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原理_第1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_第2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_第3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_第4页
荒漠化防治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荒漠化防治原理

江南丘陵

华北平原

云贵高原

西

地区盐碱化

红漠化沙漠化

石漠化第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第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土地沙漠化第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红漠化第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第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第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荒漠化防治的原理1234第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1、风力侵蚀作用

1.1沙粒的起动1.2风力作用过程1.3影响风蚀的因素2、风沙运动规律2.1风沙流结构特征

2.2沙丘的移动3、风蚀与沙质荒漠化3.1土地风蚀退化3.2风蚀荒漠化的成因类型4、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第1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风力侵蚀作用1.1沙粒的起动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1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风蚀条件:1.强风2.干燥、疏松土壤发生条件:1.蒸发量>>降水量的干旱、半干旱区;2.海岸、河流沙普遍存在的、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的亚湿润干旱区。不断扩大成为主要类型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1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风力侵蚀作用1.1沙粒的起动Vt———刚好能够使沙粒沿地表开始运动,启动风速(临界风速);

大于启动风速的风都是起风沙。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1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值(新疆莎车)

沙粒粒径(mm)起沙风速(m/s)

0.1~0.254.00.25~0.55.60.50~1.06.7

>1.07.1风速距地面2m处测值。大于或小于0.1mm,启动风速增大。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1、风力侵蚀作用1.1沙粒的起动第1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含水率(%)

沙粒粒(mm)干燥状态1234

2.0~1.09.010.812.0

——

1.0~0.56.0

7.0

9.512.0

0.5~0.254.85.87.512.0—

0.25~0.1753.84.66.010.5

12.0不同含水率时沙粒的起动风速值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1、风力侵蚀作用1.1沙粒的起动第1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地表状况起动风速(m/s)

戈壁滩

12.0

风蚀残丘

9.0

半固定沙丘7.0

流沙

5.0不同地表状况下沙粒的起动风速风速距地面2m处测值。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1、风力侵蚀作用1.1沙粒的起动第1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风力作用过程

分离、搬运、沉积3个过程

D

=

f(v2)

式中D——侵蚀力;V——侵蚀床面上的摩阻流速。吹蚀、磨蚀2种1.2.1风力侵蚀粒径0.05~0.5mm的颗粒可被风分离,以跃移形式运动;其中粒径0.1~0.15mm颗粒最易被分离侵蚀。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1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2风力输移作用

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悬移质占3%~38%跃移质占55%~72%蠕移质占7%~25%搬运比例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1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风的搬运能力与摩阻流速的3次方成正比:Q=f(

V3)

在特定条件下输沙量与风速的关系(新疆莎车)为:Q=1.47×10-3V3.7

式中Q——输沙率[g/(cm.min)];

V——风速(m/s)。Pg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1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3风力沉积作用

土壤颗粒被风搬运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大小、土壤颗粒或团聚体的粒径和重量,以及地表状况。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沉降堆积第2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3影响风蚀的因素(1)土壤抗蚀性

我国干旱区风成沙的力度成分,以细沙为主,很难形成抗风蚀的结构单位,易被吹蚀。

土壤抵抗风蚀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土粒质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常称大颗粒为抗蚀性颗粒,小颗粒易蚀性颗粒。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地表土袭(3)降雨降雨使表层土壤湿润而不能被风吹蚀。1降雨还通过促进植物生长间接地减少风蚀。2降雨还有促进风蚀的一面。因为雨滴击坏了土块和团聚体,提高了土壤的可蚀性。3

由耕作过程形成的地表土袭,能够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和拦截运动的泥沙颗粒来减慢土壤风蚀。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裸露地块长度(5)植被覆盖

风力侵蚀强度随被侵蚀地块长度而增加,对于一定的风力,挟沙能力是一定的。土壤可蚀性越高(抗蚀性越低),则饱和路径长度越短。

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生长的作物或作物残体),是降低风的侵蚀性最有效的途径。

植被的保护作用与植物种类(决定覆盖度和覆盖季节)、植物个体形状和群体结构、行的走向等有关。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土丘坡度

坡度(%)相对风蚀量相对风蚀量

坡度(%)坡顶坡上部坡顶坡上部

0~1.5(平坦)1001006.0320230

3.015013010.0660370

坡面上相对于平坦地面的风蚀量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风沙运动规律2.1风沙流结构特征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高度(cm)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沙量(%)79.3212.34.791.500.950.400.74不同高度风沙流中含沙量的分布(V=9.8m/s)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含沙量随风速变化风沙流中含沙量与风速的关系离地面2m高处风速(m/s)4.55.56.57.413.215.00~10cm高度的含沙量[g/(cm·min)]0.371.041.202.2719.4435.58风速与含沙量的关系(新疆莎车)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2沙丘的移动(1)沙丘移动的方向移动的总方向是和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大致相一致。(2)沙丘移动的方式取决于风向及其变率,分为3种情况。沙丘移动的方向和方式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2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风蚀与沙质荒漠化3.1土地风蚀退化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土地风蚀退化表现(1)土壤流失(2)土壤质地变化(3)养分流失(4)生产力降低(5)磨蚀第2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风蚀与沙质荒漠化3.2风蚀荒漠化的成因类型我国北方现代荒漠化土壤中94.5%为人为因素所致。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3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风蚀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的风蚀退化过程。制定风蚀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主要依据土壤风蚀原因及风沙运动规律,即蚀积原理。原理和途径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1)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层风速;(2)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抗蚀能力;(4)改变风沙流蚀积规律。一、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第3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植物治沙成为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最有效的首选措施。利用植物改造沙质荒漠化土地,首要问题是植物在流沙上如何成活与保存,及其改造流沙环境的生态功能。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1.1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1.2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1.3植物对流沙环境变异性的适应2、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第3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1)可以利用天然植物在流沙地区去恢复和建立植被,这便是植物治沙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2)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是影响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2个限制因素,是制定各项植物治沙技术措施的主要依据。第3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1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在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流沙上分布的植物,产生一定的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为:(1)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2)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3)植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第3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2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流动沙丘上的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能力可归纳为以下4种类型:1.速生型适应2.稳定型适应3.选择型适应4.多种繁殖型适应沙拐枣、花棒、杨柴、梭梭、木蓼等。例杨柴、沙拐枣、红柳、骆驼刺、沙柳、麻黄、沙蒿、白刺、沙竹、牛心朴子、沙旋复花等。例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第3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沙生植物对流沙环境活动性的适应途径主要是避免风蚀,适度沙埋。沙埋的适度范围可用沙埋厚度与灌木本身高度之比值(A)来衡量。A=0~0.7为适度沙埋,A>0.7为过度沙埋。天然灌木、半灌木产生灌丛沙堆效应,以消除风蚀。1.2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1.3植物对流沙环境变异性的适应

植物对环境变异的适应性变化,亦即沙地植被演替规律,这是恢复天然植被和建立人工植被各项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

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第3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2.1植物固沙作用

植物以其茂密的枝叶和聚积枯落物庇护表层沙粒,降低近地层风速,加速土壤形成过程,提高临界风速值,起到固沙作用。当沙面逐渐稳定以后,便开始了成土过程。2.2植物的阻沙作用

植被阻沙作用大小与覆盖度有关,不同植物固沙和阻沙能力取决于近地层枝叶分布状况。灌木固沙和阻沙能力较强。

输沙量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相关,风速的降低,起到阻沙作用。2.3植物改善小气候作用

在植被覆盖下,反射率、风速、水面蒸发量显著降低,相对湿度提高。小气候改变后,加速成土过程。2.4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①机械组成发生变化

②物理性质变化③水分性质发生变化

④有机质含量增加⑤N、P、K三要素含量增加⑥碳酸钙含量增加,PH值提高⑦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⑧沙层含水率减少二、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第3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水力侵蚀作用1.1侵蚀起动流速1.2水力侵蚀作用过程2、土壤侵蚀规律2.1雨滴击溅侵蚀2.2地表径流侵蚀2.3下渗侵蚀(重力侵蚀)3、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第3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水力侵蚀作用1.1侵蚀起动流速

起动流速或临界流速分为滑动起动和滚动起动2种。起动流速的经验公式第3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2水力侵蚀作用过程(1)水流侵蚀作用(2)水流搬运作用(3)泥沙堆积1、水力侵蚀作用侵蚀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度和剧烈侵蚀6级。常用侵蚀模数、侵蚀深度、沟谷密度、地面割裂等指标来表征。分为下蚀和侧蚀2种方式。有悬移和推移2种。rs—侵蚀土容重h—侵蚀深度Ms—侵蚀模数坡面挟沙水流挟沙坡面挟沙第4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第4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土壤侵蚀规律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水力侵蚀过程中剥蚀、搬运和沉积3种状态的发生是在不同条件下,水的破坏力大于土体的抵抗力的结果。2.1雨滴击溅侵蚀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板结”。(2)直接打击地面,产生土粒飞溅和沿坡面迁移。(3)雨滴打击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的紊动强度,导致了侵蚀和输沙能力增大。第4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降雨侵蚀力指标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第4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2、土壤侵蚀规律2.2地表径流侵蚀

形成分三个阶段:

蓄渗阶段坡面漫流阶段沟槽集流阶段根据程度分为:

(1)坡面径流侵蚀

(2)沟蚀流速、流量、坡度、土壤质地等相关4个不同发育阶段:浅沟、

切沟、

冲沟、

坳沟深度超过1m,宽超过深度0.5~1倍以上深度为10~50m断面呈“V”型出现沟头下游现堆积物、冲积物,“V”或“U”型

停止发育稳定坡积物第4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冲刷流速和粒径、容重间关系稳定条件下,水流流过单位面积坡面时产生的冲刷作用第4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土壤侵蚀规律2.3下渗侵蚀(重力侵蚀)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水流下渗,增加了土体重力,土体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发生滑坡、崩塌、泻溜等,造成土壤侵蚀。

水力对土壤侵蚀还有混合侵蚀。最常见的混合侵蚀就是泥石流。第4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三、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降雨对土壤水蚀的影响(2)地形对土壤水蚀的影响(3)土壤条件对水蚀的影响(4)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5)人为活动对水力侵蚀的影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雨型、降雨强度、降雨量坡度、坡长、地形、坡向

质地、结构、水稳性、孔隙、剖面结构、土层厚度、湿度、土地利用方式等拦截降雨、调节径流、团结土体、改良土壤性状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促进退化土壤逆转第4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1盐渍土的形成1.2我国盐渍土的分布2、水肥盐运动规律

2.1水盐运动规律2.2肥盐关系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3.1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3.1次生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3.2盐斑的成因4、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盐渍土(盐碱土):对作物生长有害的水溶性盐类(NaCl、NaCO3)在土中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到达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危害的土壤。第4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1、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1盐渍土的形成

条件主要有:(1)物质来源(2)地形条件(3)水文条件(4)气候条件(5)生物条件(6)人为因素岩石风化、含盐地层风化和再循环、火山活动的产物、深层盐水外冒、风蚀风积盐类、生物累积的盐分等等。必须具有适宜的地形条件:从大中地形来看,低洼地区积盐形成渍土;从小地形来看,高处积盐,形成盐斑。地下水位高,矿化度高是形成盐渍化的重要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季节性干旱地区,易于积盐。植被稀疏或光板地极易积盐形成盐渍化。灌溉地区,人为用水不当,造成或加强盐渍化。第4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1.2我国盐渍土的分布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干旱地区,主要有滨海、华北、西北、东北、灌区次生等五大盐渍土区。其中三北防护林地区是我国盐渍土集中分布区,盐碱地2170.48万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3%。三北地区境内共有5个亚类:

旱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苏打盐土)、滨海盐土。第5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2、水肥盐运动规律

2.1水盐运动规律(1)垂直运动。水盐垂直运动有积盐和脱盐2种。(2)水平运动。大地形洼处形成盐渍化;小地形洼地边缘或平地中局部高地形成盐斑。2.2肥盐关系

肥料对土壤盐类的克制作用:(1)有机质使碱性盐被吸附固定对作物起到缓冲作用。(2)有机质利于脱盐,活化钙镁盐类,中和土壤,释放养分。(3)施肥可以补充和平衡阳离子,提高作物的抗盐性。水肥盐的运动规律是盐渍化防治重要理论依据,治水是基础,培肥是根本。第5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3.1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含有可溶性盐类的地下水位上升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一)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1)渠系渗漏水大量补给地下水

(2)缺少充分的出流条件

(3)过量灌水促使地下水位上升(二)利用高矿化度的咸水、碱性水灌溉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因素之一。(三)工业废水(污水)大量排放,也造成土壤盐分积累。第5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3.2次生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1)灌区的地上河道或输水道两侧,次生盐渍化沿河、渠呈条带状分布。(2)洪积扇扬水灌区的下部或多级扬水灌区的一级扬水地区,大面积成片发生。(3)耕种的条田中,插花盐斑,呈点片状分布。(4)平原水库、湖泊,常年积水的洼地和插花种稻的稻田周围地带,由内向外呈辐射状分布。(5)渠道交岔的三角地带易发生盐渍化。(6)垦殖盐渍土而发展的自流灌区,盐斑多分布于条田中间,仅在干、支渠两侧呈带状分布。第5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3.3盐斑的成因可见土壤的不均匀性是盐斑形成的基础。(1)冲积平原,土壤分布不均匀,土壤水盐重新分配,运行速度发生差异,形成盐斑。(2)灌溉中,土壤分布不均匀,使水盐重新分配,产生盐斑。第5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盐渍化的防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盐源

(2)消除过多的盐量

(3)调控盐量

(4)转化盐类

(5)适应性种植4、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第5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5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5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5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图1-1)。第5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图1-2)。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第6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图1-3)。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第6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截至200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2个县(旗、区)。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40.6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23.46%;半固定沙丘(地)17.72万平方公里,占10.24%;固定沙丘(地)27.79万平方公里,占16.06%;露沙地9.97万平方公里,占5.76%;沙化耕地4.46万平方公里,占2.58%;风蚀残丘8898平方公里,占0.51%;风蚀劣地5.57万平方公里,占3.22%;戈壁66.08万平方公里,占38.17%;非生物工程治沙地66平方公里(图1-4)。第6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2.各省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7万平方公里、41.47万平方公里、21.62万平方公里、12.50万平方公里、11.92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69%;其余25省(自治区、直辖市)占6.31%(图1-5)。第6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与2004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45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2004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7391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411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减少830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土地减少118平方公里(图2-1)。第6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2.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与2004年相比,18个荒漠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全部净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467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1802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349平方公里,辽宁减少1153平方公里,西藏减少78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757平方公里,山西减少490平方公里,新疆减少423平方公里,陕西减少406平方公里,青海减少284平方公里(图2-2)。第6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

与2004年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587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1.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与2004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5465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1619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271平方公里(图2-3)。第6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2.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2004年相比,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河北减少2782平方公里,内蒙古减少1253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12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877平方公里,西藏减少657平方公里,青海减少548平方公里,黑龙江减少330平方公里,山东减少262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12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04平方公里(图2-4)。第67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中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状况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植被退化,生产力下降,地表偶见流沙点或风蚀斑,但尚无明显流沙堆积形态的土地。目前虽然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一)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截至2009年底,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2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7.79万平方公里、4.75万平方公里、4.16万平方公里、2.18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92.86%(图3-1)。第68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760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522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减少3989平方公里,内蒙古减少2862平方公里,新疆减少523平方公里,青海减少332平方公里,黑龙江减少287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1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201平方公里(图3-2)。四、中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状况第69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净减少的成因分析

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续净减少之势,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沙区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沙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这也说明,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持之以恒地开展防治工作,土地荒漠化、沙化是可以得到遏制的。

1.强化植被保护是防治荒漠化和沙化的重要基础。各地认真实施《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普遍推行了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禁止滥樵采的“三禁”措施,有效保护了林草植被。

2.实施工程治理,是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草原建设与保护、水土保持等一批与防沙治沙相关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实现持续好转奠定了重要基础。

3.活化治理机制,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动力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等一系列决策,激发了土地沙化治理者的投入积极性。第70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净减少的成因分析

4.实施扶持政策,是推进治沙工作的有力措施。国家实行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草原补贴政策,一些地方实行了治沙财政补助政策,对沙区林草植被恢复和保护起到了良好作用。而且对解决农牧民生计,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减轻人口压力有明显作用。

5.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治沙工作是有力抓手。在2007年召开的全国防治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防沙治沙要发扬胡杨精神,并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治沙工作。沙区涌现出像治沙英雄王有德、石光银等一大批治沙带头人,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带动了广大群众,为治沙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这些年西北地区降水偏多,也促进了植被的恢复和改善。据监测,近10年来西北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本监测期与上个监测期相比,北方荒漠化地区降水量总体上持平,局部地区有所增加,降水对促进这些地区天然植被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效果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第71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中国荒漠化、沙化的严峻形势及其防治措施

监测分析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的严峻形势尚未根本改变,土地沙化仍然是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还有31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2.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

3.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植被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仍较弱,稳定性仍较差,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4.人为活动对荒漠植被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破坏植被行为依然存在。

5.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如持续干旱等)频繁发生,对植被建设和恢复影响甚大,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危险仍然存在。

上述情况表明,土地荒漠化、沙化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加大力度,加速荒漠化、沙化防治刻不容缓。第72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中国荒漠化、沙化的严峻形势及其防治措施

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第73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74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意味着“守住生态底线”已经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升到实实在在的行动;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将会不断修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将会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将会日益丰富;也意味着贵州石漠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机遇,并将取得突破性成效。”

2000年以来,贵州省已完成3600万亩的营造林,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森林覆盖率连续14年保持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达到49%,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201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贵州省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已经达到了第15位,森林蓄积在全国排第14位。良好的森林植被已经成为贵州最响亮的生态品牌、最突出的生态优势。第75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76页,共8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中国绿色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