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模拟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模拟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模拟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模拟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模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测试【新高考地区](解析版)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山东青岛•高二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商业和城

市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同样是人类历史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早期的城市可能更像是“大农村”,

但作为专门存储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创造的“容器”,它们不断吸收、汇聚、传播早期的农业文明与文化,

有力推动了当时黄河流域内的农村聚落向更高形态演化,将城市的承载和服务功能提升到更高发展水平

上。

黄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城市革命”的摇篮之一。一直以来的主流意见认为,城市起源于五千年前,两

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陆续出现了古代城市。这一派的核心观念即“城市革命”,它

始于澳大利亚历史和考古学家蔡尔德。他把“农业革命''视作"城市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世界最

早的大河文明中,都是先出现了“农业革命”,继而繁育出和养活了更多人口,再构建出较为复杂的分工体

系及社会关系,最终才导致了历史上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诞生。历史上的黄河流域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

源地,也因此而成为地球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在人类“城市革命”的年代,拔地而起的黄河流域古

代城市,实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并非经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自成一体、一■脉相

承的独立系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标识意义大的地区之一。从古代城市数量来看,如果说黄河流域是

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那么黄河流域城市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容器。据傅崇兰先生统计,“上下5000多年,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海和内陆的周边地区产生过国家统一和分裂过程中的60多座重要都城、

几十座重要省城和2000多座县城。’'从古代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

黄河流域一直是都城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领区,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主要和最重大的发明和创

造,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汉唐王朝均建都在黄河流域,不仅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城

市总体格局,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

再说文明标识。黄河流域集中了中华古代文明精髓和中国古代文化精华,是文化元素最齐备、文明标

识意义最重大的区域之一。以著名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为例,其中

记载的重要时刻、重要地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都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它们深刻影响

了中华文明走向和民族精神性格建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河流域古代城市既是黄河精神和文明火种的主要发生地,也是它们得以保存、传承和发扬的坚强堡

垒。深入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的规律和特点,全面阐述其文明价值和文化精神,不仅有助于发现黄河区域文

明演进路径的主干道,也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照。

(摘编自刘士林《黄河流域城市的历史起源与变迁》)

材料二: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黄

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黄河保护法》,是在大力巩

固既有治理和保护成效的同时,于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的大治理、大保护能力。

法律内容覆盖了黄河保护治理中的一系列焦点问题,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法

律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

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法律强调,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配置,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困扰黄河安澜的“痛点”问题,在解决上有了总方针,并实现了有法可依,不仅方向明确,

而且权威性全面升级。

黄河保护和治理中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即是流域内跨行政区域较多,在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前,容易

出现效率低下乃至“各自为政''的倾向。对此,法律明确,国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

调机制,全面指导、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

重大项目等,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众所周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至今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对之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一直是黄河保护治理课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

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千秋大计。出台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将黄河保护和治理纳入法治轨

道,是与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相匹配的标志性举措,也是黄河保护和治理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摘编自《黄河保护法来了,以法治守护母亲河安澜》)

L(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蔡尔德的观点,黄河流域是地球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是因为黄河流域较早地出现了“农

业革命”。

B.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所表现出的自成一体的独立性,实证了黄河流域古代城市是人类历史“城市革命”

的产物。

C.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摇篮,一直是我国都城的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领区,在各方面发

挥着重大作用。

D.国家对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由来已久,《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将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治理方面的凡大

“痛点”问题。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古代城市既是黄河精神和文明火种的主要发生地,也一直是专门存储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创造的“容器”。

B.两则材料分别出现了“摇篮”“母亲河”的表述,都体现了黄河对中华文明传承及民族精神性格建构的

重大作用。

C.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治理和保护的能力,这与黄河流域在生态及文明方面的重要地位

有密切关系。

D.打破流域内行政区域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效能提升,确保黄河安

澜的有效路径。

3.(3分)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价值。

B.古都邯郸曾跻身六大商业都市之列,在今天的中国语文中,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1584条,“邯

郸学步”更是家喻户晓。

C.盛唐气象成为文人的创作题材,如骆宾王的“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旅

D.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标准

和行为方式。

4.(6分)材料一论证严谨,且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4分)公益组织策划举行“九曲育华夏•方圆护安澜”主题宣传周活动,你作为志愿者,请结合上述材料列

出宣传要点。

【答案】LA2.B3.D

4.①论据充分,引用国内外学者观点及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②综合运用引证法、例

证法等论证方法,论证过程具有说服力。③使用“之一”“都”“先”等词语,进行必要限定,论证语言十分严

谨。5.①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具有战略意义。②黄河流域承载了

中华民族最主要和最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依法保护是千秋大计。③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总体格

局并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依法保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

的组成部分,有效保护才能推动文明传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所表现出的自成一体的独立性,实证了……”主客体颠倒。原文“在人类‘城市革命’的

年代,拔地而起的黄河流域古代城市,实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并非经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而是从一开

始就是一个自成一体、一脉相承的独立系统”,选项主客关系倒置,表述不准确;

C.“一直是”错。原文“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都城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

领区”,应该是“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选项扩大时间范围;

D.选项“从根本上”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在解决上有了总方针”。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都体现了黄河对中华文明传承及民族精神性格建构的重大作用”错。材料一中的“摇篮”表明黄河流域孕

育中国古代城市,材料二中的“母亲河”表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识。

D.内容属于长江文明。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的能力。

扣住“论证严谨”“有说服力”,从论据、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论据充分,如论证“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标识意义大的地区之一”时,运用诸多事实论据进行

论证,“据傅崇兰先生统计,‘上下5000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海和内陆的周边地区产生

过国家统一和分裂过程中的60多座重要都城、几十座重要省城和2000多座县城。?翔实的数据使得论

证严谨;另外还引用国内外学者观点增强说服力,如“这一派的核心观念即‘城市革命’,它始于澳大利亚历

史和考古学家蔡尔德。他把‘农业革命'视作'城市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严密,如引证法“据傅崇兰先生统计,’上下5000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沿海和内陆的周边地区产生过国家统一和分裂过程中的60多座重要都城、几十座重要省城和

2000多座县城。’”、例证法“以著名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为例,其中

记载的重要时刻、重要地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都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多种论证方

法的使用使得论证过程具有说服力。

从论证语言来看,“中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中的“之一”;“在世

界最早的大河文明中,都是先出现了‘农业革命’,继而繁育出和养活了更多人口,再构建出较为复杂的分

工体系及社会关系,最终才导致了历史上城乡的分离和城市的诞生”中的“都”“先”“再”“最终”等词语,进行

必要限定,论证语言十分严谨。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注意宣传主题是“九曲育华夏•方圆护安澜”,要分析出黄河流域对华夏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体现出保护黄

河流域的重要性。

结合“中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可概括出:黄河流域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具有战略意义。

结合“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都城集中分布区和文明发展引领区,承载了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主要和最重大的发明和创造”,可概括出:黄河流域承载了中华民族最主要和最重大

的发明和创造,依法保护是千秋大计。

结合“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汉唐王朝均建都在黄河流域,不仅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

城市总体格局,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重大作用”,可概括出:黄河流域

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总体格局并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依法保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举措。

结合“众所周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至今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

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对之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一直是黄河保护治理课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

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重大意义”,可概括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有效保护才能推

动文明传承。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山东青岛•高二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

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秋秋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

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

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

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

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

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

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

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

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

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

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

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

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

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

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

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至I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

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

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

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

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瑙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

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

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

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

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

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

象。

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

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

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8.(4分)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答案】6.C7.B

8.第⑴处:①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②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对侵略者的痛恨。

第⑵处: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

情,②也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9.①小说刻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

托。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

走到屋门口又回来”等,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

人物刻画细腻真实。③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

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④小说语言质朴生动,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

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错误。小说中虽然写了“姑娘”理解了丈夫,但并没有写她投身到战争中。

B.“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错误,小说并未从正面描写战争。

D.“刺激了大姨和姥姥”错误。大姨受到刺激,姥姥是对英雄行为感到欣慰。欣慰地笑,并非受到刺激。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本文在塑造丈夫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本文塑造丈夫形象时除了对比、烘托外,

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中的语言描写(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等,写出“丈夫”追求进步、乐观坚

强的战士形象);对比体现在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中;烘托主要体现在儿子的言语中,以及对妻子去上

冬学的影响中。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联系后文“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枇枇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

和第一处环境描写“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可知,开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

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作铺垫;同时,联系后文“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

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也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人物对侵略者的痛恨。

联系前文“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和第二处环境描写“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可知,突出了

人物兴奋喜悦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收到丈夫来信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同时,

也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

从故事背景的角度来看,“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

没长好,豆子是枇枇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去年,他还在近处……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

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可知,小说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

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具有真实感。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

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

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

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以及“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

境等,符合农村妇女的真实的心理;止匕外,文中描写了三位女性,她们“比女婿”的神态很真实,如姥姥谈

及自己的女婿时“'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是的神态“讥笑”,

表达了她对人家女婿的不屑;如大姐“'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

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慌慌”表现出大姐说到自己丈夫时的心虚以及惭愧的心理,并通过“丈

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可见,人物刻画细腻真实。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开头“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

女主人公因为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这中情感的表达很真实;结尾“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磕上,带

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

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收到儿子(丈夫)的信,公公和她的情感表达很真实;另外,从“她

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

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上冬学,知

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

么人呀!'’等处可知,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

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

从小说语言的特征看,本文语言质朴生动,如“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看

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还原了抗战时期

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人以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2.河北石家庄.高二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日:“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日:“请之魏,约伐韩。”

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目:“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

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事率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

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胃击'曾子之母

日:,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日:,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日:

'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仝里贤丕及皮子而JE■.之.信里左木若置于之,毋也疑里置丕建三人更恐壬为里之投杼也。“王日:“寡人不听

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日:

“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

谓甘茂日:“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伽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冬矣。”攻宜阳,擘之

而卒不上。向寿对日:“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日:“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

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Ial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伽,任韩国相国。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n.(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曾参杀人”“三告投杼”现已成为成语,指流言可畏,与“三人成虎”的意思相仿。

C.“公必穷矣”的“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

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

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在武王面前争论,反对继续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

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精神建立功绩,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

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14.(3分)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甘茂虑事深远,请简要说明。

【答案】10.D11.C12.A

13.(1)大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请允许我和您订立盟约吧。”于是甘茂和武王在息壤订立盟约。

(2)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14.(1)甘茂预料樗里疾和公孙衍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争议攻韩的得失,武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2)甘茂担心武王会像曾参的母亲不信任曾参一样,不信任他。(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甘茂和武王在息壤订立盟约,以防武王反悔。(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

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王之信臣”是一个短语,“信臣”是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疑臣者,,作“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应断开;“王为臣之投杼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曾参杀人”,指谣言反复传播,就会使人相信。比喻流言可畏。“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

转疑。“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会使人把谣言当成事实。

C.“含义不同”错误。两个“穷”含义相同,都指“困境”,多指身处逆境,处境艰难。句意:你一定会陷入困

境,走投无路7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错误。《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的是秦孝公。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听”,听从,听信;“盟”,订立盟约;“于是与王盟于息壤”,状语后置句,于是甘茂和武王在息壤订

立盟约。

(2)“鼓”,击鼓;“以……为”,把……作为;“郭”,城郭,城郊。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可知,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

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由

此可知,甘茂预料樗里疾和公孙衍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争议攻韩的得失,武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

由原文“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

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可知,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

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

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由此可知,甘茂认为他不如曾参贤能,他担心武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暗示他担心武王会

不信任他。由原文“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可知,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

论,让我们约誓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约誓。由此可知,甘茂和武王在息壤订立盟约,来防备武王

反悔。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用战车进攻三川,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

忘。”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

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

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

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

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

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

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

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

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

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

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

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

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大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请允许我和您订立盟约吧。”于是甘茂和武

王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

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

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

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例结怨,

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

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

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大力

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

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山东青岛.高二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

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②。旧盟都

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工夫。②《列子•黄帝》记载:“海上之人有好返鸟者,每旦之海上,

从这鸟游,泅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吾闻泅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5区

鸟舞而不下也。”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

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只消”二句情景相生,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

也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

D.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生活的情景。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

绕,气度潇洒脱俗,十分幽雅。

16.(6分)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觑着人”的意思是白鸥似乎用眼偷偷观察人:“欲下未下”形容白鸥狐疑不决,将

白鸥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它胆怯、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②运用典故。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古来多

用此典故以示厌恶机心。如今说白鸥也不相信作者,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的不平和无

奈。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

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

题中,C项,“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上阕“描

绘景物”,下阕“书写闲情”。故选C项。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然后找到下阕这句话,看

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一要积累、熟悉各种表达技巧,

二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这句话写作的对象是“海鸥”,从“觑着人欲下未下”可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

地描写了白鸥的胆怯、迟疑。从注释②可知这两旬运用了典故,“白鸥”象征着没有机心,而“欲下未下”的

迟疑则表明白鸥怀疑作者有了机心,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于此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

忌的遭遇。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

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

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

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

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

排除巧妙用。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

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

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

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2・河北唐山•高二统考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而明月依旧高悬空中,“卒莫消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

“,”表达了类似的思考。

(2)古代诗歌描写音乐往往把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正如李贺所写箜篌之音

“,",以啼鸟拟声,以花容写境,可听可看,甚至可触可感。

(3)《过秦论》评述秦的过失,揭示其顷刻覆亡的原因为“”;《五代史伶官传序》论

说后唐的谬误,指出“”乃自然之理,是后唐庄宗迅速败亡的根由。

【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逸豫可以亡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已”“望”“凰”“攻”“逸豫”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2022•河北邯郸•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逛消博会时,8大展馆、2800余个参展品牌、100余场配套活动,很难——全看仔细。走马观花下来,

日行两万步不在话下。美妆.、,然室、,葡萄通、…时装、一瑞士漕啰特色,]、食……人们■人来人住史一路观看,

在旦丕暇接生一路昆味,.在车主当妞史一路任验,游博会为参观煮勾勒出了羡野生适的样子,腕食趣,又

有料。

在其中的某集团展区,奶粉、营养品、矿泉水、气泡水、蛋白粉等①,满足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多

元化需求。行走在消博会,消费新趋势可见可感,美好生活图景呼之欲出,让参观者与参展者②,这是

消博会的美丽与魅力所在。某科技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王利军说:“除了传统的消费产品和消费业态变化,

消费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样且。我们将继续发挥数字化优势、完整的产业链能力和对可持续发展的不

懈努力,助力中国消费升级。”向更美好生活出发,消博会吹响了号角。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人们在人来人往、目不暇接、车水马龙中一路观看、品味和体

验美妆、珠宝、葡萄酒、时装、瑞士酒吧、特色小食……有趣有料的消博会为参观者勾勒出了美好生活的

样子。”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①琳琅满目②乐在其中③令人瞩目

19.①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虽然表意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

②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人们观赏时的神态,凸显出消博会带给人们全方位的感受;

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所以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强。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形容在展区看到的“奶粉、营养品、矿泉水、气泡水、蛋白粉等”各种产品很多,可用“琳琅满目”。琳琅

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

②根据“行走在消博会,消费新趋势可见可感,美好生活图景呼之欲出”可知,此处强调参观者与参展者都

有乐趣,可填“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③“同样”说明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和上文所说的传统的消费产品那样引人关注,故可填“令人瞩目”。令人

瞩目:使人注视。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先单独列举消费产品,然后写人们的各种活动,最后写消博会举办的意义,都为短句,表意灵活,简

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把原文的几个短句合为一个长句,读起来比较拗口。

“在人来人往中一路观看,在目不暇接中一路品味,在车水马龙中一路体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

方面写人们观赏时的神态,凸显出消博会带给人们全方位的感受,增强语势,节奏感强;改句只是概括性

的平实说明,较为平淡,没有这一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2.河北邯郸•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小说故事十分庞杂,不仅虚幻世界摇曳多姿自成体系,而且现实世界也是错综复杂。巫,

作者先设定了一个幻形石头欲投凡人俗世的故事,又设定了一个绛珠仙草以泪还恩的故事,最后设定了一

个太虚幻境薄命女子的故事,这三者共同构成《红楼梦》虚幻世界的基本故事内核。三个故事内核无限延

展,就演绎升华出贾宝玉、林黛玉的经历和贾府众小姐丫鬟的故事,进而派生出贾府的兴衰变化,②。

为确保上述故事的真实性,来达到这一目的并实现主旨的多样性。不同的叙事人反映了作者设计故

事的真实而又多样的考虑,也呈现了不同的感情指向,从而引导着读者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和感情评

判。

《红楼梦》设计了小说故事的叙述人(作者),小说故事的经历人(通灵玉石),小说故事的见证人

(甄士隐),小说故事的旁证人(冷子兴),小说故事的阅览人和知情人(空空道人),作者这样设计可

僵肋上面所述人的观察之眼、是孝之心和叙说之口等的丕同耒完成叙塞的多用度和主旨内涵的多样化而起

到延.明故事真伪.和读者对一《红楼梦》作出不同层面的理解与思君的作用。

20.(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

21.(4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忌、O

【答案】20.①在虚幻世界中②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故事③作者设计了不同的叙事人

21.上面所述人的观察之眼、思考之心和叙说之口等有不同之处,作者借助这些不同来完成叙事的多角度

和主旨内涵的多样化,这样的设计不仅起到证明故事真伪的作用,而且有助于读者对《红楼梦》作出不同

层面的理解与思考。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②处所在句子分别对应首句的“不仅虚幻世界摇曳多姿自成体系,而且现实世界也是错综复杂”进行阐释。

①结合“幻形石头欲投凡人俗世……绛珠仙草……太虚幻境……”可知,文句说的是虚幻世界的故事,应填

“在虚幻世界中”;

②此处对应虚幻世界,应是现实世界的故事,故填“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故事”;

③结合后文“不同的叙事人反映了作者设计故事的真实而又多样的考虑”可知,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实现主

旨的多样性的方法是多设定叙事人,此处应填“作者设计了不同的叙事人”。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首先提取出句子主干:作者这样设计起到证明故事真伪和读者对《红楼梦》作出不同层面的理解与思考的

作用。可分解为:这样的设计不仅起到证明故事真伪的作用,而且有助于读者对《红楼梦》作出不同层面

的理解与思考。

再剥离出修饰成分,“上面所述人的观察之眼、思考之心和叙说之口等的不同”“作者可借助(不同)来完成

叙事的多角度和主旨内涵的多样化”;再让修饰成分单独成句:上面所述人的观察之眼、思考之心和叙说

之口等有不同之处;作者借助这些不同来完成叙事的多角度和主旨内涵的多样化。

整合以上信息为短句:上面所述人的观察之眼、思考之心和叙说之口等有不同之处,作者借助这些不同来

完成叙事的多角度和主旨内涵的多样化,这样的设计不仅起到证明故事真伪的作用,而且有助于读者对《红

楼梦》作出不同层面的理解与思考。

22.(2022.河北邯郸•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平台、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共同推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