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_第1页
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_第2页
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_第3页
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_第4页
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4年3月1一、2023年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回顾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煤炭行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煤炭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考察时指出,“中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也是我国当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推动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煤炭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年来,全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煤炭增产保供稳价工作,扎实推进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全国煤炭供应总量再创新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煤炭产能6亿吨/年左右。全国原煤产量分别于2021年、2022年跃上41亿吨、245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47.1亿吨,年均增长4.5%;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23年煤炭进口量达到4.74亿吨,比2020年增加1.7亿吨。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煤炭行业践行“国之大者”,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点亮了万家灯火、温暖了千家万户,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二)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东中西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以来,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由13.1亿吨增加到16.0亿吨,占全国的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3.2亿吨增加到28.5亿吨,占比增加1.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原煤产量下降3049万吨,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原煤产量下降978万吨,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2023年,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区)共有7个,比2020年减少1个,原煤产量41.8亿吨,占全国的88.7%。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8.3亿吨,占全国的81.3%,比2020年增加7.78亿吨、提高3个百分点。陕西、内蒙古、山西原煤产量分别在7亿吨、12亿吨、13亿吨的台阶上再创新高;新疆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炭产量较2020年增长近2亿吨,“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已经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榆林、鄂尔多斯原煤产量分别突破6亿吨、38亿吨大关,两市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0.2%。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煤矿先进产能加快释放,煤炭输送通道体系日益完备,全国煤炭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三)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核定产能13.3亿吨/年,比2020年增加29处、产能5.1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1亿吨/年。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1%以下。全国建成安全高效煤矿1146处、百万吨采煤队683个。安全高效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平均产能273万吨/年,月平均综合单产16.56万吨,原煤工效16.77吨/工,主要生产指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百万吨死亡率0.00069,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一井一面、连续运输、机电一体、采掘合一、绿色智能等为主要特点的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模式在不同省区全面铺开。大型煤炭企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新突破,世界一流煤炭企业建设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4企业扩容提质取得新进展。1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原煤产量合计约为26.9亿吨,占全国的57.1%;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原煤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4%。7家煤炭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兖矿能源荣获第二十届全国质量奖。“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绿色工厂30多家。数字煤炭建设全面推进。煤炭行业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生态文明等一体化统筹推进。矿山领域商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用卡车、120吨级充电重卡投入运行。“十四五”以来,建成了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在5G应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以共享中心为代表的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系统普遍推广应用;以煤炭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业的主板上市公司增加至13家。数字煤炭建设助推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新赛道。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一大批企业持续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储能、工业软件、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推5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钠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尼龙新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多项创新成果填补技术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年产2000吨电子级碳化硅粉体项目进入试生产。一大批新产业、新项目落地见效,培育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传统煤炭企业由单纯以煤为主向煤炭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赛道上,正书写新的精彩。(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显著增强。夏季和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分析、企业合作、投资促进、金融服务、产运需衔接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动力煤、炼焦煤企业常态化交流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煤电、煤钢、煤建材等行业间联系渠道更加畅通,煤炭期货市场不断培育发展,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发现价格功能显著增强。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发挥了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煤炭生产成本调查和煤炭市场价格监测不断强化,充分发挥了市场决定作用和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为全国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约束意识不断增强,市场交易行为更加规范。截至2023年底,全行业共评出信用等级AAA级企业1199家。(五)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6持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世界首套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装备、深部矿井热害治理、新型煤基纳米碳氢炸药及制备工艺技术、含氦煤层提取高纯氦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国产化智能刮板输送机突破500米长运距技术瓶颈,极薄煤层液压支架研制成功,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2023年,全行业重组和获批建设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9个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全行业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20项,其中,“基于N00工法的极薄煤层长壁开采方法”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评选出煤炭行业科技奖393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6项、创新团队9个。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18项国家标准、100项行业标准发布实施。4项成果入选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六)“人才强煤”战略扎实推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煤炭高等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煤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快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煤炭学院办学能力持续提升,全国煤炭远教网建设全面推进,乌金蓝领素质提升工程、煤炭大讲堂、实用小课堂走进煤矿基层。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煤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7和创新团队。“十四五”以来,国家开放大学煤炭学院形成由2个本科专业、3个大专专业、3个中专专业相互衔接的学历教育办学体系。全国煤炭远教网课程涵盖煤炭生产及关联产业22个板块,注册用户达到67万。举办行业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训42期,培训行业班组长6000余人。累计完成职业技能水平评价9.7万人次,命名煤炭行业技能大师832名、技能大师工作室101个。煤炭行业3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6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1人入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人被授予“中华技能大奖”,5人入选第二批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28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250人荣获“煤炭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七)管理创新扎实推进,煤炭行业企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大会成功举办,发布推广“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40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2项。举办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大讲坛25期,播放量超过10万次。对标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培育出2023年煤炭行业品牌标杆5个、标杆煤矿16处,形成标杆案例53个、标杆模式8个。煤矿班组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先进班组管理创新经验得到推广,煤矿班组管理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矿集团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示范项目等9个企业和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工业大8奖。煤炭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安全生产底线,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安全基础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重大风险和隐患全过程动态闭合分级管控,大力推进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94。(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煤炭全生命周期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炭深加工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低阶煤干法分选技术工程应用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持续推进,全国煤电装机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3亿千瓦,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排放控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低阶煤分质利用、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等项目稳步推进。煤矿甲烷排放制度逐步建立,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政策日趋完善。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断进步,理念创新和产业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技术、绿色减碳地面瓦斯抽采综合利用项目等实现突破,煤基资源开发利用效能持续提升。煤炭加快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迈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煤制油、煤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74.55亿立方米/年、1872万吨/年、1143万吨/9年,产量分别为724万吨/年、63.35亿立方米/年、1725万吨1年、547万吨/年。(九)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大,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矿区循环经济稳步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初步统计,2023年,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6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分别为74.6%、73.6%、57.9%;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为9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原煤生产综合电耗为23千瓦时/吨,同比增加4.5个百分点。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等绿色开发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矿工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矿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通过加大矿区地质环境恢复和生态修复力度,创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工业遗址公园,探索构建“工业+旅游”“工业+现代农牧业”“工业+乡村振兴”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新模式,全国一大批采煤沉陷区和露天排土场环境治理工程逐渐显现出生态效应,矿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产业更繁荣,实现了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的转变。(十)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矿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煤炭工业劳模表彰大会成功举办,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了赓续煤炭光荣传统、书写时代崭新篇章的浓厚氛围。中国煤矿艺术节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活跃了矿区文化生活,展示了煤炭行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风貌。“中央媒体矿山行”活动走进山东能源、徐矿集团、国家能源准能集团,记录伟大时代,讲好煤炭故事,传播煤炭声音,讴歌煤炭实践,展现新征程煤炭企业发展新形象。“中国作家走进煤矿”系列活动,讲述了生动感人的煤炭故事,描绘了悠久深厚的煤炭文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的煤炭梦想。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推出了一批煤矿文学精品力作,照亮了火热矿山,树立了煤炭行业新形象。红柳林矿业公司、河南能源义煤集团等9个煤炭行业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评估认定,成为新时代红色地标。第三届微党课大赛成功举办,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矿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乌金杯系列赛事持续开展,煤矿体育健儿在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上再创佳绩。安全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安全理念的牢固树立。煤炭工业修志工作硕果累累,新闻舆论阵地不断拓展,行业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十一)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煤炭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成功举办,展会规模、社会关注度、国际影响力取得新突破。2023中国国际煤炭发展论坛凝聚了全球煤炭行业共识。第22届世界选煤大会申办成功。中国煤炭工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功能显著增强。煤炭企业援建的巴基斯坦塔尔煤田煤电一体化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沙尔贡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中国中煤集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大型企业智能化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及技术服务成功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国家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大型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高端装备、前沿技术、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拓韩国市场取得重要成果。煤炭行业国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回顾一年来的发展历程,煤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煤炭行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任务新挑战:全国煤炭应急供应保障能力有待继续加强,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有待统筹规划,大型煤炭基地产能接续问题亟待破解,煤炭市场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有待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矿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关键技术有待突破,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老矿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任务艰巨。同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实施,煤炭行业既承担能源保供责任又面临降碳压力,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二、2023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及2024年经济走势预测(一)2023年煤炭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国原煤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3.4%。二是煤炭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全国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同比增长61.8%;出口煤炭447万吨,同比增长11.7%;煤炭净进口4.7亿吨,同比增长62.5%。三是煤炭转运能力提高。全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27.5亿吨以上,同比增长2.6%;其中,电煤发运量22.8亿吨,同比增长4.5%。全国主要港口内贸煤发运量约8.4亿吨,同比下降1.1%。截止2023年12月末,全国煤炭企业存煤6700万吨,同比下降1.5%;全国主要港口存煤6312万吨,同比增长14.1%,其中,环渤海主要港口存煤2581万吨,同比增长8.2%;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同比增加约3000万吨、增长17.5%,保持在历史高位。3.煤炭价格。一是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保持稳定。2023年秦皇岛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全年均价为714元/吨,同比下降8元/吨,年内峰谷差在15元/吨左右,发挥了煤炭市场的“稳定器”作用。二是动力煤市场现货价格回年初,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偏紧,动力煤市场价格维持在1150元/吨左右的高位水平。二季度,随着各地供暖期结束,动力煤市场需求减弱而市场供应维持增长,动力煤市场价格快速下跌至770元/吨的年内低点。三季度以后,随着电力、钢铁等下游市场需求逐步好转,动力煤市场价格有所反弹,保持在800—950元/吨区间内波动运行。2023年,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市场全年均价971元/吨,同比下跌三是炼焦煤价格回落。山西吕梁部分主焦煤长协合同全年均价2053元/吨,同比下跌187元/吨。山西焦肥精煤综合售价全年均价2127元/吨,同比下跌537元四是国际煤炭市场价格下行。全球能源需求收缩,国际煤炭市场供应充足,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等煤炭市场贸易价格同比下降23%~53%。2023年末,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5500大卡动力煤离岸价91.8美元/吨,同比下跌42.2美元/吨;印尼加里曼丹港3800大卡动力煤离岸价46.8美元/吨,同比下跌27.2美元/吨。4.行业效益。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3.5万亿元,同比下降13.1%;利润总额7628.9亿元,同比下降25.3%;应收账款5037.8亿元,同比下降6.3%;资产负债率60.3%。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占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81%,经济效益进一步向资源条件好的企业集中。5.固定资产投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1%,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二)2024年煤炭市场走势分析从煤炭需求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将拉动煤炭需求继续适度增长。同时,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清洁能源发电并网规模快速增长,对燃煤发电的替代作用增强,但也要看到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极端天气等情况下,对煤电的顶峰保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全年我国煤炭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从煤炭供应看,煤炭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责任,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供给与需求等关系,克服产能核增潜力不足、产能接续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等困难,有序释放优质产能,科学组织煤矿生产,确保煤炭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大型智能化煤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弹性增强,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加上进口煤的补充调剂,预计全国煤炭供应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综合判断,2024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增强,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中长期合同制度有效发挥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但国际能源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煤炭供需格局深刻变化,考虑极端天气、突发性事件、新能源出力等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存在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错配情况。三、努力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也是煤炭行业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行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会议和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保供稳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煤炭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深化高水平对外合作,持续推动煤炭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以煤炭行业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一)增强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加大资源勘探与评价工作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备,提高煤炭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优化煤炭生产布局,规划建设大型煤炭矿区,布局建设一批产能接续的安全高效煤矿、大型现代化煤矿,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的潜力。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重点煤炭供应保障基地跨区域调配能力,积极推进储备产能建设,探索建立煤矿弹性生产机制,促进煤炭供需平衡、价格稳定。强化煤矿系统管理和重大灾害防治,防范化解煤矿系统性安全风险。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守稳发展用能(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深化新一代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传统煤炭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以智能化变革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数字煤炭”建设,丰富拓展煤矿数字化应用场景,完善数字化标准体系,推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共享应用,发展煤炭数据要素市场和煤炭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煤炭产业与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煤炭经济增长新引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通衔接,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协同攻关,实施重大工程示范建设,尽快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内涵式增长路径。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