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是距今约5100—4700年之间仰韶文化晚期的都邑性遗址。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体现出的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高规格器物等体现出的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都表明当时存在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社会。对此合理的理解是()A.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实证 B.华夏文明中心正向西北地区转移C.宫殿布局彰显封建专制王权的形成 D.人类社会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2.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 B.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C.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D.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3.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A.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统一 D.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4.春秋时期,晋国的魏绛认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孔子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反映出当时的知识阶层()A.推崇德政的时政方针 B.消极看待社会发展前景C.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D.革故鼎新成为普遍认同5.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6.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统治权威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 D.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7.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 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8.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9.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他认为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C.陆上丝绸之路影响扩大 D.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10.宋初,君主为了矫正唐末五代政治之失,引导臣下明君臣之义、尊卑之分,重建儒家道德伦理,通过文臣驾驭武将,此举旨在()A.提高文官地位 B.抑制武将势力 C.重建统治秩序 D.强化道德约束11.以下是史料记载的宋代体育娱乐活动情况。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运动项目史料记载相扑《梦粱录》:“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马球《东京梦华录》:“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捶丸《捶九》:“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A.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 B.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C.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D.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明朝时期“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太监政治地位的提升C.内阁的职能遭到削减 D.君主失去朝堂掌控权1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在嘉靖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该观点旨在表明()A.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官方失去了对思想界的管控C.思想领域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D.市民阶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1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 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15.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大肆以高额利息向清政府借款。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实力的普遍增强 B.列强侵华矛盾日趋激烈C.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D.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1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A.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 B.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C.旨在试图减少变法阻力 D.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17.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18.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丰富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A.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红岩精神19.1919年,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邓春兰,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出大学解除女禁、男女同校的第一声。1920年2月,邓春兰的建议得以实现,北京大学首次招收了包括邓春兰在内的9名女大学生。这表明当时()A.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B.男女平等的主张得以实现C.进步思想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D.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20.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城市重庆、成都、兰州等地及空军基地经常遭日军空军空袭。而画着鲨鱼头和飞虎标志的美国飞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成为对日作战的一把利剑。这支由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指挥的美国空军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为飞虎队。飞虎队的出现()A.成为日本战败的关键因素 B.彰显了国际反法西斯精神C.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标志着抗战进入反攻阶段21.解放战争初期,由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率先开展了立功运动,团党委在指战员立功后发“功劳证”,做到功劳随人走,调到哪里都光荣;连队建立“功劳薄”,有了功劳随时记;向立功指战员的家乡寄“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这一做法()A.确保了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B.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C.激发了指战员的高昂斗志 D.构建了完善的奖励体系22.1950年,上海出台的电影院影片上映政策中规定,“每四周上映国营票、苏联片各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规定()A.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B.深受对外关系政策的影响C.表明意识形态工作逐渐淡化 D.实质是对电影行业的垄断23.如表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其中反映的鲜明时代主题是()1950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1951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1952以高度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A.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C.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24.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是()A.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B.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工业化C.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D.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夏文是西夏立国前仿照汉字创制的,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宋史》记载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创制后,便“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也是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全面反映西夏法律、社会的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既取法中原王朝法典之长,又依据西夏实际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摘编自史金波《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材料二1728年,雍正帝发动了一场推广“官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的运动,这场运动以福建、广东为中心,涉及到全国“凡有乡音之省”,要求“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言语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办理无误”,“如八年之外,不能官话者,举人贡生监童俱暂停其考试,遵照在案。”此后,福建、广州一带先后建立起了很多专门学习官话的书院——“正音书院”。——摘编自邓洪波《清代的推广官话运动考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夏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雍正帝推广“官话”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摘编自《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的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是距今约5100—4700年之间仰韶文化晚期的都邑性遗址。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体现出的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高规格器物等体现出的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都表明当时存在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社会。对此合理的理解是()A.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实证 B.华夏文明中心正向西北地区转移C.宫殿布局彰显封建专制王权的形成 D.人类社会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佐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都邑性遗址,其宫廷建筑布局体现出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形态,高规格器物等体现出的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说明南佐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实证,A项正确;华夏文明重心并未向西北转移,排除B项;封建专制王权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此时已经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2.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 B.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C.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D.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并非刻在甲骨上,这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商朝文字主要刻在甲骨上不同,说明历史解释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只有”,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非出土文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考古发掘对历史认识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A.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借鉴,这说明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只是在部分诸侯国建立区域式集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对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对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没有涉及国家治理的多样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时期,晋国的魏绛认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孔子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反映出当时的知识阶层()A.推崇德政的时政方针 B.消极看待社会发展前景C.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D.革故鼎新成为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意思是,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则是孔子对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担忧,故可以得出当时知识阶层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忧患意识,与推崇德政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要对未来具有忧患意识,而不是消极看待,排除B项;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中国代表的内涵明显加强,突出国家和民众,说明秦统一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一统体制的巩固,排除A项;材料不光是疆域的扩大,还涉及制度、民众等,排除B项;避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统治权威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规范了市场经营行 D.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西汉在中央设置大农令,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负责盐铁官营事宜。结合所学,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盐铁官营主要是在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盐铁官营属于垄断经营,而非规范经营,排除C项;“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7.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 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设置由郡向州转变,其中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说明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与中正官的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8.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皇帝的诏令也要通过“中书门下”,相对来说,减少决策失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C项;中书门下并非是决策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9.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他认为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C.陆上丝绸之路影响扩大 D.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题干中“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说明北朝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文化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而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C项正确;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明了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并不能证明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初,君主为了矫正唐末五代政治之失,引导臣下明君臣之义、尊卑之分,重建儒家道德伦理,通过文臣驾驭武将,此举旨在()A.提高文官地位 B.抑制武将势力 C.重建统治秩序 D.强化道德约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材料中宋初采取的重建儒家伦理道德,矫正唐末五代政治之失,文臣驾驭武将的措施是为了通过思想道德、政治、军事措施等的调整来重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A项是表象,宋朝提高文官地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巩固统治,因此该选项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目的,排除A项;抑制武将势力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涉及重建儒家伦理道德,材料没有强调强化道德约束,也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以下是史料记载的宋代体育娱乐活动情况。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运动项目史料记载相扑《梦粱录》:“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马球《东京梦华录》:“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捶丸《捶九》:“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A.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 B.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C.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D.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可知,在宋代都城东京有专门的娱乐场所,且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阶级的生活状态,排除C项;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明朝时期“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太监政治地位的提升C.内阁的职能遭到削减 D.君主失去朝堂掌控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太监专权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君主权力缺乏制衡,A项正确;太监地位的提升是表象,非本质,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内阁职能受到削弱的根本原因也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君主失去朝堂控制权的说法错误,君主没有失去朝堂掌控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在嘉靖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该观点旨在表明()A.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官方失去了对思想界的管控C.思想领域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D.市民阶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这表明思想领域出现变化是时代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对思想界实行严密控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1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 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可知,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受到士大夫的抨击,说明鸦片战争后大部分传统士大夫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对民族觉醒影响有限,B项正确;材料中士大夫强烈抨击林则徐、魏源等人,说明士大夫阶层并未觉醒,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主流知识分子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无法说明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5.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大肆以高额利息向清政府借款。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实力的普遍增强 B.列强侵华矛盾日趋激烈C.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D.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D项正确;此时列强的实力并未普遍增强,排除A项;列强侵华矛盾激烈是表象,并非原因,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腐朽是自身因素,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A.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 B.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C.旨在试图减少变法阻力 D.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为改除旧法、确立新制的改革者,以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旨在减少变法阻力,C项正确;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主张受到很多质疑,“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有待商榷,排除A项;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主张与传统古文经学的主张不同,排除B项;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传统儒家思想的不足,材料中康有为意在宣传维新变法,而非捍卫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7.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旧体制,建立了新体制,但是旧体制留下的社会心理,仍然在阻碍新体制的发展,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未涉及历史发展规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陈旭麓先生并未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排除C项。故选D项。18.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丰富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A.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红岩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A项正确;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排除B项;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排除C项;红岩精神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历史镜鉴,排除D项。故选A项。19.1919年,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邓春兰,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出大学解除女禁、男女同校的第一声。1920年2月,邓春兰的建议得以实现,北京大学首次招收了包括邓春兰在内的9名女大学生。这表明当时()A.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B.男女平等的主张得以实现C.进步思想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D.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邓春兰关于大学解除女禁、男女同校的建议得以实现,说明的是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仅从材料中的个例,不能说明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A项;当时男女平等的主张尚未实现,排除B项;材料与女性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城市重庆、成都、兰州等地及空军基地经常遭日军空军空袭。而画着鲨鱼头和飞虎标志的美国飞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成为对日作战的一把利剑。这支由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指挥的美国空军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为飞虎队。飞虎队的出现()A.成为日本战败的关键因素 B.彰显了国际反法西斯精神C.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标志着抗战进入反攻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画着鲨鱼头和飞虎标志的美国飞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成为对日作战的一把利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以及飞机,彰显了国际反法西斯精神,B项正确;飞虎队对于抗战胜利有着一定作用,但并不是关键因素,排除A项;此时中美是盟友,不存在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说法,排除C项;抗战进入反攻与飞虎队出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解放战争初期,由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率先开展了立功运动,团党委在指战员立功后发“功劳证”,做到功劳随人走,调到哪里都光荣;连队建立“功劳薄”,有了功劳随时记;向立功指战员的家乡寄“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这一做法()A.确保了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B.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C.激发了指战员高昂斗志 D.构建了完善的奖励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开展了立功运动,将立功光荣作为提升战士荣誉感的重要因素,激发了指战员的高昂斗志,C项正确;材料为解放战争初期,而解放战争后期才确保了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排除A项;“支部建在连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立功光荣,不属于完善的奖励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22.1950年,上海出台电影院影片上映政策中规定,“每四周上映国营票、苏联片各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规定()A.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B.深受对外关系政策的影响C.表明意识形态工作逐渐淡化 D.实质是对电影行业的垄断【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的上海。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50年上海出台的电影院影片上映政策中,国营影片和苏联影片占比百分之二十五,英美影片占比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其余时间上映私营国产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规定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关系政策对电影行业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涉及电影行业影片上映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A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意识形态工作逐渐淡化,排除C项;这一规定主要是对影片上映的比例进行了限制,不能说明是对电影行业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23.如表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其中反映的鲜明时代主题是()1950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1951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1952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A.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C.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2年(中国)。据材料“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和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A项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政治问题,而且1956年中共八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只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其中一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24.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是()A.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B.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工业化C.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D.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因此材料所述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自然灾害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当时我国东部地区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此时社会主义经济曲折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夏文是西夏立国前仿照汉字创制的,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宋史》记载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创制后,便“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也是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全面反映西夏法律、社会的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既取法中原王朝法典之长,又依据西夏实际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摘编自史金波《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材料二1728年,雍正帝发动了一场推广“官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的运动,这场运动以福建、广东为中心,涉及到全国“凡有乡音之省”,要求“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言语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办理无误”,“如八年之外,不能官话者,举人贡生监童俱暂停其考试,遵照在案。”此后,福建、广州一带先后建立起了很多专门学习官话的书院——“正音书院”。——摘编自邓洪波《清代的推广官话运动考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夏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雍正帝推广“官话”的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答案】25.特点:仿照汉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书写方式完备。作用:弘扬了西夏文化;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26.目的:克服语言障碍,畅通统治渠道;有效地维系其统治;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27.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联系全国各族人民的纽带;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夏文是西夏立国前仿照汉字创制的……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得出,仿照汉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根据材料“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可得出,书写方式较为完备。第二问作用:根据材料“《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可得出,西夏文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根据材料“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可得出,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还可从弘扬了西夏文化等角度回答。【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28年(中国)。目的:根据材料“ 其言语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可得出,推广“官话”有利于打破各地之间的语言障碍,畅通统治渠道;根据材料“如八年之外,不能官话者,举人贡生监童俱暂停其考试,遵照在案”可看出,“官话”的推广可以提高官员的执政水平,有效地维系其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官话”的推广可以加强百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