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第二单元课题: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主备人: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标内容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课标解读阅读阐述事理的说明文,应获取主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要领会其使用的说明方法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激发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启示。教材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阐述事理的说明文,逻辑清楚,旨在培养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把握重要的概念;要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说明事理的方法、语言;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领会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阿西莫夫的文学常识,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本文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特点。3.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4.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本文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本课难点: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6500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那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跟着阿西莫夫的脚步来一探究竟。二、走进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三、背景介绍本文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庆任译。有改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四、初读感知,对比分析提出问题: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恐龙无处不有》解题题目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处处都存在的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2.作者围绕这一内容,是怎样展开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国三、精读细研1、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什么是“泛大陆”?①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②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③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4、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①南极发现恐龙化石②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③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④“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⑤由此推断“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5、本篇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想一想这篇文章借恐龙化石的分布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7、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内容,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明确】八年级上册学过,较简单,可再次复习说明方法。2.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不远”“一小片”“非常”准确、严密地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加强了示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的生存。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一、初读感知1.这篇短文也提到了恐龙灭绝,它说明的主要问题与《恐龙无处不有》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板块构造”理论,而本篇短文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精读细研,深入思考1.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他是如何论证的?作者认为“撞击说”正确。论证:(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所以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严密的推理证明。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并分析说明顺序。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第二部分(5—17),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本文采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如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这样,一旦将来我们遇到此种灾难,就可以采取某些应急措施。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能力著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效果,使意思层层推进。(4)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在通常条件下”起到了限制作用,将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5.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合作探究1.本文有多处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2)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高压状态……“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是科学术语,括号里的内容是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帮助读者明白二氧化硅为何物;另外也强调了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3)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3.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角度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