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校模考题汇编(3):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校模考题汇编(3):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校模考题汇编(3):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校模考题汇编(3):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校模考题汇编(3):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一】(2024·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需断句的字母。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2.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题目二】(2024·江苏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材料一:富公①知青州,岁穰而河朔大饥,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材料二:晏②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躅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爱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资之粜运,散入村间,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③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注]①富公:富粥,北宋明相。②晏:刘晏,唐朝明相。③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请选出需断句的字母。不在A赐与B当使之C耕耘D织纴E常岁F平敛之G荒则蠲H救之。2.下列对材料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范式,与“商君佐之,内立法度”的“法”词义相同。B.活,属使动用法,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C.侥幸,企求非分,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侥幸”词义不同。D.因,依靠,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认为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公家库存供应不足,很多灾民会饿死,由此引发的疫病又会导致其他居民染病身亡。B.富弼在赈灾时改变以往集中管理的方式,引导流民分散到村落;灾后又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C.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可以称得上善于筹划。D.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但是超过在理财、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2)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5.在赈灾过程中,富弼和刘晏分别发挥其善用人与善理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参考答案【题目一】1.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后面紧跟的“魏”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正确。均是改换的意思。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换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C.错误。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4.(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5.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参考译文】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可以南奔。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群臣中有人对谯周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换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并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题目二】1.B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地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不在”作谓语,“赐与”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使”作谓语,“之”既作“使”的宾语,又作“耕耘织纴”的主语,故应在E处断开;“常岁”作主语,“平敛”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句子应断于BEG。

2.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法”,范式;/法律。句意:从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为榜样。/商鞅辅佐秦孝公,(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B.正确。“活”,使动用法;/“蕃”,使动用法。句意:因为救助得少不足以养活灾民。/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C.正确。“侥幸”,企求非分;/幸运。句意: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希望祖母刘氏能够幸运保全她的余生。D.正确。“因”,依靠;/接着。句意:依靠官府的力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错,原文是“其去桑、孔远矣”,意思是刘晏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好得太多了。

4.(1)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陂泽”,湖泊;“资”,帮助;“听”,听凭;“擅取”,自己去拿。(2)“善”,善于;“危惫”,病情危急;“赈给”,救助。(2)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等病人病情危急才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必须仰赖救助才救助。5.①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②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概括: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2)根据“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资之粜运,散入村间,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概括: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参考译文】材料一:富弼治理青州的时候,正值粮食成熟而河朔闹灾荒,老百姓纷纷向东逃荒。富弼认为从来救济饥荒,大多将流民集中在州县,人数太多,仓库供应不了,分发粥饭时,欺诈蒙骗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人们多饿死,瘟疫相继而起,这又导致当地居民也染上瘟疫死亡。这个时候,正是春暖时节,田野里有野菜,富弼就在要道上贴出告示,要求饥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让富裕的百姓按不同的等级拿出粮食,以便供给流民。百姓重视富弼的命令积极捐粮,粮食大量聚集。富弼派遣寄居青州的官吏到各聚集地主管流民事务。又询问精干的官吏,征募的民众中谁曾担任官吏或差役,都给这些人加倍的供给,让他们负责记录账目、交纳钱粮和守护州城等差事。又借用百姓家的仓库来贮存粮食,与流民约定,粮食每三天支出一次,详尽记录粮食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完全和官府的正规流程一样。到麦子成熟的时候,按路途远近分发粮食,送流民回家,饿死的人没有几个,饿死的富弼将他们集中埋葬在一个大的坟墓中。流民当中有身体强壮可以当禁兵的,招募了几千人,上奏请求充实到各路军队。从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为榜样。材料二:刘晏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