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五单元综合复习训练_第1页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五单元综合复习训练_第2页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五单元综合复习训练_第3页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五单元综合复习训练_第4页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五单元综合复习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内容)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徽派建筑中的天井,除通风、采光、排水之用外,还被赋予多重文化内涵。徽州历史上多巨贾,即使大户人家的豪宅,也都是小天井,面积小,数量多,甚至有过一户人家“三十六井”甚至“七十二井”的奇观。这反映出(

)A.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B.和气生财的风水观念C.等级森严的礼制色彩 D.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2.雅典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也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而建的。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据此可知,该建筑(

)A.表明雅典强调个人权力 B.折射出希腊城邦之间战争频繁C.体现出明显的人文精神 D.凸显出民主政治具有稳定根基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图是1980~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变化图。此图说明(

)1980~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变化A.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加快城市化进程 B.合理的城市化体系逐步完善和发展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 D.城市化率提升源于新时代户籍改革4.唐代长安城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如果你是当时长安城的居民,你能(

)A.出门时穿件棉布衣服 B.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C.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D.到指定市场用铜钱购物5.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6.南宋时期,类似如图的城市“图经”“地经”大量问世,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广受时人欢迎。这反映了(

)A.经济繁荣推动旅游发展 B.雕版印刷技术精湛C.江南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D.民众安逸享乐的生活7.东晋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始宁别业是土族庄园的典型代表,下图为其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士族庄园(

)A.深受佛道盛行的影响 B.产业布局趋于合理C.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D.自给自足特征显著8.下表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基本脉络。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

)项目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5—2009年2010年后城市发展导向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推进城镇化城市交通特征人多车少车多路少路多、拥堵增多方式增多、服务少治理策略自行车出行增加道路供给出行需求管理合作治理A.城市化与交通发展相互促进 B.城市发展导向面临调整C.交通落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D.交通治理思想比较落后9.如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

)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范围高速铁路里程(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东北37127947东部1154392125中部996610397西部858968812A.中国高铁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B.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C.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高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0.1860年以后,上海等城市相继引入了西式马车,但其车费较贵,普通百姓很难消费得起,因此又引入了一种更轻便的人力车——“东洋车”。1874年7月24日,《申报》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制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这可反映出近代上海(

)A.城市运输业的平民化 B.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C.传统交通工具的没落 D.开启了交通变革的序幕11.下表为1874年《申报》中关于铁路的报道。由此可知,《申报》意在(

)标题内容《吴淞口建造火车铁路以达上谕论》“泰西诸国火轮舟车……尤为便于商旅,盖货物之流通更速”《火轮车为福国之举》以铁路对美国西部开发的作用为例分析其“有益于国”的功能,要求中国试行《论机器》让中国的“在上有权之人”亲见铁路利益的必要性,并进而“购用之”“制造之”A.强调维护铁路利权 B.通过舆论推动交通近代化C.支持铁路国有政策 D.抵制西方对华的瓜分狂潮12.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着国家的进步。了解、掌握穿越时空的交通的发展,考量着我们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以下几个说法准确的是(

)A.腓尼基人在太平洋的活动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B.清江浦因漕运路线改变和京张铁路开通而衰落C.伊利运河的建成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D.米迪运河使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城市发展迅速13.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A.有利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C.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14.下表为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这一现象(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年210105938221880年37316917516581890年617224331349191900年790284402602024A.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C.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表明铁路里程与国家实力成正比15.火车票记录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以原沈阳至北京的T12次列车为例,1997年车次前没有字头,运行时间要10小时37分;经过几次提速后,“12次”前先后更改为“K““T”字头。2004年京沈间开通以“D”,字头开头的动车组列车,只需要3小时59分。车次字头的变化反映了中国(

)A.交通运输科技水平的提高 B.铁路运输服务体系不断升级C.严密的铁路运输网的形成 D.交通建设事业走在世界前列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材料二

1466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摘编自郭伟伟《“居者有其屋”——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历程对你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集装箱运输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进货物运输的方式。1956年,马尔康·麦克林提出了集装箱的概念,并发明了一个可以用于货物运输的集装箱,随后在船运进行了多次试验。随着集装箱的出现,全球货运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196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标准集装箱尺寸,即20英尺和40英尺。这种标准化尺寸的集装箱可以在船运、火车运输和卡车运输模式中使用。20世纪70年代,集装箱的使用迅速扩展到全球。船运公司开始采用集装箱船,这些船可以快速、安全地运输数千个集装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集装箱船的大小和容量也越来越大。21世纪,集装箱已成为全球贸易和货运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都为集装箱运输提供了便利的设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集装箱还应用于临时住房、办公室、展览和其他用途。——摘编自《集装箱资讯》(1)根据材料,概括集装箱的优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集装箱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集装箱运输。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材料三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三十六井”“七十二井”体现了天井的关联性,小天井联合而成群井,这反映出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D项正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天井设计中有所体现,但是与材料中的“七十二井”奇观无关,排除A项;和气生财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与材料中的建筑风格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天井中的等级差异,与等级森严的礼制观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体现的是雅典帕提农神庙的建筑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凸显人文精神,C项正确;古希腊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突出集体,非个人,排除A项;该建筑无法说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情况,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在民主方式、民主范围、民主性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非具有稳定根基,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22年(中国)。据表格1980~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变化数据可知,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稳定增长,合理的城市化体系逐步完善和发展,B项正确;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起制约作用,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城市化率提升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户籍改革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代长安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坊市界限严格区分,因此用铜钱必须到指定市场购买,D项正确;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A项;红薯传入中国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夜市出现于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上海的社会变化明显,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一时期上海煤气公司成立,属于这种变化的表现,B项正确;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通车时1988年、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和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南宋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城市“图经”“地经”,为时人旅游提供了向导和服务作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经济繁荣推动旅游发展,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雕版印刷技术的精湛,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城市“图经”“地经”主要是民众旅游提供了向导和服务作用,不能反映民众安逸享乐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士族庄园中,有农田、手工业作坊、畜牧、居住区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所需,据此可判断,在东晋士族庄园中,体现出了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族庄园的空间结构,没有体现佛道盛行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自给自足的特点,而非布局合理与否,排除B项;材料中的庄园结构,以生活为主,而非军事防御,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的城市发展导向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同时在交通治理策略上鼓励自行车出行;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拥堵现象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倡增加道路供给,管理出行需求,最终走向合作治理的治理策略,这体现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治理策略也在不断改进,说明城市化与交通发展相互促进,A项正确;城市发展导向符合城市化进程,并不需要调整,排除B项;交通并未制约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我国的交通治理思想逐步革新,并不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铁密度大,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发展慢,高铁密度小,说明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铁建设引领时代要求,排除A项;材料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高铁的密度,并未涉及高铁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的人力车盛行,可知人力车成为上海的重要交通工具,反映出城市运输业的平民化,A项正确;人力车不是以机器为动力的,不是近代化交通工具,不能体现上海开启交通近代化,也不能说明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排除BD项;材料未涉及传统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A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申报》中关于铁路的报道认为,西方国家使用火轮舟车使得货物流通更加迅速,铁路对美国西部大开发作用很大,铁路带来益处,主张引入,由此可知,《申报》通过大量报道,强调铁路对于国家的价值,并希望在国内推广,表明其希望通过舆论推动交通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铁路利权被外国占据,排除A项;材料是要求上层重视铁路,强调铁路对国家有用,而非强调铁路国有,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利运河是第一条沟通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运河,其建成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C项正确;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排除A项;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排除B项;米迪运河位于法国,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可知,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需要仰仗江南,元朝时江南已经是经济重心,但元大都“去江南极远”,因而修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时江南已经是经济重心,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元朝的民族征服主要与民族政策和防止汉人威胁有关,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C项;与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指的是对外贸易交流,京杭大运河和海上运输航线都是国内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870-19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世界铁路里程快速增加,便利了交通运输,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新式交通工具——铁路出现后,铁路里程快速增加,而非铁路里程增加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铁路修建需要国家具有经济、科技实力,因此较长的铁路里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实力,但铁路里程还与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因此铁路里程更长并非一定意味着国家实力更强,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题干信息可知,车次字头的变化反映的是火车车速的不断提高,这是交通运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铁路运输服务体系的升级,排除B项;题干选取的是沈阳至北京车次,无法体现铁路交通运输网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的铁路对比,“走在世界前列”在题干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6.(1)特点:礼制色彩浓厚;以政治职能为主;注重整体设计;布局严谨。(2)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影响: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诉求;推动了城市规划的有序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果:阻碍了城市的转型;扰乱了社会治安,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民生的改善;阻碍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4)优势:党和政府的引导;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中外经验累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唐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可知,礼制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可知,以政治职能为主;根据材料“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可知,注重整体设计和布局严谨。(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的欧洲。背景:根据材料“1466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和所学可知,可从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和所学可知,可从迎合市民阶层的利益诉求、推动城市规划的有序化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果:根据材料“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所学可知,可从阻碍城市的转型、扰乱社会治安,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及阻碍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优势: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和所学可知,可从党和政府的引导、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及中外经验累积等角度进行分析。17.(1)历史因素:工业革命促使伦敦工商业发达,吸引大量就业人口,人口密度大;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不解决住房问题。(2)特点:属于保障性住房;占据住房的主体地位;“组屋”建设用地由政府保障;组屋售价由政府决定,相对较低;“组屋”建设目的是满足居住而非投资。(3)启示: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居住空间要维护平等性;要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伦敦。据材料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 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伦敦工商业发达,吸引大量就业人口;据材料一“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可得出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据材料一“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可得出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据材料一“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可得出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据材料一“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可得出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不解决住房问题;据材料一“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可得出人口密度大。(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据材料二“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可得出属于保障性住房,占据住房的主体地位;据材料二“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可得出组屋建设用地由政府保障;据材料二“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可得出组屋售价由政府决定,相对较低;据材料二“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可得出组屋建设目的是满足居住而非投资。(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一中的贫民窟可知,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材料一“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材料二“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可得出城市居住空间要维护平等性;据材料二“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可得出要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18.(1)优势:运输成本低;安全、便捷、高效;标准化程度高;适用于多种运输模式;用途广泛(具有普遍适用性)。原因:货物运输的现实需要;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科技的不断进步;发明者的努力和试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2)改变了航运业,加速了国际分工和协作,推动全球贸易网深入发展,对人类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集装箱运输深受世界经济局势影响,也只是为世界经济联系提供了便利和机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经济发展问题。【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优势,根据材料“随着集装箱的出现,全球货运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可知,运输成本低;根据材料“船运公司开始采用集装箱船,这些船可以快速、安全地运输数千个集装箱。”可知,安全、便捷、高效;根据材料“196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标准集装箱尺寸,即20英尺和40英尺。”可知,标准化程度高;根据材料“这种标准化尺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