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二中高三历史学科期中考试模拟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2.著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A.世族世官制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打击了贵族特权C.加剧了诸侯混战D.瓦解了传统秩序4.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万多枚。此现象()A.与王朝治国方略密切相关B.与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相关C.与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相关D.与王朝统治的盛衰密切相关5.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6.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7.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8.明朝中后期,官场形成一条惯例,不是庶吉士(官职,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担任)不可入内阁。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因此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实属正常。这一规定()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C.导致了经世之才的缺乏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动荡9.在宋代,城市救助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普通贫乏居民、老弱病残之人、鳏寡孤独者、流浪乞丐,以及生活困难的官宦士人、皇室宗亲等,涉及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这反映出宋代()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与规范性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C.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受到冲击D.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10.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D.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11.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A.工商业者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B.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D.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12.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坚守闭关锁国政策B.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D.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13.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14.1925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制定农民问题的“政纲”,其最终目的是“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把农民问题作为党的中心工作D.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15.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D.“左”倾思想彻底肃清16.1933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大力倡办合作社,年底各种合作社发展到二千四百多个。同年,人民委员会提出扫除文盲的口号,并决定制订国民教育计划,陆续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二十多种高中级学校。上述措施的推行()A.旨在推动城市的武装斗争B.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C.遏制了“左”倾思想的蔓延D.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结构和性质17.1938年,国民政府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纲领总则规定:“确定三民主义及总理遗教”为抗战建国之最高准绳,“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在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一个政府之下”,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由此可见国民政府()A.坚持一党专政体制B.谋求同日本实现和平C.遵循持久抗战方针D.给予人民抗战的自由18.1940年代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土地已经分配区或,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如绥德县,今陕西榆林辖内)保证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这一规定()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B.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19.1946年1月3日,《晋察冀日报》以“名歌剧《白毛女》上演”为题,刊登了《白毛女》演出消息,此后演出广告不断。当时“人民剧院”座无虚席,由赠票到向市民售票开放,《白毛女》迅速走红。据此可知()A.文艺推动民众对共产党认同B.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得解放C.文化市场决定文艺兴盛繁荣D.解放区贯彻了“双百”方针20.下表为晚清对外贸易统计概况。可见,这一时期的外贸情况()年代186518751885189519051911进口(两)55,715,45867,803,24788,200,018171,696,715447,100,082471,503,943出口(两)54,103,27468,912,92965,005,711143,293,211227,888,197377,338,166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赤字B.表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C.导致国内白银价格下跌D.使小农经济失去主导地位21.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这反映了清廷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获得广泛的认同B.反侵略战争导致海军军费不足C.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D.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22.下表为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进出口时间国别进出口时间美英日进口民国二十年71%44%55%民国二十一年66%40%56%民国二十二年17%70%39%民国二十三年26.64%16%87%民国二十四年45%50%84%出口民国二十年80%9.39%31.89%民国二十一年47%99%27.27%民国二十二年37%79%61%民国二十三年58%58%16%民国二十四年50%11%79%——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出版国家干预政策助推美国扩大对华的进出口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英国贸易受阻主因C.国力下降导致日本对华贸易遭受列强挤压D.列强侵略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萎缩23.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A.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B.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C.“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D.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24.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要维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维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25.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6.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27.“一五”计划期间,第一拖拉机厂等6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地洛阳。1956~1958年,洛阳水泥厂等4家大型国营工厂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其中三友理发店、大新酒楼等成为当地各自行业的领头羊。由此可知,当时()A.全国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改变B.重工业比例畸重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C.工业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蓬勃发展28.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D.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29.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三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30.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B.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3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一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B.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C.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32.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二、材料阅读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春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主张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后来大多数中原政权将此奉为圭臬。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初几位皇帝都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雍正皇帝对此解释说:“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内而直隶各省臣民,外而蒙古极边诸部落,以及海陬,梯航纳贡,异域遐方,莫不尊亲。”——摘编自李治亭《清代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时代变革》等材料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相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统治者民族观与孔子民族观的不同之处,并对清初统治者民族观做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其意义。(13分)34.(12分)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行走的少年人物简介詹天佑(1861—1919)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一京张铁路,震惊中外。邹容(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周恩来(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粱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3557题为选做题,任选其一作答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从1952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逐步形成由国家计委、中共各部计划司、各省市自治区和县级计委等组成的自上而下的计划机构体系。财政方面,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县三级财政,由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工业领域,重要物资分为统配和部管两种,分别由国家计委和主管部平衡分配,国营、公私合营企业所需重要物资,均纳入国家物资分配计划。商业流通领域,从1953年起,国家根据不同商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分别采取了统购统销、派购、议购等不同购销形式,对外贸易,始终实行国家统购政策,进出口业务均由国家所设外贸公司负责。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系形成的背景和特点。(7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价。(8分)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并不断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国际大势的最基本认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局部战争就是局部动荡的最极端形态,其动因复杂,危害深重,需引起高度重视。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年)历时只有42天,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耗费670多亿美元,其中美军耗费611亿美元平均日耗高达近15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2万架次,投下了2.1万吨炸弹,发射了1300枚巡航导弹,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10—15年。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白血病和各种畸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美国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2001年)与伊拉克战争(2003年),尽管从军事目的上来看,美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按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但是,源于多种因素,迄今为止,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刘建飞、陈积敏《局部战争何以层出不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7分)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陈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他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初,受朝廷委派随洋员游历英、法、德、奥四国,次年归国,著有《西行日记》四卷。1877年,他以翻译身份随官派留欧生入法国政治学堂学“公法律例”。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在法国使馆供职期间,参与有关中法越南问题的交涉,多次为清廷购买船舰炮械,折验运回。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陈季同赴台湾任布政使,后积极投身反割台斗争,参与组建台湾民主国。戊戌时期,他积极赞助维新运动,在上海创办《求是报》,译介西学新知,宣传维新思想。1898年秋,他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这一时期,陈氏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当时较有影响的新兴社会组织“戒烟公会”。陈季同还是晚清中国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开中西通婚史上的风气之先。——据黄兴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季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季同对中国近代化作出的贡献。(9分)石家庄二中高三历史学科期中考试模拟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说明夏商周三代具有本质的共同性;而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对前代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D项;方邦联盟是华夏政治共同体形成的一个阶段,是分封制的雏形,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非中原文化的形成,排除B项;西周的封邦建国是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非创举,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材料“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说明春秋时期政治出现制度化趋向,故选D项;世族世官制在夏商周已经形成不是战国,排除A项;材料涉及选官和考核是政府与官吏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形成考核制度不是考核的效果因此无法说明理性化,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可知,管仲改革通过乡长推荐的方式,选拔一批有品德、才能的人才,与之前的世官制有明显区别,故选B项;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选拔人才的改革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C项;春秋时期传统秩序仍处于崩溃阶段,没有完全瓦解,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万多枚”从出土的情况来看,秦朝的官吏可能普遍要求这样做,而汉朝则不一定有这样的要求,这种情况与国家对官员的要求相关,故选A项;“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泛指国家所有官员,而不仅指中枢官员,排除B项;“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万多枚”盖不盖印与国家对官员员的要求相关,疆域变迁只能改变地名,不能确定是否盖印,排除C项;从历史上看,汉朝比秦朝更为强盛,却出土的封泥更少,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不具有独立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形成了对监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员负责,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选官用官的权力由中央掌握,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D项;“无法”表述错误,排除A项;官僚政治秦朝已经形成,排除B项;“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7.【答案】D【解析】政事堂集中决策跟六部有对口衔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符合“有效”制衡,排除A项;政事堂会议主要涉及中央机构,不是“各级”官吏,排除B项;唐代政事堂制度并没有废除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结合所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可知内阁阁臣多数精通文学而缺乏实际的经世之才,故选C项;内阁阁臣是官僚中的少数不能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说明阁臣更加精通文学而不是处理行政,排除B项;材料“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说明阁臣选拔比较稳定不会造成政治局面的动荡,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宋代城市救助活动的对象包括“广大普通贫乏居民、老弱病残之人、鳏寡孤独者、流浪乞丐,以及生活困难的官宦士人、皇室宗亲等”可知,救助活动涉及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这反映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受到了冲击,故选C项;题干只反映了城市救助对象的广泛,没有具体说明社会救助的系统性与规范性,排除A项;题干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确实空前活跃,但题干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信息,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由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可知王夫之认为应该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应反映出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故选A项;材料强调治史的目的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并未提及儒学,排除B项;“全面如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记录与时代精神的联系,并未提及关注的社会群体,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故选B项;“主要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推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出现,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苏州地区,无法对比得出南北经济差距加大的结论,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知太平天国英勇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具有国家主权意识,故选D项;鸦片战争已经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表述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侵犯中国的态度而非外交观念,排除C项。13.【答案】D【解析】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即社会商界为什么反对辛亥革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会使商人受到经济损失,第二,外国商人也希望中国安定,第三,革命会使得人民受到一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不推翻清王朝,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何以改变受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没有涉及人民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认为辛亥革命会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没有涉及他们的“救国”思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材料中共提出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和庙宇的土地分给农民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农民的重视,故选D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此时尚未提出相应主张,排除A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此时尚未提出相应主张,排除B项;中共中央重视农民阶级不等同于把农民问题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此时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中央苏区剥夺了剥削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边区政府则扩大了民主范围,这是因为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扩大民主范围有利于号召各阶级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项;1922年中共制定最低革命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排除C项;“彻底”说法错误,并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有利于巩固政权,故选B项;1933年瑞金在这一时期“左”的错误还没有占主导,强调以农村为中心,排除A项;1933年“左”倾思想还没有蔓延到瑞金,上述措施是符合实际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更,故谈不上改变社会结构和性质,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由材料“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在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一个政府之下”可知国民党强调自身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地位,坚持一党专政,故选A项;“实现和平”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对抗战领导权的认识,并未提及持久战,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人民自由的信息,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土地已经分配区或,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如绥德县,今陕西榆林辖内)保证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土地政策,故选B项;土地革命主要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只是土地已经分配区域的作用,无法说明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的作用,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据材料“当时‘人民剧院’座无虚席,由赠票到向市民售票开放,《白毛女》迅速走红”,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宣传,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选A项;土地改革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白毛女》,并没有涉及文化市场,排除C项;“双百”方针建国后才提出,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1875年以后,晚清对外贸易中的进口数量明显大于出口数量,表明晚清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白银大量外流,这必将加剧清政府的财政赤字,故选A项;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是指列强在中国开设银行、创办工厂、修路开矿等经济侵略活动,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银价上涨,排除C项;自然经济虽然逐渐解体,但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可知,李鸿章认识到海军发展的不足,但又认为渤海门户稳固,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说明李鸿章对海军建设及海防认识不全面,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海军、海防建设的认识,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海军军费不足是由于统治者挪用贪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即1931到1935年),美、英、日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情况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美国扩大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故选A项;1930年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对象是日本,与英国对华贸易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当时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和残酷掠夺,国力得到增强,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并没有萎缩,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由材料“不专在机器之创兴”可知其主张对西方的学习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故A项错误;由材料“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可知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济主张相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思想而非文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故D项错误。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可知杜亚泉通过比较中西文明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要维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维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可知陈独秀在比较中西文明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对东西方文明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文化,选项表述为最佳选择,故选B项;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对全盘西化,排除A项;杜亚泉认为西方文明有不足之处,但并未全盘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看到了西方文明的长处,主张全盘西化,说明二者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未完全反映题目主旨,不是最佳选项,排除C项;材料中杜亚泉和陈独秀的辩论中都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只不过一个主张中西文明结合,一个主张全盘西化,说明都认识到自身文明的缺陷,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陈独秀由鄙视人民群众到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因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A项;陈独秀个人的认识不能代表知识界,排除B项;材料强调陈独秀民众观的变化,不涉及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2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可知,卫生工作的重点与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相适应,同时在农村中又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结合题目时间,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了一五计划,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已经开始,说明当时的卫生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故选D项;根据题目时间,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了一五计划,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已经开始,国民经济恢复人物已经完成,排除A项;工业化战略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经济层面的努力,卫生工作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且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还未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的卫生工作,不能推断农村卫生工作是在1953年才开始兴起,排除C项。27.【答案】C【解析】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洛阳在一五时期建立了10家大型企业和迁入88家商店,促进了洛阳的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加快了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故选C项;全国工业布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依然是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较发达,中西部地区较落后,排除A项;一五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其他行业,没有出现重工业比例畸重问题,排除B项;1956年我国完成资了对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私营企业均已改造为公有制企业,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据材料“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可知1961年为解决经济困难中共中央调整经济政策,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故选A项;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改革开放后在改变,排除B项;1961年中共只是政策调整,并不是市场经济合法化,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就已经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该规定允许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说明政策上出现了有限制的放宽,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故选B项;该规定只反映出底层的一个方面,不能直接复原底层历史全貌,排除A项;该规定只涉及包产到户,没有反映出发展乡镇企业,排除C项;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突破“左”的政策束缚,而非深化改革,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新中国于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旨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性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选B项;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是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A项;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不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是在1955年参加的亚非会议上,不是日内瓦会议,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北方谈话”的内容可知邓小平意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故选A项;材料中“北方谈话”仅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无关政治上实行拨乱反正,排除B项;1992中共十四大时确立国家经济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