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十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_第1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十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_第2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十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_第3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十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_第4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十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Ⅰ,35,4分)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五年高考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

A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材料可知,1945—1975年,联合国中来自

亚洲、非洲的成员国增加,二战结束后,亚、非许多国家赢得独立,它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这些

新独立的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

易,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排除D项。解题技巧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紧扣材料中的“联合国成员国”排除无关选项。2.(2017课标Ⅰ,34,4分)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

D从漫画信息看,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的消息使西方代表人物感到震惊

和失落,结合画面中的一位人物手握“弹头”等信息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建设成

就巨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由漫画名称《又是

斯大林格勒》可知,漫画反映的时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由此可排除A、B两项;受苏德战

争的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故C项与史实不符。解题思路注意题目隐含的信息:一、“又是斯大林格勒”,联系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重大事

件确定漫画反映的时间;二、斯大林格勒的建设成就;三、画面上一位人物手握“弹头”说明

这些人物对苏联持敌对态度。3.(2016课标Ⅰ,35,4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

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

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

A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符合题意。马歇

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

联合而非对峙,C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D

项错误。方法技巧

信息定位法: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如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敦促欧洲

方面拟定联合性质的计划。4.(2016课标Ⅱ,35,4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

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

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

D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

赴非洲等地巡演,迁移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与苏联

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项。材料中的做法未必能争取到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排除A项;这一

做法与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C项与题干中的时间

信息不符,排除。命题评审本题从文化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和认识,

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一命题角度融合了世界文化发展折射出的历史时代特

征,题目角度新颖。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北京文综,22,4分)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1948—1968年美国政府财政盈亏示意图(单位:10亿美元)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答案

D

材料信息表明美国在1948年和1951年前后财政出现盈余,其余时间段基本是财政

赤字,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后,财政赤字严重,因此D项符合题

意。“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不是从欧洲吸引援助,排除A项;古巴导弹

危机对美国财政状况影响不大,当时美国财政赤字主要是因为深陷越战泥潭,排除B项;美国人

首次登上月球发生在1969年,不在题干材料所给的时间范围内,排除C项。2.(2018北京文综,23,4分)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

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

B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作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即反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这一宣言与1961年不结盟运动奉行的非集团、不结盟政策相吻合,

因此B项符合题意。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属于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成立于194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A、C、D三项排除。3.(2017天津文综,11,4分)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

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

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

A本题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题干信息表明,此次国际会议决定了德国的未来

走向,这说明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故A项正确。当时两极格局尚未瓦解,故B项错

误。两德合并发生在此次会议之后,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4.(2017北京文综,22,4分)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

中①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答案

C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漫画中的关键信息是“美国纳税人”“欧洲”“自立”,

其意在说明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自立。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美国通过

此计划在经济上援助欧洲,帮助欧洲恢复经济,C项符合题意。A项罗斯福新政发生在20世纪3

0年代的美国,从时间、内容上皆可排除;B项发表于1946年,与经济无关;D项成立于1951年,均

可排除。5.(2016北京文综,23,4分)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

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

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

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1943年正值美苏结盟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此时的美国电影以歌颂苏联为主;194

8年后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电影的主题以宣传苏联对美国的威胁为主。与这

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冷战”开始,因此①②符合题意。联合国的宗旨是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与题目所述现象无关,排除③;④发生于1961年,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

除④。6.(2015重庆文综,12,4分)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

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

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

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答案

C根据材料中“1960年”及非洲“国家意识的觉醒”,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亚非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

选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未反映,排

除。评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考查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

力。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迁移所学知识,紧扣时代特征分析判断。7.(2015江苏单科,20,3分)“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

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答案

C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

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8.(2014山东文综,23,4分)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

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答案

A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美

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改变了对日政策,由压制日本改为扶植日本。据此分

析,A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当

时中国解放战争的进展与美国对日政策调整之间的内在联系。9.(2018天津文综,14,9分)(节选)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

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

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

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

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

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

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

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

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

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

导责任。——[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5分)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

其方式有何不同?(2分)(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2分)答案(3)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

号强国。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4)答案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

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解析(3)第一小问心态可概括材料三中的要点作答,原因要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分析。第

二小问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史实概括。(4)为开放性设问,可联系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对外政策来谈认识,立论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10.(2016江苏单科,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

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

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

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

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

首位。——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

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

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

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

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

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

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答案答案要点:(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

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

世界。(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它认为外

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

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双方实力状况等方面分析。(2)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

的许多国家”“对苏联进行包围”“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等关键信息概括。(3)第

一小问从美苏关系的发展趋势、对彼此的认识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形成凯南“长电报”中

的认识的依据从苏联传统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总结,形成诺维科夫报告中的认识的依据从美国

的性质方面分析归纳。11.(2014广东文综,38,10分)(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

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

意为“财政贷款”)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答案(3)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

定马歇尔计划;漫画的作者则是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

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国际格局: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要注意两则材料中作品的作者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作者的立场影响其

作品的思想倾向。第二小问要从宏观上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北京文综,23,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

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答案

B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和北约组织是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对抗苏联的

具体措施,显然不符合题意,A、C两项错误。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实

施的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D项明显错误。2.(2013课标Ⅰ,32,4分,0.461)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

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

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

A西欧六国的联合首先实现了对煤、钢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联合管控,明确表达了避

免战争的愿望,故A项符合题意。D项属于历史原因;B、C两项提供了联合的可能性。3.(2013四川文综,10,4分)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

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

B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由投弃权票的国家可知,它们都

曾是殖民强国,必然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由“没有国家投票反对”可知它们已感受

到非殖民化的趋势,故选B。4.(2013广东文综,23,4分)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

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

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

D由材料中的“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该措施属于军事措施,故

排除A、B两项;华沙条约组织是由苏联发起的,故排除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由美国发起

并组织的,故选D项。5.(2013福建文综,24,4分)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

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答案

D

题干强调的是“冷战”,并指出了冷战是维系世界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故与“热

战”无关。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争霸中双方实力的消长,使美国所处的形势发生

变化。6.(2012大纲全国,23,4分)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A.第一次柏林危机B.两个德国分立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答案

C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

是从“直接原因”的角度分析,把握选项中史实发生的时间即可。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4

8年,两个德国分立出现于1949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9月,故A、B、D三项均可

排除。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后,使东欧与苏联面临巨大压力。为抗衡北约,苏联、保加利

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于1955年5月签订了

《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故选C项。考点二“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Ⅱ,35,4分)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

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

B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农

产品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推动三国农村迅速实现机械化,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早

在1947年就已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并不会迅速提高农村的机械化水平,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

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广义上是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即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的有机体。狭义上的经济一体化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

地区,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配置优化,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

的有机体。2.(2018课标Ⅲ,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

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七年经济计划仍然将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体现出鲜明的斯

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结束,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

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材料表明七年经济计划延

续了此前的一贯做法,没有体现出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征。3.(2017课标Ⅱ,35,4分)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

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

D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在不同年代出版内容的不同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回忆

录这种史料的史学价值。本题属于典型的史料鉴别与应用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史料的特点

和史学价值。根据题干描述,这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说明这本书受到

了外部因素的干扰,并没有展示出全部真相。这也就证明了时代对历史叙述会产生一定的影

响,故D项正确。题干明确指出该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它不能够准确记

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回忆录作为史料,主观色彩浓厚,与其他相关研究著作相比,其可信

度并不高,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回忆录的内容因年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能确定版本

越新越真实,故C项错误。拓展提升影响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4.(2017课标Ⅲ,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

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

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

A本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材料表明,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

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

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

要是针对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的状况,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差别,C项错误;20世纪

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D项错误。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所述措施的使用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5.(2017课标Ⅲ,35,4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

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

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

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

A本题以尼克松的咨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历史问题的能力。“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希望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即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A项正确。“使各

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并非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B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旨在减少政府

对经济的干预,C项中“扩大”表述错误;让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并非恢复自由放任的

传统,D项错误。易错提醒考生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对材料主干信息不理解,对美国联邦制特

征不熟悉。6.(2016课标Ⅰ,34,4分)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答案

B材料涉及的是农产品和石油资源,这些经济组织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是

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举措,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

辟,此后即不断在生产领域扩展,C项错误;材料所列国际组织涉及的是单项生产合作,不属于经

济区域集团化组织,D项错误。方法技巧特征定位法:抓住材料体现的特征解答问题,如本题表格中国际组织的突出特征是

其均为新兴独立国家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判断的依据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产品和石油资源的

主要出口国。7.(2015课标Ⅰ,35,4分,0.541)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答案

C

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

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从材料信息看,1981年时,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和

贷款总额都显著增加,这是向广大新兴独立国家提供贷款的结果,故选C项。这一时期,美国和

西欧经济实力并未下降,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信息无必然联系;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

5年,D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许多考生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下降后,会

寻求更多贷款以发展经济。但这一时期,美国和西欧经济实力下降了吗?8.(2018课标Ⅲ,41,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

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

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

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

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

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

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

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答案(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析(3)主要从曼彻斯特衰败的教训角度进行归纳,如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

化、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18,3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

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

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

C把撤销的全联盟部管辖的企业移交给地方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体现出地方经济自

主权的适度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仍然属于计划

管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的转移,意图并非B、

D两项。2.(2018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

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

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

D材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西欧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及其在世界工业生

产中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而同期的美国比重则相对下降,这说明西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

局向多极化演进,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A项错误;该时期主导世界格局

的是美苏两国,B项错误;西欧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其与美国的竞争,加深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

盾,C项错误。3.(2016天津文综,8,4分)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

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

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答案

C

威尔逊对美国在国际金融、工业、贸易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提出构想,这一意图

是在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执政期间实现的,美国在二战后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通过布雷顿森林

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实现了对国际金融和贸易的支配,故C项符合题意。威尔逊、罗斯福时期

未建立统一的国际金融、贸易组织,肯尼迪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已建

立,A、B、D三项错误。4.(2015浙江文综,23,4分)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答案

C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区

域集团化的发展。评析

世界银行属于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全球性的国

际组织。5.(2015广东文综,23,4分)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

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布雷顿森林协定》答案

D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依据材料中“印钞机”“黄金兑换标准”可以

判断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协定》,故D正确;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经济复兴

的计划,没有涉及“印钞机”,也没有涉及“黄金兑换标准”问题,故B错误;A、C都与货币特

权无关,故A、C错误。6.(2015海南单科,20,2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

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答案

C根据材料中美法两国工业设备的使用时间及“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

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可知当时美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

距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7.(2014广东文综,23,4分)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

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贸易组织C.布雷顿森林体系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

C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

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且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美国取得了对这

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

雷顿森林体系,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是专门的国际金融组织,故均可排除。评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这反映出广东省高考比

较重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直接考查,所以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一定要牢固掌握教材最基础的

主干知识。8.(2014福建文综,22,4分)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

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

D提高谷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属于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

集体化主要推行于斯大林执政时期,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

代末提出的,B项错误;当时在冷战格局下,统一的世界市场并未形成,C项错误。9.(2017天津文综,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

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

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1)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

么?(6分)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

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

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2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

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4分)(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分)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

求,实现充分就业。(2)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

增长,扩大失业人数。(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

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

归纳概括即可。第二、三小问属于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

小问,主要从物价的角度总结。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要从经济学原理

的角度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这一主题多角度谈认识。10.(2015安徽文综,37,2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

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下表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1562年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1583年英国人开始在北美殖民1600年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742年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1825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

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

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0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

示。(12分)答案(2)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

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

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

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

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

利共赢。解析(2)主要简述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注意史实一定要具有

代表性。(3)第一小问结合两国崛起时的阶段特征归纳。第二小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不能

单纯地罗列观点,一定要言之有理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11.(2015广东文综,39,10分)(节选)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

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

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

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

科学研究中。——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10分)答案(2)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苏冷战;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6分)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西方化”,鼓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适应了美国

称霸世界的需要。(4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第(2)问注意结合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分析说明。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大纲全国,23,4分)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

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

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艾森豪威尔认为,任何政党都不应当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

项目,否则该政党将失去支持。可见,艾森豪威尔希望保留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这与

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故选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该主张与民主党政策是否趋于一致,

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政策与政党存亡的关系,C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仅从材料信息无法

判断该主张是否与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一致,排除D项。2.(2013大纲全国,23,4分)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

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

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D.增加政府税收答案

C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减开

支,加大企业与市场的联系,C项符合要求。考点三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学艺术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6课标Ⅲ,34,4分)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答案

D4幅作品所对应的美术流派分别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现代主义,这

反映出近代以来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A项不符合史实;现代主义画派是反传统、反理性的,

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只有D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文学与时代。近现代文学艺术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

艺术反映和再现,文学艺术总是和时代密切相关,形影相随。高考的考查预计将从两个角度进

行,一是从文学艺术发展本身的角度,考查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是从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

角度进行考查,复习时注意以上两点。2.(2017课标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钟表的演变——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

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答案(仅供参考)论题:计时工具随科技、社会进步而发展普及。简述:物理学的发展推动计时工具由依赖自然向机械化飞跃;游丝的发明、原子钟的出现,使计

时工具的精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时工具功能多元化。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

加快了钟表制造业的发展,使计时工具逐步普及。总之,计时工具的发展、普及是科技和社会

进步的具体体现。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开放性主观题,以钟表的演变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

中加以考察分析。本题在能力立意上主要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求考生具备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底。这是对考生能力最高层次、最全面的考查,因

此难度非常大。材料提供了钟表演变的时间年表,考生需要从给出的几个时间节点中选取两

个时间节点,联系钟表演进背后所隐藏的政治、经济问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然后加以分析论

证。此类试题一般按照等级赋分,根据考生拟定论题、提取信息、史论结合的程度等多种要

素划分等级,因此在每个环节上都要求考生做到尽量完美无缺。方法点拨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

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第二,多角度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

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

程。第三,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

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

可取的。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20,3分)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右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拾穗者》B.《格尔尼卡》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答案

B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艺术的特征。从画面看,这幢“跳舞的房子”明显具有反传

统的特点,而反传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绘画的代

表作品,故B项正确。A项属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C项属于印象画派作品,D项属于浪漫主义绘

画作品。2.(2015四川文综,11,4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

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

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答案

C从题干材料看,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其移居美国的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

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说明朗之万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故C项正确。A、B、D

三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江苏单科,18,3分)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

该流派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C.《向日葵》D.《格尔尼卡》答案

D

据不主张写实、不用颜色和形状认识日常对象、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状这些信息

可以判断这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格尔尼卡》即通过这种手法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

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故选D。A是浪漫主义绘画,B是现实

主义绘画,C是印象画派的作品。2.(2013安徽文综,22,4分)“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

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

D“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这体现了该画派

具有反传统的艺术特征,而反传统是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基本特征,故D项正确。考点四选修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6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

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

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

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

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

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

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

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

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解析(1)材料中有两点关键信息,一是中国政府的“警示性信息”,二是美国的“谨慎与克

制”,据此归纳要点。同时要结合美国的战略重点及朝鲜战争的教训分析其他方面的原因。(2)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如政治、经济、外交等,政治方面从国内反战运动入手,外交方面从中

美关系的变化入手。方法技巧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

全面。重大历史事件往往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

要从国际角度分析。2.(2015课标Ⅱ,47,15分,0.5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

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

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

工作。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

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

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

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

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

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5分)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

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寻找促使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有关信息,包括西方的计划、美国垄断核

武器、冷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第(2)问从材料中寻找

有利于苏联成功的条件,即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政府的重视、举全国之力研制三方面。积

极作用要把材料推论与客观进步作用结合起来分析。3.(2014课标Ⅰ,47,15分,0.35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

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

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

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

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

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

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

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

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答案(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

识;联合国的推动。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

大国的核垄断。解析

(1)从材料信息看,1576号决议只规定了有核武器国家的责任,并未规定无核国家的责

任,20世纪60年代有核国家增多,而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并不能控制核武器扩散。据此可回答

“原因”。(2)可以从核武器的危害、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发展、美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态

度、联合国的作用等角度回答“原因”。从降低核战争的威胁有利于和平,但该条约又维护

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地位的角度回答“作用”。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4山东文综,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图1、2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11945年的德国图21948年的德国(1)分别说明图1、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概括指出图2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答案(1)图1: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

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解析第(1)问,观察图片,紧扣1945年、1948年两个时间,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两幅图所示

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第(2)问,据图判断局势,联系所学概括归纳其影响。C组

教师专用题组(2013课标Ⅰ,47,15分,0.20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

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

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

时才能这样做”。——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

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答案(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

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

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解析第(1)问,越南战争使美国损失惨重,“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是指美国打赢了海湾

战争。由材料一可知,鉴于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国政界、军界高层确定了战争决策的原则。联

系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参加者、战争概况和战争特点等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越南战争后,美国政府调整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在同苏联争夺的同时,美国开始更多地谋求“缓和”与“对话”。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

局的变化,回答越南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回忆教材知识,从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巩固和中

东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等角度回答海湾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1.(2018河南郑州质检一,28)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

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

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A.根本原因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B.导致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低潮C.双方在本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D.中国始终与东方结盟联合对抗西方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

C

材料是对冷战的描述,冷战双方的本质目的都是限制对方,争夺世界霸权,C项正

确。冷战的根本原因是苏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不同,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冷战与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2018安徽蚌埠一模,22)1955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部长会议上宣称:“二战最重要的结果,

是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更正确地说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世界社会主

义民主阵营,与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平起平坐。”莫洛托夫意在

()A.宣示两极格局形成B.巩固苏联的霸主地位C.团结中国抗衡美国D.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

C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局面。从材料信息看,莫洛托夫希望联合中国对抗资本主

义阵营,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A项错误;当时苏联并非霸主,

B项错误;莫洛托夫的这些话不是要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错误。3.(2018东北三校一模,34)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

因而改变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A.促成德法矛盾缓和B.经济上援助德国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D.与苏联关系破裂答案

B针对苏联拉拢德国的行为,为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美国转变对德国的态度,提出马歇

尔计划,从经济上援助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B项正确。美国将德国视为未来的政治伙伴

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不是促成德法两国关系缓和,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对德国态

度的转变,与军备竞赛无关,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项。4.(2018山东济宁质检,28)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公之于世,

“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

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其目的在于

()A.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B.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C.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答案

B“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

下”,这样法德两国失去了战争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法德政治上的和解,B项正确;材料反映

的是欧洲的联合,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A项;德国分裂局面结束是在1990年,排除C项;D项是

材料做法产生的影响,排除。5.(2018湖北武汉调研,35)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

表达,如《在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