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雏形一、地理环境黑格尔: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

——《历史哲学》中国地理的两个特点:一、独立性二、多元性汭(rui):黄河支流流入黄河时形成的三角地带,如“渭汭”、“泾汭”、“洛汭”等。二、文化基础龙山时代: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中晚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左右齐家龙山中原龙山良渚石家河龙山时代、传说时代龙山文化是一个大的人们共同体的遗存,其中又包含若干较小的人们共同体。太昊、少昊:两昊集团。少昊:分布在今山东省各地,包含许多氏族或胞族,各以一种鸟为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氏鸟名官,……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太昊: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两昊发展为“东夷”,也称“九夷”。中原龙山文化:分布在广义的中原地区,其中包括许多文化类型,如后岗二期、王湾三期等。中原龙山文化发展为炎黄集团的文化。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渭水有两条支流:姬水、姜水。又有两个互相通婚的部落:少典氏、有蛟氏。黄帝族和炎帝族是其后代。炎帝族: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黄帝族:今北京一带。炎黄集团东迁后,中原地区出现了几种新文化:1、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二里头文化,其中包括夏文化。2、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的先商文化。3、陕西关中地区的先周文化。华夏、诸夏良渚文化:在今苏南和浙北,是古代越人的活动区域。石家河文化:分布在今湖北,包括二十多个遗址群,可分为若干文化类型。该地区大体相当于传说时代三苗集团的活动区域,可能是苗蛮族系的文化。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炎黄、两昊、越、三苗集团——华夏、东夷、百越、苗蛮四大族系三、部落与部落联盟华夏集团的两个亚集团:1、混合华夏、东夷文化的亚集团:包括靠近东方的高阳氏(帝颛顼)、有虞氏(帝舜)和商人。2、一部分华夏深入南方,和苗蛮集团接触后形成的亚集团:包括靠近南方的祝融等部族。尧舜时代形成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由许多部落组成的政治军事联合体。《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合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部落联盟内部实行军事民主制酋长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由酋长议事会选举产生军事首长通常是“两头”制,一正一副。尧、舜、禹是部落联盟内不同部落的首领,经过酋长议事会推举,先后当上了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部落和部落联盟是两种不同的组织,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也是两种不同的角色。部落是血缘组织,首领就是族长,他对部落成员的权力是家长式的,带有专制色彩,其地位和权力通常是世袭的,权力的依据是血统。部落联盟带有较多的地缘色彩,其中的部落可能是近亲,可能是姻亲,也可能是完全没有血亲关系的异姓部落,其军事首长不是世袭的,而是酋长们推选的。孔子:“唐虞禅,夏后殷周继”。

——《孟子·万章》商朝的政治结构:殷人世袭王位,商部落是统治集团的中坚,其他大部落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其他小部落是王朝的成员。商人将直接领地内的部分土地封赐给功臣和贵族,“封建”制或“分封”制由此萌芽。(参阅孙淼《夏商史稿》)四、封建制和宗法制

邶,武庚、霍叔三监:卫,管叔统治商“余民”鄘,蔡叔周公东征后,封商贵族微子启于宋,统治一部分商人。其他商人被迁到今洛阳一带,建“成周”城。《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西周地图卫鲁齐宋晋燕楚吴越商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兄终弟及、兄弟同礼周公建立“立子立嫡”之制天子天子(嫡)诸侯(庶)诸侯(嫡)大夫(庶)大夫(嫡)士(庶)士(嫡)庶人(庶)

五、礼与德礼、禮、豐、豊王国维:“奉神人之器”,引申为“奉神人之事”,故礼来源于祭祀。或曰:“豐”字从“珏”,从“鼓”,因为古代行礼常用玉帛和钟鼓。吉礼十二种凶礼五种五礼:宾礼八种共三十六种军礼五种嘉礼六种礼俗:世世代代逐渐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势恩格斯:“在大多数情况下,习俗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德:指部族的特性,来自图腾或祖先,主要体现在礼俗中。《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姓”、“性”二字都来自“生”《后汉书·朱穆传》:“得其天性谓之德”。《国语·晋语》:“异姓则异德,同姓则同德”。部落联盟所遵循的共同准则,不能是其中任何一个部落的“礼俗”,而只能是比较抽象的“德”。部落成员的行为:礼、非礼部落的礼俗和部落首领的行为:德、不德后世“德”的概念是在不同礼俗的碰撞和对比中产生的侯外庐:中国文明是“早熟的”文明。六、后与王王国维:“后”即“毓”,“毓”就是“育”之或体,像女人产子。郭沫若:“后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转入父权社会后,男性首领仍称“后”,如“后羿”、“后稷”、“多后”。《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商代君主称“王”,氏族部落首领也称“王”,故有“多王”概念。西周天子称“王”,其他人一般不称“王”。部落首领须按部落“礼俗”行事,部落联盟军事首长须按“德”的原则行事。尧有“德”,用“俊德”之士“平章百姓”、“协合万邦”。舜、禹、商汤、周文皆同。尧欲传位四岳,四岳自认为“否德”,故推荐舜。太康“以逸豫灭厥德”,后羿代之,“太康失国”。少康“布德于民”,恢复“夏政”。夏桀、商纣失国皆因“失德”。七、祖先神与自然神部落长老用“祖先神”约束部落首领。部落联盟酋长议事会用“自然神”约束军事首长。“非其族也,不在祀典”天:自然神、至上神、上帝。董仲舒:天是“人之曾祖父”。《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王”是天的儿子,死后升天为“帝”。祖先一元神。“天”是商人的“初祖”。姜原踩“巨人迹”而生周始祖弃。《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君无德为“尸位”,天命转移。《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一、从“封建”到“专制”:政治结构的变迁天子: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崩乐坏西周灭亡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原因:周人内部血缘纽带的瓦解。周初1800国,大国百里,次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閒(间、闲)田:国与国之间未封受的土地。附庸:閒田上的小部落,附属邻近的诸侯国。春秋140余国,其中大国有:齐、晋、楚、秦、鲁、郑、卫、宋、陈、蔡、吴、越等。《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春秋公羊传》:《春秋》大一统。《孟子》: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墨子》:一同天下。《韩非子》:有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王天下,一匡天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鲁国“兼有九国之地”齐国“兼并十国之地”大国兼并小国:晋国“所灭十八国”宋国“兼有六国之地”楚国“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秦、晋之间十八次晋、楚之间三次大国间的战争:吴、楚之间二十三次吴、越之间八次齐、鲁之间三十四次宋、郑之间三十九次霸主政治的特点:一、霸主必须“尊周”,如齐桓公伐楚,晋文公保护周襄王。二、霸主是各国推选的,不能世袭。三、霸主须履行天子的职责,制约大国,保护小国,如齐桓公打败狄人,“救邢存卫”。

新的发展趋势:一、实力原则越来越重要。二、专制政体逐渐形成。

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与春秋争霸不同:一、大国不再“尊周”,诸侯纷纷称“王”,秦、齐互相称“帝”。二、大国不再保护小国,部落联盟制的外壳被彻底抛弃。二、文化整合与诸子百家春秋时代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夷夏之间。“夷狄”和“华夏”,“四夷”和“中国”,主要是文化概念。春秋以前,华夏文明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国”中,“野”则遍布夷狄,黄河流域以外都是夷狄,包括楚、吴、越、巴、蜀,秦人也被“夷狄视之”。春秋时期,夷狄势力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南方的楚人和北方的狄人。《春秋公羊传》:“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李学勤:春秋战国时代的七个文化圈一、中原文化圈,以周为中心,包括三晋、郑、卫。二、北方文化圈,包括燕、中山、赵的北部。三、齐鲁文化圈,包括齐、鲁及其周围小国。四、楚文化圈,以楚为中心,包括楚国之北的一些周朝封国、楚国之南的许多方国部族。五、吴越文化圈,除了吴和越,还包括淮水流域的长江下游许多小国,以及东南地区的方国部族。六、巴蜀滇文化区,包括巴、蜀、滇以及西南地区其他部族。七、秦文化圈,指秦国所控制的广大西北地区。春秋战国时代的七个文化圈《说文》:“道,所行道也。”董仲舒:“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人性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道的四个层次:治国方略——道的核心历史观——对治国方略的史学论证宇宙观——对治国方略的哲学论证先秦人性论的四种主要思路:一、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无善无恶论。二、强调人的动物属性,性恶论。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性善论。四、认为人既有动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有善有恶论。由此形成的治国方略:自然无为,法治主义,仁政,礼治等。历史观:法先王,法后王等。三、儒家的政治学说1、“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的政治主张《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充《论衡·本性篇》:“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善,不善,性也。”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与语上也。”性三品:上、中、下。董仲舒:“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人之性。”王符:“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范变化,惟治所为。”以“有善有恶论”为基础,孔子的政治学说便有了两个并重的核心概念:仁和礼。《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入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张岱年:“己之所欲,亦为人谋之;己之所不欲,亦无加于人。”仁:人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尽心》:“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朱熙《孟子集注》引“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有‘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凡二十字。”朱熙:有此二十字则“理极分明”,但外国本“未详其是否也”。《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讲学图(浮雕)2、“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性善论:《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离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滕文公》:“饱衣暖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仁政:《孟子·告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滕文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梁惠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仁者无敌。”《孟子·离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礼治”

——荀子的政治主张性恶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伪:人为。礼:度量分界。《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荣辱》:“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成相》:“治之经,礼与刑。”《荀子·王制》:“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荀子·性恶》:“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四、道家的政治学说1、“无为而治”

——老子的政治主张道家的人性论:性超善恶论。性命之情。情:真。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道的来源:《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张岱年: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如尔。2、“无是非”和“无己”

——庄子对老子政治学说的发展首先,庄子对“道”的看法和老子有所不同。《庄子·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次,庄子对“德”的认识也和老子不太一样。《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去我顺物。五、法家的政治学说法家的人性论:性好利论。《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法:律令、刑罚。《商君书·去强》:“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王者刑九赏一。……以刑去刑,国治。”《商君书·赏刑》:“刑无等级。”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法家不别亲属,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六、其他各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1、墨家十项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墨子·尚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墨子·兼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兼相爱之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爱人:利人。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墨子·尚同》:“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墨子·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别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共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同:《墨子·尚同》:“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尔)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一同是非,一同言行。名辨。类:名实相符。不类:名实不符。钜子:墨者领袖。“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辨、墨侠2、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宇宙的秩序。五行思想:五行相胜或相生。相生:木火土金水。相胜:水火金木土。政治学说:五德终始说。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土德尚黄,木德尚青,金德尚白,火德尚赤,水德尚黑3、名家主要研究名实关系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惠施:合同异,即归纳法。公孙龙:离坚白,即演绎法。《庄子·天下篇》载名家命题: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碾地、目不见、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等。名、墨争论的焦点:同异问题。名、墨争论的目的:证明善恶有无绝对界限,是非有无绝对标准。墨家:善恶有绝对界限,是非有绝对标准。“同异出是非”。“明是非”必须“别同异”。名家:“正名实而化天下”。合同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根本分歧:最小物质相同还是相异。墨家:“厚,有所大。”惠施:“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后期墨家:提出“端”的概念,以证明小是有限的。公孙龙:“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因而小是无限的。4、纵横家合纵:关东六国的联合。连横:秦与关东国家的联合。代表人物:鬼谷先生、张仪、苏秦。基本思想:功利主义、机会主义,无固定立场,无是非标准。《史记·张仪列传》:“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5、杂家主要著作:《吕氏春秋》特点:兼取各家,“兼儒墨,合名法”。《吕氏春秋》:十二纪、八览、六论。七、诸子的历史观及其区域文化背景儒家的历史观:唐虞:德治。三代:礼治。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法先王”。荀子:批评孟子“舍后王而道上古”,主张“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法后王”,“用周道”。道家的历史观: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的圣人:黄帝。《黄帝四经》,黄老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一、从“封建”到“专制”:政治结构的变迁天子: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崩乐坏西周灭亡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原因:周人内部血缘纽带的瓦解。周初1800国,大国百里,次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閒(间、闲)田:国与国之间未封受的土地。附庸:閒田上的小部落,附属邻近的诸侯国。春秋140余国,其中大国有:齐、晋、楚、秦、鲁、郑、卫、宋、陈、蔡、吴、越等。《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春秋公羊传》:《春秋》大一统。《孟子》: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墨子》:一同天下。《韩非子》:有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王天下,一匡天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鲁国“兼有九国之地”齐国“兼并十国之地”大国兼并小国:晋国“所灭十八国”宋国“兼有六国之地”楚国“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秦、晋之间十八次晋、楚之间三次大国间的战争:吴、楚之间二十三次吴、越之间八次齐、鲁之间三十四次宋、郑之间三十九次霸主政治的特点:一、霸主必须“尊周”,如齐桓公伐楚,晋文公保护周襄王。二、霸主是各国推选的,不能世袭。三、霸主须履行天子的职责,制约大国,保护小国,如齐桓公打败狄人,“救邢存卫”。

新的发展趋势:一、实力原则越来越重要。二、专制政体逐渐形成。

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与春秋争霸不同:一、大国不再“尊周”,诸侯纷纷称“王”,秦、齐互相称“帝”。二、大国不再保护小国,部落联盟制的外壳被彻底抛弃。二、文化整合与诸子百家春秋时代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夷夏之间。“夷狄”和“华夏”,“四夷”和“中国”,主要是文化概念。春秋以前,华夏文明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国”中,“野”则遍布夷狄,黄河流域以外都是夷狄,包括楚、吴、越、巴、蜀,秦人也被“夷狄视之”。春秋时期,夷狄势力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南方的楚人和北方的狄人。《春秋公羊传》:“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李学勤:春秋战国时代的七个文化圈一、中原文化圈,以周为中心,包括三晋、郑、卫。二、北方文化圈,包括燕、中山、赵的北部。三、齐鲁文化圈,包括齐、鲁及其周围小国。四、楚文化圈,以楚为中心,包括楚国之北的一些周朝封国、楚国之南的许多方国部族。五、吴越文化圈,除了吴和越,还包括淮水流域的长江下游许多小国,以及东南地区的方国部族。六、巴蜀滇文化区,包括巴、蜀、滇以及西南地区其他部族。七、秦文化圈,指秦国所控制的广大西北地区。春秋战国时代的七个文化圈《说文》:“道,所行道也。”董仲舒:“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人性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道的四个层次:治国方略——道的核心历史观——对治国方略的史学论证宇宙观——对治国方略的哲学论证先秦人性论的四种主要思路:一、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无善无恶论。二、强调人的动物属性,性恶论。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性善论。四、认为人既有动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有善有恶论。由此形成的治国方略:自然无为,法治主义,仁政,礼治等。历史观:法先王,法后王等。三、儒家的政治学说1、“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的政治主张《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充《论衡·本性篇》:“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善,不善,性也。”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与语上也。”性三品:上、中、下。董仲舒:“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人之性。”王符:“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范变化,惟治所为。”以“有善有恶论”为基础,孔子的政治学说便有了两个并重的核心概念:仁和礼。《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入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张岱年:“己之所欲,亦为人谋之;己之所不欲,亦无加于人。”仁:人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尽心》:“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朱熙《孟子集注》引“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有‘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凡二十字。”朱熙:有此二十字则“理极分明”,但外国本“未详其是否也”。《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讲学图(浮雕)2、“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性善论:《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离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滕文公》:“饱衣暖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仁政:《孟子·告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滕文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梁惠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仁者无敌。”《孟子·离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礼治”

——荀子的政治主张性恶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伪:人为。礼:度量分界。《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荣辱》:“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成相》:“治之经,礼与刑。”《荀子·王制》:“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荀子·性恶》:“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四、道家的政治学说1、“无为而治”

——老子的政治主张道家的人性论:性超善恶论。性命之情。情:真。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道的来源:《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张岱年: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如尔。2、“无是非”和“无己”

——庄子对老子政治学说的发展首先,庄子对“道”的看法和老子有所不同。《庄子·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次,庄子对“德”的认识也和老子不太一样。《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去我顺物。五、法家的政治学说法家的人性论:性好利论。《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法:律令、刑罚。《商君书·去强》:“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王者刑九赏一。……以刑去刑,国治。”《商君书·赏刑》:“刑无等级。”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法家不别亲属,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六、其他各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1、墨家十项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墨子·尚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墨子·兼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兼相爱之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爱人:利人。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墨子·尚同》:“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墨子·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别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共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同:《墨子·尚同》:“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尔)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一同是非,一同言行。名辨。类:名实相符。不类:名实不符。钜子:墨者领袖。“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辨、墨侠2、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宇宙的秩序。五行思想:五行相胜或相生。相生:木火土金水。相胜:水火金木土。政治学说:五德终始说。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土德尚黄,木德尚青,金德尚白,火德尚赤,水德尚黑3、名家主要研究名实关系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惠施:合同异,即归纳法。公孙龙:离坚白,即演绎法。《庄子·天下篇》载名家命题: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碾地、目不见、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等。名、墨争论的焦点:同异问题。名、墨争论的目的:证明善恶有无绝对界限,是非有无绝对标准。墨家:善恶有绝对界限,是非有绝对标准。“同异出是非”。“明是非”必须“别同异”。名家:“正名实而化天下”。合同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根本分歧:最小物质相同还是相异。墨家:“厚,有所大。”惠施:“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后期墨家:提出“端”的概念,以证明小是有限的。公孙龙:“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因而小是无限的。4、纵横家合纵:关东六国的联合。连横:秦与关东国家的联合。代表人物:鬼谷先生、张仪、苏秦。基本思想:功利主义、机会主义,无固定立场,无是非标准。《史记·张仪列传》:“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5、杂家主要著作:《吕氏春秋》特点:兼取各家,“兼儒墨,合名法”。《吕氏春秋》:十二纪、八览、六论。七、诸子的历史观及其区域文化背景儒家的历史观:唐虞:德治。三代:礼治。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法先王”。荀子:批评孟子“舍后王而道上古”,主张“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法后王”,“用周道”。道家的历史观: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的圣人:黄帝。《黄帝四经》,黄老学派。一、“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

——汉儒的两种政治主张孔子:圣人。孟子、荀子:仁人。自从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形式提出一套政治学说之后,汉儒内部两派的斗争就集中表现为《春秋》三传之争,后来又发展为今文古文之争。双方的主要区别在于为汉朝设计了不同的拨乱反正之道。1、荀子后学的“以礼义治之”说

《鲁诗》孔子……荀子《毛诗》《谷梁春秋》《左氏春秋》

李斯吴公荀子张苍贾谊浮丘伯申培贾谊的人性论:上智性善情恶(偏近孟学)性三品:中人下愚性有善有恶(偏近寻学)《新书·连语》:“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新书·大政下》:“夫民者,贤、不肖之材也,贤、不肖皆具焉。”贾谊的治国方略:《治安策》:“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而民和亲,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而民怨背。”“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此业一定,世世长安。”贾谊的王道观:《治安策》:“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史记·梁孝王世家》:“方今汉家法周”。《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以《诗》、《春秋》授。……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胶西内史,夏宽城阳内史,砀鲁赐东海太守,兰陵缪生长沙内史,徐偃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胶东内史,……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汉书·田蚡传》:申公弟子王臧、赵绾“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史记·封禅书》:“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2、董仲舒的“以德善化民”说《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春秋类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董仲舒的人性论:性善情恶论。《天人三策》:“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令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大本举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任德教”、“以德善化民”一、“《春秋》为汉制法”《公羊传》:“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制《春秋》之义,以似后圣。”二、拨乱反正需经历三个阶段三世异辞:“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春秋》记录了鲁国十二公的历史,所谓“十二世”。其中“所见三世,所闻四世,所传闻五世”。简称“所见之世”、“所闻之世”、“传闻之世”。三世中有一些相似的暴政,但孔子在叙述和评论这些暴政的时候,却用了不同的写法。“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传闻之世所闻之世所见之世(大乱)(大治)三世异治:张三世:治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异外内:内京师外诸夏内诸夏外夷狄不外夷狄天下太平,制礼作乐三、仁义法“以德善化民”注重启发道德自觉,方法上强调“先自正而后正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董仲舒:“以仁治人,以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董仲舒:“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董仲舒的王道观:三教说: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汉尚忠……文质说:夏尚文殷尚质周尚文汉尚质……尧舜禹“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故夏道就是尧舜之道。董仲舒的天道观:天不变,道亦不变。针对尧、舜、禹而言。天若变,则道亦变。针对商、周、汉而言。3、两种“德教”以礼义治之:强调制礼作乐后的教化过程德教以德善化民:强调制礼作乐前的教化过程《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问太学博士:“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博士马照对曰:“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三王之世以礼为治也。”三、汉武尊儒1、景武之际的儒道之争《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卫绾、直不疑:守成宰相窦婴:窦太后从兄子,丞相“俱好儒术”田蚡:王皇后同母异父弟,太尉《史记·儒林列传》:“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汉书·武帝纪》:“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汉书·儒林传》:“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2、申公师徒的改制和武帝态度的变化明堂:相传是周公建立的礼制建筑,是周公和以后的周天子朝见诸侯、颁布礼乐制度的场所。《史记·儒林列传》:“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窦太后不好儒术,是嫌其“文多质少”。汉武帝不满申公,是想要更加“多文”、“多言”的儒术。3、汉武帝“尊《公羊》家”(1)董仲舒作《天人三策》(2)公孙弘受到武帝赏识(3)董仲舒与江公辩论《史记·平津侯列传》:“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史记·平津侯列传》:“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上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史记·平准书》:“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盐铁论·刺复》:“公孙丞相以《春秋》说先帝,遽即三公。”《史记·儒林列传》:“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汉书·儒林传》:“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讷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武帝谋士:公孙弘、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终军、主父偃,皆为《公羊》家。三、《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1、“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三世异治:治乱世:内京师外诸夏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太平世:不外夷狄,天下远近小大若一汉初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1)刘邦至吕后:疏山东,孽诸侯,不令似一家。(2)文景时期:除关无用传,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仍实行和亲、羁縻政策。(3)武帝时期:将“治夷狄”视为重要使命,灭后出兵闽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匈奴。2、“《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公羊董仲舒治欲》十六篇,今存辑本九条。《天人三策》: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罪同异论,其本殊也。《盐铁论·刑德》:“《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心定过,赦事诛意。”赦事:许止“名为弑父而实免罪”。诛意:“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天人三策》:“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更定律令:张汤、赵禹主持,董仲舒、公孙弘等《公羊》学家直接参与。《史记·平津侯列传》:“丞相公孙弘者,……少时为薛狱吏,……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所言皆听。”《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王充《论衡·程材》:“董仲舒表《春秋》之义,稽合于律,无乖异者。”《汉书·兒宽传》:“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会廷尉时有疑狱,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奏,即时得可。……汤由是向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史记·酷吏列传》:“是时上方向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律》六十篇:正律九篇,旁章十八篇,张汤、赵禹新增《越宫律》、《朝律》等三十三篇。《令》约三百篇:大部分为武帝时颁布。《史记·酷吏列传》:“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汉武帝用儒家思想改革法律,客观上缩小了承秦而来的“汉法”同关东旧俗的矛盾,使得关中、关东在政治文化上不再泾渭分明,格格不入。在汉法进一步向关东地区推广的过程中,这项改革减弱了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使汉朝能够将关中和关东两大地区真正置于统一法度的管理之下,为庞大的中华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公》《谷》兴替及其意义1、《公羊》家对武帝政策的批评武帝的基本方针:霸王道杂之。违背《公羊》家主张的两个主要方面:(1)日常行政重用文吏甚至酷吏。(2)在经济上任用桑弘羊等“兴利”之臣,推行平准均输、盐铁酒榷等制度。《公羊》家:国家“与民争利”,必然导致百姓“皆趋利而不趋义”。“盐铁之议”:《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眭弘,字孟,董仲舒再传弟子。《汉书·眭弘传》: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鸟数千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2、宣帝对《谷梁》学的扶持《汉书·儒林传》: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时(蔡)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谷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显,《谷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谷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姓、庆皆为博士。3、新的改制方案萧望之、王吉、贡禹等对“《春秋》之道”进行了修改,为解决武帝所创立的“汉家制度”同儒生理想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套折衷方案。(1)转变政策重心。《汉书·萧望之传》:“民函阴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2)否定承秦而来的法治传统。《汉书·王吉传》:“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3)效法成王、周公。他们认为,汉朝至今未太平,是因为武帝虽有“文景之治”的良好基础,却没能完成由“升平”向“太平”的过渡。但还可补救,只要补上成王、周公制礼作乐那一课即可。《汉书·元帝纪》: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五、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1、元帝改制萧望之:前将军周堪:诸吏、光禄大夫“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刘向:散骑、宗正、给事中贡禹提出“矫复古化”的改制建议:减损乘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后宫宫女只留二十人,其余遣散回家;皇宫的马匹大量裁减,只留数十匹;长安附近的苑囿大大缩小,腾出土地分给贫民……宦官弘恭、石显激烈反对贡禹出任御史大夫后,又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宫廷宿卫,“以宽徭役”;

将官奴婢十万余人免为庶人;令近臣之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除赎罪之法;废除盐铁官、常平仓、北假田官。元帝后期,宗庙制度成为改革重点。各郡国有宗庙167所京师有宗庙176所卫士45129人,祝宰乐人12147人历代皇后寝园30所贡禹提出:“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元帝下令废郡国庙和皇后寝园,又令大臣“议宗庙迭毁礼”。最后决定:刘邦为太祖,文帝为太宗,其庙世世不毁,其余宗庙“亲尽而毁”,只保留五庙。2、王莽的崛起王凤(阳平侯、大司马)王曼王莽(新都侯、大司马)王谭(平阿侯)王崇(安成侯)王商(成都侯、大司马)王立(红阳侯)王翁孺王禁(阳平侯)王根(曲阳侯、大司马)王逢时(高平侯)王君侠淳于长(定陵侯)

王政君(元帝皇后)王君力王君弟王弘王音(安阳侯、大司马)王氏五将十侯,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傅氏之父(崇祖侯)傅氏(皇太太后)定陶王哀帝傅子孟傅喜(高武侯、大司马)傅中叔傅晏(孔乡侯、大司马)傅子元傅幼君傅商(汝昌侯)郑翁(傅氏继父)郑恽郑业(阳信侯)郑氏、傅氏侯者凡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丁氏之父丁忠丁满(平周侯)丁宪(太仆)丁明(阳安侯、大司马)丁望(左将军)丁氏(帝太后)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亦十余人。

董贤(高安侯、大司马)董昭仪董氏亲属皆侍中、诸曹、奉朝请,宠在丁、傅之右矣。《汉书·郊祀志》:成帝时,大臣奏:“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应礼,及疑无明文,可奉祠如故。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或复重,请皆罢。”奏可。《汉书·食货志》: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钜万,而贫弱俞困。……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汉书·王莽传》: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根因乞骸骨,荐莽自代,上遂擢为大司马。……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贤良周护、宋崇等对策深颂莽功德。《汉书·王莽传》:群臣奏:“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太后乃下诏曰:“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以莽为太傅,号安汉公。”……莽受太傅、安汉公号,让还益封畴爵邑事,云愿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莽因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民上书者八千余人,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有司请:“采伊尹、周公之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3、古文经学的兴起《汉书·匡衡传》:“时,上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进见,人人自以为得上意,……争言制度不可用也,务变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无所信。”《汉书·韦贤传赞》:班彪曰:“自元、成后学者蕃滋,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后皆数复,故纷纷不定。何者?礼文缺微,古今异制,各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汉书·礼乐志》:刘向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为其俎豆筦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莫甚焉。”刘歆《让太常博士书》:“往者缀学之士……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以《左氏》学为核心的古文经学在复原古代礼制方面的优势:(1)《左传》以“礼”见长。郑玄《六艺论》:“《公羊》长于谶,《谷梁》长于经,《左氏》长于礼。”《汉书·律历志》:刘歆曰:“夫历《春秋》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杜预《春秋左传序》:“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孔子“因鲁史而作《春秋》,是“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左丘明作《左传》又进一步补充了周公遗制的具体内容,“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2)《礼古经》和《周礼》所保存的古代礼制材料比《礼经》和各种《礼记》更丰富。《礼经》即《仪礼》,所载皆“士礼”,只有十七篇。《礼古经》多出三十九篇,且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周礼》直接保存了“周公致太平之迹”。(3)古文经学家兼容并包。石渠阁会议开创了各家学者坐在一起评议分歧的学术仲裁方式。这种方式以这样一种观点为前提:汉儒各家都没能保存孔子的全部思想,而只是或多或少地各自保存了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尽可能“兼而存之”,才能最大限度地复原孔子思想的原貌。《汉书·刘歆传》:“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左传》传授关系:

胡常贾护陈钦王莽贾谊贯公贯长卿张禹尹更始

翟方进

尹咸刘歆班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