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跟踪训练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跟踪训练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跟踪训练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跟踪训练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跟踪训练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训练(十三)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2015·晋中模拟)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必须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其上层建筑。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答案]D2.(2015·湖北十堰模拟)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民谣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3.(2015·辽宁大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小规模经营 B.简单的性别分工C.自给自足 D.精耕细作[解析]“精耕细作”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的劳动力,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量,故选D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技术,不能看出规模大小,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看出男女分工,排除B项;自给自足是指生产的产品供自己消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答案]D4.(2015·湖南长沙模拟)《水浒传》第2回这样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一周遭杨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染。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正是: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庄园的情景说明()A.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B.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C.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D.农业与养殖业开始密切结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史家庄地盘广阔,佣人众多,财富充足,属于典型的地主阶层,故选B项。依据“庄客有千人”“女使儿童难计数”判断,史家庄不属于自耕农阶层,排除A项;古代农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答案]B5.(2015·湖南高三模拟)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解析]地方制度的不完善说法有误,且不属于根源因素,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都是以农业为本,中国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有相当的分散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北京东城模拟)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题干图片中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两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河北邯郸二模)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解析]依据规定,判断该土地制度为均田制,故A项错误;因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受田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地租,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与资产阶级民生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C8.(2015·广东佛山模拟)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A.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B.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C.限制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题目中的“民户”即农户,明初的民户具有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等特点,与其他户别相比,较稳定,便于管理,由题目中的信息“户籍……主要是民户……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户役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禁止更换户别不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抑制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答案]D9.(2015·山东济宁期末)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牛力等畜力的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的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的发展程度[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建政府重视是个体生产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看,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化也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影响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从经营模式方面分析的,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常无所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导致对外战争“常无所利”的根源是国内贸易可自给自足,国外通商于国计民生无益,故B项正确;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故C、D两项错误。[答案]B11.(2015·广东湛江一模)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解析]解读题干可知,乾隆年间,宫廷作品工艺水平高超,故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唐朝时期,冶矿业出现私营,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5·安徽阜阳模拟)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中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时的炼铁行业出的富豪最多。这表明()A.铁制工具应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解析]由材料中“战国和汉代时的炼铁行业出的富豪最多”可以看出,铁制工具的交易最多,故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广泛使用铁制工具,故A项正确;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政府是不鼓励私人铸铁的,故B项错误;当时的政府是不鼓励私人手工业发展的,之所以出现这些富豪,是因为人们对铁制工具的广泛需求,而不是政治环境所致,故C项错误;当时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5·浙江嘉兴高三模拟)从下列《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年代年商税额995~998年400万贯1064~1068年846万贯1004~1008年450万贯1077年879万贯1058年700万贯①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②抑商政策被废弃③商税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④商业经济发展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据题干表格可知,从995~1077年,商税不断增加,与商人社会地位改善无关,故①错误;995~1077年,商税呈不断增加之势,无法体现废弃抑商政策,且史实错误,故②错误;材料仅涉及北宋商税变化,并未涉及政府收入来源问题,所以无法证明商税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③错误;商税不断升高从侧面可以说明商业经济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C14.(2015·江苏南通二模)有古文这样描述江南养蚕的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材料“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说明当时南方商品经济发达,故A项不正确;材料反映蚕丝大量出售,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故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营方式,故B项不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资本论》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旧唐书》卷71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唐六典》卷7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唐六典》卷23材料四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地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计前期1120165415422273163后期1372316134943101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解析]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注意时间限制。第(2)问围绕着灌溉工具加以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以及材料三中“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概括出原因;分析图表内容,从水利工程的数量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归纳特点。第(4)问从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回答。[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2)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约占全数的3/5;唐后期约占2/5。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材料三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四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