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题库考试必备_第1页
病理题库考试必备_第2页
病理题库考试必备_第3页
病理题库考试必备_第4页
病理题库考试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

2.尸体解剖

3.活检

4.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①、②和③;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④和

⑤。

2.尸检的主要作用有①、②、③和④。

3.目前病理学中较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①、②、③、④及⑤等。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除了哪一项外,都是活检的目的?

A.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作出诊断

B.对术中患者作出即时诊断

C.定期活检随诊病情

D.发现某些特殊种类疾病

E.可用于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2.有关细胞学检查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

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

D.可广泛用于妇产科、呼吸科等临床科室

E.细胞学涂片国际上多采用巴氏染色

3.病理组织学通常采用的染色方法是:

A.瑞氏染色

B.Giemsa染色

C.苏木素伊红染色

D.巴氏染色

E.PAS染色

4.由于研究角度和实验手段不同,现代病理学逐渐演变分化为:

A.细胞病理学、器官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

B.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C.分子病理学和遗传病理学

D.超微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

E.人体病理学和定量病理学

B型题

题干1-6

A.肉眼观察病变组织

B.光镜下观察病变组织

C.PAS反应

D.PCR

E.流式细胞术

F.电镜下观察细胞器如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1.分子生物学技术

2.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3.大体观察

4.超微结构观察

5.形态计量、分析技术

6.组织学与细胞学观察

X型题

1.临床病理学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A.尸检

B.活检

C.细胞学检查

D.动物实验

E.细胞培养

2.实验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A.动物实验

B.活检

C.尸检

D.细胞学检查

E.组织、细胞培养

(四涧答题.

1.说出病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病理学又

叫病理解剖学,主要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的原理(病因学)、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发病学),注重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病理变化)和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

表现(临床病理联系)以及转归和结局等。

2.尸体解剖(尸检):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作用有:确定死因;发现某些特殊疾

病;收集、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获取器官移植用的脏器。

3.活组织检查(活检):对活体组织采用局部切除、钳取、针吸、搔刮等方法,进行病理

检查。目的在于: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作出诊断;对术中患者作出诊断,协助选择术式

和手术范围;观察病情,判断疗效;根据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等方法对病变性质、功能

状态和组织来源作出判断。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部位自然分泌液、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

进行固定、染色,观察,以判断病变性质。

(二)填空

1.①尸体解剖②活组织检查③疑胞学检查侬J物实验鳏官、组织和细胞

培养

2.①确定死因皱现某些特殊疾病③攵集、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④推进器官移植

手术的开展

3.CPCR②SH©Southernblot(^Westernblot(§Northernblot

(三)选择题

A型题

1.C2.D3.C4.B5.C

B型题

1.D2.C2.A4.F5.E6B

X型题

1.B、C

2.A、E

(四)问答题

1.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两方面,前者阐述各疾病的共性内容,后者阐述各疾病的个性特点。

总论与各论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应互相参照,不可偏废。病理学以解剖、生理、

组织胚胎、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又为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

基础知识。因此,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之间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研

究角度和实验手段不同,病理学演变分化出侧重机能研究的病理生理学。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名词解释

1.适应

2.肥大

3.变性

4.虎斑心

5.淀粉样变

(二)填空

1.细胞①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表现为②、③和

④。

2.纤维素样坏死是发生在①和②的常见坏死方式

(三)选择题

A型题

1.水变性超微结构的改变是

A.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B.溶酶体增大或增多

C.线粒体变短、变少甚至消失

D.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断裂、空泡变甚至解体

E.光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状。

2.实质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脾脏

D.肺脏

E.肾脏

3.在各种变性中,属于细胞内物质沉积引起的是

A.粘液样变性

B.淀粉样变性

C.纤维素样变性

D.脂肪变性

E.钙盐沉积

4液化性坏死常见于

A.脑

B.心脏

C.肾脏

D.脾脏

E.小肠

5.关于脂肪变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中毒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中央的细胞

B.肝淤血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

C.肾远曲小管容易发生脂肪变性

D.严重贫血时•,心脏乳头肌可呈虎斑状

E.心肌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B型题

题干1-2

A.胶原纤维互相融合,其间伴有多量糖蛋白积聚

B.血浆蛋白渗入血管壁

C.肾小管上皮吞噬吸收大量血浆蛋白

D.前角蛋白成分在肝细胞内聚集

E.免疫球蛋白在浆细胞内堆积

1.细动脉硬化

2.Mallory小体

题干3-4

A.含铁血黄素

B.胆色素

C.脂褐素

D.黑色素

E.钙盐沉积

3.老年萎缩心脏的心肌细胞内的色素颗粒

4.心力衰竭细胞的色素颗粒

X型题

1.湿性坏疽可发生于

A.小肠

B.肺

C.下肢

D.脾

2.萎缩心肌的电镜形态特点包括

A.自噬泡增多

B.线粒体减少

C.溶酶体增多

D.内质网减少

3.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

A.气管、支气管粘膜上皮

B.宫颈腺上皮细胞

C.胆囊粘腺上皮

D.胃粘膜上皮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萎缩的原因和种类。

2.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化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

(-)名词解释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

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变性:是指细胞或组织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行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

能下降。

4.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

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位虎斑心。

5.淀粉样变:淀粉样变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

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酸时由棕褐色

变为深蓝色。这种淀粉样物质在HE染片中呈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

(二)填空

1.①核②核固缩③核碎裂④核溶解

2.①^缔组织②d、血管壁

(三)选择题

A型题

l.D2,B3.D4.A5.D

B型题

l.B2.D3.C4.A

X型题

l.ABC2.ABCD3.ABC

(四)问答题

1.萎缩可分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如成年人胸腺萎缩,更年期后的性

腺萎缩,高龄时期的各器官萎缩。常见的病理性萎缩类型有:(1)营养不良性萎缩:

全身性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局部

缺血,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小、血流减少,引起心、脑、肾等相应器官萎缩。(2)

废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以利骨折愈合,但由于肢体长期不活动,

其肌肉和骨都可发生萎缩。(3)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细胞损害,它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这除了肌肉麻痹而废用外,还因神经对局部代谢

的调节作用消失之故。(4)压迫性萎缩:如输尿管阻塞可引起肾盂积水,从而压迫肾

实质而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的萎缩。如因

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所致的肾上腺萎缩。

以上几种病理性萎缩大多是在病因长期不能消除情况下形成的改变,难以恢复。但萎

缩总的来说是•种适应现象,•般是可复性的,当萎缩不太严重时,如果及早将引起病

理性萎缩的原因除去,萎缩的组织和器官仍可恢复原样。

2.一种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由于环境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称化

生(met叩lasia)。化生的细胞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而来,而是由该处具

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化生只能在同类组织的范围内出现,如

柱状上皮可化生为鳞状上皮但不能化生为结缔组织成分。化生常发生于上皮和结缔组

织。如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时,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

称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还见于肾盂结石的肾盂粘膜、慢性宫颈炎的宫颈粘膜及

腺体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部分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型粘膜上皮,称肠上皮化生。结

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脂肪等组织。化生虽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

种适应性改变,具有保护作用,但往往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如支气管上皮鳞状

化生后,失去了纤毛,削弱了局部的防御功能。有的化生还可能发展为肿瘤。如支气管、

胆囊、前列腺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极少数发展为鳞状细胞癌;胃粘膜大肠型上皮化生发

展为胃癌。

损伤的修复

(-)名词解释

1.修复

2.不稳定型细胞

3.稳定型细胞

(二)填空

1.修复的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和②,前者又包括③和④两类。

2.永久性细胞主要有①、②和③等。

(三)选择题

A型题

L下述描述中,哪种属于完全再生

A.动脉吻合口愈合

B.骨折愈合再建

C.剖腹手术切口愈合

D.肠吻合口愈合

E.胃溃疡愈合

2.下述各种细胞中,哪种再生能力最强

A.神经细胞

B.心肌细胞

C.软骨细胞

D.神经胶质细胞

E.骨骼肌细胞

3.肉眼观察肉芽组织呈颗粒状是由于

A.炎症细胞灶性集聚

B.新生的毛细血管呈团块状

C.新生的毛细血管呈裨状弯曲状

D.巨噬细胞的灶性集聚

E.纤维母细胞形成过多

B型题

题干1-2

A.肥大

B.增生

C.再生

D.化生

E.机化

1.创伤神经纤维瘤

2.支气管内出现鳞状上皮

X型题

1.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所见到的变化

A.胶原纤维数量少

B.组织内水分减少

C.毛细血管床减少

D.成纤维细胞减少

2.肉芽组织中包括下列哪些成分

A.纤维母细胞

B.肌纤维母细胞

C.血管内皮细胞

D.表皮细胞

(四)问答题

1.何谓肉芽组织?其在病理过程中有何生物学意义

2.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案

(-)名词解释

1.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

程,称为修复,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不稳定型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些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处在经常的分裂

周期之中,一代替衰亡或被损坏的同类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

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3.稳定型细胞:又称静止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字细胞增

殖周期中处于静止期,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

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

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填空

1.①再生②纤维性修复③t理性④声理性

2.0中经细胞②心肌细胞③骨骼肌细胞

(三)选择题

A型题

l.C2.D3.C

B型题

1.C2.D

X型题

l.BCD2.AC

(四)问答题

1.肉芽组织是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肉眼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如嫩肉,

故称肉芽组织。在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间,常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肉芽组织初期无神经纤维。

肉芽组织在病理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作用。(1)抗感染去异物及保护创面。肉芽组

织可对感染物及异物进行分解、吸收。如伤口中一些可溶性物质、细菌、细小的异物或

少量坏死组织,可通过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胞内水解酶的消化作用使之分

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以消除感染,清除异物,保护创面洁净。(2)机化血凝块和

坏死组织。对伤口中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异物的置换。体内各种异物,也可由肉芽组

织处理,将其溶解吸收和机化或包裹。(3)填补伤口连接缺损。肉芽组织从第5〜6

天起,纤维母细胞开始产失胶原纤维,其后一周内胶原纤维形成最活跃,第3周后胶原

纤维成熟,纤维母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减少,消失,肉芽组织转变为瘢痕组

织。

2.骨折的愈合过程如下。(1)血肿期,骨断端及其周围出血,形成血肿。(2)纤维

性骨痂期,出血后2〜3天,骨内、外膜深层的骨膜细胞增生成为纤维母细胞,伴随新

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肉芽组织,使血肿机化。一般情况下,血肿完全被机化约需2〜3

周。上述肉芽组织填充断端并将断端互相连接,局部形成梭形膨大。骨折愈合早期,这

种局部增生的纤维肉芽组织称临时性骨痂或称纤维性骨痂。(3)骨性骨痂形成,纤维

性骨痂中的纤维母细胞可向骨母细胞和软骨母细胞方向分一化。骨母细胞分泌胶原和基

质,同时细胞埋入其中,变为骨细胞,形成类骨组织,再钙化成为骨性骨痂;软骨母细

胞通过软骨内化骨也形成骨性骨痂。此时的骨痂呈排列紊乱的小梁,结构疏松,达不到

原有的功能要求。如果愈合条件差(如断端距离大、断端活动、或有错位等),则有大

量软骨母细胞形成,再经软骨内化骨成为骨性骨痂,故愈合过程比正常迟缓。(4)骨

痂改建,骨性骨痂还需进一步改建成板层骨,并重新恢复皮质骨和骨髓腔的正常关系。

改建过程中,不需要的骨质由破骨细胞吸收,承受应力最大部位则由骨母细胞产生更多

的骨质,以实现原有骨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需要。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名词解释

1.血栓形成

2.心力衰竭细胞

3.附壁血栓

4.梗死

5.静脉石

(二)填空

1.栓子运行的途径一般与①方向一致,引起肺动脉栓塞的栓子大多数来自②。

2.局部组织由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①。多数是由②阻塞而又不

能建立③所致。

3.血栓形成的条件有①、②、③。

(三)选择题

A型题

1.肺褐色硬化是由于

A.右心衰竭

B.肺急性淤血

C.肺长期慢性淤血

D.肺纤维化

E.硅肺

2.肠出血性梗死是由于

A.肠系膜静脉受压阻塞

B.肠系膜动脉受压阻塞

C.肠系膜静脉淤血

D.肠系膜动脉、静脉受压阻塞

E.肠系膜出血

3.股静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

A.门静脉栓塞

B.脑动脉栓塞

C.肺动脉栓塞

D.肾动脉栓塞

E.肠系膜动脉栓塞

4.混合血栓见于

A.DIC毛细血管内

B.动脉血栓的头部

C.左心室内附壁血栓

D.静脉血栓的尾部

E.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上

5.下列哪个脏器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肾脏

B.肺

C.心脏

D.脾脏

E.脑

B型题

题干1-2

A.混合血栓

B.白色血栓

C.红色血栓

D.透明血栓

E.血凝块

1.静脉血栓的尾部是

2.毛细血管内的血栓是

题干6-11

A.贫血性梗死

B.出血性梗死

C.凝固性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干酪样坏死

3.肠扭转可引起

4.脑组织坏死属于

X型题

1.混合血栓的组成成分包括:

A.红细胞

B.白细胞

C.纤维素

D.血小板

E.网状纤维

2.慢性肺淤血镜下改变有

A.肺间质有心力衰竭细胞

B.肺泡腔有心力衰竭细胞

C.肺泡腔可见水肿液

D.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

E.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组织

(四)问答题

1.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2.简述白色梗死和红色梗死的形成条件,常发生那些器官及肉眼形态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2.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

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3.附壁血栓发生在心腔内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

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5.静脉石静脉血栓发生大量的钙盐沉着,成为静脉石。

(二)填空

1.血流下肢静脉

2.梗死动脉侧支循环

3.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三)选择题

A型题

l.C2.D3.C4.A5.B

B型题

l.C2.D3.B4.D

X型题

l.ABCD2.ABCD

(四)问答题

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1)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Xtt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

血因子ML启动了外源性凝血系统;(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是血流减慢和血流产

生旋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2.白色梗死又称为贫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呈灰白色而命名。形成的条件是动脉阻塞,

绝大多数是由血栓栓塞和血栓形成引起。发生在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枝循环不充分的

器官如脾、肾、心等。常发生的器官有脾、肾及心等。肉眼形态特点,梗死灶呈灰白色,

质实。脾、肾的梗死灶呈锥体形,切面为三角形,梗死灶边缘可见充血出血带。心肌梗

死呈不规则形。

红色梗死又称为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呈红色而命名。形成的条件

有(1)动脉栓塞或血管受压闭塞;(2)在梗死前器官已有严重淤血;(3)梗死的器

官组织结构疏松。常发生的器官有肺和肠。肉眼形态特点,肺出血性梗死呈三角形,红

色,尖端朝向肺门,底部紧靠肺膜。肺膜面可有纤维素渗出物。肠出血性梗死呈节段性,

暗红色。肠浆膜面可有纤维素渗出物。

炎症

(-)名词解释

1.炎症介质

2.蜂窝织炎

3.慢性肉芽肿性炎

4.毒血症

5.舟

(-)填空

1.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1个月,以①病变和②为主,

炎细胞浸润以③为主。

2.化脓性炎以①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②形成为特点。

(三)选择题

A型题

1.炎性息肉常见于

A.胃

B.肠

C.食管

D.口腔

E.鼻腔

2.肉芽肿性炎时哪种细胞是主要细胞

A.泡沫细胞

B.上皮样细胞

C.伤寒细胞

D.郎罕巨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3.关于炎症的概念较适当的说法是

A.白细胞对细菌的作用

B.由损伤引起的复杂交化

C.是组织对损伤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D.是机体对局部损伤的反应

E.对机体是有利无弊的

4.假膜性炎常见于

A.浆膜的浆液性炎

B.浆膜的纤维素性炎

C.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D.粘膜的浆液性炎

E.粘膜的化脓性炎

B型题

题干1-2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浆细胞

1.寄生虫感染

2.病毒感染

题干3-4

A.以血浆渗出为主的炎症

B.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的炎症

C.以疏松组织内广泛中性白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D.以局限性化脓为主的炎症

E.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3.烧伤的水泡

4.脓肿

X型题

1.属于慢性炎症的有

A.炎性息肉

B.炎性假瘤

C.手术切口瘢痕组织

D.异物肉芽肿

E.假膜性炎

2.炎症病灶中细菌入血可引起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白血病

E.脓毒败血症

(四)问答题

1.简述渗出液在炎症中的意义。

2.何谓慢性肉芽肿性炎?其常见的病因有哪些?以结核结节为例说明肉芽肿的组成。

答案

(-)名词解释

1.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由细胞产生或来自血浆的化学因子。它的主要作用

是介导炎症反应。

2.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

引起。

3.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

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4.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临床上出现高热和寒战等中毒症状,

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5.单个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二)填空

1.彼质②渗出新性粒细胞

2.①中性粒细胞②脓液

(三)选择题

A型题

1.E;2.E;3.C;4.D;

B型题

1.B;2.C;3.A;4.D;

X型题

1.ABD;2.ACE;

(四)问答题

1.渗出液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的作用:局部炎症性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

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所含的

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纤维素)交

织成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及修复;渗出物中的病原微

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二是不利的作用:

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如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如吸

收不良可发生机化,可引起肺肉质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2.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

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肉芽

肿性炎的常见病因:①细菌感染: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分别引起结核病和麻风。图旋

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③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包括组织胞浆菌病和血吸虫

病。④异物:手术缝线、石棉等。⑤原因不明:如结节病。典型的肉芽肿中心常为干酪

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Langhans巨细胞掺杂于其中,再向

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节周围还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肿瘤

(一)名词解释

L异型性

2.克鲁根勃瘤

3.恶病质

4.癌肉瘤

(二)填空

1.决定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成分是——。

2.肿瘤的生长方式有—①_、_跳、_缸。

3.癌易经—或转移、肉瘤易经―②一转移。

(三)选择题

A型题

1.肿瘤性增生和其它类型的增生最根本的区别是

A.增生迅速

B.增生对机体有害

C.增生细胞分化不成熟

D.病因尚不明了

E.以上都不是

2.F列哪一种形态的肿块,癌的可能性最大?

A.乳头状

B.肿块大

C.有较长的蒂

D.蕈状

E.火山口状溃疡

3.肿瘤的实质是指

A.肿瘤的本质

B.肿瘤的异常增生

C.肿瘤组织

D.肿瘤细胞

E.结缔组织

4.分化程度高是指

A.肿瘤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

B.不容易引起器官的阻塞和破坏

C.与起源组织相似

D.有较大的异型性

E.恶性的肿瘤

B型题

题干1-2

A.血行转移

B.直接蔓延

C.淋巴道转移

D.种植转移

E.以上都不可能

1.直肠癌转移到肝

2.胃癌转移到盆腔壁

题干10-11

A.膨胀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外生性生长

D.外生十浸润性生长

E.浸润性生长十溃疡形成

10.乳腺纤维腺瘤

11.胃腺癌

X型题

1.原位癌

A.全层细胞不典型增生

B.有时癌细胞累及腺体,但基底膜完整

C.无浸润性生长

D.手术治愈率高

E.不会演变为浸润癌

2.不属于肿瘤的疾病有

A.结核瘤

B.动脉瘤

C.畸胎瘤

D.Willm氏瘤

E.创伤性神经瘤

(四)问答题

1.肿瘤性增生与炎症修复性增生有何区别?

2.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如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异型性(alypia):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

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2..克鲁根勃瘤(Krukenberg瘤):胃、肠道的粘液性腺癌转移至卵巢。

3..恶病质(cachexia):严重消瘦,贫血,全身衰竭的综合征。

4.癌肉瘤(carcinosarcoma):一个肿瘤中含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称癌肉瘤。

(二)填空

1.。中瘤的实质

2.①^胀性生长、㉘润性生长和③^生性生长

3.①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

(三)选择题

A型题

l.C2.E3.D4.C

B型题

l.A2.D3A4.E

X型题

1ABCD2.ABE

(四)问答题

1.肿瘤性增生与炎症修复性增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有以下特征:失去分化成

熟的能力(幼稚性);相对无止境生长;对机体有害无益。而炎症、损伤修复引起增生的

细胞,其组织分化成熟,一但病因消除后不再继续生长。与肿瘤的上述特点是不同的。

2.局部影响(1)压迫,阻塞:良、恶性肿瘤都会压迫脏器和阻塞管腔引起功能障碍。

如,胰头癌压迫总胆管,引起阻塞性黄疸;食道癌可阻塞食道引起吞咽困难。(2)破

坏组织结构:如,肝癌破坏肝脏组织,引起肝功能障碍;白血病可破坏骨髓,影响造血

功能,导致严重出血及贫血。(3)出血,感染: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可造成血管破裂、

出血。如,鼻咽癌导致鼻蚪。肿瘤坏死,继发腐败菌等感染,常有恶臭。(4)疼痛:

肿瘤压迫或侵犯神经组织引起顽固性疼痛。

全身影响(1)发热:原因:肿瘤代谢产物;坏死崩解产物;继发性感染。(2)恶

病质:严重消瘦,贫血,全身衰竭的综合征。原因:出血,感染发热,中毒,消耗,进

食减少,睡眠差。(3)激素增多:如:垂体生长素瘤引起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胰腺

肿瘤引起阵发性血糖过低。有的癌瘤可引起异位内分泌综合症。

心血管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动脉粥样硬化

2.泡沫细胞

3.细动脉硬化

4.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填空

1.动脉粥样硬化脂纹的病变特点是沉积在动脉内膜和细

胞形成,后者的来源有和。

2.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性病变有、、、、等。

(三)选择题

A型题

1.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的因素是

A.胆固醇

B.高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极低密度脂蛋白

E.胡旨蛋白

2.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肉眼病变是

A.脂纹

B.纤维斑块

C.粥样坏死

D.出血

E.玻璃样变

3.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好发于主动脉后壁

B.可引起动脉瘤

C.可引起主动脉瓣钙化

D.可引起管腔狭窄

E.可继发溃疡、钙化

B型题

题干1-2

A.心肌梗死

B.细动脉硬化

C.串珠状白色血栓

D.瓣膜穿孔

E.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1.缓进型高血压

2.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

题干3-4

A.靴形心

B.绒毛心

C.虎斑心

D.梨形心

E.烧瓶状

3.主动脉瓣狭窄

4.高血压病

X型题

1.区域性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是

A.常累及左心室前壁

B.多由冠状动脉粥瘤伴血栓形成

C.梗死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

D.梗死灶为贫血性梗死

E.附壁血栓形成

2.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是

A.主要累及心室心壁内层

B.多由冠状动脉三大分支狭窄引起

C.可形成附壁血栓

D.梗死灶呈多灶性

E.常表现为凝固性坏死

(四)问答题

1.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出现栓塞症状,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简述心、肝、肺、脑等

重要脏器的主要病变。

2.高血压病时,为什么引起肾脏病变?特点如何?

答案

(-)名词解释

1.动脉粥样硬化:血中脂质在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纤维性增

厚,深部组织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质,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3.泡沫细胞:由于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血中单核细胞和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

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状细胞。

7.细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8.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病时,由于肾入球小动脉玻变,引起肾小球纤维化、玻

变、间质纤维化;相对正常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这些改变致肾脏肉眼体积缩小,表面弥

漫颗粒状。

(二)填空

1.血脂泡沫巨噬平滑肌

2.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三)选择题

A型题

l.B2.A3.C4.C

B型题

l.B2.C3.A4.A

X型题

1.ABCDE2.ABDE

(四)问答题

1.栓塞原因:①伴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形成较大的质脆赘生物,脱落后

引起脑、肾、脾脏栓塞;②由于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左心房内出现球形血栓,脱落

后引起多器官栓塞,特别是下肢动脉栓塞;③半发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脱落后导致肺动脉栓塞。

心病变:瓣膜增厚、狭窄或关闭不全,可能有:瓣膜溃疡形成、菜花状、息

肉状赘生物,乳头肌、肉柱增粗;或心房内见混合血栓形成。肝病变:伴亚心炎时,肝

细胞变性、坏死;右心衰时,肝脏肿大,慢性瘀血。肺:伴发左心功能不全时,肺淤血;

肺动脉栓塞时出现相应病变。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有动脉栓塞则脑梗死。

2.高血压病时,由于肾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玻变、肌型小动脉硬化,引起相应肾小球缺

血、纤维化、玻变,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球、

肾小管代偿肥大扩张。肉眼肾脏体积缩小,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称为原发性颗粒性

固缩肾。临床有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

呼吸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肺炎

2.肺肉质变

3.小叶性肺炎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二)填空

1.按病变发展过程,大叶性肺炎可分为①、②、③和④四期。并发症有①、

②、③和④。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包括①、②、③和④。

(三)选择题

A型题

1.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病毒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细菌

2.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错误的是

A.心力衰竭

B.脓胸

C.肺肉质变

D.支气管扩张

E.呼吸衰竭

3.大叶性肺炎的好发人群是

A.儿童

B.青年

C.老年

D.体弱多病者

E.久病卧床者

4.病毒性肺炎常为

A.大叶性病变

B.小叶性病变

C.间质性肺炎

D.肺泡性肺炎

E.吸入性肺炎

B型题

题干1-5

A.粘膜上皮杯状细胞增多

B.肺泡扩张,肺泡壁菲薄或断裂

C.肺泡上皮增生,细胞内包含体形成

D.细支气管及周围肺泡化脓性炎

E.肺组织高度纤维化

1.慢性支气管炎

2,病毒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4.矽肺

5.小叶性肺炎

X型题

1.慢性支气管炎常可合并以下哪些疾病

A.肺气肿

B.小叶性肺炎

C.支原体肺炎

D.肺源性心脏病

E.支气管扩张症

2.关于肺癌的描述,正确的有

A.中央型多见,女性好发

B.小细胞未分化癌来源于嗜银细胞,预后良好

C.镜下常见组织学类型为鳞癌

D.周围型多见,男性好发

E.鳞癌多起源于大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

3.肺原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是

A.支气管哮喘

B.慢性支气管炎

C.肺结核病

D.矽肺

E.支气管扩张症

(四)问答题

1.某25岁男性,酗酒后突然起病,寒战,体温39.5C三天后感到胸痛、咳嗽,咳铁

锈色痰。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密实阴影,其可能患有什么疾病?有何病变特点?

2.何谓肺肉质变,如何形成?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肺炎: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2.肺肉质变:由于肺泡腔内深处的中型粒细胞减少或功能障碍,不能使纤维素溶解吸收,

肺组机化成褐色肉样。

3.小叶性肺炎:肺小叶为单位化脓性炎症。病变起始于支气管,炎症波及到所属肺组织。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的

疾病总称,主要包括:慢支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

(-)填空

1.①充血水肿期②红色肝样期③灰色肝样期④溶解消散期

⑤市肉质变⑥1巾脓肿⑦^胸勤毒性休克

2.①慢支炎②市气肿卷皮气管扩张症④皮气管哮喘

(三)选择题

A型题

l.D2.C3.B4,C

B型题

l.A2.C3.B4.E5.D

X型题

l.ABDE2.CDE3.ABCDE

(四)问答题

1.可能患病为大叶性肺炎。依据:(1)青年男性,起病急;(2)寒战、高热,咳嗽、

胸痛,特锈色痰液;(3)肺大片实变。典型病变:跳血水肿期:肺泡间隔毛细血管

扩张充血,肺泡腔以浆液渗出为主。②红色肝样变期: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

泡腔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为主。戢色肝样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

肺泡腔大量白细胞、纤维蛋白渗出。④容解消散期:纤维蛋白被溶解,肺组织结构恢复

正常。

2.大叶性肺炎时,肺组织中渗出的纤维素被肉芽组织机化,肺组机化成褐色肉样。原因:

纤维素渗出过多,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过少或功能障碍,致使纤维素不能被溶解吸收。

消化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

2.气球样变

3.毛玻璃样肝细胞

4.急性黄色肝萎缩

(二)填空

1.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①、②、③、④四种类型。

2.在胃体和胃底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区主要呈现①消失,其次是③消失,

并出现④,称为假幽门腺化生。

(三)选择题

A型题

1.慢性胃炎时,伴有哪项属癌前病变:

A.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B.肥厚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C.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D.疣状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

E.萎缩性胃炎伴假幽门腺化生

2.在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A.胆汁反流

B.胃酸、胃蛋白酶

C.慢性胃炎

D.饮食失调

E.生活不规律

3.消化性溃疡发生在何部位易引起大出血:

A.胃小弯

B.胃体部

C.卜二指肠球部前壁

D.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E.胃底部

4.溃疡病穿孔引起的最严重后果是

A.肠粘连

B.小网膜急性炎症

C.弥漫性腹膜炎

D.在胃和十二指肠周围形成脓肿

E.不与腹腔相通而进入邻近器官

5.以下哪一个不是引起溃疡病经久不愈的因素

A.溃疡周围有过重的炎症

B.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C.底部小动脉血栓形成

D.病因未消除,饮食不规则

E.神经纤维变性、断裂及球状增生

B型题

题干1-3

A.点状环死

B.碎片状坏死或桥接坏死

C.肝细胞弥漫性的大片坏死

D.大片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E.炎症局限子门管区,小叶界板无破坏

1.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镜下可见:

2亚急性重型肝炎镜下可见:

3.慢性持续性肝炎镜下可见:

X型题

1.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有

A.比胃溃疡浅小

B.比胃溃疡易出血

C.比胃溃疡易癌变

D.比胃溃病发病率高

E.比胃溃疡易穿孔

2.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胃体部

B.胃小弯近幽门部

C.十二指肠球部

D.胃大弯侧

E.胃底部

(四)问答题

L试比较良、恶性胃溃疡肉眼形态区别。

2.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常可见病变区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如分泌粘液

的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和潘氏细胞等,称为肠上皮化生。

2.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损伤表现,病变肝细胞因水肿而体积肿大达正常肝细胞的4-5倍,

细胞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为肝细胞气球样变。

3.是指在HE染色切片上,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不透明、似毛玻

璃样。常见于含有大量HBsAg的肝细胞。

4.急性重型肝炎,由于弥漫性肝实质的大片坏死,肝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包膜

皱缩,质地柔软,颜色土黄,切面黄褐色而杂有红色斑纹,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

性肝坏死。

(-)填空题:

1.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③慢性肥厚性胃炎④废状胃炎

2.。壁细胞②庄细胞③拈液分泌细胞

(三)选择题

A型题

l.C2.B3.D4.C5.A

B型题

l.A2.D3B

X型题

1.AB2.BC

(四)问答题

1.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

良性溃疡(溃疡病)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溃疡直径一般<2cm溃疡直径常>2cm

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

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周围粘膜皱裳向溃疡集中皱裳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2.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肝炎病毒型传染途径

HAV肠道(易暴发流行)

HBV密切接触、输血、注射

HCV同上

HDV同上

HEV肠道(易暴发流行)

HGV输血、注射

基本病变:(1)肝细胞变性、坏死①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性,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

细胞水分增多造成。开始时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浆疏松化。进

一步发展,肝细胞更形胀大呈球形,胞浆几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性。②普酸性变及

嗜酸性坏死: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

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如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

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所谓嗜酸性小体。为单个细胞坏死,属

细胞凋亡。③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个至儿

个肝细胞。同时在该处伴有炎细胞浸润。④容解性坏死:胞核固缩、溶解、消失,最后

细胞解体。重型肝炎时肝细胞的变性往往不明显,很快就发生此种坏死崩解。⑤碎片状

坏死: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结状,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该处肝

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称为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⑥接坏死:

为肝细胞之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二个小叶中央

静脉之间及二个汇管区之间。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则成

为纤维间隔而分割小叶。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2炎细胞浸润肝炎时在汇管区或

肝小叶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时

也见少量浆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WKupffer细胞增

生肥大:这是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反应。增生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

富’,突出于窦壁或自壁上脱入窦内成为游走的吞噬细胞。②可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的增

生:间叶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存在于肝间质内,肝炎时可分化为组织细胞参与炎

细胞浸润。在反复发生严重坏死病例,由于大量纤维母细胞增生可发展成肝纤维化及肝

硬化。⑨I:细胞再生:肝细胞坏死时,邻近的肝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而再生修复。

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则更为明显。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较深,有的

可有双核。慢性病例在汇管区尚可见细小胆管的增生。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R-S细胞(Reed-Stembergcell)

(二)填空题

1.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淋巴瘤,以肿瘤组织中出现①为特征,并伴

有多种②增生。

(三)选择题

A型题

1.以下哪种疾病与EB病毒无关:

A.霍奇金淋巴瘤;

B.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C.Burkitt淋巴瘤;

D.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A.霍奇金细胞

B.陷窝细胞

C.多形性细胞

D.R-S细胞

E.未分化细胞

3.霍奇金病按预后好坏,排列顺序为:

A.混合细胞型一淋巴细胞消减型一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为主型

B.淋巴细胞消减型T混合细胞型一结节硬化型T淋巴细胞为主型

C淋巴细胞为主型一结节硬化型一淋巴细胞消减型一混合细胞型

D.淋巴细胞为主型一结节硬化型一混合细胞型一淋巴细胞消减型

E.淋巴细胞消减型T淋巴细胞为主型T结节硬化型T混合细胞型

B型题

题干1-2

A.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单一肿瘤性细胞增生

B.淋巴结结构破坏,多种炎细胞及R-S细胞增生

C.淋巴结结构保留,异型组织细胞浸润并吞噬红细胞

D.淋巴结内瘤细胞排列成滤泡结构

E.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原始粒细胞浸润

1.霍奇金淋巴瘤

2.非霍奇金淋巴瘤

X型题

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包括

A.从一个淋巴结开始,逐渐向远处扩散

B.肿瘤细胞单一性

C.淋巴结结构破坏

D.细胞多样性及典型的R-S细胞

E.淋巴结肿大

2.R-S细胞的特点包括

A.胞浆丰富

B.体积较大

C.双核或多核

D.大的嗜酸性核仁

E.有多种变异类型

(帅问答题

1.比较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异同。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典型的R-S细胞是一种直径20-50g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瘤细胞呈椭圆

型,胞浆丰富,嗜酸性或嗜碱性,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呈双叶或多叶状,染色质粗糙,

核膜厚而清楚,核内有一非常大的、直径与红细胞相当的嗜酸性核仁,周围有空晕。最

典型的R-S细胞的双叶核面对面排列,形成所谓的镜影细胞,其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故称为诊断性R-S细胞。

(二)填空

1.霍奇金细胞炎症

(三)选择题

A型题

l.C2.A3.B

B型题

l.B2.A

X型题

1.ACDE2.ABCDE

(四)问答题

1.都是淋巴组织恶性肿瘤。通常以颈部淋巴结多见,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结构破坏。但

是,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上特点是:在反应性背景上出现数量不等、种类多样的肿瘤细

胞,其中有诊断性R-S细胞(包括镜影细胞)、霍奇金细胞、陷窝细胞、爆米花细胞等;

相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上主要是由大小、形态相对较一致的肿瘤细胞组成。

泌尿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新月体

2蚤咬肾

3急性肾炎综合征

(-)填空

1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有①和②,其中③为主要感染途径。

2快速进行性肾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在肾小球内形成①,主要由大量增生的②构

成。

(三)选择题

(一)A型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诊断肾母细胞瘤最重要的标准是

A.综合治疗效果极差

B.发生于儿童

C.血尿

D.镜下见到原始肾小球和肾小管样结构及各种肉瘤成分

E.以上都不是

2膜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

A.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明显

B.肾小球有较多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C.上皮细胞内有粗大的沉积物

D.银染色见基膜形成钉状突起,钉状突起与基膜垂直相连形如梳状

E.部分病人出现低补体血症

3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增厚、而炎细胞浸润不明显,最可能的疾病是

A.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C.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D.膜性肾病

E.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4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

A.全身小动脉痉挛

B.肾小动脉透明变性

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D.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E.肾小管坏死

B型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干1-3

A.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

B.起源于肾小管上皮

C.起源于尿路衬覆上皮

D.起源于肾胚基

E.起源于肾间质

1.肾细胞癌

2.肾母细胞瘤

3.膀胱移行细胞癌

X型题(多选题,每题可有一至五个答案,选正确得分,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电镜观察膜性肾小球肾炎之肾小球的常见病变是

A.上皮细胞下驼峰状沉积物

B.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

C.上皮细胞下小丘状致密物沉积

D.基膜钉状突起

E.基膜呈虫蚀状

2肉眼观为"大白肾,的肾小球肾炎有

A.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膜性肾小球肾炎

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D.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E.IgA肾病

(四)问答题

1.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盂肾炎有何区别?

答案

(-)名词解释

1新月体(crescents)主要见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其组成

成分为增生的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单核细胞,突向肾小球囊腔内,呈新月形。早期为

细胞性新月体,以后演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新月体的大量出现提

示预后不良。

2蚤咬肾(punctatepetechiaeovertherenalsurfaceandcorticesorflea-bittenkidney)属于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大体改变。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肾表

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粟粒大小的小出血点。

3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主要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为发病突然,明显血尿、少尿、轻〜中度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严重者可出现

氮质血症。

(-)填空

1.①血源性感染②上行性感染③k行性感染

2.①新月体②脏层上皮

(三)选择题

A型题

l.D2.D3.D4,C

B型题

l.B2.D3.C

X型题

l.BCDE2.BC

(四)问答题

1.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区别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病变性质超敏反应性炎化脓性炎

病因与感染密切相关,常见病原体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上

行性感染为主,次为血源性感染

发病机制大多数由免疫反应引起,最常见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原位及循环免疫复合

物)细菌直接作用

病变特点弥漫性肾小球损伤,双肾同时受累;肾小球肿胀、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增

生或肾小球基膜损害或肾小球硬化等肾盂、肾间质化脓性炎,病变可为单侧或双侧性,

双侧肾脏不对称性病变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炎综合征高热,寒颤,腰痛,尿

频、尿急、尿痛,脓尿、蛋白尿、菌尿

结局治愈或转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功能不全治愈或转为慢性肾盂肾炎,

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

内分泌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克汀病(cretinism)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diffusetoxicgoiter)

(二)填空

1.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①细胞,甲状腺未分化癌来源于②细胞。

(三)选择题

A型题

1.最常出现砂粒体的甲状腺癌是

A.髓样癌

B.滤泡性癌

C.未分化癌

D.乳头状癌

E.鳞状细胞癌

2.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常见于哪种类型垂体腺瘤?

A.嗜酸细胞腺瘤

B.嗜碱细胞腺瘤

C.嫌色细胞腺瘤

D.混合性腺瘤

E.以上都不是

3.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

A.遗传因素

B.机体对碘或甲状腺素需求量增加

C.长期摄入大量钙

D.缺碘

E.吃海产品过多

B型题

题干1-2

A.慢性甲状腺炎

B.髓样癌

C.乳头状癌

D.亚急性甲状腺炎

E.结节性甲状腺肿

1.缺碘

2.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X型题

1.腺垂体功能亢进可引起的疾病或综合征包括

A.垂体性巨人症

B.肢端肥大症

C.Sheehan综合征

D.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

E.溢乳-闭经综合征

2.下列哪些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A.核常呈透明或毛玻璃状

B.核染色质少,无核仁

C.鳞状上皮化生

D.砂粒体形成

E.淀粉样变性

(四)问答题

1.比较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两者在病理学上有哪些不同。

答案

(-)名词解释

1.克汀病或呆小症(cretinism)是主要由于地方性缺碘,在胎儿和婴儿期从母体获得或合成

甲状腺素不足或缺乏,导致生长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表情

痴呆、骨形成及成熟障碍,四肢短小,形如侏儒。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diffusetoxicgoiter)是指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

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此种甲状腺

肿谓之,也称Graves病。约1/3患者有眼球突出,故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

(二)填空

1.①C细胞②滤泡上皮细胞

(三)选择题

A型题

l.D2,C3.A

B型题

1E2C

X型题

1ABDE2ABD

(四)问答题

1.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在病理学上的不同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

发病率较高较低

肉眼甲状腺呈多结节状,多无完整包膜甲状腺呈单发性结节,有完整包膜

光镜纤维间隔两侧甲状腺组织形态较一致纤维间隔(包膜)两侧甲状腺组织形态不一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名词解释

1.CIN

2.子宫颈早期浸润癌

(二)填空

1.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的好发部位。

2.葡萄胎时,病变绒毛的三种特征性变化是①、②、

③。侵蚀性葡萄胎与良性葡萄胎不同之处是它的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④

层。

(三)选择题

A型题

1.卜列哪一项最能体现现宫颈原位癌的特征

A.发生于子宫颈粘膜的上皮

B.是一种早期癌

C.未发生转移

D.是一种基底细胞癌

E.癌组织波及上皮全层,但未侵及基底膜

2.诊断绒毛膜上皮癌最可靠的依据是:

A.可见绒毛,其上皮细胞异型性大

B.浸润子宫肌层

C.常出血、坏死,形成喑红色结节

D.常形成广泛转移

E.由异型增生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细胞构成

3.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主要区别是:

A.上皮高度增生有异型性

B.侵犯肌层和血管

C.有葡萄状物

D.有出血坏死

E.有阴道转移结节

4.女,50岁,阴道不规则分泌物,阴道镜检见子宫颈菜花状肿物,表面出血坏死。最

可能的诊断是

A.子宫颈息肉

B.子宫颈糜烂

C.子宫颈癌

D.子宫体癌

E.子宫颈肥大

B型题

题干1-4

A.癌前病变

B.原位癌

C.良性增生

D.浸润性癌

E.炎症

1.乳腺导管内癌

2.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

3.宫颈息肉

4.前列腺增生症

X型题

1.子宫颈癌扩散的部位有

A.阴道穹窿部

B.子宫体部

C.膀胱

D.直肠

E.子宫旁及盆壁组织

2.下列哪些是乳腺癌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A.乳头下陷

B."橘皮样"外观

C.皮肤溃疡

D.皮肤湿疹样改变

E.腋窝淋巴结肿大

(四)问答题

1.试述葡萄胎的基本病变特点。

答案

(-)名词解释

1.将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的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统称为子宫颈上皮

内瘤变(CIN)。CIN分为I、II、II皴。CINI、II级分别相当于轻、中度非典型增生,CINIII

级相当于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2.是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宫颈固有膜间质内浸润,形成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

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

(二)填空

1.①鳞柱交界处

2.①绒毛间质高度水肿;②绒毛间质内血管减少或消失;③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增

生;m

(三)选择题

A型题

1.A;2.E;3.C;4.C

B型题

1.B;2.A;3.E;4.C;

X型题

1.ACDE;2.ABCDE;

(四)问答题

1.①南变局限于宫腔,不侵入肌层。②台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

水泡,内含清亮液体,状如葡萄;若所含绒毛均呈葡萄状,称为完全性葡萄胎;部分绒

毛呈葡萄状,仍保留部分正常绒毛,伴有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者,称为不完全件

或部分性葡萄胎。③竟卜,绒毛间质高度水肿增大,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或见少量无能

的毛细血管,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增生。

神经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胶质结节

2.嗜神经细胞现象

(-)填空

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①(病原菌)引起的,病变性质属于②炎症。

2.沃-弗综合征的临床主要表现有①、②、③,发生机制是由于④释放入血,

引起⑤。

(三)选择题

A型题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肺炎双球菌

B.脑膜炎双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菌是

A.乙型链球菌

B.B溶血性链球菌

C.脑膜炎双球菌

D.乙型脑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3.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病变的主要部位是

A.大脑皮质

B.大脑灰质

C.小脑

D.大脑皮质及基底节、丘脑

E.软脑膜

4.下列哪项不是乙型脑炎的病变

A.血管套形成

B.小脓肿形成

C.神经细胞变性

D.软化灶形成

E.胶质细胞增生

B型题

问题1〜3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蚊虫叮咬后经血

D.皮肤

E.神经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播途径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

3.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X型题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有下列哪些表现?

A.脑膜刺激症状

B颅内压升高

C脑脊液混浊,有大量脓细胞

D.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E.皮肤和粘膜出现淤点和淤斑

(四)问答题

1.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病变部位及病理改变特征。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胶质细胞局灶性增生,聚集成团。

2.小胶质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