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DIYIKE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了解先秦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进步性。2.通过文献史料了解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变迁的基本规律。3.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2.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课标要求素养达成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

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

地区,王畿四周是

。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世袭制王畿外服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1)内容:①天子是国家

,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②地方上形成

序列。③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

。(2)特征: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②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最高统治者贵族等级分封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

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

、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分封制郡县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记·北山》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顾炎武西周分封形势图情景再现思考

分封制对西周有何影响?提示积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家国同构概念阐释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

手中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掌

;御史大夫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廷议制度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

裁断皇帝丞相军事皇帝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置

、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

直接任命文书制度①行政管理:在秦朝统一的

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传送系统:秦朝还建立了以

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郡守中央中央集权邮传秦朝统一后,先秦以来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提示(1)贵族等级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官员的产生由皇帝任命取代原来的贵族世袭,地方管理由重血缘关系到重地缘关系,即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皇帝制度的创立产生了高度集中的君主政治权力;郡县制在全国实行,形成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先秦时期分封诸侯制的松散同盟体制。问题思考“君主专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概念阐释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朝代演变情况汉代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

,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三省指

、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

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

机构。三省长官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中朝中书省决策执行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_______掌管军政,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明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_____清朝雍正帝设立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枢密院三司中书省内阁军机处唐代皇城平面图情景再现思考找一找“三省”的位置。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置?提示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思维点拨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

发展并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

,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路节度使元朝设置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

、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清承明制,

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行中书省布政使司巡抚中国古代局部行政区划情景再现思考

观察上图,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提示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误区警示从权力的分配来讲,宋地方行政制度可以称为二级半或虚三级制;但是单纯从区划来看,路仍是州级政区以上实际存在的一级区划,因此从行政区划体系来看,宋代还是可称为三级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思维点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正误判断1.分封制下,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森严等级结构。(

)2.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长子继承制。(

)3.廷议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4.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5.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知识结构返回商朝的政治制度材料

在夏商时代的方国、部落联盟里,附属国和夏商王朝之间基本上处于平等的联合状态。附属国是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并把它们纳入商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些附属国它们有自己的国君、官吏、疆域。——摘自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史》1时空观念材料导读由材料“纳入商王朝的统治之下”可知,商朝中央拥有对地方的控制权。由材料“附属国它们有自己的国君、官吏、疆域”可知,地方拥有一定自主权。由此推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朝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提示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深化拓展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具有原始民主传统。(5)等级森严。明朝政治制度创新材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2史料实证材料导读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朝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变化。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并阐述这一创新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提示创新:废丞相,设内阁,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关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折射出明朝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深化拓展汉唐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深化拓展(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行省制度的认识材料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