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_第1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_第2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_第3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_第4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句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知识梳理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形容词使动用法:如“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常见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②“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③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2.被动句①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③“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④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宾语:如“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③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4.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常有:谁、何、奚、曷、胡、恶、安。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再如“唯利是图”等。④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5.定语后置①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6.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槎墩记

(明)吴廷翰①槎①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既家湖上,而墩遂当堂前。小舟径渡,坐卧终日,以为足以休老。架木而亭其中,四隅亦缘树结茅,如亭环列。以柳若干株为巷,冬青六为门,蕉二为台,水荆、木槿之类杂蔽为垣,芙蓉为屏。墩之名曰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之所有也。晓日、晚霞、雨笠、风帆,以助四时之景者,槎之所见¨。②【甲】曰:夫槎之为物也,引之以牵则进,鼓之以浮则游,然而可泊焉。【乙】夫动也而能静者乎!既骇之以风涛,或啮之以蛟龙,然而不犯焉。【丙】夫险也而能夷者乎!放之可以达四海,溯之可以致万里,然而能返焉。【丁】夫远也而能近者乎!③予以微名飘逐流浪于外,其历夷微之域,犯谗惧之厄,盖屡矣。既困而归,潜形屏足,乃卒得栖泊于此,以偃仰游泳于一泓之间,庶几终身可以免惊覆之患。夫近而不能远,夷而不能险,静而不能动,则槎之用不行。然远不可近,险不可夷,动不可静,则槎之体不全。夫物也,而道存乎其间,则予之所托以终身者。(选自[明]吴廷翰著,容肇祖点校《吴廷翰集》,中华书局出版)[注]①槎:chá,木筏。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分)A.焉

B.哉

C.也

D.矣C22.对第①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小百万湖湖畔安家定居,门前对着土墩,风景佳妙。B.湖上小舟往还,如桃源盛境,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C.柳树、冬青、芭蕉、水荆、木槿、芙蓉围拱了作者的房子。D.风水雪月、晓日晚霞、风帆雨笠,组成了槎墩四时的景致。B23.将“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还原到第②段中,正确的选择是(

)。(3分)A.放到【甲】处

B.放到【乙】处C.放到【丙】处

D.放到【丁】处A24.第②段写“槎”的特点是

。(2分)

能动能静能远能近25.本文先描写“槎”的形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衔接自然,试对此进行评析。(4分)参考答案如下:“槎”在进退、浮游、动静、险夷、远近等变化中能自如自在,是由于“槎”的一切都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