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祭祀活动的渊源——西周祭祀活动浅析刘万军2004级文物与博物馆管理专业内容摘要:西周祭祀活动的历史源源流长分布较广,本文通过对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起源及祠庙所发挥的作用与作为青铜饮食、牺牲玉帛祭祀所使用的器物,并对今年来考古发现的祭祀遗址都做了简单的浅析,提出了西周祭祀活动在人类整个生命的历史长河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关键词:西周祭祀渊源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朝军队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移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武王克商纣后,不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统治,而且将土地收归“王”有,消灭了商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eq\o\ac(○,1)为了维护周族的统治秩序,周王自称天子,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将原始的氏族血缘传承关系变为政治统治上世袭继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国同一的权力结构和周族的“家天下”。一、祭祀的主要场所及起源、(一)祠庙的产生和发展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活动是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分不开的。父系氏族社会的人们认为,人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其灵魂却还活着,并且还在时时关注着活人;死人的灵魂与活人之间还保持着血缘关系,所以,死人的灵魂需要活人的关注和保护。在他们眼里,本氏族的始祖、首领以及对本氏族的存在和发展有功的人物的灵魂都是本氏族的保护神,祖先崇拜的观念因此而产生,祖先祭祀的活动因此而出现。农业虽然与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密切相关,但终究是人类自己发明创造的,人们对于远古先祖的非凡贡献,总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在代代口头相传过程中不断赋于其神话色彩,最后加以神格化,成为农神而进行崇拜,可以说,对自己血亲先辈的崇敬是原始宗教的早期形式之一,其起源时间也是非常古老的,最早被作为农业神祗崇拜的是远古的女性祖先,因为农业的发明本来就是妇女的功绩。在民族学上可以找到很多材料。如云南永宁纳西族把当地最壮观的干木山视为女神偶像,定期举行祭祀。四川木里县屋脚村有一个岩洞,里面有一个石质女神--巴丁拉木。当地普米族妇女不育时就去祭祀巴丁拉木,由巫师作一个腹部突出的木质女鬼,然后把木鬼送走,认为这样妇女就可以怀孕了。此外,东北鄂伦春族的火神也是一个老年妇女。京族的姑娘庙、门巴族的觉母女神、水族的娘娘神等等,都是对女祖先的崇拜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农神的崇拜就改为男性为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神农。据考证神农应该是位女性,民间传说中就有把神农称为"神农婆"的,但是后代的文献记载和画像石都将神农描绘成男子的形象,这显然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神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也是最受崇拜的农神,直至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历代的统治者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他,以祈求农业的丰收,也成为重视农业生产的象征。另一位重要的农神是后稷。后稷就是周族的祖先周弃,是唐尧时代的农师,虞舜时代的农官,虽然"自商以来祀之",但彼时的周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周族很早就祭祀他。周弃是负责管理黍稷等农作物的官吏,故亦称后稷。其生活年代是"在陶唐虞夏之际"(《史记·周本纪》),也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是周族的祖先,故自西周政权建立之后,便受到隆重的祭祀,规定"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礼记·祭义》eq\o\ac(○,2)。"郊祀后稷以配天"《史记·封禅书》eq\o\ac(○,3)。早于他的稷神柱反而逐渐淹没,被人们淡忘了。祭祀需要场所,祖庙就是专门用来祭祀祖神——祖先阴灵的场所。我国古代的祖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王室、诸侯、皇帝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又叫太庙或宗庙。一类是臣民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又叫家庙、宗祠,南宋以后被称为祠堂。祖庙建筑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出现和祭祀活动的展开而诞生,又随着祭祖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并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太庙的产生和发展要早于祠堂。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祭祖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也没有什么祭器和供品,只是直接面对祖先的遗体、遗骨、遗物或者生前的居室,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表示哀悼、追思、尊敬、感激和祈求降福、庇佑而已。(二)祠庙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公元前21世纪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祭祀文化也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进入到了早期的人为宗教时期,在天神、地祈、人鬼的祭祀之中,人们特别重视祭祀人鬼——祖先的阴灵。此时,帝王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建筑已经出现,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考古学者就发现了夏王朝王室祭祖的宗庙建筑。殷商时期,王室对祭祀更为重视,出现了祭祀父亲的考庙、祭祀高祖父的显考庙和祭祀始祖的太祖庙。王室祭祀祖先的五庙制已经形成。这是王室祭祖制度化、规范化和王室祖庙建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到了西周,王室成员更把祭祖活动视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不但把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权利,而且把祭祖和朝廷的政治活动联系起来。这样,宗庙不但是王室成员祭祖的场所,也是国家举行大典、宣布重大决策、策命大臣和召会诸侯的场所。从政治上看,王室的宗庙和国家的朝廷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从礼制上说,宗庙的地位要高于朝廷。所以《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宗庙的建筑上,西周初期仍旧沿用了殷商时期的五庙制。但是,当在周朝的建立中功勋卓著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世系排列超过四代之后,按规定,他们就不能在五庙中继续享受后人的祭祀了。为了能在祖庙中继续供奉和祭祀周文王、周武王,五庙制被打破了,变成了七庙制,以供奉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始祖和文王、武王七位祖先。西汉时期,皇家祖庙——太庙、宗庙的修建不但遵循着七庙制,而且皇室成员还在先皇墓前和先皇在世时巡幸过的郡国大修太庙,形成了皇家祖庙遍国中的局面。到了东汉,汉明帝刘庄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七庙制和在郡国建太庙的旧制,实行了同陶盘、陶豆向神供上猎物食品的做法在当时应是普遍的,这在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习俗中仍能见到某些痕迹,可见新石器时代的祭祀中,饮食具并无等级的意义。以饮食具作为祭祀礼器的现象在夏商周时期最为昌盛,且社会各阶层的日常饮食活动也严格遵从以饮食具的多寡来标示身价的规定,这也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周礼"的核心内容。秦汉以降,青铜礼器的作用渐趋式微,人们再也不用考虑日常饮食、宴请宾客时是否使用或使用多少鼎豆之类的问题了,但对神灵祖先的祭祀中依然保留了太牢、少牢之礼,并一直延续到清代。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而饮食活动首先要通过饮食具来进行,因此饮食具在礼制系统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种重要性集中表现为青铜饮食具在夏商周时期同时作为重要的礼器而存在,鼎也由此演变成国家政权的象征。青铜饮食具作为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场合,而祭祀在古代一直是国之要政,《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认为国之政以祭祀与战争最为重要,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于祭祀一直是"有谨而不敢怠",祭祀也因此成为礼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级的神享受不同标准的供奉。而且祭祀者本身身份的不同也必须在祭品和祭仪上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祭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通过一定的仪式来演示一番。对神灵的祭祀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神的虔诚和畏惧,主要通过三叩九拜的动作和动听悦耳的语言来表达;二是对神的讨好与祈求,主要通过向神供奉上好的食品和珍宝来显示。这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取得与神沟通的渠道。说穿了,这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以钱财行贿活动的翻版,不过是更加明目张胆而已。祭神所用物品叫牺牲玉帛。牺牲就是毛色纯一的牛、羊、豕(猪)三种家畜,三牲具全称为大牢或太牢,用于供奉大祀诸神;有羊、豕而无牛称为少牢,供奉中祀、小祀诸神。只有贵为天子者方可使用太牢之礼,诸侯、大夫及其以下人等,只能使用少牢,否则就是越礼。至于平民百姓之祭,以碗、盘盛上自家最好的瓜果配上一碗大肉,足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了。这种神、人的等级主要是通过礼器即饮食具来具体体现的,先将牺牲洗净陈于俎案,然后用刀匕将牺牲切割放入镬鼎中烹煮,煮熟后取出放入升鼎中调和五味并加温,调好后又取出置于俎上,切割成更加细小的块,最后把可以食用的小块肉食盛放在豆、簋中呈上神位。天子祭祀时,要陈列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诸侯七鼎六簋七俎十六豆,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则严禁用鼎,否则被视为"非礼"。史载孔子少有大志,未成年时就演习摆设鼎、豆类礼器祭祀,却被贵族讥笑。而孔子周游列国时看到有些诸侯使用九鼎之礼,有的大夫使用七鼎之礼时,便哀叹"礼崩乐坏"了。可见,以礼器多寡为标识的祭祀制度在春秋末年已逐渐被冲破了。三、近年来发现的祭祀遗址河北省的考古人员日前在易县北福地遗址发现一个史前祭祀场所,面积达90多平方米,为距今7000年到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专家认为,这是史前宗教祭祀的一个重要发现。北福地遗址位于易县县城西南12、5公里中易水河北岸的台地上,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一米。2003年和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总发掘面积有1200多平方米。根据地层关系,考古人员将北福地遗址分为两期。北福地一期遗存的特征以盂与支脚为典型陶器,均为夹砂云母陶,不见泥质陶。文化面貌与磁山文化早期相似,属较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北福地二期遗存特征以釜、钵与支脚为典型陶器,有泥质陶器,属前仰韶时代遗存。
北福地一期是目前华北地区较早的早期新石器遗存,这次在北福地遗址发掘中发现的祭祀场所,位于遗址中房屋区的西侧,长10、8米、宽8、4米。据参与发掘工作的易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张朋鸣介绍,专家们初步考察分析后认为,这个祭祀场所可能是举行祭天地、祈求丰年的宗教仪式场所。在祭祀场内,共发现90多件非常精美的石器、陶器,还有小石雕,分组堆积,据此推测,这里的祭祀仪式可能是通过奉献祭品来完成。西南地区首次发现商周时期祭祀遗址中国考古学家新近在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发现有一处以祭祀为主的商周时期遗址。专家认为,这在中国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经过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在威宁县中水镇鸡公山发现了100多个商周时期的祭祀坑遗址。考古人员在少数祭祀坑内发现了人骨遗骸,或为人体残部,或为躯体扭曲变形。联合考古队领队、副研究员张合荣认为,这些人骨可能是祭祀用人的遗骸。鸡公山遗址文化堆积层很薄,众多遗迹就在表土草皮和耕地下面,主要遗迹有祭祀坑、墓葬和建筑等。祭祀坑是这个遗址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遗迹,分布在遗址大部分地区,以北部最为密集。祭祀坑呈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大小悬殊。专家推测,祭祀活动可能与祈求降雨有关。祭祀坑内普遍埋有数量不等的陶器,主要有瓶、壶和罐子。多数坑内填土夹杂有大量炭屑、石头和红烧土。今天我们所发现的史前、夏商周祭祀遗址类型能够充分的说明我们人类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认识到这种文化的存在,并且通过研究可以得知他们当时的祭祀活动的规则、程序性及当时的风俗习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祭祀活动在西周社会起到的至关重要的,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总之,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有间断过,说明它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根深蒂固的一种基础文化,一种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个人信仰。西周在整个历史朝代的祭祀活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特殊用途。注释:eq\o\ac(○,1)参见《诗·小雅·北山》eq\o\ac(○,2)参见《礼记·祭义》eq\o\ac(○,3)参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穿戴健康监测App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高能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报社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试题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深圳交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合成孔径雷达(SAR)伪装目标特性剖析与伪装效果量化评估体系构建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备考有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包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产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 妊娠合并严重感染综合诊疗管理
- T/CTRA 01-2020废轮胎/橡胶再生油
- 《理论与实践》课件
- 租车牌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民法学作业试题及答案
- 贸易安全培训课件
- 危重患者亚低温治疗
-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要点》
- 儿童保健三基考试卷C及答案
- 工程保修管理措施与承诺事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