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史课件_第1页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件_第2页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件_第3页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件_第4页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湾部分主要分期:

(1)1895-1949,初创期(2)1950-1962,重整与起步期(3)1963-1969,黄金期(4)1970-1979,软硬并行期(5)1980-1989,新电影时期(6)1990-至今,新新电影时期(一)台湾电影初创期(1895-1949)1、日本强权统治下的早期台湾电影1899年/1901年,电影传入台湾1908年,高松丰次郎建成“芳乃馆”1922年,田中钦拍摄了《大佛的瞳孔》2、早期台湾本土电影的探索1921年10月,台湾知识界创立“台湾文化协会”。1925年5月23日,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等,发起成立“台湾映画研究会”。同年拍摄台湾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3、光复时期的台湾电影1945年12月,台湾公布“电影审查办法”,规定不准放映日本影片等特殊规定。1949年春天,上海国泰再派张英、张彻到台拍摄《阿里山风云》。《阿里山风云》成为此阶段台湾第一部自制的国语故事片。本土电影生产的匮乏,为好莱坞影片占据台湾市场提供了空间。

(二)重整与起步期(1950-1962)1950年,“中国文艺协会”以“反共抗俄”为原则,提出“战斗文艺运动”。同期台湾颁布“电影检查法及实施细则”,进步电影全面被禁映。“台制”、“中制”和蒋经国掌管的“农教”,纷纷抢拍《恶梦初醒》《军中芳草》《梅岗春回》等“反共复国”影片。本土台语电影的兴起。1955年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意外击败美片《金字塔》。(三)黄金时期(1963—1969)健康写实主义电影1963年,中影公司再次改组,龚弘接任总经理,提出“健康写实主义”路线的制片方针。1963年,李行与李嘉联合执导中影改组后的第一部影片《蚵女》,王莫愁主演。其后李行又拍摄影片《养鸭人家》,唐宝云主演。“健康写实主义”,强调写实主义,同时又强调避免暴露社会黑暗、阶级仇恨等社会问题的核心。实质,是对社会问题的逃避。中影及其他制片厂被迫转向,将“健康写实”改为“健康综艺”路线。

(四)软派文艺与硬派武侠功夫并行(1970—1979)

软派——琼瑶电影60年代琼瑶电影始于1965年,李行影片《婉君表妹》和王引影片《烟雨蒙蒙》。60年代涌现出《哑女情深》《紫贝壳》等近20部琼瑶影片。

1967年琼瑶自组火鸟公司,拍摄《月满西楼》《幸运草》等片。70年代李行拍摄《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等影片白景瑞执导《女朋友》《一帘幽梦》《人在天涯》等影片琼瑶组建巨星公司,聘请刘立立拍摄《我是一片云》《彩霞满天》等电影。硬派——武侠功夫片

60年代后半期,武侠功夫片占总产量三分之一多。1971年到1977年间,占总数的42%。1980年古龙自组电影公司,亲自监制和导演《楚留香传奇》《楚留香与胡铁龙》等电影。郭南宏,监制和导演《鬼见愁》《单刀赴会》《中国铁人》等。爱国政宣电影大型战争片成为中影公司王牌制作。1974年,丁善玺导演大型战争历史巨片《英烈千秋》。1976年,中影拍摄《八百壮士》和《梅花》两部战争片;1977年,制作战争纪实影片《笕桥英烈传》。(五)新电影运动时期(1980—1989)

台湾新电影运动台湾电影创作环境逐渐宽松。1982,台湾新闻局宣实行完成片送检制度,重新制定“电影分级制”。1980,总经理明骥提拔小野、吴念真进入制片部,并启用陶德辰、杨德昌等新导演拍摄影片。新电影开山之作:《光阴的故事》(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第一段“小龙头”:陶德辰细心描摹少儿世界。第二段“指望”:杨德昌细腻刻画少女成长。第三段“跳蛙”:柯一正自由展现大学生活。第四段“报上名来”:张毅深入透析现代都市生活。《小毕的故事》(陈坤厚)《海滩的一天》(杨德昌)《看海的日子》(王童)《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万仁、曾壮祥)《风柜来的人》(侯孝贤)《油麻菜籽》(万仁)《嫁妆一牛车》(张美君)《玉卿嫂》(张毅)侯孝贤、杨德昌,分别以“乡土电影”、“都市电影”构成新电影的双子星座。

新电影特点:

(1)文学改编的居多;(2)从个人成长、历史回忆的角度出发;(3)故事强调生活化的细节,以及偶然性、突发性;(4)广泛采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着意纪实风格;(5)开拓声画搭配,多采用旁白来结构故事;(6)强调写实,多采用非职业演员表演新电影结束1987年,除张毅《我这样过了一生》勉强盈利之外,其他新电影票房纷纷落败。1987年底,台湾五十位电影人发表《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对电影政策、媒体宣传和评论体系进行了质疑。(六)新新电影时期(1990—至今)台湾新新电影的产生1993年,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将定为“电影年”。1994年,新闻局特别筹划“迎接新新电影”系列活动。中影公司宣布着重培养第三代年轻导演。特别值得关注的新新电影导演李安:《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蔡明亮:《青少年哪吒》《河流》《洞》陈国富:《征婚启事》《我的美丽与哀愁》《双瞳》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飞侠阿达》何平:《十八》《国道封闭》林正盛:《放浪》《美丽在歌唱》魏德圣:《海角七号》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林靖杰:《最遥远的距离》周美玲:《刺青》李云禅:《人鱼朵朵》《基因决定我爱你》郑文堂:《梦幻部落》《深海》《夏天的尾巴》陈芯宜:《流浪神狗人》

新新电影风格特点(1)开拓多样化的题材与类型;(2)影像风格注重后现代式的断裂性、拼贴性、跳跃性,呈现出现代MTV式效果;(3)拓宽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多层表达关系,具有强烈的实验性;(4)聚焦边缘叛逆的新新人类,由此出发探索历史与解剖现实。喜剧片是以种种手法引人发笑并表达人类自信心和超越精神的影片。最大的特点是能让人发笑。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与深刻的内在含义相互有机结合,才是真正优秀的喜剧。喜剧片概念喜剧片类型要素(1)隐含强烈喜剧性的完整故事。(2)人物关系模式的巧妙编排。

(3)喜剧情境的营造。(4)喜剧表现手段的出色使用。(5)演员的喜剧性表演。第一节内地部分20世纪20年代:滑稽喜剧短片40年代:社会喜剧片50-60年代:新中国十七年喜剧80年代:夸张型生活喜剧90年代:多元化喜剧创作20世纪20年代:滑稽喜剧短片早期喜剧电影发展比较成熟,以现存拷贝的短故事片《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为标志。40年代:社会喜剧片《乌鸦与麻雀》(1949,郑君里)现实主义的喜剧影片:以喜剧方式隐喻性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讽刺。(1)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吕班)《不拘小节的人》(1956,吕班)《未完成的喜剧》(1957,吕班)《花好月圆》(1958,郭维)《布谷鸟又叫了》(1958,黄佐临)50~60年代:新中国十七年喜剧

讽刺喜剧歌颂喜剧轻喜剧

片段展示(2)歌颂喜剧片段展示主要作品:《五朵金花》(1959,王家乙)

《今天我休息》(1959,鲁韧)

(3)轻喜剧主要作品:《李双双》(1962,鲁韧)《锦上添花》(1962,谢添、陈方千)《哥俩好》(1962,严寄洲)《女理发师》(1962,丁然)《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谢晋)片段展示80年代:夸张型生活喜剧(1)农村新喜剧代表人物:赵焕章《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2)“父子”都市喜剧

代表人物:陈强和陈佩斯父子《二子开店》《父与子》《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等(3)“阿满”乡土喜剧代表人物:张刚《多此一女》《多管闲事》《夫唱妻和》《男女有别》等

(4)王朔式调侃喜剧代表人物:米家山《顽主》

片段展示(1)冯小刚“贺岁”喜剧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90年代:多元化喜剧创作片段展示(2)张建亚“荒诞”喜剧

《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绝境逢生》片段展示(3)杨亚洲“苦涩”喜剧《没事偷着乐》片段展示第二节香港部分1895—1949年1909年第一部故事片《偷烧鸭》诞生以后,到1949年间香港有少量喜剧电影。香港第一部喜剧无声长片是1933年侯曜来港执导的《呆佬拜寿》。50/60年代,国粤语喜剧并行发展(1)国语喜剧:朱石麟电影:《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乔迁之喜》(1954)、《一年之计》(1955)、《抢新郎》(1957)。(2)粤语喜剧:南北差异喜剧:王天林《南北和》朴实青春喜剧:秦剑《难兄难弟》70年代,重要转型(1)粤语市民喜剧的抬头1973年,楚原影片《七十二家房客》(2)功夫喜剧片1978年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影片《醉拳》(3)市民喜剧片代表人物:许冠文、许冠杰兄弟。重要作品:1974《鬼马双星》,1975《天才与白痴》,1976《半斤八两》、1978《卖身契》等80年代:多元化喜剧创作(1)都市动作喜剧片重要作品:新艺城公司,1982年后推出《最佳拍档》系列电影(2)温情生活喜剧重要作品:1983年张坚庭《表错七日情》;1984年石天《全家福》、1987年高志森《富贵逼人》系列(3)鬼怪喜剧重要作品:1980年洪金宝《鬼打鬼》,1982午马《人吓人》、1984高志森《开心鬼》、1985刘观伟《僵尸先生》90年代以后:“无厘头喜剧”当道1、周星驰无厘头喜剧重要作品:1990《赌神》、1991《逃学威龙》、1992《审死官》、1993《唐伯虎点秋香》、1995《大话西游》、1999《喜剧之王》、2001《少林足球》、2004《功夫》2、刘镇伟无厘头喜剧重要作品:1987《猛鬼差馆》、1990《赌圣》、1991《赌霸》、1992《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1993《东成西就》、1995《大话西游》《回魂夜》、1997《黑玫瑰义结金兰》、2005《情癫大圣》武侠功夫片概念字面意义,“武”指武术动作和功夫招式,“侠”基本包含中国独有的侠客义士和侠义精神两个方面;“武侠片”即“有武有侠的电影”,是以中国武术功夫及打斗形式、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作为情节类型构成基础的电影。武侠片类型要素

(1)侠义故事。(2)武打动作。(3)影像风格。(4)侠士形象。第一节内地部分武侠文学与武侠电影20年代以后,王度庐、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还珠搂主等人创作武侠小说,出现了《江湖奇侠传》、《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作品。50年代末至60年代,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创作武侠小说,出现了《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流星·蝴蝶·剑》等作品20世纪20年代:草创·成型最早的武侠片,有《女侠李飞飞》(1925)、《儿女英雄》(1927)等30多部,但还不完善。中国形态成熟的武侠片,1928年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明星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改编自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80年代:复兴1980年以《神秘的大佛》为先声,掀起第二次武侠电影热潮。。1982年《少林寺》、1983年《少林寺弟子》《武当》和《武林志》为代表性作品。张鑫炎《少林寺》1982年,与大陆首先合拍武侠功夫片《少林寺》。与大陆合拍《黄河大侠》(1987)、《少林豪侠传》(1993)等。张华勋《神秘的大佛》1980年导演《神秘的大佛》。1983年《武林志》轰动一时。其他有影响的导演和作品孙沙导演的《武当》(1983年),开启与少林并列的武当门派。90年代以后:繁荣

典型作品《双旗镇刀客》(1990)、1992年《新龙门客栈》、1993年《武状元苏乞儿》、1994年《新少林五祖》等合拍片。何平《双旗镇刀客》是武侠片、西部片糅合的重要作品。张艺谋《英雄》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武侠电影。第二节香港部分30年代末至40年代香港最早的武侠功夫片,1938年的《方世玉打擂台》和1939年的《大破铜锣阵》。

40年代末至50年代,“黄飞鸿”电影胡鹏:被誉为“黄飞鸿电影之父”。1949年《黄飞鸿之鞭风灭烛》。90年代徐克导演或监制的《王者之风》《西域雄师》等黄飞鸿系列。

60年代,新派武侠电影的产生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和张彻导演同年制作、翌年公映的《独臂刀》和两部武侠电影。标志新派武侠片正式诞生。新派武侠片的特点:#1侠义渐薄,武打渐增,主题转向表现快意恩仇。#2情节设置简洁明了,影像表达注重写意化、浪漫化。#3武打处理,虚实相间。#4场景处理,选择古代背景。新派武侠片历经前新派武侠片和后新派武侠片两个时期。楚原,以导演《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等一系列改编自古龙小说的武侠电影而著称。新派武侠片旗手之一:张彻自觉提出“阳刚”一词,开拓纯阳刚电影路线。1966年由《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获得灵感,创作《独臂刀》。出色作品有:1968年《金燕子》,1969年带动拳脚功夫片风气的《报仇》,1972年开掘上海滩创作类型的《仇连环》和《马永贞》,挖掘少林功夫题材的滥觞之作《方世玉与洪熙官》等。

新派武侠片旗手之一:胡金铨1963年与李翰祥联合执导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65年自导自演处女作战争片《大地儿女》。1966年武侠处女作《大醉侠》。1967年导演经典武侠片《龙门客栈》。1970年推出《迎春阁风波》。1971年完成《侠女》上下集,1975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综合技术成就奖。1975年完成《忠烈图》和《空山灵雨》。70年代上半期,李小龙“真功夫电影”

1971年,应嘉禾公司邀请回港拍摄罗维导演的《唐山大兄》。1972年,演出罗维导演的经典之作《精武门》。1972年,推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猛龙过江》。1973年,主演了由好莱坞与香港合作拍摄的影片《龙争虎斗》,标志香港功夫武侠片正式国际化。同年拍摄《死亡游戏》时,李小龙意外死亡。70年代末,后新派武侠片,功夫喜剧片李小龙死后,动作电影格局:#1以桂治洪《大哥成》为代表的粤语暴力功夫片。

#2以楚原《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为代表的新派古装奇诡武侠片。#3刘家良《陆阿采与黄飞鸿》、《神打》为代表的正统武术情节化的功夫片。后新派武侠片杰出代表:楚原早年以粤语片而闻名。1958年处女作《湖畔草》,60年代《可怜天下父母心》《浪子》等佳作。1972年,拍摄浪漫奇情和诡异武侠的文艺片《爱奴》。1973年拍摄社会写实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1976年,连续拍摄了《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楚留香》系列经典电影,创造出“楚原、古龙、狄龙”票房金三角,带动古龙小说电影改编热潮。

功夫喜剧片:《醉拳》1975年吴思远《生龙活虎小英雄》尝试功夫喜剧化。1978年,袁和平导演《醉拳》,功夫片真正喜剧化。《醉拳》的特点:(1)情节模式,少年黄飞鸿的故事。(2)人物塑造,黄飞鸿变成现代顽皮小子。师徒关系,树立了有叛逆有尊重、是师徒更是朋友的新型关系。反派角色,喜剧味十足。(3)武术动作设计,既一招一式充满武术动作,同时又贯穿杂技噱头般处理。80年代以后,多元化的“武侠电影时代”1982年,中原公司推出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引起全球轰动。之后《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影片,再次带动香港影坛争拍“真功夫片”的潮流。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徐克相继推出《黄飞鸿》《狮王争霸》《王者之风》等黄飞鸿系列电影。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武侠“神话”。(1)徐克科幻特技武侠1979年,徐克执导处女作《蝶变》,开创“未来派武侠片”。1983年,引进好莱坞电脑特技制作《新蜀山剑侠》。90年代制作《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等多部武侠电影。2001年神怪武侠影片《蜀山》,重塑香港电影电脑特效新高度。

(2)许鞍华人文主义、历史文化武侠片

——《书剑恩仇录》#1、忠实于原著精神。#2、写实性的武侠片,武功处理比较真实。#3、演员表演比较正统严肃。#4、结构有些拖沓,剪辑节奏不明确。(3)王家卫另类武侠—《东邪西毒》#1、篡改原著,淡化故事。#2、不重叙事,只重形式探索。#3、电影语言先锋时尚,色彩构图追求极致。#4、明星演绎。(4)刘伟强漫画武侠——《风云雄霸天下》

#1、改自漫画,故事情节的神怪玄妙。

#2、复杂多角的情感关系。

#3、漫画式的人物造型。#4、影像表现,以特技效果为主。(5)周星驰无厘头与特技武侠——《鹿鼎记》《少林足球》#1、无厘头搞笑

#2、夸张的表演#3、自嘲、讽刺的创作理念#4、多种类型元素的混杂第三节台湾部分60、70年代中期:本土摸索张曾泽1969年,代表作《路客与刀客》。郭南宏1966年导演第一部武侠片《一代剑王》。70年代初,拍摄少林题材电影《少林十八铜人巷》和《火烧少林寺》。70年代中期-80年代,文学改编创作古龙1976年开始自任编剧,撰写武侠电影剧本。1980年自组电影公司,监制导演《楚留香传奇》《楚留香与胡铁龙》等。类型元素(1)爱情故事架构:(2)人物设置:(3)影像风格:(4)

典型场景:(5)明星偶像演绎。第一节内地部分20、30年代

中国最早的爱情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海誓》,也是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之一。

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颂扬纯真的爱情,描写男女青年之间的自由恋爱、自由结合,或者由一见钟情到相知相爱的故事。(2)谴责感情不专,对见异思迁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3)抨击社会的罪恶,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展现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封建礼教的扼杀是多少纯洁爱情遭受磨难、酿成悲剧。

1926年,洪深作品《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与黄金》。

1926年《玉洁冰清》,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

袁牧之《马路天使》

影片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赞誉为“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出现,使中国有声电影登上了更高的艺术境界。50年代—1966年十七年间,新中国电影中没有单纯的人的情感、爱情、人性等私人化的东西,这是受政治的限制,但是偶尔也会有零碎的一些人性的挖掘和表现。《柳堡的故事》(1958,石炎、黄宗江编剧,王苹导演,陶玉玲主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苏里导演)《我们夫妇之间》(1952,郑君里)《冰山上的来客》(1963,赵心水)《女篮五号》(谢晋)

《芦笙恋歌》(1957)(少数民族爱情题材)

这类影片的特点有:#1情感表现基本上比较纯洁、含蓄、相当有节制的。#2情感表现都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3感情的评价,以政治尺度为多。#4情感矛盾的解决,都以简单圆满的方式来解决。80年代

黄祖模的《庐山恋》等历史政治爱情片90年代:多元化的爱情片1、都市青春偶像剧爱情片2、调侃喜剧式爱情片3、煽情、悲情式爱情片4、现代叙事方式的时尚爱情片5、怀旧纯情爱情片6、纪实化、生活化爱情片第二节香港部分背景

香港都市化进程商业电影的发展

青春文化的出现创作状况:

重要类型之一生产数量比较多,佳作比较多创作两大走向:

原创编剧文学改编五六十年代邵氏:

《玉女春情》(1958,周诗禄)

《蓝与黑》(1958,陶秦)

《不了情》(1961,陶秦)

《夏日的玫瑰》(1961,罗臻)

《痴情泪》(1965,秦剑)《船》(1967,陶秦)《寒烟翠》(1968,严俊)电懋:

《情场如战场》(1957,岳枫)

《天作之合》(1957,易文)

《四千金》(1957,陶秦)《空中小姐》(1959,易文)

《玉女私情》(1959,唐煌)《好事成双》(1962,易文)光艺:

《五月雨中花》(196哦,秦剑)《紫色风雨夜》(1968,楚原)80年代以后:重要导演及作品

关锦鹏《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艾嘉《最想念的季节》《少女小渔》《心动》

陈可辛《双城故事》《甜蜜蜜》《如果……爱》

许鞍华《倾城之恋》《今夜星光灿烂》《半生缘》罗卓瑶《秋月》《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我爱太空人》

张婉婷《秋天的童话》《八两金》《玻璃之城》

张之亮《自梳》《仙乐飘飘》《慌心假期》严浩《滚滚红尘》尔冬升《新不了情》《忘不了》关锦鹏与《胭脂扣》影片根据香港著名通俗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关锦鹏自己所说“我自己是男性,但同时亦不能否认自己有很多女性的感触,以前电影中的女性感触,不多不少是自己的投射。”影片借重香港流行的鬼片类型,形成独具特色的“复调式”时空结构模式。女性形象描摹,关锦鹏新颖独到地抓住了“心理情感层面”。陈可辛《甜蜜蜜》:

1、漂泊的主题。

2、细腻的叙事。

3、精湛的表演。

4、音乐歌曲的妙用。尔冬升《新不了情》:

1、特定时代的怀旧温情电影。

2、叙事风格、影像风格朴素真切。

3、人物形象设置理想化。王家卫《花样年华》第三节台湾部分60年代

两道突出的电影风景:一是以琼瑶电影为代表的爱情文艺片;二是新派武侠片。

琼瑶电影开始于1965年,当年中影公司、天南公司同时推出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李行影片《婉君表妹》和王引影片《烟雨蒙蒙》。

60年代后半期台湾电影涌现出《哑女情深》《紫贝壳》等近20部琼瑶影片。琼瑶电影特点:1、角色设置男女主人公贫富\地位悬殊正常人与残疾人2、情节设计多角关系一见钟情,经历磨难3、演员组合金童玉女型:二林二秦4、整体风格唯美浪漫、脱离生活现实70年代李

1973年之后,不仅著名导演李行又回到琼瑶电影的轨道上来,拍摄了《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等影片。陈耀圻

1976年,根据华严原著,改编电影《蒂蒂日记》陈鸿烈《我是一片云》,琼瑶第一次身兼四职刘立立

《梦的衣裳》等白景瑞

整个七十年代,白景瑞共拍摄了《再见阿郎》《一帘幽梦》等21部影片。创作的题材样式非常丰富,但最突出、最多的还是执导根据琼瑶、玄小佛小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文艺片。内地缺乏枪战动作片。台湾地区有少量枪战片。我们主要介绍香港的枪战动作片。第一节枪战动作片重要导演及代表作品吴宇森:《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喋血街头》徐克:《英雄本色3》《黑侠2》林岭东:《高度戒备》杜琪峰:《东方三侠》《枪火》《PTU》李仁港:《黑侠》1、吴宇森

1986年《英雄本色》的横空出世,推动了香港电影纯“男性英雄片”的创作热潮。

之后在《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等系列港片中,鲜明坚持着独特的暴力美学,引领香港动作电影潮流。吴宇森电影风格阳刚英雄:铁汉柔情暴力动感:枪之旋律宗教情结:教堂决战

2、杜琪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杜琪峰几乎拍遍了香港所有的类型电影。1997年银河映像公司成立之后,杜琪峰以另类独特的黑帮片在香港影坛异军突起。

杜琪峰电影风格电影主题,生命无着、命运无常的悲观宿命

人物塑造,更多强调内心的细腻描摹动作设计,以静制动的舞台化静态表达发展轨迹:

1、灰色警匪片:70年代末新浪潮初期

章国明《边缘人》等

2、笑闹警匪片:80年代初

《青春差馆》《阿灿当差》等

3、喜剧警匪动作片:80年代中期

成龙《警察故事》《A计划》等第二节

警匪动作片

4、卧底警匪片/另类成长警匪片:80年代中期以后

林岭东《龙虎风云》

还有《五亿探长雷洛传》系列电影

5、平民警匪片/主流警匪片:90年代中期回归前后

《野兽刑警》《爆裂刑警》等《飞虎雄心》《冲锋队怒火街头》《飞虎》等

6、多元化警匪片:90年代后期

《无间道》/《PTU》/《新警察故事》等警匪动作片典型代表成龙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警察时代。

成龙连续自编自导自演了《龙少爷》、《警察故事》系列、《A计划》、《重案组》系列等影片。

90年代中期之后,国际平民和警察时代。

成龙以《红番区》《义胆厨星》《霹雳火》等贺岁影片以及《简单任务》《我是谁》等大制作影片,将成龙品牌推向好莱坞。2000年后,真实人性化的平民时代。作品有《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等。第一节

内地电影史概述

主要经历10个发展和演变阶段:

初创期——萌芽和初创阶段(1896—1921)

发展期——20年代,探索阶段(1922—1930)

高潮期——默片成熟和有声电影诞生时期(1931—1937)

低潮期——抗战电影阶段(1937—1945)

成熟期——40年代后半期,战后影戏电影的成熟阶段(1945—1949)

繁荣期——建国后“17年电影”的高潮阶段(1949—1966)

荒芜期——文革电影的低落阶段(1966—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文革后创新突破阶段(1976—1989)

新新电影——新生代电影和老电影人新创作(1990-2000)开放整合期——市场的放开,电影产业和创作的发展(2001-至今)(一)初创期和发展期(1896-1930)1、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2、早期电影短片的创作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1913年《难夫难妻》,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同年,黎民伟主演、黎北海导演了根据庄子故事《庄周蝴蝶梦》改编而成的影片《庄子试妻》。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3、长故事片的创作

(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

(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4)《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1923年拍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二)中国电影的高潮期(1930-1937)1、左翼电影的兴起1933年3月,在瞿秋白的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夏衍)、阿英(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在内的五人“党的电影领导小组”。1933年是左翼电影的丰收年,涌现了《春蚕》、《民族生存》等无声影片,还有《姊妹花》、《渔光曲》等探索期的有声电影,被誉为“中国电影年”。2、无声电影的成熟吴永刚和《神女》1934年,被誉为1934年中国电影界的最大收获,也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的艺术成就走向了成熟的最高点。蔡楚生和《渔光曲》1934年,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赢得国际奖项的故事片。3、有声电影的诞生和探索1927年,美国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这是第一部有少量歌曲和人物对话、蜡盘发声的电影。明星公司在1930年6月开始拍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郑正秋的《姊妹花》1933声音探索上,台词的运用已经比较成功,而且在语腔语调上有了比较独特的节奏感。缺点在于,台词过于集中和戏剧化,并且整部影片没有音乐和音响。2)袁牧之和《桃李劫》1934遵循了有声电影的创作观念,将声音第一次作为有机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构思,被赞誉为“中国有声电影划时代的作品”。(三)中国电影低潮期(1937—1945)国统区电影

上海“孤岛”

沦陷区

(四)中国电影成熟期(1945—1949)

1、战后电影的成熟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三(《三毛流浪记》)五(《乌鸦与麻雀》)八(《八千里路云和月》)万(《万家灯火》)重点影片(1)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蔡楚生、郑君里合导,陶金、白杨主演。以情节剧的结构模式为影片的主要叙事架构。剧性冲突的多层次设置,反差性高潮段落的合理安排

(2)散文风格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

1948年,导演费穆,文华公司出品。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注重散文诗般的抒情文化传统,注重人生哲理的意义。(五)中国电影繁荣期(1949-1966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拍摄,这样就标志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1)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1952,成荫、汤晓丹导演;沈西蒙等编剧;陈戈、张瑞芳等主演)《董存瑞》(1955,丁洪等编剧,郭维导演,包杰摄影,张良主演)《青春之歌》(1959,改编杨沫,崔嵬、陈怀恺导,谢芳、秦怡、于是之主演)《红色娘子军》(1960,梁信编,谢晋导,沈西林摄,祝希娟、王心刚、陈强演)《小兵张嘎》(1963,徐光耀编,崔嵬、欧阳红樱导演,聂晶摄,安吉斯主演)(2)喜剧电影

A、讽刺喜剧B、歌颂喜剧C、轻喜剧《李双双》(1962,鲁韧导演,张瑞芳、仲星火主演)《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不拘小节的人》(1956)《五朵金花》(1959,王家乙导演,杨丽坤主演)《今天我休息》(1959,鲁韧导演)《锦上添花》(1962,谢添、陈方千导演,韩非、赵子岳、凌元等主演)《女理发师》(1962,丁然导演,王丹凤、韩非等主演)(3)历史题材电影《林则徐》(1959,郑君里、岑范导演)《红旗谱》(1960,梁斌等编剧,凌子风导演,吴印咸摄影,崔嵬、葛存壮主演)《甲午风云》(1962,林农导演,李默然、浦克等主演)(4)音乐故事片 《刘三姐》(1960,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阿诗玛》(1964,葛炎编剧,刘琼导演,杨丽坤、包斯尔、韩非主演)《洪湖赤卫队》(1961,谢添、陈方千、徐枫导演,钱江摄影,王玉珍等主演)(5)人文主义电影

《我这一辈子》(1950,石挥编导演)《林家铺子》(1959,夏衍改编,水华导演,钱江摄影,谢添主演)《早春二月》(1963,谢铁骊编导,李文化摄,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农奴》(1963,黄宗江编,李俊导)《柳堡的故事》(1958,石炎、黄宗江编剧,王苹导演,陶玉玲主演)(六)中国电影荒芜期(1966—1976)样板戏电影保留剧目: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龙江颂》《平原作战》样板戏电影特点:

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或者简化为: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

(七)改革开放新时期(1976-1989)1、电影复苏和艺术探索1979年,中国电影理论界走出关键的步伐,主要产生了著名影评家白景晟的文章《扔掉戏剧的拐杖》、电影评论家钟惦斐提出“电影与戏剧离婚”、著名女导演张暖忻和文化研究者李陀合写的文章《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巴山夜雨》(1980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张瑜、仲星火主演)《天云山传奇》(1980,谢晋导演,王馥荔、仲星火等主演)《邻居》(1981,郑洞天、徐谷明导演,冯汉元等主演)《伤逝》(1981,水华导演,王心刚、黄宗洛主演)《城南旧事》(1982,吴贻弓导演,沈洁、郑振瑶、张丰毅等主演)

2、第五代电影创作《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第五代电影发轫之作)《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陈凯歌导演)《猎场札撒》《盗马贼》(田壮壮导演)《黑炮事件》《轮回》《错位》(黄建新导演)《喋血黑谷》《晚钟》《大磨坊》《阴阳界》(吴子牛导演)重要代表人物

陈凯歌——执著的理想者主要作品:《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2;《风月》1995;《荆轲刺秦王》1998;《温柔地杀死你》(softlykillingyou)2000;《和你在一起》2002;近作《无极》《梅兰芳》张艺谋—最具才华和创新思维的导演导演作品有:《红高粱》(1987)、《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说》(1997)、《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幸福时光》(2000)、《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3)。近作《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摄影名作《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表演名作《老井》、《古今大战秦俑情》。(八)新新电影(1990-2000)一、新生代电影1、主流电影路学长:《长大成人》1993、《非常夏日》1999、《卡拉是条狗》2002、《租期》2005管虎:《头发乱了》1993、《浪漫街头》1996、《西施眼》2002

张扬:《爱情麻辣烫》1997、《洗澡》1999、《昨天》2001、《向日葵》2005、《落叶归根》2006金琛:《网络时代的爱情》1997、《菊花茶》1999、《三重门》2001李欣:《谈情说爱》1995、《我血我情》1997、《花眼》2001、《自娱自乐》施润玖:《美丽新世界》1998、《走到底》2000陆川:《寻枪》2000、《可可西里》2004、俞钟:《我的兄弟姐妹》2000、《我的美丽乡愁》2001、《香巴拉信使》2006张一白:《开往春天的地铁》2001、《好奇害死猫》2005、《夜。上海》2006王全安:《月蚀》1999、《惊蛰》2004、《图雅的婚事》2006万马才旦:《静静的嘛呢石》2004宁浩:《香火》、《疯狂的石头》2006章家瑞:《偌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芳香之旅》2005李虹:《伴你高飞》1996、《黑白》2001、《诅咒》2004小江:《电影往事》2005、《PK。COM。CN》2006马俪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2004徐静蕾:《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梦想照进现实》20062、地下电影系列娄烨:《危情少女》1994、《周末情人》1995、《苏州河》1998、《紫蝴蝶》2003王小帅:《冬春的日子》1993、《极度寒冷》1994、《扁担,姑娘》1996《梦幻田园》1999、《十七岁单车》2000、《青红》2004、胡雪杨:《留守女士》1992、《湮没的青春》1993、《牵牛花》1995何建军:《悬恋》、《邮差》19953、纪实影片、纪录片创作吴文光:《流浪北京》、《我毕业了》张元:《妈妈》1989、《北京杂种》1991、《东宫西宫》1996、《儿子》1996《过年回家》1998、《疯狂英语》1999、《我爱你》2002、《看上去很美》2005贾樟柯:《小山回家》1996短片、《小武》1997、《站台》2000、《世界》2005《三峡好人》2006章明:《巫山云雨》1995、《秘语十七小时》2001

李杨:《盲井》、《盲山》(2005)二、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新创作谢飞——儒者的电影《湘女萧萧》1986、《本命年》1989、《香魂女》1992(柏林金熊奖)、《黑骏马》1995、《益西卓玛》2000塞夫、麦丽丝——马上动作片《骑士风云》1990、《东归英雄传》1993、《悲情布鲁克》1996、《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8杨亚洲——平民导演《站直了,别趴下》1992、《背靠背,脸对脸》1994、《埋伏》1996(以上与黄建新联合导演)

《没事偷着乐》1998、《美丽的大脚》2001(电视剧《空镜子》)(九)开放整合新时期(2001-至今)

一、背景——三地电影各有危机二、产业表现

1.电影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结构

2.电影收益持续增长,国际影响力相对提升3.院线和影院建设稳步发展,观众人数有所增加基本概念伦理片,一般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间人物关系为中心,设置家庭遭遇、婚姻纠葛、亲情矛盾、友谊情感等戏剧冲突,以此展开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积淀。叙事模式1、亲子模式(1)父子/女模式(2)母子/女模式(3)祖孙等替代性亲子模式(4)政治伦理片模式2、夫妻模式

3、手足模式类型要素:1、故事情节2、人物关系3、典型场景20世纪20年代以前:伦理片探索的开始1、《难夫难妻》1913又名《洞房花烛》,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2、《庄子试妻》1913黎民伟编剧,黎北海导演。

第一节内地部分《庄子试妻》剧照《难夫难妻》剧照1、重要代表:郑正秋

(1)创作生平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家庭伦理片的开拓者和创始人。(2)电影理念重视社会改造和教化功能电影要迎合观众的需求(3)重要作品《孤儿救祖记》1923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王汉伦、郑小秋主演。《姊妹花》1933

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20年代至30年代初:基本奠定中国早期伦理片模式,传统悲情演绎,社会道德教化主题《孤儿救祖记》剧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社会伦理片的探索发展

1、重要代表:蔡楚生(1)创作生平

早期中国政治/社会伦理片的典型代表。(2)电影理念A、受郑正秋电影教化观念影响,重视电影的社会功能。B、接受左翼电影进步主张,公开提出“电影作为时代的武器”的口号。(3)重要作品《渔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一江春水向东流》海报观众最多的中国早期影片

孤儿救祖记1923

姊妹花1933

渔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比较专题《一江春水向东流》《偷自行车的人》两部影片比较研究目的相同性

1、时代背景

2、基本主题

3、人物形象相异性

1、叙事风格

2、电影观念

3、美学原则

4、印证中国伦理叙事传统伦理叙事的电影史意义伦理化主题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伦理化影片创作,在中国电影史上标志着一种基本模式的形成和一个电影创作方向的开始,深刻影响着迄今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出发,找到的一种既能深入到民族生活和情感内里,又能因而获得商业号召力的艺术模式。

文化亲和力+票房号召力人物设置:一江春水向东流从家庭伦理的角度,以最贴近中国人文化认知的方式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最广泛意义的反响。因为这既是最低、最通俗的价值标准,又是最高的、甚至带有终极文化意义的判断。人物设置:偷自行车的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按照日常生活形态设置了人物,该片采用非职业演员。即使偷自行车的贼,也在叙事中没有形成截然的道德评价叙事结构《一江春水向东流》

带有鲜明道德判断的结构层面1、同一时空中不同的生活形态2、不同时空的对比《偷自行车的人》

1、叙事事件的自然形态2、展示生活的自然流程3、意义隐藏在叙事之间叙事结构:一江春水向东流叙事风格《一江春水向东流》

鲜明直接的道德判断,电影语言体现着明显的倾向性编导参与叙事过程,强化和渲染情感效果

《偷自行车的人》

展示事物的状态,意义层面留待观众自己发现

编导避免介入叙事过程,避免戏剧化煽情。

叙事风格:偷自行车的人《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中国叙事美学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美学的特点观念的复合体:

1、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艺术观2、美国叙事的连续性3、苏联的对立冲突原则4、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意

《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传统伦理叙事的超越与《孤儿救祖记》《姊妹花》《渔光曲》构成递进系列

《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民族伦理情感与时代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完全超越了郑正秋狭小的家庭背景,而将其放大到“国”的范围。巨大的时空背景,成为考验人性及其道德操守的试验场。影片也超越了郑正秋式的简单伦理判断,而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关注时代大潮中失落错乱的个体生命,将主人公张忠良的苦闷、挫折、矛盾、困惑的心理揭示出来,既批判其道德堕落,又惋惜一个美好生命和灵魂的迷失。《一江春水向东流》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发展的,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对象。关于伦理叙事的进一步思考:伦理叙事传统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命运?谢晋模式与伦理叙事的关系?怎样看待电影史上对谢晋叙事模式的批评?当代电影叙事中,伦理叙事是否还有价值?2、其他重要作品吴永刚《神女》1934袁牧之《桃李劫》1934《神女》剧照《桃李劫》海报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讲述家庭悲欢离合,特别是手足/朋友的情感遭遇。成功挖掘声画关系和表现力,歌曲运用独特。

费穆《小城之春》1948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电影。淡化情节和戏剧冲突,巧妙构筑以心理剖析、情感纠葛为中心的叙事框架。但发乎情,止乎礼义。《马路天使》剧照《小城之春》海报、剧照50/60年代:新时代的社会伦理片《李双双》(1962)鲁韧导演,张瑞芳、仲星火主演。以家庭矛盾为主要线索来结构故事,但家庭矛盾的核心是公社集体与个体小我的矛盾关系。

《李双双》海报80年代:政治伦理片和女性电影一、新时期的政治伦理片1、重要代表:谢晋创作生平:谢晋是当代中国伦理片的典型代表,是新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天云山传奇》1980编剧鲁彦周,改编自同名中篇小说。主要通过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在时代政治中的情感命运,达到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相融合。心理叙事结构形式,三个女人的心理叙述支撑起全片。女性形象的深刻描摹,女性心理情感的细腻刻画。

《天云山传奇》剧照二、女性电影1、传统女性悲剧模式:《乡音》(1983)王一民编剧,胡柄榴导演。

《良家妇女》(1985)李宽定编剧,黄健中导演。《湘女潇潇》(1986)谢飞、乌兰导演。《红高粱》剧照《秋菊打官司》海报2、现代意识女性模式《红高粱》3、另类婚姻情感模式《野山》(1985)颜学恕导演。《春桃》(1988)凌子风导演。

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元化的伦理创作1、多元化创作《过年》(黄健中,1991);《心香》(孙周,1991);《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1999)《我和爸爸》(徐静蕾,2003);《暖春》(乌兰塔娜,2003);《向日葵》(张杨,2005)《香魂女》(谢飞,1992);《九香》(孙沙,1994)2、主旋律式社会伦理片《周恩来》(丁荫楠,1991);《焦裕禄》(王冀邢,1990)

《那山那人那狗》剧照《我和爸爸》剧照《九香》剧照50/60年代:伦理片创作黄金时期

1、粤语伦理片:1952吴回《败家仔》;1952陶秦《儿女经》;1953李铁《危楼春晓》;1953李萍倩《寸草心》;秦剑1953年《慈母泪》、《苦海明灯》和1955年《父母心》;1960李晨风《人海孤鸿》;2、国语伦理片:1960唐煌《母与女》;1959易文《香车美人》;1957易文《曼波女郎》等。30/40年代:由娱乐创作转向现实创作

香港第一部伦理默片是1934年的《难兄》。40年代后半期,粤语伦理片以现实主义观念创作。

第二节香港部分《慈母泪》剧照3、重要导演1、朱石麟

重要作品:《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乔迁之喜》1954、《一年之计》1955、《夫妻经》1958、《新寡》1959、《同名鸳鸯》1960等优秀影片。2、秦剑

重要作品:1952年《人之初》,1953年《苦海明灯》,1954年《家家户户》,1955年《儿女债》,1955年《父母心》。3、楚原

重要作品:1959年《湖畔草》,1960年与父亲合作《可怜天下父母心》。4、易文

重要作品:1957年《曼波女郎》,1959年《香车美人》《空中小姐》和《青春儿女》,1960《温柔乡》,1961年《星星·太阳·月亮》。《一板之隔》剧照《曼波女郎》剧照70年代:青春时尚、国际视野的伦理创作《娃娃夫人》(1971)

导演:金洙容(韩国)80年代:新浪潮兴起后的伦理创作重要作品:《父子情》1981导演:方育平《全家福》1984导演:石天《飞越黄昏》1989、《抢钱夫妻》1994导演:张之亮

90年代:商业娱乐前提下人文关注的伦理创作1、严浩《天国逆子》19942、许鞍华《客途秋恨》1990、《上海假期》1991《女人,四十。》1994、《男人四十》19993、杜国威《地久天长》2000《女人,四十。》剧照50、60年代:反共主流下的伦理策略《归来》(1958)——宗由70年代:乡土创作的伦理片李行——《秋决》(1971)、《母与女》等宋存寿——《母亲三十岁》(1973)

第三节台湾部分1、两大主题:A、围绕父子关系展开——成长主题B、围绕女性展开——女性主题2、重要作品《小毕的故事》1982——陈坤厚《搭错车》1982——虞勘平《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张毅《妈妈再爱我一次》1982——陈朱煌80年代:新电影写实表达为主的伦理创作农村类型,是相对于都市类型而言的比较宽泛的范畴.

从概念上来讲,主要是以农村为主要核心意象或主要场域而创作的影片。即以现代农村为叙事背景、以农村民众为主体、反映农村生存状态、表现农村风土人情、呈现乡土文化和经验意识的一类影片。第一节内地部分30年代1933年是左翼电影的丰收年,被誉为“中国电影年”。开山之作——《狂流》

1932年,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影片充分利用实景拍摄,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以及农村贫富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电影。

片名正好暗示了劳苦大众的反抗压迫、反抗封建势力的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春蚕》(1933,程步高)(夏衍剧作)

《春蚕》改编自茅盾的同名小说。影片追求非戏剧化的“纪录电影”的风格。

《春蚕》是左翼电影创作进入较为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2、明星公司的“生产影片”

1933年徐欣夫导演《盐潮》和李萍倩导演《黄金谷》(又叫《丰年》);1934年程步高导演《到西北去》和徐欣夫导演的《路柳墙花》。

3、《小玩意》(1933,孙瑜)影片选取手工玩具作为表现对象、来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民族矛盾,主题现实沉重,又非常巧妙。“小玩意”有深刻的隐喻作用。影片非常注意电影化的语言。影片注重细节的描写。

50/60年代:新中国电影中的农村题材类型创作上一节概述:在建国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农村题材自有自身的特点----破败景观、忧愁心绪、悲戚命运《春蚕》极为典型一般而论,在中国,研究探讨问题忽略了农村就难以说清事情的全面性;而在中国电影中,漠视了农村电影的生存发展也不能估量准电影全面发展的状况。我们有时已经减弱了对于上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呈现更多在都市文化的层面被关注,而农村被聚光灯外的暗影笼罩显得微不足道,农村电影也由此有些寂寞冷清。这显然和文学的固守乡村文化构成差别也多少影响了它的社会人心影响力。

新中国农村电影类型的概括分析60年新中国电影在农村题材表现上形成自身的类型特色而前十七年、文革时期、改革开放30年显然各自有差异性我们概要分析头尾两个重要阶段的类型特色

题材类型的判断要素新中国电影自有特色,在农村题材表现上,形成可以透视的角度,包括——道德判断、人伦关系、情感表现道德判断—是不由自主的价值衡量标准人伦关系---是对于以家庭为纽带的传统关系的坚守情感表现---是农村电影得失的核心所在

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类型50年代《我们村里的年轻人》60年代的《李双双》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艺术成就主要在于较好体现了蓬勃向上的农村生活面貌,透着一股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不由你不被那样一个时代人们的质朴与真诚的精神与生活情趣所打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塑造了几个成功的农村青年典型,情态各异而具有光彩:--复员军人高占武,--回乡女青年孔淑贞,--在乡青年农民曹茂林,--私心欲望重的克明

情感表现使该片成为这一时期农村题材最为突出与重要的优秀影片。直率而真实地表现政治热情很高时代的青年对爱情的渴望,超越了时期。艺术表现上不惜余力渲染表现情感的分量----影片开始,众男性正在嬉闹,金迪饰演的孔淑贞唱着“樱桃好吃树难栽”愉快而来,顿然引起众男性注目,仿佛时光停滞,以画面表现的生活中的某种心理真实现象。在艺术上先声夺人,中国式的音乐衬托,古诗中的侧写手法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很出色,一开始就使全片充溢着青春热烈气息。----成立突击队报名时遇到冷场的尴尬,孔淑贞带头打破冷场,招引着众人争先恐后报名,把编导对异性情感的重要催发作用用形象表现出来,真实中透着编导们对生活的认可。几组关系决定了情感的评价:----高占武对孔淑贞是正统的道德爱情,两情相悦,可终成眷属。----茂林对孔淑贞是传统仪式爱情,一厢情愿,单相思,农民式的憨厚和退却,不可能成功。----克明对孔淑贞是偏邪的浪漫爱情,心术不正,小资式的多变,因而必然花花肠子难得欢心。一个女性置于中心位置,以她为中心评价几人的感情,可谓现代式的。这种模式对电影来说是巧妙的,围绕于她,三个男人在既同样工作中又不同的情感表现中,展示着青年人的多样生活状态,细节生动,矛盾的纠葛都生趣盎然。更是让淑贞来确定先择对象──其实这是作者解决矛盾,评价情感的体现。高占武人品好,思想高,自然赢得芳心;茂林心地好,却性格弱,自然要退出角逐;克明的妒、小心眼,另有用心,已注定他在思想上品行上与性格上都处在下风,出局在所难免。在结局中,真诚的爱情得以实现,茂林自得其所,为人牺牲的占武既实现了道德的完整,又释放了精神负担也功德圆满,而克明理当受到鸡飞蛋打的惩罚,完成了一个当时年代完整的爱情故事。让淑贞来确定先择对象──其实这是作者解决矛盾,评价情感的体现。高占武人品好,思想高,自然赢得芳心;茂林心地好,却性格弱,自然要退出角逐;克明的妒、小心眼,另有用心,已注定他在思想上品行上与性格上都处在下风,出局在所难免。----结局:真诚的爱情得以实现----茂林自得其所,为人牺牲的占武既实现了道德的完整,又释放了精神负担也功德圆满,而克明理当受到鸡飞蛋打的惩罚,完成了一个当时年代完整的爱情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代表却还超越了农村题材类型创作以情感为中心的抉择极为少见道德评价蕴含其中

《李双双》60年代农村家庭喜剧式表现的杰作将夫妻人伦关系置身于喜剧冲突中,造就效果在于妻子双双与丈夫喜旺之间的“善良的误会冲突”。性格差异的喜剧效果和行为两极的喜剧冲撞。夫妻性格性格成为折射个体行为方式和社会道德判断结合的切口一个直爽开朗,一个收敛好面子,这是性格喜剧碰撞的基础;一个大公无私,一个私念重重,这是道德判断冲突的内容;一个主外好事,张罗大事不怕得罪人,一个主内怕事,遇事退避惟恐得罪他人,这是性格焕发光彩的地方。

作为农村题材出色创作,正是在他们性格冲突的情节性表现和生活情趣化方面作了不少巧妙文章,而农村生活和乡野情趣也才能产生。影片一开始喜旺收工招呼洗衣的李双双的细节确定了这对夫妻的喜剧性格关系。在李双双当街谴责贪求公家小利的妇女时,劝阻不成反被抢白的喜旺,内心虚却强装管束的大老爷气派,喜剧效果油然呢而生。最为人称道的是喜旺自鸣得意的下面条气李双双,吵闹中自己摔倒在地,李双双破涕为笑的生活细节处理。

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题材创作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给予农村生产体制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也是深刻的。农村稳定对于当今的中国意义十分明显,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改革深入具有深刻影响价值,而农村文化发展对于建设新农村更不言而喻。30年来,农村电影曾伴随着改革开放创造出出色的佳作,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改革开放深入的今天,有时已经减弱了对于农村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前述:市场经济的呈现更多在都市文化的层面被关注,而农村被聚光灯外的暗影笼罩显得微不足道,农村电影也由此有些寂寞冷清。这显然和文学的固守乡村文化构成差别,也多少影响了它的社会人心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同向的价值:在社会层面上,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而在文化层面上,也与中国农村电影带来的深刻性表现成果同步,这显示了改革的积极意义。----但也有更为复杂的走向:随着后续的农村改革开放深入的正向深入,带来了农村电影遭遇一时难以适应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二者反向性被突出,双方形成反差的现象,为寻找新的改革之路提出了研究的迫切命题。农村电影在多个层面都具有认识和探究价值:第一,具备佐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性价值评价的意义,和探究如何进一步协调变革带来的复杂性,农村电影成为交缠社会评价的典型的艺术对象。第二,同时,农村电影如此紧密的切近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文化需要应对得失的阵痛,农村电影现状问题和发展协调前景所牵连的要素,可以作为文化到底需要什么来推动的案例。显然,对待农村电影正如对于艺术电影一样,不能简单依循市场原则而缺乏政府必要的非市场调控,如何处理改革大势而具有长远眼光,是切近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农村电影的深入可能和对于现存问题的破解,也还是新经济背景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