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_第1页
2021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_第2页
2021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_第3页
2021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_第4页
2021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2.(2019·昆明市高三摸底)有学者认为,《夏小正》内容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农业著作,主要记载蚕桑、畜牧、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学者们对《夏小正》的不同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不同使历史认识出现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历史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两种认识,一种是从《夏小正》整体内容上进行分析的,说明它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另一种是从《夏小正》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上进行分析的,说明它是一部农书。两种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故A项错误;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其历史认识出现差异,故B项正确;C、D两项表述错误,均排除。3.(2019·东北三省四市高考模拟)《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治国应秉承民为邦本C.农耕经济的重要地位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起初天子巡狩重视视察农作物的耕种和收获情况,注重对缺粮农民的救济,如今国君出游却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这一记载意在说明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不是强调农耕经济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且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4.(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学术流派,其名称及起源等如表所示。这主要反映了()流派起源代表人物儒司徒之官(掌教育)孔子、孟子道史官(掌历史记录)老子、庄子法理官(掌审理狱讼)韩非子墨清庙之守(看守宗庙)墨子A.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B.学术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C.士阶层异常活跃的现象D.学术从官学到私学的转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由掌管教育的官吏发展而来、道家由史官发展而来等反映出学术由官学向私学的转变,故D项正确。5.(2019·名校联盟二联)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项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未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项错误。6.(2019·山东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士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流动性增强,士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与王室或诸侯保持密切的联系,体现出知识与权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自由流动,并没有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而是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7.(2019·河北承德一中期末)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礼” B.“仁”C.“德” D.“孝”答案A解析春秋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分封秩序已难以为继,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势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即恢复“周礼”,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社会安定,故选A项。8.(2019·河北邯郸期末)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A.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B.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C.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D.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以“兼爱”“尚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多样化,排除A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尊卑等级,维护贵族利益,未体现选贤任能,故排除C项。9.(2019·湘赣十四校一联)“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B.“事以密成,语以泄败”C.“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D.“一家二贵,事乃无功”答案D解析材料“法政独出于主”体现了韩非子实行君主专制的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主张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A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说明保密的重要性,B项错误;“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C项错误。10.(2019·湖南重点高中联考)司马迁在《史记·论六家要旨》中写到:“《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A.积极进取,务实求真B.既相互争鸣,又包容共存C.面对现实,服务社会D.虽主张不同,但追求一致答案C解析“直所从言之异路”即主张不同,“此务为治者也”即面对着共同现实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故C项正确。A项“积极进取”的表述,不符合道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面对共同的现实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目标一致,如面对乱世,儒家要通过“复礼”来恢复社会秩序,而法家则要通过变法来建立一种新秩序,排除D项。11.(2019·河北邢台八校期末)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C.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 D.明清时期新思想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时期,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提出要求和愿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A项正确。西汉、宋、明、清都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故排除B、C、D三项。12.(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商朝的甲骨文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物收成,也有问病痛、生育的,还有打猎、作战、祭祀等事。据此可知,甲骨文()A.是一种成熟的文字B.全部是商王活动的历史记录C.只存在于商朝时期D.可以验证弥补《史记·殷本纪》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大部分内容是王室关于社会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记录,而《史记·殷本纪》主要是记录商朝王室的活动,所以甲骨文可以用来验证弥补《史记·殷本纪》,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A项错误;B项“全部”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大部分”表述相矛盾,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甲骨文仅存在于商朝,西周时期也使用过甲骨文,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墨子》《论语》《韩非子》信鬼神信亦不信不信鬼神兼相爱,交相利仁爱;由己及人无爱;利己信奉天意信奉天意不信天,信暴力反对奢靡礼:享受与节制张扬私欲崇奉圣人崇奉圣人反对崇圣尚贤能举贤才不尚贤,以术御臣崇尚教化教罚并用崇尚法治材料二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答案(1)民本思想: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2)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儒家民本思想的主张,同时墨子“兼爱”“非攻”也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墨子》“反对奢靡”“非攻”和《韩非子》“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可以得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等角度入手作答;根据材料二“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知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结合先秦时期所学思想文化知识,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