偷偷地互相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我都不知道取用,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加以责骂,(婢女)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机会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菜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菜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没有察觉。甚至有时误用筷子乱点画所读的书,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在书房里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童仆,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在地上熟睡了。有时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已经送进来了,正好遇到我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地责骂起来,有的要回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机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轻重缓急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而家里的盐米等各项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罢了,不能够赞成你的打算。”我怅惘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妻子说:“像你说的,(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立誓戒掉读书的嗜好,而是采用她话里的意思来为我的书斋命名,叫作“醉书”。14.答案:引用论证,对比论证。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作者引用了李渤的原文《辨石钟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