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1页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2页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3页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4页
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全部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答案】B2.2017年4月1日,中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心政府干脆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担当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确定城市的发展【答案】B3.封建统治者始终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卑视。因而,在那样的年头,商人利用他们自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相互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加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气更好地爱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精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爱护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答案】C4.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需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峻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代起先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答案】D5.《清史十五讲》中写道:“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一生好像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缘由是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答案】B6.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A.运用花楼机织成的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C.主要用于贵族运用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答案】B7.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更过程的影响是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干脆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更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8.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慢慢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依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C.非常留意其“防伪”功能D.满意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C10.中心电视台《探究·发觉》栏目曾播出关于徽商的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A.徽商的衰落表明白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B.徽商“达到极盛”有力地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C.徽商是传统商业与近代经济形态结合的产物D.徽商是旧式商贾与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的产物【答案】A11.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旁边,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渐渐形成B.铁器已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铁器起先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D.货币和文字的运用已相当普遍【答案】A12.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支配在冬季,唐代才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缘由最可能是A.政府的强制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人们盼望美妙生活的愿望D.尽可能削减了对农时的影响【答案】B13.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斗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缘由是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B14.“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化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留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调B.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C.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D.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答案】D15.有众多史学家指责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始终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缘由是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须要【答案】A二、非选择题(两大题,共30分)1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其次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纳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纳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自不待言的缘由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样,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渐渐推动。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变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旧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缘由。(9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5分)缘由:人地冲突突出;政府激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拓加强了中外沟通;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5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8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结合16—17世纪有关中国经济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详细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7.【答案】示例一:论题: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阐述: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旺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