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_第1页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_第2页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_第3页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_第4页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须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踊跃倡议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造就学生踊跃地情感看法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奠定根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1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通过对滚摆试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说明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洁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造就学生运用能的转化学问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造就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展试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谨慎视察滚摆试验并进展分析、归纳,领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答复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拟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更?(重力势能削减,动能增加)

3.进展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更,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更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视察滚摆的运动,并思索动能和势能的变更。

试验1:滚摆试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洁介绍滚摆的构造及试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显明的颜色标记,告知学生视察颜色标记,可以判定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试验中视察到的现象。起先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削减;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慢慢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慢慢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试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途中左、右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试验时,摆球高度的变更比拟直观,而判定摆球速度大小的变更比拟困难,可以从摆球在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试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试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试验。试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其次步试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视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拟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拟困难,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更,这是判定足球重力势能变更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削减。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慢慢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慢慢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生疏,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很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日我们只探讨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放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放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动能;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学问,学生是特殊感爱好的,鉴于学生的学问根底,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恒久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假如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放射的。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2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看法、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造就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相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究的踊跃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说明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望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展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探讨,局部现象要说明)

3、光的速度:

探讨:光有没有速度?(有,特殊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比照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3

一、学问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外表可以发生反射。2、相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白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望见物体?②学生探讨:很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展新课:1、任何物体外表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其次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运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外表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探讨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留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幸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4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学会运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悟误差的含义;

3、学会依据试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探讨法、分组试验

试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视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全部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索:哪次测量更精确?为什么?

从这个试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拟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接受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同时接受屡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索: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成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觉: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1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可行,但误差大(分析:将水倒出时烧杯内仍有少量液体,测量m杯结果偏大,导致m水结果偏小,这种测量方法对牛奶、油等黏性液体来说误差更大,所以不行取。)通过学生踊跃探讨、

分析、总结、概括,

不仅调动他们踊跃

性,而且造就了他

们的分析、归纳能

力.

让学生自由揣测,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并

对揣测内容,依据所

给的试验器材或自制

器材进探究设计,并

进展分组试验.学生

带着问题试验始处于

一种主动的获得状态

,他们全心投入,手

脑并用.学生共同协作,记录

数据,造就实是求事

的科学看法,增加合

作意识.

【教后感】:测液体质量时,同样也存在着从一只烧杯倒入已称好质量的空烧杯引起倒不干净的问题。

高三物理教案单元教学5

第六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相识二力的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说明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试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牛顿第必需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索:但凡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但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缘由。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的平衡

1、试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假如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索:那为什么此时此刻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探讨: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洁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必需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对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假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揣测: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让学生依据给出的试验器材设计试验。

(3)提示:探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限制其他条件不便,既“限制变量法”。

(4)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展试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视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视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一样。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始终线上。

依据试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确定探究对象:木块

B、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G=6N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1)看课本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