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为了提高新课程标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面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了“新课程标准难点问题”的收集。数据显示43%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关于“学习任务群”的,这其中又有不少问题都指向“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从新课程标准追溯“跨学科学习”概念的出现,会发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就针对“综合性学习”提出“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这里,“跨学科学习”是作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路径提出的。发展到今天,“跨学科学习”是作为学科融合的课程理念提出的,不仅是对“综合性学习”的深化,更体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一、“跨学科学习”的三重学科融合理念“跨学科学习”作为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全方位联系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在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语文+”。它不是语文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在联系的整合,促进学生产生跨学科理解,提升综合素养。“跨学科学习”体现的学科融合理念有三重境界。(一)跨界:超越学科界限当教科书的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时,教师能够立足生活或者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以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为主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补充教科书之外的学习内容或课程资源作为支撑,让语文实践活动更好地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服务。(二)有界:围绕一个主题,多学科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以语文实践为主开展的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这些活动除学生的朗诵、讲故事、节目表演外,还有主题徽标设计、场景布置、道具制作、节目编导等,可以协调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参与到以语文实践为主的校园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这些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丰富和强化语文实践活动。(三)无界:去学科化这是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最高境界,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某一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一种崭新的学习体验。这种学习体验能强化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及经验积累,更好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不论是哪一种境界,“跨学科学习”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实施价值都不可小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通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建构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二是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调动自己语文及其他若干学科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创造性地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既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又突破学科界限,把不同学科的多种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跨学科学习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种设计路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在学习内容的编排上强调语文活动的系统设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文活动积累语文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种编排类型是大家熟悉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有独立编排成单元的,有穿插在其他单元学习内容之中的。另一种是通过课文中的旁批、阅读提示,或拓展与实践类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把握统编教科书语文学习活动编排的特点,基于跨学科学习理念的三重境界,我们采用三种设计路径实施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三种设计路径在实践中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交融。(一)独立式设计独立式设计是以综合性学习单元为基础,紧扣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内容,围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任务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首先,要找到统编教科书所提示的活动中隐含的跨学科元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举办毕业联欢会都可以作为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任务载体。其次,协调各学科教师建立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共同体,能够确保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技术支持。做好这两方面准备之后,就可以着手设计以语文学科为主,关联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二)拓展式设计拓展式设计是基于课文内容主题或是课后练习题、“阅读链接”等,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学习,侧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二年级识字课《中国美食》,在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设计了“餐桌上的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认识中国美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自主识字,深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以此课学习内容为基础,以“制作年夜饭菜单”为活动任务,组织学生调查家人喜欢的美食,到餐馆收集菜名,了解每道菜的制作过程,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一份满足全家人口味的年夜饭菜单。这一活动让学生不仅体会了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还感受到美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情感。(三)融合式设计融合式设计是指针对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可以依据语文要素中包含的知识、方法或技能找准语文与其他学科在思维方式上的联结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学科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对习作的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写日记的方式将观察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结果呈现出来,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这一习作不是一两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学生需要经历一个阶段的观察记录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可围绕习作内容与任务,设计主题为“神奇的生长变化”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选择某一种动植物或事物,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的观察所得,除了文字记录,还可以运用表格、图片等。学生在观察、记录动植物或某一事物的过程中,需要从科学视角观察其生长和变化,从数学视角记录生长、变化的状态,还可以结合科技手段,拍摄生长、变化的照片,配合生动的描述和说明,完成系列的观察日记。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达到了习作的要求,又促进了学生多学科思维的融合发展。三、有效落实“跨学科学习”理念的实践操作(一)确立一个好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无论是哪一种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展开,主题可以是要做的一件具体事情,可以是一个驱动性问题,也可以是用一个短语概括出的主要活动内容。一个好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能够隐含多种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但要关注的是,这个主题的价值指向一定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所以,针对主题的确定,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1.基于统编教科书编排的内容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第一种做法是直接将综合性学习单元的主题作为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融入跨学科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调动两门及更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观念参与到活动任务的完成之中。这适合基于综合性学习单元进行的独立式设计。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的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以此为主题,围绕统编教科书提示的内容,可以设计几项具体的活动,如“图解汉字奥秘”“绘制汉字演变图谱”“讲讲家谱里的故事”“图说书法演变与书法家的故事”等。围绕这一主题的系列活动包含了画图、设计表格,以及观察、思考、记录、鉴赏、表达等关键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体认和情感。第二种做法是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多用于融合式或拓展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单元课文的学习中穿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中华传统节日”,三篇课文的内容也与传统文化有关。教师可以结合《赵州桥》一课的阅读活动,设计以“介绍中国古代桥梁”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古代桥梁的资料,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座桥梁,采用画图、模型或表格等方式呈现它的特点,配以文字说明介绍给同学们。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采用美术学科、劳动教育等学科获得的学科技能,再结合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以及直观描述等内容展开跨学科学习活动。2.立足学生生活,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跨学科学习主题也可以来自学生关注的生活话题、热点问题,这样确定的主题更易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例如,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可以围绕辩论主题的选择、辩论活动的开展,课内外结合开展系列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课下调查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利用晨读的时间交流,选定一个辩论主题。其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课下采用多种方式整理、记录收集到的,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诸如,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记录收集的数据,也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整理、记录资料。课上以“辩论”为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这一活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好的主题是跨学科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一个好的主题不仅能够聚焦活动目标,引领活动的开展,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能够保持长久的情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有的主题内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完成,如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而有的主题活动可能只需要一两天,甚至一个课时。因此,确定好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之后,教师还应该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活动的时间。(二)找准跨学科的联结点,关注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主题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基于内在联系的整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从低阶思维学习向高阶思维学习的发展,以及学生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与成长。因此,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是高质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的是在这一主题下,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思维方法、关键能力是什么,从这几个维度去探寻与其他学科的联结点,从任务的设计考虑如何调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参与到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科之间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例如,前文提到的基于识字教学《中国美食》,教师设计的“餐桌上的文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在“制作年夜饭菜单”这一任务驱动下,学生要组成学习小组到餐馆去收集、记录菜名,发现家人喜欢吃的菜,要向餐馆服务人员了解是如何制作的。然后制作图文结合的“年夜饭菜单”,进行分享交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的兴趣,进一步丰富识字经验,提升识字能力,同时又在与人沟通交流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学生将汉字书写与绘画技能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思维完成年夜饭菜单的制作。识字与写字、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贯穿这一主题活动,识字、书写、表达、绘画等学习内容、思维方法、关键技能融会贯通,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案例,将汉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文化中的人文关怀融合在了一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学习经历,更产生了全新的、跨学科的理解,这是单一学科学习活动无法企及的。(三)评价嵌入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新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教师应树立“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将评价嵌入跨学科学习的活动过程中,使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贯穿始终,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1.以评价目标为先的逆设计教师根据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好指向学习目标的具体任务之后,即可以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评价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业水平,评价目标则描述学生达到这一水平的学业表现。因此,教师要对应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评价证据的角度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某个阶段或任务完成之后应该呈现出的学习成果。并以此逆推学生要获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应该先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接着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又是什么;在每个阶段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翻转逆推的过程便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预设能够提供的必要支持,如提供思维工具或学习资源,组织一次讨论或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2.关注评价证据的多元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提示中,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提出了多种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如观察手记、记笔记、列大纲、思维导图、朗诵、讲故事等,这些方式能够客观准确地呈现学生学习的水平。但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也是评价的依据。诸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任何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是动态的过程,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除做好对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收集学生学习的成果外,还可以研制学习成果评价表、个人学习反思表、小组活动记录表、主题活动日志等,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引入实践活动中。多主体参与的评价,能够丰富评价的维度,为评价提供多元的证据,使评价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3.将评价转化为学习方式评价不是评判,不是甄别好与坏,评价是一种学习方式,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基于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可以组织阶段性的任务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这一阶段的活动收获,思考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然后开展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形成多元认知和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样的思考、总结、梳理与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改进方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凝练学习成果等活动中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情况,反映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业行为表现,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又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四)以跨学科学习为纽带,建构多学科教研共同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各个学科的通力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