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报告文学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张桂梅

名字的波折

回忆是一种重逢。

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

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

旺盛。

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

家,四个姐姐你一口米汤、我一口苞谷饼地喂你,你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你那时细细的脖子,

大大的脑袋,整天嗽着小嘴巴,活脱脱一个"小萝卜头"。

该起个名字报户口了。爸爸在院子里望着田野上盛开的玫瑰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

户口,管户籍的同志竟不会写"玫瑰"两个字,便说:"改叫‘桂梅‘行不?这两个字我会写。"

死而复生

昏迷11天后,睁开眼睛,喊出口的第一声就是"疼:一个月后,生命的活力才逐渐恢

复。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

上,心生怨恨和恐惧;声嘶大竭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救我这个废人啊?"

原来腰部穿刺的那个针眼不仅发炎,还生了蛆,难怪你总觉得腰部又疼又痒。医生看后说:

“得把蛆挑出来。忍耐一下吧,听说你还是一个小江姐呢!"医生的这种激励还真管用,在往外

挑蛆和清洗上药的过程中,你没哼一声。

第1页共17页

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完全依赖别

人。同学们来家看你,你们笑作一团,唱作一团。他们走后,你便下地锻炼走路。第一次下炕,

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

老师的责任

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

有一次学校组织夏游,大家正吃着东西,忽然听到一声尖叫,一条蛇钻进了一个女同学的

裤腿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美丽的老师,伸手就把蛇拽了出来,用力甩出很远很远。

蛇甩出去了,她却被吓昏了过去。几位男老师把她背下了山,送进了医院。

你想,一个美丽的柔弱的老师,她怕蛇,但为了她的学生,竟然表现出如此的勇敢精神,

这与母爰有什么区别?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胆小如鼠,看见毛毛虫都会被吓晕。在医院,

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老师的责任」

一个人一生会学懂很多词语,"责任"二字,在那时候便播入你的心田。

死神又来敲门

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

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

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

你回到家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

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

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哭了一晚上,写

了一晚上,

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

你"审判”了自己!

第2页共17页

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你舍不得那些

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那些可爰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

去,她们只能重返大山,重复他们父辈的宿命。

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

你的"特效药"

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没有课时,你

才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了治

疗。

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

年轻,可现在变成这本释子了……"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

相信老师。"

可爰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她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爰护

他们。

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

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就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了。

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她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播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

提倡讲普通话,让她们多读多写,引导她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

画面之中。

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她吃饭,盯着她喝水,盯着她睡觉,劝她:

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失去了健康就什么也学不成了。

"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

考试结束,全县1000多名考生,她考了第二名。

第3页共17页

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

军号声。

(摘编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词讲究,开篇先用"重逢",然后用"相逢",一词之差,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

属,"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

B.张桂梅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依旧被父亲寄予厚望,赋予她象征旺盛的"玫瑰"

之名,可惜最后被管户籍的同志改成了"桂梅"。

C.文章取材注重典型性,不仅有典型事例,也有典型细节,后者如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

买水喝,同时还通过饭店老板反衬了张桂梅的奉献。

D.作者手执"摄像机"带着读者穿越时空,见证子张桂梅的生活中亲人、老师以及困苦、

疾病如何一步步造就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关于文中第四节"死神又来敲门”的部分,不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桂梅忍受着病痛之苦,接受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孤独软弱想要放弃,最终她通过"审

判"自己走出困境,这都是文学性的体现。

B.张桂梅是时代楷模,而在作者笔下,她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笑有泪、有爰有恨,刻画

没有拔高没有夸张,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C.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张桂梅形象,凸显了她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奠定

了她跨越生死、以生命办学的思想基础。

D."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表现了张桂梅的斗志,这与后文"老师不会死

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8."桂兮梅兮,国之芬芳。"这是作者为《张桂梅》这部报告文学写的题记,请结合选文

第4页共17页

内容赏析其妙处。(4分)

9.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6分)

答案

6.D(A项,"'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错误。"重逢”针对对

象是张桂梅,"相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与读者。B项,"被父亲寄予厚望"无中生有,父亲为

她起名很随意,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见到玫瑰,随口而起,玫瑰也不仅仅象征旺盛。C项,

”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是典型事例,不是细节;另外,"反衬"也错,饭店老板由开

水1元到5角到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侧面烘托张桂梅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7.A("都起文学性的体现"错误。既有真实性的体现,也有文学性的体现。)

8.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

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的两大品质:对学生和教

育的无比热爰,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

生命办学、爰教育爰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

我们举国盛赞的。④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每点

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

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

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

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比喻。如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

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

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

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

第5页共17页

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

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

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

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

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

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

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

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

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第6页共17页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

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

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

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卞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

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日巴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

年U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置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

是走在最前面的。那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几不让更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

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

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

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

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

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

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爰,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

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

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

第7页共17页

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

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

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

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

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

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

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

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

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

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

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

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

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

一个不知爰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

第8页共17页

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

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

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

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义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

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

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

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

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

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

的成就感。

8.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第9页共17页

9.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6.C

7.A

8.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

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①本文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②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运用多种

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灵活

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

强本文的文学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文

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

第10页共17页

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生活的改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修路前「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

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

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

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

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

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

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

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体文章体材特征的能力。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

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

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

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

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

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

11头猪”,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

第11页共17页

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

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

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

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

峰海拔2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描写,"一个不知

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

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

海拔2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

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62年冬天,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就是在这样的关口,

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

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

在寒风中抖动。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

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信念来的。

第二天,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

言权"。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

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第12页共17页

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

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

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

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

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

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自从参加革命

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

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

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

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

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

来不在意的。

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

了。"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

开!”

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

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

第13页共17页

服下,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

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

猜出是他又发病了。

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公社的同志

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

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

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

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

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

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啊!一

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

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

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

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啊!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

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

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

下扩散。"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

第14页共17页

不开他呀!”在场的人都含着泪。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

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

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

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

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