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将相和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思想品质,学习团结一致、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意。

学习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且富有深意的课文一一《将相和》。你

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吗?"将”是指的军队中的将军,“相”则是指的国家的宰相。那么,

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和”呢?他们又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这个过程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

启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探寻“将”与“相”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智慧和胸怀,从

中感受团结与大局为重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

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涌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3.课文分段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在战国时期,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并且频繁地对其他国家发动进攻。这一现象的产生

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秦国的强大源于其有效的政治改革和军事策略。商鞅变法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

经济基础,使得秦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在军事上,秦国采用兵法家的思想,重视战争的艺术和策

略,使其军队在战场上往往能够取得优势。

其次,秦国的地理位置也为其提供了进攻其他国家的便利。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在战略上

处于有利位置,能够方便地对其他国家发动攻击。这使得秦国在扩张领土和争夺资源的过程中,

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优势。

然而,秦国的频繁进攻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反感和警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寻求自保

和发展的道路,合纵连横的策略也应运而生。各国之间结成联盟,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这使得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秦国在战国时期具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但其最终统一六国的过程

并非一帆风顺。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秦国也经历了不少失败和挫折。然而,在秦始皇的领导

下,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频繁进攻其他国家,既源于其内部的政治改革和军事策略,

也与外部的地理环境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各国

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故事讲述的是赵国赵王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后,秦王得知并表达愿意用十五座城

来换取这件宝物的事情。

首先,和氏璧在古代中国是一件极为珍贵且知名的宝物,被誉为无价之宝。赵王得到这件宝

物,无疑增加了赵国的财富和威望。

然而,消息传出后,秦王也得知了和氏壁的存在,并立即表达了强烈的兴趣。秦王写信给赵

王,提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这一举动既有可能是出于真心想要得到宝物,也有可

能是试图通过此举显示秦国的强大和富有,进一步震慑其他国家。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各国之间存在竞争和争斗,但在某种

程度上,他们也会通过贸易和交换来寻求自身的利益。而秦王愿意用如此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和氏

璧,也显示出当时对宝物的珍视程度以及王侯贵族的奢华生活。

以上是对这个事件的一个详细讲解。然而,具体的历史真实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深入研

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理解。

【第3自然段讲解】

赵王接到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的信后,感到非常着急和焦虑。因此,他立即召集大

臣们进行商讨,以寻求对策。

在商讨中,大臣们普遍认为秦王的交换提议不过是个幌子,实际上他是想要骗取和氏璧。因

此,他们一致认为不能轻易上当,不应将和氏璧交给秦王。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秦国在战

国时期是一个强国,经常通过武力手段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

然而,大臣们也意识到拒绝秦王的请求可能会引发秦国的愤怒和报复。毕竟,秦王是一个权

力至上且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他可能会把拒绝看作是对他的挑衅,从而派遣军队进攻赵国。这种

担忧表明赵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秦国的威胁感到十分忧虑。

因此,赵王和大臣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困境:如果不答应秦王的请求,可能会激怒他并引发

战争;但如果答应,就可能被骗取国宝。这种情况要求他们必须谨慎权衡利弊,并找到一种既能

保护国宝,又能最小化与秦王冲突风险的策略。

以上是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展现了赵王和大臣们在面对强国秦王时的复杂心境和困

境。

【第4自然段讲解】

在这段历史故事中,当赵王和大臣们正为秦王的交换提议感到为难之际,有人提到了蔺相如

的名字。蔺相如是当时的赵国一位勇敢而机智的人物,被认为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

蔺相如的勇敢体现在他多次为国家出生入死,不畏强敌。他曾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挺身而

出,保护国家的利益。因此,他的勇气和决心在赵国广为人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蔺相如还以机智著称。他善于分析问题,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巧妙的解

决方案。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还表现在与人交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程中。

因此,当人们提到蔺相如的名字时,赵王和大臣们感到一阵宽慰。他们希望借助蔺相如的勇

气和智慧,找到既不得罪秦王又能保护国宝和氏璧的解决方法。这也意味着,蔺相如成为了这个

历史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为赵国解决难题带来了希望。

以上讲解描绘了蔺相如的形象以及他在解决赵国难题时的重要地位。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蔺

相如个人的勇敢和机智,也反映出赵国在面临外部压力时的集体智慧和努力。

【第5自然段讲解】

当赵王把蔺相如找来询问应对秦王交换和氏璧的难题时,这一幕历史场景充满了紧张与期待。

首先,赵王在召唤蔺相如时,无疑是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希望蔺相如能运用其智慧和勇气,

为赵国找到一个既不得罪秦王,又能确保和氏璧安全的万全之策。这种期待体现了赵王对蔺相如

能力和声誉的高度认可。

而蔺相如在接到召唤后,无疑也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他可能会先进行一番深思熟虑,梳理

各种可能的策略和后果,以备在面见赵王时,能够提出更为周全的建议。

在两人见面后,赵王详细地向蔺相如描述了当前的困境,包括秦王的交换条件、赵国的担忧

和可能的后果等等。而蔺相如在听取赵王的描述后,也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情况进行分

析,并思考可能的对策。

蔺相如可能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和赵王的需求,进一步确认秦王的真

正意图,了解和氏璧对赵国的重要性等。这一系列的提问和讨论,展现了蔺相如的谨慎和深思熟

虑。

最后,蔺相如可能会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既考虑到赵国的安全,又尽量不与秦王发生冲

突。他可能会提议采取某种形式的妥协,,或者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周旋,以寻求对赵国最有利的解

决方案。

整体而言,这一幕展现了赵王对蔺相如的信任,以及蔺相如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智慧和冷

静。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在重要关头的决策过程和思维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具深度和启发性。

【第6自然段讲解】

蔺相如在思考了一会儿后,向赵王提出了一个策略性的建议。他表示愿意亲自带着和氏璧前

往秦国。这一举动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他将直接面对秦王的威胁和压力。

蔺相如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秦王真的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他就会交出璧。

这实际上是蔺相如给秦王设下的一个圈套。因为,如果秦王真的愿意以十五城来换璧,那赵国自

然乐意接受这样的交换,既能得到城池的扩张,又能确保和氏璧的安全。

但是,蔺相如也料想到秦王可能不会如此轻易地交出十五座城池。因此,他接着表示,如果

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城,他一定会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这样,在世人眼中,秦国就会因为背信弃义

而理屈词穷,失去了对赵国动兵的道德和理由。

这个计划不仅展示了蔺相如的勇气,更体现了他的智慧。他试图通过这一计划,既保护赵国

的国宝和氏壁,又尽量避免与强大的秦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赵王和大臣们在听到蔺相如的建议后,由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同意派蔺相如带着和

氏璧前往秦国。他们的决定也体现了对蔺相如的信任和对他的智勇双全的认可。尽管这个决定充

满了风险,但他们意识到,这是当前困境下最可行的方案。

【第7自然段讲解】

蔺相如来到秦国并进宫见秦王后,他按照赵王的嘱托,献上了和氏璧。秦王接过璧,双手捧

住,一边欣赏一边赞不绝口,却丝毫没有提及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蔺相如从这个情况中敏锐地察

觉到秦王并没有真正打算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的诚意。

于是,蔺相如决定采取行动。他巧妙地利用秦王对璧的着迷,声称璧有一点小毛病,并请求

指给秦王看。秦王出于对璧的好奇和信任,将璧交还给了蔺相如。这一举动正好落入了蔺相如的

计策之中。

一旦蔺相如捧回璧,他故意后退几步,靠近一根柱子站定。他站在有理有利的位置,理直气

壮地向秦王宣称,秦王并不真心想交付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威胁道,如果秦王强逼他,他就会一

头撞碎在柱子上,与璧同归于尽。他举起璧做出要撞向柱子的样子,秦王被他的决心和勇气所震

慑,害怕璧真的被撞碎,赶忙表示愿意协商。

为了稳住蔺相如,秦王不得不叫人拿出地图,指给蔺相如看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然而,

蔺相如并不满足于这些表面的许诺,他进一步要求秦王为和氏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

璧。秦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其他选择,只好答应蔺相如的要求,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这段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他通过观察和判断秦王的举动,察觉到对方的虚伪和

贪婪。然后,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决心,以巧妙的方式保护了和氏璧,并迫使秦王作出让步。

这个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冲突,也展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和宝物的安全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第8自然段讲解】

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已经明确察觉到秦王并没有真正打算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的诚意。

因此,在回到驿馆之后,他立即采取了行动,命令手下人化妆并带着和氏璧抄小路返回赵国。这

一步棋极为高明,既确保了和氏壁的安全返回,又避免了在秦国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到了约定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再次进宫见秦王。他表现得非常镇定和坦然,告诉秦王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这一消息无疑让秦王感到震惊和愤怒,但蔺相如接下来的言辞更让他无处

发火。

蔺相如说,如果秦王真的有诚意交换,那么他应该先把十五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赵国马上

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理直气壮,因为他知道秦王并不会真的交出

城池。此外,蔺相如还警告秦王,即使杀了他也没有用,因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

用的。

这一番话让秦王陷入了被动。他无法发作,因为蔺相如已经看透了他的虚伪和贪婪,而且所

言所行都合情合理,无懈可击。最终,秦王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无法对他进行任

何实质性的惩罚。

这一段故事展示了蔺相如的高超智慧和胆识。他不仅成功保护了和氏璧,还让秦王在世人面

前暴露了不讲信用的真面目。同时,蔺相如也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尊重,使得秦王在之后的交涉

中不得不更加谨慎对待赵国。

【第9自然段讲解】

“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一名重要

臣子,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被秦王所夺走的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归还给赵国,从而维护了国

家的尊严和利益。

“完璧归赵”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宝物归还的故事,更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在

面对强大的秦国和狡猾的秦王时,蔺相如并不畏惧,反而能够冷静分析形势,采取果断行动,最

终达到了目的。这种智慧和勇气是蔺相如个人的品质,也代表了赵国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维

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因为蔺相如成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赵王对他极为赞赏和感激,因此封他为上大夫。这一

封赏不仅是对蔺相如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他在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方面所作贡献的认可。同时.,

这也体现了赵王善于用人、赏罚分明的领导智慧。

总之,“完璧归赵”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被后人传为佳话,更成为教育

人们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展示智慧和勇气的典范。

【第10自然段讲解】

过了几年之后,秦王邀请赵王在淹池进行会见。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局势,因为秦国和赵国

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赵王和大臣们开始商议如何应对这个邀请。

如果赵王去海池会见秦王,他可能会面临危险,因为秦王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来逮捕他或者

羞辱他。但是如果不去,这样就会显得赵王太胆怯,也可能会被秦王看作是示弱的表现。

在这个关键时刻,蔺相如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为如果赵国示

弱,就会进一步助长秦王的嚣张气焰,对赵国的未来会更加不利。因此,他主张赵王还是去涌池

会见秦王。

赵王最终决定采纳蔺相如的建议,动身前往涌池。为了确保安全,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

们到边界上,并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一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秦王有可能会趁机发动攻

击。

这次涌池之会,虽然充满了风险,但最终在蔺相如的智谋和廉颇的武力的双重保障下,赵王

得以安全返回。同时,这次事件也进一步展示了蔺相如的胆识和智慧,以及他在赵国政治舞台上

的重要地位。

【第11自然段讲解】

赵王来到了淹池,与秦王进行了会见。在会见的过程中,秦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要赵王为他

鼓瑟。鼓瑟在古代是一种身份象征,通常只有地位较低的人为地位较高的人鼓瑟。赵王面对这个

要求时,感到很难推辞。

赵王身边的臣子可能会建议他找理由拒绝,但赵王考虑到当时赵国相对于秦国的弱势地位,

以及不与秦王直接冲突的策略,决定顺从秦王的要求。于是,他鼓了一段瑟。

然而,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叫人记录下这一情景,并宣称在淹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

瑟。这一举动明显带有羞辱赵王的意味,因为秦王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威严和赵王的

屈从。

这个事件揭示了当时赵国在秦国面前的困境,以及赵王在面对强敌时的无奈。尽管赵王鼓瑟

可能是出于策略性考虑,但这仍然被视为赵国的一次屈辱。这也为后续赵国与秦国的关系埋下了

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这个事件也展示了秦王傲慢自大、试图通过羞辱对手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性格特点。在

这种背景下,蔺相如等赵国臣子的智慧和勇气将更加重要,因为他们需要为赵国寻找出路,摆脱

秦国的控制和羞辱。

【第12自然段讲解】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如此羞辱赵王时.,他感到非常愤怒。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

他决定采取行动。于是,他走到秦王面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一个大胆而挑衅性的举动,

因为击缶在当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通常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要求地位低的人击缶。

秦王对蔺相如的要求感到愤怒和不满,他拒绝了蔺相如的请求。然而,蔺相如并没有退缩,

他再次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面对蔺相如的坚韧和决心,秦王感到非常不悦,但他还是拒绝了。

这时,蔺相如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他对秦王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

就跟您拼了!”这句话充满了威胁和挑衅,表明蔺相如已经做好了与秦王决斗的准备。在这种情况

下,秦王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立刻叫人记录下来这个情景,并宣称在湘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举动不仅

挽回了赵王的尊严,也对秦王进行了有力的回击。通过这种方式,蔺相如成功地平衡了场面,让

秦王认识到了赵国臣子的厉害。

这一段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为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不惜与强敌对抗的决

心。同时,这也揭示了当时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两国君主之间的微妙较量。

【第13自然段讲解】

秦王在这次海池之会上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他原本打算通过羞辱赵王来展示自己的威严和实

力,但没想到遇到了蔺相如这样的智勇之士,反而被逼得敲缶,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意外的失败。

此外,秦王也深知廉颇在赵国边境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威

名远扬,他的存在对秦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秦王知道,如果他在淹池之会上对赵王过分羞

辱或者采取任何不利于赵王的行动,都可能引发廉颇的军事反击,这将是一场他无法承受的战争。

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秦王不得不收敛自己的嚣张气焰,不敢再对赵王进行进一步的羞辱

或挑衅。他无奈地让赵王回去,结束了这次滞池之会。

这一事件再次展示了蔺相如和廉颇的智慧与勇气,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

尊严和利益。同时;这也暴露出秦王的色厉内荏,他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虽然表面嚣张,但内

心却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第14自然段讲解】

在涌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立下大功,他成功地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对抗了秦王的羞辱,使

赵国在这场外交较量中取得了胜利。这一切都显示出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坚定决心。

因此,赵王决定进一步提升蔺相如的地位,封他为上卿。上卿是赵国的高级官职,地位尊贵,

权力重大。这一封赏体现出赵王对蔺相如的极高赞誉和深深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蔺相如的职位在这次封赏中超过了廉颇。尽管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威名赫

赫,但赵王仍然决定让蔺相如的地位高于他。这再次证明了蔺相如在赵国政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力。

然而,这样的封赏也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毕竟,廉颇是赵国的军事支柱,他对赵国的贡献

无人能敌。蔺相如的职位超过他,可能会引发廉颇的不满和抵触。这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一

些伏笔。

总的来说,蔺相如在濯池之会上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他的智慧和勇气,赵王封他为上卿,是

对他贡献的充分认可,同时也预示着赵国未来更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第15自然段讲解】

廉颇对蔺相如的升迁感到非常不服气。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并没有像他那样的军功,只是凭借聪明才智和一张巧嘴,

就能够在朝廷中取得高位,甚至超过了他。

因此,廉颇在私下里对别人说,他感到非常不满和不甘。他认为蔺相如没有真才实学,只是

靠嘴皮子功夫获得了高位,这让他感到非常不公平。他甚至表示,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要让他

下不了台,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然而,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并没有与廉颇争执或挑衅,而是选择了退让。他不想与廉颇产

生冲突,更不想因为个人恩怨而损害国家的利益。于是,他请病假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以

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

蔺相如的做法显示了他的大局观和智慧。他知道,与廉颇的争斗只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敌

人以可乘之机。因此,他选择了退让和回避,以维护国家的团结和利益。同时,这也体现了蔺相

如的谦虚和包容,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第16自然段讲解】

这段故事描述了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主动回避的一幕。一天,当蔺相如坐车

外出时,他远远地看到廉颇骑着高头大马朝他的方向走来。蔺相如立即命令车夫掉转车头,避开

与廉颇相遇的可能。

然而,蔺相如的手下人却对这种做法感到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就像老鼠见

了猫一样。他们质疑蔺相如为什么要怕廉颇。蔺相如便解释道:“请你们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相

比,谁更厉害?'‘手下人回答说:“当然是秦王更厉害!”蔺相如接着说:“连秦王我都不怕,又怎

么会害怕廉将军呢?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有廉颇的武力和我蔺相如

的智慧。如果我们之间发生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定会趁机来攻打我们。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