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沈佺期天长地阔岭头分①,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启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州(今广西崇左)。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诗意赏析〗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印象和感受。中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怅惘。颈联转为怀友。“几群”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了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一联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这首诗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流放的南荒,心境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长地阔”“岭头”“白云”看似自然之物,但营造的意境却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感情。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洛浦风光”和“崇山瘴疠”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共鸣。C.颈联“人何处”中的“人”指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D.最后一联“两地江山”既可指与朋友分隔之远,又可指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面君之难。1.C(“人何处”中的“人”指杜审言,主要表达的是天涯飘零、孤独失意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天长地阔岭头分”表达了与朋友同僚的惜别与思念家乡之情;②颔联表达了对流放之地的野僻荒蛮的失落之感;③颈联表达了流落天涯的飘零、孤独与对家乡故地的思念之情;④尾联表达了对重新得到皇帝任用、为朝廷效力的渴盼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诗意赏析〗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诗歌第一、二两句先写观看怀素草书的总体感受:怀素坐在绳床上,乘着酒兴,大笔上下挥舞,一会儿就书写了数千张纸。这富有夸张色彩的诗句形象地显示出怀素草书酣畅流利,书写速度极快。接着第三到八句写观看怀素草书的具体感受:怀素草书时而如疾风骤雨飒飒到来,令人震惊,时而如落花飞雪,缓缓飘落,茫茫一片,急缓交替,富有飞动感。只见笔画字势左盘右蹙像长空闪电,那形状又如同楚汉相争、攻取退守的鏖战。这些巧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怀素草书俯仰进退、左顾右盼、急缓交替、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两句诗说怀素草书将湖南七郡名家屏障题遍,显然是夸张之词,强调了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从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看,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从诗的题材形式看,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语言直率自然。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B.“飘风骤雨”和“落花飞雪”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侧面体现出怀素创作时达到忘我的境界。C.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D.诗人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在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3.B(“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是形容怀素下笔如飘风骤雨飒飒而来,似落花飞雪茫茫而下。)4.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其他诗作的相似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①使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六月三日夜闻蝉①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注】①此诗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②〔东京〕东都洛阳。〖诗意赏析〗全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它让诗人睡不着觉,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善于以一物为纽带,展开对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此处的月亮便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又有蝉在鸣叫了。最后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全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月”“蝉”等意象,营造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气氛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5.C(“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可知,这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不是“眼前”之景。)6.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次写蝉声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起洛阳的家,蝉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②第二次写蝉声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里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秋夜思南郑军中①陆游五丈原②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③。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④?眼昏不奈陈编⑤得,挑尽残灯不肯明。【注】①此诗作于开禧元年(1205),诗人已八十多岁高龄,致仕家居,无所事事。当时朝中大将韩侂胄正积极准备北伐。〔南郑〕陕西汉中。②〔五丈原〕陕西岐山南斜谷口西侧,三国时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曾屯兵于此。③〔亚夫营〕即细柳营,在长安不远处,汉将周亚夫曾驻兵细柳,军令整肃,汉文帝称之为“真将军”。④〔西平〕即唐将军李晟,曾因征服朱泚叛乱,收复长安,被封为西平郡王。⑤〔陈编〕古籍。〖诗意赏析〗首联用“秋风”点“秋夜”,用“五丈原”“亚夫营”点“南郑军中”,诗篇一开始便暗示了诗人同南郑的特殊关系。这两句全是想象之笔,表现出诗人的理想和愿望。然而南郑的一切毕竟成了过去,颔联诗人的思想又回到现实:昔时在南郑军中,虽然立功机会渺茫,但那时不失为“埋剑”,仍有破土而出的机会;而今以八十一岁的高龄致仕家居,无所事事,有如闲云一片。这里自称“闲云”,当然含有对朝廷的失望之意。昔如埋剑,今作闲云,此生已矣。这是可悲的,不过只要报国有人,也没有什么可伤心的。颈联中诗人的“思”再一次腾跃,由“思”昔日南郑到“思”今日的朝中之人,以西平王期待韩侂胄,诗句流露了急切盼望的心情。不过,即使韩侂胄能够收回失地,自己无力参与,也终是憾事。尾联以年老反衬南郑生活可思不可得,颇露悲凉之意。“眼昏”唯伴“陈编”,嵌入“不奈”二字,则更见诗人壮心难耐之状。末句以“灯”点“夜”,以“挑尽”“残”“不肯明”多方渲染,点出“思”得久、“思”得切。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秋风”点“秋夜”,用“五丈原”“亚夫营”点“南郑军中”,一开始便暗示了诗人同南郑的特殊关系。B.颔联诗人由昔时回到现实。在南郑军中,不失为“埋剑”,仍有破土而出的机会;今天却似“闲云”,“闲云”二字含有对朝廷的失望之意。C.诗中多处使用典故,如用“埋剑”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用西平郡王的典故,表达自己想继西平郡王之后,出师北伐为国效力的愿望。D.尾联以年老反衬南郑生活可思不可得,流露出悲凉之意。“不奈”二字,更表现诗人壮心难耐之状。7.C(“如用‘埋剑’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用西平郡王的典故,表达自己想继西平郡王之后,出师北伐为国效力的愿望”有误,诗歌第三句意为:昔时在南郑军中,虽然立功机会渺茫,但那时不失为“埋剑”,仍有破土而出的机会。“埋剑”一般是指怀才不遇,然而这里所流露的却是诗人回顾当年的自豪之情。用西平郡王的典故,是希望韩侂冑能够再继伟业,期待能领导北伐的英雄人物出现。)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标题中的“思”字展开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一问)首联用“五丈原”和“亚夫营”两个典故点明诗人思念昔日军营生活;颔联写当年在军营思获重用立功之事;颈联忧思今日的朝中无北伐的能人;尾联表达久思不可得的无奈。(第二问)全诗写诗人思及壮年从军南郑时的生活,表达出急切期望北伐的心情与年老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九日置酒宋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诗意赏析〗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不作愁语,气局一新。“高台复帐驻鸣笳”,气派十足,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邀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任落风前帽”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颈联一转,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二句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此诗俊逸流畅,属对工巧,尤其是末联,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宏,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B.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C.诗歌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均是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的习俗。9.C(“诗歌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有误,“秋晚佳晨”指的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10.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一问)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辟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第二问)①“愚甚”二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②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①乾道五年(1169),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指屈原。〖诗意赏析〗上片写词人登楼的背景和楼上初见的景致。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漂泊而怀才不遇的感慨。“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漂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这些自然景色,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徙倚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上片尾句承上启下,既收住了上片的写景,也开启了下片的抒情,为后文营造了一个富含情味的环境。下片前三句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吞”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隘九州”点明岳阳楼位居要道。见到如此壮景,词人反问:“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问中不掩赞誉,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词人欲要凭吊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父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词中上片写登临岳阳楼,并赞赏岳阳楼的美景;下片接着写雄美之景,并由此联想到屈原的离忧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愁。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对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着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的心酸,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这些景色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都比不上此处风景。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漫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11.D(“杜若满芳洲”是实写,并非“想象”。)12.有人评价此词:“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请结合本词,分析“伤感”的内涵。(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①宦海浮沉,漂泊倦怠。“湖海倦游客”表现出词人官途江湖上,身心俱疲的状态;②凭古伤今,怀才不遇。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③渴求清明政治,盼望贤主赏识。结尾词人表达渴求被遇的心声,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之时。〔元九〕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通江)所产之竹。〔长句〕指七言诗。②〔郢〕今湖北荆州。〖诗意赏析〗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佩服的。他曾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赞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凝之笔端,跃然纸上。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以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接着,诗人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可贵的。诗人对壁州鞭竹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权的品格。尾联“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诗。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起承转合的脉络清晰。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壁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诗人十分喜爱。B.颔联写出诗人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13.B(“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赏析有误。颔联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诗人面对竹鞭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诗人是以竹喻人,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之情。)14.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①使用拟人手法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语口译》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修辞手法(有解析)
- 特是如何运作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梳理与整合【学生版】
- 荔枝吃法有哪些
- 老年人地震教育知识培训课件
- 赏析小说形象(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专项讲义(原卷版)
- 老年人保护胃课件
- 生物工程及其安全伦理问题(有解析)-高二生物学浙科版作业
- TDT1067-2021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
- 加气站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再生铝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Unit 3 Same or Different?Section A 课件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智能仓储物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 2025上海戏剧学院辅导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
- 眼科患者的体位管理
- 物流中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学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3000道
- 木制棺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