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一、积累(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之旅,我们收获颇丰。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关东原野上炽痛的爱国情怀;我们吟诵着“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yān)红”的歌词,内心涌起对“两弹一星”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我们也听到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被害后,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汉字。①狂(lán) ②(yān)红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炽()痛(A.chìB.zhì) ②燕()(A.yānB.yàn)然

③勒()(A.lēB.lè)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慷慨陈词 B.悲天悯人 C.气冲斗牛 D.深恶痛绝4.古诗名句积累。“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我们感动于那些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王维独坐竹林,与天地精神往来,“深林人不知,”;春天群芳争艳,韩愈笔下的杨花榆荚也在尽情飞舞,“杨花榆荚无才思,”;木兰换回女儿装,难掩内心喜悦,“,对镜帖花黄”;春夜洛城闻笛,勾起李白无尽乡思,“,”;岑参远赴边塞,无限思念尽在一声“传语”,“,”;这些美好早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这些诗意也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5.下列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以“卿”为爱称。C.《木兰诗》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D.《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长妈妈、衍太太、杨二嫂、范爱农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6.某校七年级将举行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下面哪一句名言不适合作为此次活动的宣传语()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B.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C.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二、阅读(55分)7.圈点批注法是传统的一种阅读方法。仿照【批注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片段乙】,并对画线的句子做好批注。【片段甲】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批注甲】“脸通红”“手哆嗦”,又通过动作描写“拍”,表现了祥子买车时的激动心情,突出了祥子实现买车愿望之强烈。一个多朴实的青年啊!【片段乙】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不幸,到了冬天,自己还活着,那就再说吧。【批注乙】8.小明读完《骆驼祥子》后,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悟:祥子像一棵被蛀空了的“乡间的树”。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从祥子的经历、性格、命运等角度说说你的理由。文学作品阅读那个搭车的青年毕淑敏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②“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④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⑦“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⑨“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集》,有删改)9.【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事情情境情感体验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①“我”听到司机所讲的悲惨往事。沉重②担心路途难行,“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痛苦③惊恐“我”让青年停下并检查行李。不放心“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④10.【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①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②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11.【探究写法】细读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小贴士景物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景物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12.【比较主题】普通人身上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文和《老王》都是写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认为,杨绛和选文中的“我”,老王和青年人都有相似之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非文学作品阅读公筷公勺,你会使用吗沈嘉禄【材料一】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许多场合,中国人是实行分食制的,一人一食,一人一桌。青铜器中的匕、勺、匙等,都可看作是用于分食的“公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商周,中国还没有今天常见的桌子、椅子,吃饭的时候主客席地而坐,食物放在低矮的食案或面前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今天仍在使用的“筵席”一词,其中的“席”字,本意就是草席或篾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末期,燕太子丹请荆轲吃饭,与他等案而食,可以想象的场景就是在两张食案上放置相同的饭菜,主宾两人各吃各的。这是太子丹对荆轲的礼遇。案高不足33.3厘米,案面也不会超过0.22平方米,成语中有“举案齐眉”一说,说明它的体量是不大的,否则举起来就比较麻烦。《史记・孟尝君列传》也记录了一个故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客惭,自刎。孟尝君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大佬,任何人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都可成为他的门客。他有非比寻常的政治眼光,待客亦有讲究之道。只是那个门客过于计较,过于天真,或者说有超前的“平等意识”,但最后因自惭而自裁。这个故事也说明先秦时期就已实行分食制了,如果像后来主客坐在一张圆台面上合食,就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唐宋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桌子、凳子、椅子等高足家具,这就为多人合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因为历经战争、灾荒、迁徙等,大家族、大家庭代代延续非常不容易,合食就被视为家庭和睦、子息兴旺的象征。明清以来,中国人还特别追求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一个大家庭在同一屋檐下合食,气氛特别美好。分食的推广与阻力古代中国采用分食制,也不是涵盖所有场合,一般出现在礼仪场合,主要是为了强调君臣、主客的秩序以及上下、内外之别。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十分要紧的,倘若僭越或者犯禁,就会脑袋搬家。现代社会强调平等、民主、和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分食制强调的是平等与饮食安全。但在家庭或亲密朋友聚会时,有人就认为公筷公勺多此一举,会影响欢宴的气氛。再从习惯上说,家里的长辈一般会通过夹菜、喂食这样的亲昵行为来表达对儿孙辈的关爱,年轻人之间也会通过给对方夹菜来表达特别的感情。一种历史悠久、适应范围普遍的习惯形成不易,改变更加不易。实行公筷公勺也相当不易。此次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分食制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中国合食的习惯是很难改的。不过在机关、企事业的食堂,在大、中、小学校,一直是采取分食制的,分食制从娃娃抓起,是个好办法。同时,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使用公筷公勺,在餐具的设计上,还要加强标识性和便利性。从现有的餐具来说,在使用设计上已经相当合理了,但提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减少食客的误操作。(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材料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好处有哪些①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可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混用餐具最大的隐患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在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②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材料三】如何推进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①用餐前,应主动配置公筷公勺。②用餐时,应先使用公筷公勺取菜(汤),放置在自用餐具内,再以私筷私勺进行食用。③使用公筷公勺应注意公共卫生,使用后应立即放还至原味,以便其他宾客使用。④公筷取菜宜适量,不可将多取的菜放回盛器。⑤用公筷公勺应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可用公筷公勺随意翻菜。⑥餐后剩余食品打包或撤盘,应使用公筷公勺。⑦集中用餐、来客接待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13.给材料一的第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14.下图是文文制作的一张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海报,请你为她补上一句标语。15.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吃饭的时候,主客席地而坐,每人一份,各吃各的,是主人对客人的一种礼遇。B.材料一中引用孟尝君与门客的故事,旨在说明孟尝君有非比寻常的政治眼光,待客亦有讲究之道。C.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也养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D.外出聚餐时应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但在家接待客人时,因为自家的勺子和筷子洗得干净,所以可以不用公筷公勺。16.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在现代社会推行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制的有效做法。古诗文阅读【甲】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而不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汉书·霍光传》)【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17.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给“亡”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写序号)。①曲突徙薪亡恩泽()暮而果大亡其财()③身亡所寄,废寝忘食()亡:①逃跑,逃亡;②丢失,失去;③灭亡,消亡;④死;⑤同“无”,没有18.翻译下列句子。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19.“果”在文言中常解释为“果真”,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下面两句中与结果相关的事实或原因。①家果失火②暮而果大亡其财20.成语“曲突徙薪”出自【甲】文,下面选项中的成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项是()A.歧路亡羊 B.未雨绸缪 C.祸不单行 D.一筹莫展21.为什么【甲】文中“言曲突者”的客人和【乙】文中“邻人之父”都说对了事实,却遭到了冷落甚至怀疑?请分析原因,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22.诗歌是反映生活的。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的牧童。(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23.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三、写作(45分)24.疫情后,文文家开始使用公筷,但奶奶觉得太麻烦。吃晚饭时,奶奶又用私筷给文文夹菜,文文拒绝了奶奶,奶奶很伤心。请你利用《公筷公勺,你会使用吗》的材料知识劝慰奶奶。(100字左右)25.临终前来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历尽艰辛也要把台阶建成的父亲,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的阿长。他们都是“小人物”,弱小,平凡,微不足道,但只要你用心关注,你定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小人物”,写一写他(或他们)的故事,说一说那些感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你从他(或他们)身上得到的感悟。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拟(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澜;殷2.A;A;B3.C【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读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3)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素数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要查字典。要想正确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1.本题考查字形。狂(lán)——狂澜;(yān)红——殷红

故答案为:

1、澜

2、殷2.本题考查字音。炽(chì)痛;燕(yān)(A.yānB.yàn)然勒(lè)功

故答案为:

1、A

2、A

3、B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

慷慨陈词: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见解。不符合句意。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不符合句意。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符合句意。

深恶痛疾:极端厌恶和痛恨。不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C4.【答案】明月来相照;惟解漫天作雪飞;当窗理云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型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易错字:惟、鬓、柳、园故答案为:

1、明月来相照;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当窗理云鬓;

4、此夜曲中闻折柳;

5、何人不起故园情;

6、马上相逢无纸笔;

7、凭君传语报平安【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ABC三项正确;D、不正确。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求学生对学过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熟记。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宣传语。A、句意:如果有利于国家,我将置生死而不顾。此句表达的爱国之情。符合“天下家国”的主题。B、句意:我要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此句表达的爱国之情。符合“天下家国”的主题。C、句意: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不符合“天下家国”的主题。D、保天下,就算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符合“天下家国”的主题。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宣传语。宣传标语:①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②要易于传播;③最后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要能吸引人。7.【答案】心理描写,直白地写出了祥子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此时的祥子已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令人扼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批注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句子进行赏析。批注乙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划线句子进行赏析。先点出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然后再写出此句的效果。“今天快活一天吧”是祥子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消极的心态。故答案为:【批注乙】心理描写,直白地写出了祥子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此时的祥子已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令人扼腕。【点评】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分析其中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8.【答案】同意。“乡间的树”指祥子来自农村,进城追求梦想。起初的祥子健康壮实、善良进取而又沉默朴实,就像是一棵敦实的树,然而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生后,祥子的灵魂慢慢被腐蚀、蛀空,最后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言简意赅地阐述理由。祥子18岁去北京城,当了一位人力车夫。他勤劳、健壮,有理想,可是经过了“三起三落”的人生后,祥子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所以同意小明的观点。故答案为:同意。“乡间的树”指祥子来自农村,进城追求梦想。起初的祥子健康壮实、善良进取而又沉默朴实,就像是一棵敦实的树,然而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生后,祥子的灵魂慢慢被腐蚀、蛀空,最后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点评】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再阐述理由,表达要合乎情理。【答案】9.同情;“我”透过小窗看到青年搬动着“我”的提包。;“我”看到青年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或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愧疚(或悔恨、羞愧、愧怍)10.①“我们”点头,是在掩饰内心的冷意,同时也是惩罚青年后对他的嘲讽,认为他是虚伪的小偷,也暗含了“我们”看穿他真实身份的得意。②青年的“点点头”,主要是表达对“我们”的真挚感谢,同时也包含着自己能尽快赶回家照顾母亲的开心。11.①渲染紧张的气氛,写出环境的寒冷与黑暗,暗示搭车青年蹲在大厢板上的艰难;②表现“我”内心对青年的同情;③为下文写青年舌头冻僵、鼻涕眼泪横流的凄惨做铺垫;④与文章结尾“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相照应,批判人性的冷漠;⑤反衬青年不顾严寒想要尽快回家照顾母亲的勇气和决心。12.赞同。老王和青年的共同点是善良,富有感恩之心:老王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意,临终前送杨绛香油和鸡蛋;青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而艰难跋涉,即使舌头冻僵也努力道谢,行车途中克服困难帮“我”固定提包。杨绛和“我”也有共同点,“我们”虽然误解了对方,但也是善良的,富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杨绛非常关心老王的起居生活,但她为自己没有把老王当作亲人而感到愧怍;“我”起初同情青年让他上车,后来又为误把他当成小偷而感到羞愧。【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景物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

(4)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做此题要联系学习实际情况,作出深刻分析,得出结论。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梳理。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对应的是①②③自然段,“我有些同情地说”。第1空填:同情。第“担心”对应的是第⑤段:“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第2空填:“我”透过小窗看到青年搬动着“我”的提包。

“惊恐”对应第⑥⑦段:“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我惊恐万状地说。”第3空填:“我”看到青年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或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对应第⑩段:“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此句表达了“我”误会青年后心里感到愧疚。第4空填:愧疚。

故答案为:1、同情

2、“我”透过小窗看到青年搬动着“我”的提包。

3、“我”看到青年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或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

4、愧疚(或悔恨、羞愧、愧怍)10.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结合上文的内容可知,这里的“点头”表示“我们”看穿了青年“小偷”的真实身份,表示了“我们”读青年的嘲讽。

“他点点头……”,联系上文内容可知,他点头是对“我们”捎他一段的感激。

故答案为:①“我们”点头,是在掩饰内心的冷意,同时也是惩罚青年后对他的嘲讽,认为他是虚伪的小偷,也暗含了“我们”看穿他真实身份的得意。

②青年的“点点头”,主要是表达对“我们”的真挚感谢,同时也包含着自己能尽快赶回家照顾母亲的开心。1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此句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暗示出搭车青年蹲在大厢板上的艰难;与下文青年舌头冻僵、鼻涕眼泪横流做铺垫;并反衬出青年不顾严寒想要尽快回家照顾母亲的勇气和决心;与结尾“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相照应,同时批判了人性的冷漠。

故答案为:

①渲染紧张的气氛,写出环境的寒冷与黑暗,暗示搭车青年蹲在大厢板上的艰难;

②表现“我”内心对青年的同情;

③为下文写青年舌头冻僵、鼻涕眼泪横流的凄惨做铺垫;

④与文章结尾“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相照应,批判人性的冷漠;

⑤反衬青年不顾严寒想要尽快回家照顾母亲的勇气和决心。12.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根据。老王感谢杨绛一家人对自己的照顾,送杨绛一家鸡蛋和香油,可见老王善良、知恩图报。选文中的青年在车厢上把“我”的提包固定牢固,可见他心底善良,下车后感谢“我们”,可见他知恩图报。

选文中的“我”同情青年,请求司机让青年搭车,可见“我”的善良;后来我觉得自己误会了青年,内心感到无比的愧疚,可见“我”有植物反省的意识。杨绛同情老王,时常关心老王,可见杨绛的善良;老王去世后,杨绛自责自己没有理解老王,表现了杨绛的自我反省意识。

故答案为:赞同。老王和青年的共同点是善良,富有感恩之心:老王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意,临终前送杨绛香油和鸡蛋;青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而艰难跋涉,即使舌头冻僵也努力道谢,行车途中克服困难帮“我”固定提包。

杨绛和“我”也有共同点,“我们”虽然误解了对方,但也是善良的,富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杨绛非常关心老王的起居生活,但她为自己没有把老王当作亲人而感到愧怍;“我”起初同情青年让他上车,后来又为误把他当成小偷而感到羞愧。【答案】13.分食是中国餐饮的传统14.示例: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健康15.A16.一、在机关、企事业的食堂,尤其是在大、中、小学校采取分食制,分食制从娃娃抓起,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和好处,并养成习惯。二、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规范使用公筷公勺。三、在餐具的设计上,要加强其标识性、提示性和便利性。四、用餐前,只要是集中用餐,无论是家中待客还是外出聚餐,都应主动配备好公筷公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答题时要仔细阅读材料,标题一般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的要素:主体和事件。

(2)本题考查拟写标语。拟写的标语要扣住主题,并且语言要简练,可使用修辞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出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项。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13.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阅读材料一的第一部分,抓住主要的句子进行概括。“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许多场合,中国人是实行分食制的”,可知此部分讲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实行分食制的。后面举例来证明此观点的正确。所以此部分的标题可拟写为:分食是中国餐饮的传统

故答案为:分食是中国餐饮的传统14.本题考查拟写标语。仔细观察图画,一家人头上戴着一顶安全帽,安全帽上放着一双筷子。主题为“舒勇公勺公筷”。拟写的标语要扣住主题,并且语言要简练,可使用修辞手法。示例: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健康

故答案为: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健康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三项解读正确。

B、解读不正确。原文中的句子:“……这个故事也说明先秦时期就已实行分食制了”可见材料一中引用孟尝君与门客的故事,旨在说明先秦时期就已实行分食制了。

C、解读不正确。原文中的句子:“此次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分食制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此句中没说“也养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D、解读不正确。材料三:“⑦集中用餐、来客接待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

故答案为:A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材料一:“在机关、企事业的食堂,在大、中、小学校,一直是采取分食制的,分食制从娃娃抓起,是个好办法。”“同时,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使用公筷公勺。”“在餐具的设计上,还要加强标识性和便利性。”材料三:“集中用餐、来客接待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从这些句子中概括提炼即可。

故答案为:一、在机关、企事业的食堂,尤其是在大、中、小学校采取分食制,分食制从娃娃抓起,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和好处,并养成习惯。二、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规范使用公筷公勺。三、在餐具的设计上,要加强其标识性、提示性和便利性。四、用餐前,只要是集中用餐,无论是家中待客还是外出聚餐,都应主动配备好公筷公勺。【答案】17.⑤;②;⑤18.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19.①其灶直突,傍有积薪②天雨墙坏20.B21.原因:【甲】文“言曲突者”遭到冷落是因为人们往往会记得在落难时向自己提供直接帮助的人,而忘记给过自己忠告的人。【乙】文“邻人之父”和富人之子说出了同样的事实,但因为亲疏关系不同产生的偏见遭到怀疑。启示:①不要忘记感谢给过自己忠告和帮助的人;②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不能因为关系的亲疏而有偏见;③要认真考虑别人给你的建议;④目光要长远,不能只顾当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此类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小题考查内容提炼。需要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文段,从中筛选提取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判断。要注意紧扣题干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组织语言。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选出与题干中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发。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启发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来写自己感受或启发即可。

【甲】译文:有个人到朋友家去作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堆了不少柴薪,觉得这样很危险,向主人建议说:“你这烟囱要改成弯曲的,柴薪要搬到远处去,不然容易发生火灾啊.”主人不以为然,没有作声.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事后,主人杀牛摆酒,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没有请不久前建议他改砌烟囱、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席问,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不必杀牛摆酒了.今天你论功请客,却把你那客人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亡(没有)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了吗?”’主人听了这番话,顿时省悟过来,马上把那客人请来,并奉他为上宾.

【乙】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17.本题考查文言一次多义。可根据句意推出词语的意思。

1、曲突徙薪亡恩泽:(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亡,同“无”,没有。选⑤

2、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失去。选②

3、身亡所寄,废寝忘食: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亡,同“无”,没有。选⑤

故答案为:

1、⑤

2、②

3、⑤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曲:使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患,灾难。

句意: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故答案为: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19.本小题考查内容提炼。阅读【甲】文:“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可见“家果失火”的原因是“其灶直突,傍有积薪”。阅读【乙】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可见“暮而果大亡其财”的原因是“天雨墙坏”。

故答案为:

①其灶直突,傍有积薪②天雨墙坏20.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生灾祸。

A、歧路亡羊:因为岔路太多而无法追寻,最后丢失了羊。比喻事物的复杂多变,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误入歧途。

B、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C、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D、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

故答案为:B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发。甲文中“言曲突者”的客人遭到了冷落的原因是:人们往往重视抢救,而忽视预防;重视筋骨之劳,而忽视筹划之功。乙文中“邻人之父”遭到了怀疑的原因是: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

启示“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的建议,不能一意孤行,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故答案为:原因:【甲】文“言曲突者”遭到冷落是因为人们往往会记得在落难时向自己提供直接帮助的人,而忘记给过自己忠告的人。

【乙】文“邻人之父”和富人之子说出了同样的事实,但因为亲疏关系不同产生的偏见遭到怀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