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德才学识_第1页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德才学识_第2页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德才学识_第3页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德才学识_第4页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德才学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德才学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自古以来人才标准讲求德、才、学、识四者兼备,而知识、见识与胆识就构成

了重要的人生三“识”。有人说:“必须依'知识、见识、胆识’三个阶段来提升人性,

否则任何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教材课文或时代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知识、见识、

胆识”三者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学如弓弩,才如箭镶。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

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清】袁枚

材料二:

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

——【清】章学诚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才•学•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又是一年开学季。有很多大学将自己的校歌印在录取通知书上。在这些或久远或时

新的歌词间,我们体会着孜孜向学的真意。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京大学《燕园情》)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老校歌》)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日知、目仁、日勇。(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校歌》)

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

息自强。(中山大学《山高水长》)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怎么自救,再学做人的操守。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力

量要用来分享,才能承先启后。(汕头大学《大学问》)

以上材料对你的求学之路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展开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

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箭术高超,才艺出众,巧言善辩,然而他在宴会上戏

弄韩康子,贪婪夺取韩魏的土地,为了抢夺赵地,水灌晋阳城,残酷不仁。最终,韩魏

赵三国联合灭掉智伯,导致智氏家族的灭亡。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

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5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朝宰相韩混曾担任三吴长官,对于任用的幕僚都能根据才干安排适当的职务。有

一次,他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看上去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还

有些古怪。一旁的介绍人感到非常尴尬,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会被看中。不料,韩混却留

下了这个年轻人。因为韩混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

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后,果然不出其所料,恪尽职守,

库亏之事极少发生。冯梦龙在《智囊》中点评:“用人如韩混,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中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因此,《资治通鉴》

中又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代作家周国平也说:“有德无才者,

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

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

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例文:

学以三识用,妙立人间

世学者刘兆玄提出教育应涵盖“五识”,窥见其中,吾以为“学识”“见识”“胆识”最妙。致

学三识之用,方可提升认知、举一反三、果敢勇毅,立足人世天地间。

“知识”,是提升认知的坚实基础,是培养能力的必备前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识”是“见识”“胆识”的必要前提。读圣贤书,

学必修课,均有益于涵养学识。若祖莹未曾彻夜苦读圣贤之书,哪来合书讲诵,不漏一字之

胆识?若屠呦呦未曾博览医书,哪来百究青蒿,终克疟疾之见识?“知识”即学问,读书字行

间,丰富的是知识,提升的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知识在心,不仅是自内而外的“气

自华”,更为学子之成长发展提供进步的阶梯。

“见识”,是应用实践的反思,是举一反三的远见卓识。见识是应用学识后的实践思考,

是运用学识,付诸实践后积累的独特知识。见识由实践而来,并反作用用于新的实践。忆往

昔,李时珍广采草药,躬自尝试,用无数次实践证明草药功效,并加以反思,终成就至今仍

致用的《本草纲目》;看今朝,袁隆平不断应用杂交知识,加以反思再投入实验,先后破解

杂交稻,海水稻难题,远见卓识非凡。可见见识对经身立世有不可或缺之作用。“胆识”,是

积累”学识,,”见识,,后的果敢勇毅,是敢于创新的执行力。

“胆识”虽指胆量,却也不是凭空而来,更不是所谓盲目“勇敢”。胆识是书卷在胸,实践

存心后的理性自信,是胸有成竹时的创新挑战精神。鲁迅先生若无胆识,绝不会洞察人世,

弃医从文,唤醒旧中国之麻木灵魂;航天人若无胆识,绝不会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先后送

“祝融”探火,助“天问”问天。胆识能决定我们做事的执行力,若无胆识便只能故步自封,闭

关自守,落后于时代。

人之立事,要以学识为基,见识于实践中,化胆识于决策前。若无“学识”,所谓“见识”“胆

识”即为无稽之谈、空中楼阁;若无“见识”,再多的“学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再多的“胆识”

也只是初出牛犊的无知孤勇;若无“胆识”,人生只会畏畏缩缩如井底之蛙,在陈规成说中内

耗消磨。因此,三识缺一不可,致用才能经世。

以知识通见识,是为贤者;以见识化胆识,是为弈者;以胆识、见识著知识,是为圣人;

以知识成胆识,是为大家。吾辈生逢盛世,又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岂能三识缺一,不立于

世?惟有潜心学习,积淀知识,举一反三,启发见识,胸存沟壑,培养胆识,相辅相成于三

识,才能无愧华夏,屹立于苍苍人世,大有所为。

答案第1页,共11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中国人才标准德、才、学、识引出知识、见识与胆识。而有人认为应该依这三者来提

升人性。

写作要求是谈对三“识”的认识,并且要联系教材课文或时代生活。

知识,学而所得,是量变、应用到质变的升级过程。知识,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探索和

经验累积的结果。知识是我们分门别类地认识世界的总结归纳。学校教育,我们所获得的是

专业知识。通过持续升级,提升我们认知水平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路

“听说读写”记忆、思考、消化与学以致用的过程。知识的获得,除了常规的教育,我们还能

够通过接受各类培训而提升知识数量和质量。阅读书籍、观看影视媒体、自我学习、参观访

问等都可以提升认知,丰富知识。

见识,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对于天地具

有敬畏之心,能够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顺势而为,遵道而行。社会交往中利他近仁

无欺,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自我无知和无能,遵循自我良知行事。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再加上自我的修行感悟;我们才能具备见识。可以理解为是知识

的应用与实践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境界与格局。

胆识,它所呈现的一种做事和实践的能力。智者无忧,勇者无惧。勇于实践,善于行动者,

方有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无胆识者则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行动学习是基于对于环境和条件

没有完全具备之时,我们就能够抓住机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

写作时,要谈对三“识”的认识,但也要谈三“识”之间的关系,体现思辨性,且不能泛泛而谈,

要能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体现现实性。从本次作文来看,最适合的关系应该是并列、递进、

条件和因果。如“知识”“见识”“胆识”都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这是并列关系;

“因为有知识,有见识,所以才会有胆识”,这是因果关系。选择知识、见识以及胆识,可以

谈知识增长见识,而见识可以磨砺胆识。

行文构思上,如选择“知识”“见识”“胆识”,开头段可以阐释“知识”“见识”“胆识”三个概念内

涵,并亮明观点:在生活中,以知识增长见识,以见识来磨砺胆识,方为大器之道,“知识”

与“见识”,“见识”与“胆识”之间构成条件关系。中间段从“以知识增长见识”“以见识来磨砺胆

识”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结尾再次重申观点,发出号召。

立意:

答案第2页,共11页

1.知识长见识,见识辅胆识。

2.有知识,涨见识,方能练胆识。

3.知识和见识是胆识的基础。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给的袁枚与章学诚的名言都关涉“才•学•识”这一主题,但所论各有侧重。袁枚的名言

包含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一层,用比喻手法论说学、才、识各自的功用及其相互之间的

内在联系;第三句为一层,论说治学、探索的正确方法;第四句为一层,指出学习过程中主

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即强调向他人学习、取法,但不可照单全收、依葫芦画瓢,而是有所取

舍,合理扬弃。章学诚的名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是才的前提,学习贵在有知识,强调不

可倚才自傲、拒绝学习;二是小聪明的人没有知识,算不上人才。把识放在才、学之首,强

调了知识(学识)的重要作用。

两则名言都聚焦“才•学•识”这个主题,都主张要学习,且二者都强调“识”的重要性。对于

“才”“学”“识”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认识,这是一个见仁见

智的命题,但需要知道的是,学、才、识三者互为辅助构成有机整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三者缺一不可。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经历、体验、感悟来阐发自己的感受

和思考。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才、学、识”的内涵及各自的意义,三者的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把握“才、学、识”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才、学、识三位一体的重要意义”

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反面切入,

批判只有学问才华,却没有见识,最终走向歪路的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在论述“如

何争取把握‘才、学、识’的关系”时,应做到辩证分析,如以才能为先资,以学习为途径,

以见识为导向,三位一体,行稳人生之路。

立意:

1“学’,“才”并驱,以识领之,行稳发展之路。

2.积学储宝,识见为先。

3.见识的扩充,才干的增长,都须经由从师学习之路。

4.要想成才,就必须勤学好问,开阔眼界。

答案第3页,共11页

3.例文:

发扬先辈求学精神,走好自身求学之路

《礼记•学记》中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先贤早已参透学习的意

义。学习之于个人、之于国家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如何求学、怎样治学则是一个

值得每个求学青年思考的问题。

于我观之,我辈青年学子应修身立德,自强不息,苦练本领,兼收并蓄,将个人进步与

时代发展相结合,于求学之路上笃行不怠。

学习是一个雕琢自我、探寻真知的过程,且学亦有道。在那些或久远或时新的大学校歌

的歌词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求学的真意,以之为鉴,可以启发我们走好自身求学之路。

求学之路上,我辈青年学子应以立德为先,以修身为本,树立正确价值观,涵养君子人

格。正如清华大学老校歌中所说:“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道德是一

个人的立身之本,德之不修,虽学有道,行之不远。李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做出很大贡献,

在文学、书法、政治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但却饱受后人诟病,原因就在于他的人

品。李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陷害韩非子,赐死扶苏,最后自己也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

场。可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方能行稳人生发展之路。

求学之路上,我辈青年学子应志存高远,博学深思,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是北大学子的求学宗旨,“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是中山大

学对广大学子的谆谆教诲。学习是为了个人之成长,更是为了国家之发展。周恩来总理在少

年时代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毛泽东在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期间博览群

书、孜孜以求,“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当然,在广泛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须

知道学问不尚空谈,而贵实践,躬行实践方能检验真理。

求学之路上,我辈青年学子应以广博的胸怀分享文明,传递知识,博采众长,承前启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做学问亦是如此,学问要用来分享,

才能承先启后。反观当下,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拒绝分享,不愿让他人“窃取”自己的学习

成果,害怕他人超越自己。殊不知,学问只有在分享交流中才能生生不息,迸发出新意。一

个人若是守着自己的所学不分享、不交流,那么即使他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也无法成为真正

有价值的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当代青年学子正处于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发扬先辈

求学精神,修身立德,自强不息,肩负起时代使命,走好求学之路,致广大而尽精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答案第4页,共11页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则作文材料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大学校歌,考生应先对校歌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将个人求知进步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强调做人要以器识(人品)为先,才艺则为

次之,而提升言行修养,要打破局限和偏见,东西兼容并包。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日知、曰仁、曰勇",是说诚实之德多么伟大,整个世界都

为之鼓动;而支撑“诚”的,是智慧、仁爱和奋勇。

“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

提出了治学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还强调实践中的明达笃定,自强不息。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怎么自救,再学做人的操守。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力量要用

来分享,才能承先启后”,凸显了学习的崇高境界:学无止境。于己,自救与提升操守;于

人,分享文明,承前启后。

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索求学之路的“真意”:学习的社会意义、学习的出发点、学习的目标、

学习的方法等等。考生要结合这些校歌的思想内容,表述自己对未来学习的思考,即身为新

时代求学青年,应修身立德,自强不息,苦练本领,兼收并蓄,将个人进步与时代发展相结

合,肩负使命。

写作时,可采用主体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先引述材料中部分校歌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一

新时代学子应修身立德,自强不息,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负厚望。然后围绕着“新时

代学子该如何走好求学之路,肩负起时代使命”依次展开分论点,如我辈青年学子应以立德

为先,以修身为本,树立正确价值观,涵养君子人格;我辈青年学子应苦练本领,自强不息,

严谨治学,兼收并蓄等。最后再次结合材料强调中心论点并发出呼吁号召:新时代青年学子

应发扬先辈求学之风,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走好求学之路。

立意:

1.修身立德,做时代新人。

2.养君子之风,担时代之责。

3.发扬先辈求学精神,走好自身求学之路。

4.例文:

唯德与尚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答案第5页,共11页

—司马光

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是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

们的文化修养。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

握的关键。

蔡京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但却不符“心正则字端”的名言。他用他的高超的笔法打动

了当时的君主,凭借着赏赐的大权,先后串通了一群奸臣,称霸京师。豪宅占地几十里,每

次扩建,都要强行拆掉上千的民房。江河日下的朝廷中,他不顾百姓疾苦,不管金人大举入

侵,只用他的笔写下一卷卷的蔡氏书法,来讨得当朝者的欢心。

忽视道德修养,便像蔡氏一样,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

然而陆游则不然,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拥有着崇高德性,后世称他做“爱国诗人”便是例证。

陆游生于豪门世家,但由于战乱,父亲带着他整日颠沛流离,其间他酷爱文学,也正是

这点,让他知道了岳飞,他看书看得痴狂,便拿起剑开始习武,书中的岳武穆让他钦佩不已。

当岳飞的死讯传来,陆游便像一位战士抄起武器一样,写下了一篇《满红红》,其间有谁能

明晓他内心的伤痛。后来他极力想入仕为官,出关杀敌,不过年迈的他怎敌得了数万金兵,

后来他便“拜赐头衔号放翁”,虽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远大抱负,却不得志。不过

一颗赤子之心还是点燃了他的晚年,一篇篇佳作无一不在证明,他的一生融入了整个国家的

兴衰,也正是伴着这坎坎坷坷,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人才的完美。

人才,因为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鹤立鸡群的能力而被上司、公司,甚至是国家所重用。在

更高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然而,有时候,人们在他们功绩累累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他们

同样也是人,不完美的人。当事情被想的理所当然,或者被赋予无穷的期待的时候,这个被

期待的人,比如雅典奥运会上闪亮登场的刘翔,便已经被抬上了不可想象的高峰,在北京奥

运会上因为伤痛黯然退场,却要承担无穷无尽的谩骂,不屑,甚至是人身攻击。这不是理性

的态度。

人才培养,是综合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像王子、公主一样成长,

一定要在他们享受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历练和引导。心无大爱的王子势必难当兴国大任;

心无大爱的公主长大了,也会摧毁他人的事业!历史剧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演绎着因果,演

绎着大爱与狭隘的生活!

才华横溢缺少了风骨,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了生灵的流动,更不会有不刊的铭记。所

以我应当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才能做到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

答案第6页,共11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智伯的故事,中心意思是智伯有才能却没有品德,最终导

致灭亡。第二部分引用司马光的话揭示智伯灭亡的原因,同时点明才与德的关系,“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也是本次文题写作的中心和重心。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话题就是“才与德”,但是根据事件及司马光的阐述可知,德胜才才

会长久,德应该是才的统帅。也就是说,人要德业双修,德才兼备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如果

一个人只是一味追求才而忽略了德,势必会给自己招来祸端。才高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德

引领,只能是才越高祸越深。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求德而不要才,因为在个人或社会发展

的过程中,“才”还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对于这道题目,我们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写,但是写作时一定要阐明“才与德”的辩证关系。

切勿非黑即白,只强调德的重要,而忽视才的作用,或只强调才而忽略德。

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可以从“德与才”两个方面谈人才的标准,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解读

话题,立意要严谨。人才是智力、能力、创造力超乎常人,但是如果不能造福人类和社会,

就会成为祸水。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举出实例分析证明,只有“德才兼备”才算作是真正的人

才。在论据方面,古代的蔡京、陆游形成鲜明对比,现代的事例信手拈来,有力的阐述了中

心论点。

立意:

1.德才兼备,不负使命。

2.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事。

3.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5.例文:

识人是基础,用人是根本

用人当如韩混,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诚然,人才能尽其才,贵在“知人”。知,即了

解、理解、支持、懂得;知人,即了解人、理解人、支持人、懂得人,最后赢得人。知人,

才能更好地用人,才能有效避免用人失察。知人需要智慧。

但是,人才能尽其才,更贵在用人。

古人说:“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这就告

诫我们,有了贤才,我们要识贤才,更要用贤才,给贤才委以专职。识才是基础,是条件,

答案第7页,共11页

用才则是目的,是结果。

用人者需拥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具有全面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

能发现人的长处与短处,能辨别贤才与庸才。为此,用人者要学会“下沉”,防止官僚主义,

不能求全责备。就如刘邦之用韩信,刘邦不因为韩信出身寒门,从小寄食,曾受胯下之辱而

轻视他、漠视他,相反,刘邦通过听取韩信对楚汉双方形势的分析,敏锐地发现了韩信卓越

的军事才能,他立即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可惜的是,也许因为出身,也许因为自负,项羽没

有刘邦那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尽管韩信投奔刘邦之前追随的是项羽,也曾多次向项羽建言献

策,但项羽都拒绝采纳,导致韩信、陈平等优秀人才另择明主,图谋发展。打败项羽的是项

羽自己,并不是刘邦、韩信。项羽用人的短视与愚蠢恰恰说明刘邦用人的高远与聪明。

用人者还要克服唯我独尊的思想,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博大胸怀,为人才的成长

和发展创造最好的机会,提供最好的平台,正确处理舍与得。刘邦虚心纳谏,礼待韩信。他

先后拜韩信为大将军、相国,立韩信为齐王,职位的提升、平台的变化表明了和谐的君臣关

系,也为韩信大展锋芒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相比之下,项羽对下属虽慈爱,但吝于给平台、

给机会,项羽给予韩信的是低微的官职,安排韩信的工作是管理粮草、军饷。要知道,机会

和平台深深影响人才的发展和人才创造的价值,就像雄鹰翱翔于蓝天,韩信只有统率千军万

马才尽显英雄本色。

知人善任者赢人心,得天下,事业蒸蒸日上。韩混如是,我们亦如是。

我们生活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时代呼唤人才。未来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就是

人才的竞争。身为用人和被用的我们,都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善于发现人

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人才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途大放光

芒,尽显风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涉及两个人,韩混和求职的年轻人:前来求职的年轻人缺点明显,但仍被韩混发现优点,

并安排适当的工作。由此分析,文章要讨论的是韩混的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注重细节、善

于观察等方面。

对此,写作时,可以围绕慧眼识人才,大度举荐人才等角度去展开。首先可以论述其重要性,

比如借助伯乐识别千里马;武则天赞叹政敌骆宾王的才华横溢;梁启超为国学院推荐陈寅恪;

贺知章推荐李白给唐玄宗等例子加以辅助。而对于如何发现人才,则可结合材料中善于观察、

答案第8页,共11页

注重细节等方法去展开。最后,则可说明,古人的“用人之道”,对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仍具

有启示意义。然后,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来谈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如何“待人”,如何“用

人”,如尊重人才,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

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等。

立意:

1.识才有术,务得其道。

2.用人之长,不求全备。

3.发现才干,知人善用。

4.善于观察,发现优点。

6.例文:

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晕染一点浓醉的墨。细听历史适音,先贤对于人才的睿语仍回响

在耳畔。面对衡量人才的标准,曹操与魏征之观点大相径庭。或日才更重要,或曰德为根基。

然而,千余年后的今天,余以为,唯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德,才之基也。奠德,方可发。

“欲载岳岳千仞之气概,必先具谡谡松风之德操。”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的德行,是人能

扎根于社会的根基。没有德行的才能,宛如风中残烛,无基危楼,不必等风雨袭来,总是要

空自委落成尘的。天才化学家哈伯,不乏才华成就,用空气合成了氨。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

制造出了各种毒气用于战争,造成百万人死亡,被后人咒骂为恶魔。究其根源,终是其德行

未成。德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通向光明。没有它,我们只能在黑夜中盲目

奔波,走再远,终是徒劳。所以,有了德行的奠基,我们才能迈步前行。

才,德之缀也。积才,以致远。

巴尔扎克曾说:“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诚如此言,若一个人空有德行却是樗栋

庸才,那么他终归只能原地踏步,空空望着彼岸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才能是我们有了德

行奠基后前行的动力,只有有了足够的才能,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历程熠熠生辉。丹青卷

上留墨痕,回首历史见才能之著。屈原以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投入亘古诗篇的绵延处,方

得以捧出《离骚》的每一笔韵味:历史笔触刻当下,留心现在看才能之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