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_第1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_第2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_第3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_第4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导入:题号答案91班92班10ADG11B12B学习目标:1、夯实基础,把握相关文常及重点词语意思。2、理解文言内容,准确翻译句子。3、提高文言的分析能力,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课程标准: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核对选择题答案,并写出解析。2、划分节奏。3、选择:找到12题四个选项在原文对应的句子,并进行分析辨别。(重点)4、翻译句子(逐字翻译以免漏掉得分点)(难点)5、材料第三段是怎样赞颂韩琦的?请简要概括。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第一自然段对对方的敬称通“性”写文章靠学习达到培养正大刚直的样子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译文: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广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宏大相合。司马迁走遍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交往,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他们的气在内心充溢而在外貌上显露,从言语中表达而在文章中表现,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宽广厚重宏伟博大充满相称,符合饱览英豪俊杰结交往来洒脱而不拘束奇伟写内心显露见:同“现”表现表达觉察讨论:结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养浩然之气文章宽厚宏博

司马迁周览天下文章疏荡奇气事实论据1——事实论据2——论点:(内在修养)(外在阅历)第二自然段: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译文: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这些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同“又”交往乡里扩大自己的视野诸子百家陈旧的东西用来我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因而埋没探求毅然离开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恣观:观赏。高:高峻。顾:。奔流:奔腾流泻。慨然想见:。仰观:瞻仰。壮:壮丽。仓廪:。苑囿:猎苑。富:。大:。巨丽:极其美好。宏辩:。秀伟:秀美魁梧。聚:聚集。尽情译文: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高峻的终南山、嵩山、华山,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看到感慨的想到粮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Yòu,畜养禽兽的圈地富丽广大广阔富丽聆听宏伟善辩秀美魁梧汇聚鉴赏第二段的主要手法,分析其作用。手法:对比先前现在所与游者,邻里乡党。所见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古人之陈迹。游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古都瞻仰天子宫阙、拜见文坛前辈作用:突出自己现在渴望增加人生阅历的愿望,引出拜见韩琦的目的。可是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为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身在朝廷,您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走出朝廷,您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雄才大略称冠依靠四方异族惧怕在朝廷走出朝廷啊况且,再说有志即使有什么用呢第三自然段: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译文: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听您一句话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才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浩大深远还是看到风采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犹以为未见太尉尽天下之大观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蓄势对比(居家一隅无高山大野可登览自广)对比第四段: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通晓熟悉官吏的业务屈尊教导我照应开头,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梳理文章结构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恐遂汩没A故B决然舍C去D求E天下奇闻F壮观G以知H天地之广大恐遂汩没A故B决然舍C去D求E天下奇闻F壮观G以知H天地之广大10、ADG【解析】:“汩没”是动词,且不能带宾语,所以第一处应在它后面断开。“舍去”是一个固定词语,应在“去”后面断开。“壮观”和“奇闻”是并列结构,且“天下奇闻壮观”是“求”的宾语,应断在“观”后。成果展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符合,与《苏武传》中“赐号称王”中的“称”意思不同。B、足,足够,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足”意思相同。C、壮,让……雄壮,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同。D、选,铨选,古代文人科举及第,只是获得任职资格,还要经吏部考核任职。【解析】“位卑则足羞”的“足”的意思是“值得”B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虽然属于所谓的“干谒”文字,但它一开头就奇兀不凡,完全抛弃了仰慕之类的陈辞俗套,提出了对为文与养气关系的论断,可谓先声夺人。B、作者在书信的最后自明志向,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不想求取利禄,只是想得到对方的教诲,委婉地提出了见面的愿望,语言既有分寸,又有气势。C、气,其实就是指人的气质修养。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豪杰交游;作者观看高峻的嵩山、华山,拜见欧阳修,欲谒见韩琦,客观上都可养己之气。D、文中写到欧阳修及其周围的贤士,推崇欧阳修的文坛地位及其影响,是为了说明这点:交接名人贤士,对增加人生阅历、提高气质修养有重要意义。【解析】错在“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苏辙说自己没有为政才能,此次来京,本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能侥幸入选,这是自谦的说法;下文中讲“且学为政”,就说明作者是很想从政的。B(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他们的气在内心充溢而在外貌上显露,从言语中表达而在文章中表现。[“充”(充塞,充溢)、“溢”(显露)、“见”(表现)各1分,句意1分。]太尉假如认为我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苟”(假如)、“辱”(屈尊)、“幸”(幸运)各1分,句意1分。]14、材料第三段是怎样赞颂韩琦的?请简要概括。(3分)①、直接赞颂。开头一句直接赞其才略超群。②、类比。一方面以周公、召公等古代贤人的才能、贡献类比韩琦,另一方面以高山大河的奇伟壮丽类比韩琦。③、衬托。以欧阳修在文坛的地位、影响衬托韩琦在政坛的地位、影响。点拨拓展:本文是一篇干谒(gānyè)文干:求取,追求谒:拜见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上(……书)”,即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陈述意见;干谒:书信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赏析: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

本文之所以能长久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

一,作者不像一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