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年月真题

00321202210

1、【单选题】法家文化的发源地是

齐鲁

三晋

A:

南楚

B:

北魏

C:

答D:案:B

解析: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即便是那里的法

家人物如管子,也与三晋法术之士有明显不同。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

的楚辞文学,是那样的浪漫,诗人是那样的深怀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

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么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

么灿烂的文化高潮。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

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得太好。P55

2、【单选题】“不违农时,谷不胜也”出自

《论语·季氏》

《孟子·尽心上》

A:

《四书训义》

B:

《孟子·梁惠王》

C:

答D:案:D

解析: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

念。《孟子·梁惠王》在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

也;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

也。”P57

3、【单选题】春秋、战国的分期时间是

公元前576年

公元前476年

A:

公元前376年

B:

公元前276年

C:

答D:案:B

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第二年周平王率众

迁都雒邑,开始了历时500余年的东周时代。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

国前后两期;战国结束于秦朝统一。P69

4、【单选题】《天人三策》的作者是

董仲舒

刘彻

A:

朱熹

B:

李延年

C:

答D:案:A

解析: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P79

5、【单选题】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

拜师

游历

A:

填词

B:

清谈

C:

答D:案:D

解析:在嵇、阮等,放浪形骸是精神痛苦绝望、不向世俗低头的表现。他们超越世俗名

利、权位的“大人”精神,还直接影响了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出现。但总的来说,这

方面对后人无法产生更深更大影响,世家大族的浮华子弟学的是他们的放浪,以为这样就

可以“名士”相标榜。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塵尾(由麋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

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一“通”一“难”下来,有

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做总结。清谈辩理很

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例如《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王衍问阮脩“老庄与圣教同

异”,阮脩回答“将无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

《世说新语》中大量保存了这方面的故事。P84

6、【单选题】唐朝诸多宗教派别分流并进,最终独占天下局面的是

天台宗

华严宗

A:

禅宗

B:

净土宗

C:

D:

答案:C

解析:北朝式的宗教信仰,使佛教在唐代达到了极盛的局面。佛家的高僧们受着中国宗法

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建立各种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

宗、禅宗纷纷成立。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禅宗能

够大兴于世的文化机制,至今还有待深人研究,但它“不立文字”、“明心见性”旨趣与中

国人尚简明不喜欢烦琐的思维倾向有关;更重要的可能是它所标举的出世方式,“佛是世间

法,不离世间觉”及“劈柴担水,无非是道”的修道主张,将出世与入世打成一片,与印度僧

人到森林去躲避世俗的方式大相径庭,而更合乎中国人的生活理念。真正发展了印度佛教

的是禅宗,如果没有唐代虔诚的宗教精神为背景,禅宗的出现当然是不可想象的。P91

7、【单选题】葡萄牙人赖占澳门的时间是

1573年

1543年

A:

1563年

B:

1553年

C:

答D:案:D

解析:1498年(明朝弘治十一年),达•伽玛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在卧亚建立殖民地;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荷兰人建立

东印度公司,与爪哇、苏门答腊诸岛通商。此后英、法诸国也相继设立东印度公司。葡萄

牙人更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年)以暴晒贡物为名,赖占了澳门。稍后,荷兰人占据了

中国台湾、澎湖。P100-P101

8、【单选题】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农政全书》

《万有文库》

A:

《淮南子》

B:

《农书》

C:

答D:案:C

解析: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

的《准南子》,至西汉中期,我国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全国统一的历

法定制。P114

9、【单选题】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是

白陶

灰陶

A:

B:

黑陶

黄陶

C:

答D:案:A

解析:我国的制陶业出现也很早,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白陶的火候高、质地硬,形制和

纹饰仿照青铜器,与青铜器一样名贵,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考古工作者还在陕

西岐山的西周宗庙遗址中发现了带有瓦钉和瓦环的绳纹瓦,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

瓦。战国时代出现了砖,秦代的制砖技术已经成熟,在秦始皇陵发现了最早的条砖,在四

川、河南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画像砖。秦砖汉瓦是值得夸耀的,它们为后人研究秦汉时期的

生产和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资料。P118

10、【单选题】封建社会中,大夫以上的贵族乘的车称为

舆轿

A:

B:

官轿

C:

答D:案:C

解析:在封建社会中,车舆与服饰一样,有一套等级森严的使用制度。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

富丽堂皇的大马车,叫“路”①;士乘栈车,是用竹木编制上漆的一种车。大夫以上的贵族

乘的车称“轩”。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奥轿,到魏晋时代,舆轿成为统治者的日常

代步工具。明清以后,轿分为官轿和民轿。官品不同,身份不同,乘坐的轿子的质料、装

饰、轿夫都不同。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镛所乘的轿子是一种上乘官轿,又称

绿呢大轿。这种轿的轿衣由绿色呢料制作,四人抬行,内径较大,圆拱形顶,有锡制铸花的,

沿轿顶四周,垂下六寸长黄色的丝线穗子,外表和内间都很阔气,乘坐者都是有功名的官

员。民间只有在婚丧嫁娶时才可以用轿,结婚用的,称“花轿”,丧葬用的,称“素轿”。

P132

11、【单选题】由唐代的燕几演变而来的智力玩具是

九连环

七巧板

A:

魔方

B:

投壶

C:

答D:案:B

解析: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它是由唐代的

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据清陆以湉的《冷

庐杂识》说:“宋黄伯思燕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

澂蝶几谱,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数十有三,其变化

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

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现七巧板系由一块正方形切割为五

个小勾股形,将其拼凑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船桥等。可一人

玩,也可多人进行比赛。利用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中的出

入相补原理。P138

12、【单选题】下达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诏令的皇帝是

李世民

忽必烈

A:

朱元璋

B:

刘邦

C:

答D:案:D

解析:高祖刘邦立国之初下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

朕意。”(《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P156

13、【单选题】《船山遗书》的作者是

王夫之

顾炎武

A:

黄宗羲

B:

陈白沙

C:

答D:案:A

解析:王夫之曾参加过南明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在湘西的山洞里发愤著书,以孤臣孽子之心

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P107

14、【单选题】后世将其合称为《黄帝内经》的两部著作是

《素问》和《难经》

《素问》和《灵枢》

A:

《灵枢》和《伤寒杂病论》

B:

《难经》和《伤寒杂病论》

C:

答D:案:B

解析:至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至今未有重大改变。当时这还出现了

一些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如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针刺疗法为主的《灵枢》(后世

将这两部著作合称为《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及《难经》、《伤寒杂病

论》等。汉代已有“四诊”的诊断技术,“四诊”是望、闻、问、切。其中,主要是切脉方

法的应用,使医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人体内部的变化,进行脉象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理性分析,

摸索出人体的脉气循环系统,创立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P141-P142

15、【单选题】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

禅让制

A:

父子相承

B:

兄弟相及

C:

答D:案:A

解析: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与

商代“父子相承”、“兄弟相及”的王位传递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传嫡不传贤的方式,遏

阻了一般王室成员对王位的觊觎。P149

16、【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法经》

《刑书》

A:

《秦律》

B:

《吕刑》

C:

答D:案:A

解析: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悝对诸国成文法进

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P161

17、【单选题】沿用“周公六礼”的婚礼礼仪程式的民族是

蒙族

满族

A:

汉族

B:

朝鲜族

C:

答D:案:C

解析:历代统治者出于社会控制的需要,强调礼义原则、礼仪制度的化导与示范作用,以

教化或强制的形式,使人们自觉遵循礼制的约束,“化民为俗”成为大小官吏的治政目

标。在统治阶层不遗余力的灌输下,传统社会的礼仪制度大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

范,如汉族婚礼一直沿用“周公六礼”的礼仪程式,诞生礼亦脱胎于先秦的诞生仪式。礼

制化为民俗,与中国古代家族势力通过家法、族规对礼制的维护有关,古代社会的家礼是

国家礼制精神与庶民日常生活的结合。在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为国家礼

制,然后又由国家礼制下降为民间家礼俗规。礼俗的这种升沉变化反映出传统中国社会的

伦理特性。P167

18、【单选题】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

刘康公

董仲舒

A:

张载

B:

刘禹锡

C:

答D:案:C

解析:“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

19、【单选题】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孟子

孔子

A:

荀子

B:

庄子

C:

答D:案:B

解析:“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

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指出“中庸”是“至

德”,是最高的德。而《论语》中提及“至德“者还有两处,都在《泰伯》篇中。一篇为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另一篇为子曰:"……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依照《论语•正义》的解

释,泰伯见弟弟季历贤能,且季历之子周文王必有天下,故不从太王立己为嗣之命,三让

君位给季历,,此之谓“至德”。又,天下归周者,三芬有二,而周文王犹守“下之事

上”的原则,以服事殷,故孔子极美文王有至德。以上两例,都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能行

常道,因而称颂为至德。P188-P189

20、【单选题】上元节指的是

八月十五

十月十五

A:

七月十五

B:

正月十五

C:

答D:案:D

解析: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

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

道教还影响到传统节日,如以天、地、水三官祭祀为主题的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

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节俗

中也有许多道教因素,如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

道教。P195

21、【单选题】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

欺愚”的是

荀子

老子

A:

墨子

B:

朱熹

C:

答D:案:C

解析:墨家也提倡仁爱,但与儒家不同的是,墨家提倡的是一种不分远近先后的“兼

爱”。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兼爱的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

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尽管儒墨两家的仁爱思

想不尽相同,但在“仁者爱人”这一根本观点上是相一致的,他们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仁爱

美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这两家之外,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丰富和实践这种

美德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为了维护这种美德而“杀身以成仁”。直到今天,这种美

好品德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P201-P202

22、【单选题】把“礼”当作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的典籍是

《荀子·礼论》

《左传》

A:

《礼记·冠义》

B:

《论语·季氏》

C:

答D:案:C

解析:《礼记·冠义》把礼当作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

也”。P203

23、【单选题】把教育的地位提到“政之本”高度的是

董仲舒

孔子

A:

孟子

B:

贾谊

C:

D:

答案:D

解析:汉代的贾谊则把教育的地位提到了“政之本”的高度。他说:“教者,政之本也。…

有教,然后政治也。”P206

24、【单选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大韶》

《楚辞》

A:

《离骚》

B:

《诗经》

C:

答D:案:D

解析:我国古代文学有着光辉的起点,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

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P212

25、【单选题】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元代

唐代

A:

宋代

B:

明代

C:

答D:案:C

解析: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宋代仿西蜀南唐旧制,设置了规模庞大的翰林书

画院,罗致了全国各地大量的著名画家,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绘画艺术中心,有力推动了

绘画艺术的发展,在当时兴起了一种现实主的院体画风。P218

26、【单选题】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是

《周易》

《诗品》

A:

《论书》

B:

《文心雕龙》

C:

答D:案:A

解析:《周易》是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该书引用孔子的话说:“书不尽言,言不

尽意。”(《周易·系辞上》)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言、意之间的不对等性。言

语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常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将某一意义的所有细微方面都

毫无遗漏地表达出来,因此,意有时会超越言语自身的内涵。庄子受其崇尚虚无的哲学思想

的影响,在言意关系上表现为重意而轻言。他曾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筌者所

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

子·外物》)庄子认为,言语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得意;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摆脱言语的局限,达到“忘言”的境界。与言意关系相联系的,是庄子重神轻形的形

神观,他曾列举大量的例证来说明美主要在神而不在形。他的这些观点在魏晋时期得到了

充分的发展。P226

27、【单选题】除汉族外,其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一共有

26个

25个

A:

24个

B:

23个

C:

答D:案:C

解析: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24个民族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由于有

的少数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蒙古族、景颇族、傈僳族各使用两种文字,傣族、苗族

各使用四种文字,因此24个少数民族现在使用的文字有30多种。其中,壮、布依、侗、

白、哈尼、黎、保、纳西、苗、瑶、土家、拉祜等1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

新创的。在现行的少数民族文字中,除了彝文是表意文字外,其他文字均为拼音文字,但

它们的字母来源并不一致:有的属于拉丁字母,如新创文字;有的属于古印度字母,如藏

文;有的属于叙利亚字母,如蒙古文、锡伯文、傣文;有的属于斯拉夫字母,如俄罗斯

文;还有的是独创的字母,如朝鲜文。P233

28、【单选题】最早提出语言“名实”问题的是

荀子

孟子

A:

孔子

B:

韩非子

C:

答D:案:C

解析: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

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

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

示的观念、实际。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面对当时大夫专权、政出

家门、礼崩乐坏的局面,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

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正名”看作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来

重建旧礼制。其“正名”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

名分的词的含义,如《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另外,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在《论语·子

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

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P240

29、【单选题】周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仓颉篇》

《史籀篇》

A:

《百家姓》

B:

《急就篇》

C:

答D:案:B

解析:自西周以来,统治者一直很注意文字的统一问题。《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

名于四方。”“书名”即文字,外史的职责是向各地推广统一的文字。周宣王时,太史

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它是一本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必须讲求规范的,这本书

为西周及春秋列国文字的统一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礼记•中庸》曾引孔子语:“今天

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其中的“书同文”即指当时语言文字的统一。P245

30、【单选题】在元朝担任官职达17年之久的是

利玛窦

马可·波罗

A:

马丁

B:

汤若望

C:

答D:案:B

解析: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

用。曾在元朝担任官职达17年之久的马可·波罗,以及在明朝时居住中国达30年之久的

利玛窦,这两位意大利人都谙熟中国文官制度,在他们的《马可波罗行纪》与《中国札记》

中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了深入介绍,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钦慕之情。此外,

像葡萄牙传教士科鲁兹著的《中国游记》、胡安·贡萨雷斯·德万多萨著的《伟大的中

国》,也都对中国科举选士之法推崇备至,详做介绍。据资料,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

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多达70种。P266

31、【多选题】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

察举

征辟

A:

世袭

B:

考试

C:

科举

D:

E:

答案:ABD

解析: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

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P76

32、【多选题】下列著作属于黄宗羲著述的是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A:

《原君》

B:

《日知录》

C:

《四书章句》

D:

答E:案:ABC

解析:黄宗羲参加反魏忠贤的斗争,抗过清并终身不仕,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等,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民主色彩。

P107

33、【多选题】船的前身是

木排

竹排

A:

葫芦

B:

革囊

C:

羊皮筏子

D:

答E:案:ABCDE

解析:水路交通工具是船。船的前身是木排、竹排葫芦和革囊等,它们今天仍在使用。如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西藏的牛皮船,南方的木排,宁夏、青海的牛皮囊等。P132

34、【多选题】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礼书是

《曲礼》

《周礼》

A:

《仪礼》

B:

《礼记》

C:

《大戴礼记》

D:

答E:案:BCD

解析: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的“五礼”①.五礼大

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朝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定国家重大仪式,如果说有变化的话,也

只是次序上有所更动。《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

书,俗称“三礼”。依据这三部重要礼书及汉代以来的礼制著作,我们可以概括出官方礼制

的若干特性。P169

35、【多选题】唐代的舞蹈名称繁多,最为盛行的是

健舞

软舞

A:

字舞

B:

花舞

C:

马舞

D:

答E:案:AB

解析: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无论是舞蹈的种类还是舞蹈的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的。据

记载,唐代的舞蹈名称达100多个,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等。其中以健舞、软

舞最为盛行。P217

36、【名词解释】祖先崇拜

答案: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

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

37、【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

答案: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

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38、【名词解释】阶层标志

答案: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

示。

39、【名词解释】汉赋

答案:汉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汉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

能事,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40、【名词解释】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道”,是指

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

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

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

41、【简答题】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答案: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语文教育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传统

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是传统

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三是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

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点体现

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42、【简答题】简述历史传说中工匠的特点。

答案: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

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二是无法合作性,说明传统的手工业

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三是唯一性,指一些

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一样的活儿,换了别人,人们

就不认了。(三点体现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43、【简答题】简述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二是亲亲伦理政

治原则的不断扩张。三是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三点体现出任意一

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44、【简答题】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案:这种全新的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它有浓郁

的民族性。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第五,它有深广的群

众性。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答对五点给5分)

45、【简答题】简述唐朝的开放精神。

答案:一是尚武精神,开放的胸襟是唐代立国的基本气象。二是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是

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三是崇佛教与重

诗文,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

教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信众。(三点体现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46、【简答题】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答案:一是高度的个性化。二是传承的经验性。三是浓缩的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