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名校试卷PAGEPAGE1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祝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马迁也无意开创“历代纪传体正史”,彼特拉克“文艺复兴开创者”的身份和司马迁《史记》“史部第一书”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阵容越盛,其历史地位就越高。(摘编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唐时期,《史记》的地位不如《汉书》,这与《史记》和《汉书》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无关系。B.不同的社会阶层喜欢不同的史书,相对于贵族阶层,平民阶层更喜欢“以文而见重”的《史记》。C.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希望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学习司马迁的创作风格,因此他特别推崇《史记》。D.“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史记》的地位越来越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汉唐到明清,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条理清晰。B.第二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设问句的运用,引发了读者思考,并且有总领下文的作用。C.文章第四段引用钱钟书《管锥编》中的句子,说明韩愈相校于刘勰,更加喜欢《史记》。D.文章在论证“据后以论前”观点时,先解释了它的具体含义,然后列举事例进行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的《汉书》侧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司马迁的《史记》在叙述的同时还贯穿着对历史的某种解释。B.“史升汉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因。C.史书的地位不仅由作品本身决定,还和后来的效仿者有密切的关系,名家名作模仿者越多,历史地位就越高。D.一定程度上,通过人们对待《史记》和《汉书》的态度,可以窥知不同时代的学术氛围与思想倾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情况〖备注〗1.根据甘肃、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小麦实际产量对全国夏粮数据进行了修正。2.此表中部分数据四舍五入,分项数合计与全年数据略有差异。(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2年12月12日)材料二: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正因此,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节粮减损,相当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产业链条很长。节粮减损,需要瞄准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强化科技“硬支撑”,加强综合利用,比如,除了把水稻加工成大米,还可从米糠提炼稻米油,将稻壳用于发电;推广低温储粮、粮堆保冷等技术,既能防治害虫,还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优化升级农机装备,对农机加强检修保养、技术调试;举办技术培训,让农机手掌握机收减损技术操作要点和正确的机具调整方法……科技赋能,服务到位,就能不断探索创新、开拓空间,为节粮减损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摘编自朱隽《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7日)材料三:“未来食物”主要是指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高品质及多元化需求,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气候、自然资源依赖的基础上,利用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细胞培养、基因编辑、智能制造等颠覆性前沿技术,生产加工而成的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高效、更可持续的食物。“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目前已被视为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藻类工厂、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另一方面,“未来食物”注重对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而从源头上提高食物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食物供给。(摘编自龙文进、王晶晶《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光明日报》2023年01月0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2年全国粮食的播种面积,按季节分秋粮的播种面积最大;按品种分谷物的播种面积最大,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高于稻谷和小麦。B.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为我们敲响了粮食损耗问题的警钟。C.粮食产业链条中从生产到加工到餐桌都可能存在粮食损耗,因而生产源头的管控、储运环节的减损、加工利用水平的提升都很重要。D.“未来食物’’能够满足人们对食物的更高要求,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其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必将变革传统的食品生产制造加工模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2022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中,夏粮、早稻、秋粮每公顷生产的粮食相当,每公顷产量稻谷比薯类高出约六成。B.“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存在一定的损耗,而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很多土地,因而减少粮食损耗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重要的路径。C.科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能够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率,也能防治害虫,还能优化升级农机装备,武装农机手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D.作为新型食物,“未来食物”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能够高效生产各种食物,并挖掘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彻底解决饥饿问题。6.“汉语盘点2022”活动中评选出的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是“端稳中国饭碗”,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端稳中国饭碗”。(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身边的冬野彭程冬至之日,我又来到了这一处远郊公园。没有一点风,前后左右,到处都是一幅静寂凝止的模样。抬头看去,天空呈现为一种均匀的淡蓝色,没有一片一绺云彩,仿佛有几分不真实。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稀疏光秃的枝干叠印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线条疏朗道劲,有油画般的效果。目光从高处和远方渐次滑落,徐缓地移到眼前。脚下是一条柏油路,路边的草地上,连同每一棵树的树坑里,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黄褐色的落叶,干枯卷曲,仔细看还裹着不少细细的树枝。路的另一侧,是几畦收割后的稻田,一簇簇大约两寸高的根茬,紧紧贴附在浅白色的干涸的地表上,像是凝结了一层薄霜。一种深沉寥廓的宁静笼罩着原野。公园远离城市,乡野特色十分明显,加上游人稀疏,就更是如此。但主要的原因还与时令有关。在其他几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的是无比的热闹和喧哗。那么多的乔木和灌木、花卉与杂草,用树冠的搭连,用枝条的交错,用藤蔓的牵绊,用根须的虬结,彼此勾肩搭背地交织在一起,茂盛葱郁。它们遮蔽了天空,阻挡了平视的目光,更将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如今想来,数月前的从绿叶纷披杂花乱眼中走过,以及油然生出的亲昵愉悦的感觉,都好像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庄子的梦里,不清楚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置身冬日的原野中,在某个恍惚的瞬间,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这样的静寂和旷远,容易让思绪从眼前逃选出去。我的意识曾短暂地跌入遥远的过去,脑海中模糊地闪现出华北农村的乡野田园,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它们影子一样飘忽,连接了某件模糊的往事,某种朦胧的情绪,但都不能成形,仿佛一只掠过天空的飞鸟,还未来得及看清楚就消失了。一只流浪狗追着我跑了一段路,有时跑到身旁,随后又后退几步,目光中有一些讨好和乞求,还有几分胆怯和畏惧。它试图接近我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口吃的,可惜我什么都没有带。这样的严寒季节,对它是至为艰难的时日。四野寂寥。我想到了一个说法:“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这个属于节气物候的古典词汇,指代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本身也具有一种文学的意味,一种修辞的魅力。走在裸露着的田野里,满目的简约清爽,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涵义。这个时节,植物都将生命收缩在根茎里、枝干中、树皮下,仿佛坠入了一个漫长深沉的梦境。你很容易想象,当一场大雪降临时,便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但沉静并不是死寂,虽然看上去似乎萎靡呆滞,但这只是假象。每一棵树都抱紧了生命。缺少光泽的粗糙的树皮下面,有汁液在蓄积和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刻,再将自己打开。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繁盛,春天的生发,夏日的张扬,会重新降临在大地之上。就仿佛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消失了,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有一天重新出现,像是换了一个人,周身闪耀着别样的光彩。一路走着看着,到处都能接受到这样的预示着蜕变的消息。供游人散步骑行的绿道两旁,杂乱的枯叶盖满了枯黄的草地,中间掺杂着坠落下的数种树木的不同形状的果实,被融化后的残雪和泥土弄得脏污。它们都将化为肥料,滋养下一季的春华秋实。几株忍冬萧瑟光秃的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豆粒大小的浆果,为小鸟提供点心,虽然色彩已不复秋天时那般晶莹红艳。那一丛有着小丘般阵势的藤蔓,我认出是连翘,春天时压弯了树冠的繁茂花朵,曾照亮过周边不小的区域,如今虽然片叶皆无,但那种蓬勃霸气的风度和姿态犹存,没有被寒冷剿灭。它们等待着地下的看不见的阳气生发、汇聚和壮大,到了合适的时候,生命从枝条花卉中喷涌出来,猛然间再一次将天地攻陷。循序渐进,物极必反,周而复始……这些成语由于耳熟能详而显得平淡无奇,但并不因此而失却它的力度。大自然以循环轮回的方式,完成着自身的递嬗运化。一条看不见的巨大链环,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不动声色地架设起来,伸展开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我想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兼自然学者包罗斯的一段话:“自然之书就像是以各种语言、不同字体所写成的篇章:横七竖八,掺杂着各式注脚。有粗大的字体,也有细致的笔迹,有隐晦的图标,也有象形文字。读得最慢,甚至干脆停顿下来的人,读得最好。”眼前的风景里,那一份单调中的丰盈,枯索中的活力,无疑也属于自然之书中的一页。我停下脚步,望着身边的这一片冬日原野。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月28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描写“身边的冬野”,在写作顺序上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极富层次感。B.作者把冬季和其他季节相对比,认为相对于冬季,其他季节的“蓬勃葳蕤”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C.寒冷的季节加上公园远离城市,远郊公园游人稀疏,作者由此感受到“身边的冬野”格外宁静。D.本文围绕“身边的冬野”展开描述,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形散神聚。8.作者对“身边的冬野”认识有着怎样的变化?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9.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美国学者包罗斯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尉,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后至渭城令死。至今渭城有其祠也。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吾欲小则守,大则攻,其道若何?”仲尼曰:“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若朝廷无礼,上下无亲,民众皆君之仇也,君将谁与守?”于是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患也。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太公望曰日:“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昊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还。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摘编自《说苑·指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B.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C.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D.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欲诛监御史”与“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两句中的“诛”字含义相同。B.“不知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C.“昧死以闻’’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D.“王罢卒寝”与“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军监军御史为非作歹,打穿军营墙垣来经商谋利,胡建对此非常不满,让士兵斩杀了他。B.皇帝没有处罚擅杀大臣的胡建,是因为他认为胡建并没有违背国家的礼仪,他的做法合情合理。C.鲁哀公从孔子的话中,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给老百姓恩惠。D.太公望认为先王讨伐邪恶不正、地势险峻、行为过当的国家,密须国“疑于我”,因此可以讨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2)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孝感途中陈沆[〖备注〗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诘屈乡音换,艰难诚垒存。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备注〗陈沆(1785-1826),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半日山中路”起句看似平平,其实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确定了范围。B.颔联用词巧妙,“在”字将野云和树联系起来,突出了野云的悠闲之态。C.诗人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听到异地口音,因思乡而涌起悲伤之情。D.本诗描写了诗人山行途中所见之景,尾联中的麦田富有情意,令人欣喜。15.结合这首诗分析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感想。(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与李商隐《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样,每根弦都包含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2)苏轼被贬黄州,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描写与友人荡舟饮酒的闲适自在的生活图画。(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衣着朴素,却并不和周围衣着华丽的同龄人攀比,用“,”两句交代了原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面对险情时冲锋在前,改进装备时研精覃思,鲁文贵用汗水与智慧为消防事业①,以火热青春谱写消防卫士的奉献之歌。20多年来,他累计营救疏散遇险群众1300多人,抢救疏散的各类物资价值上千万元。他曾深入火光冲天的仓库,凭借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成功救出10余人;他曾只身进入山体滑坡后的废墟深处,用手刨、指挖救出被困群众;他曾连续战斗24小时,为68名处理爆炸事故的指战员提供强有力的装备物资保障……在工作训练之余,鲁文贵喜欢钻研装备。他研发出便携式泡沫输转装置、不锈钢折叠运输车等消防新装备。如今,这些装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消防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从一名普通消防员成长为爱岗敬业的消防能手,鲁文贵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②,感慨“我是消防队伍培养起来的,如果没有消防队伍,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他拒绝多家厂商购买装备专利的请求,将专利项目无偿提供给贵州消防队伍。在烈火中淬炼自己,在危难时③,还有许许多多像鲁文贵一样的消防战士,在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灾难无情,英雄无畏。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就是对消防英雄最好的致敬。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列数字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在日常生活中,①,例如在太阳底下晒被子就是典型的利用紫外线消毒的例子。紫外线位于光谱中紫色光之外,为不可见光,可以根据波长,由长到短划分为UVA、UVB、UVC三种波段。由于紫外线的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因此紫外线的波长越短,②,相应的杀菌消毒能力就会越强。UVA波段指波长在320~400纳米的紫外线,平时生活中照射到地表的紫外线,大部分是UVA波段,它有一定的抑制细菌的能力。UVC波段指波长在200—280纳米的紫外线,也被称为深紫外波段,这一波段的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与RNA链条,使其失去复制或繁殖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地杀菌灭活。能否较快较好地消灭病毒,③。紫外线的剂量受到紫外线的光功率,即单位面积上光能量大小的影响。同样波长的紫外线,光功率越高,紫外线的剂量越大,杀菌的时间自然会越短。一般情况下,传统的紫外线灯消毒作用时间为半小时,近年来紫外线技术尽管有新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权威的研究或报道,0.3秒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介绍了UVA波段和UVC波段的紫外线,请概括二者有何差别。(4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注意两幅图画间的逻辑关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果不当,“他特别推崇《史记》”并不是因为“提倡古文运动”,应当反过来说“喜欢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提倡古文运动,学习其风格。”2.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说法不对,本文论述的是“史升汉降”的原因,第一段介绍了“史升汉降”的过程,是引出问题,并没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因”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韩愈“起了重要作用”,并没有说这是最重要的原因。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相关内容的能力。“其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必将变革传统的食品生产制造加工模式”错,化已然为未然,原文是“‘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5.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A项,“每公顷产量稻谷比薯类高出约六成”错,应为“高出约七成”。B项,“因而减少粮食损耗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重要的路径”错,原文是“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D项,“彻底解决饥饿问题”错,过于绝对。6.〖答案〗①增加粮食产量。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增加高产量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低产量粮食产量。②节粮减损,杜绝浪费。瞄准粮食产业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强化科技“硬支撑”。③利用“未来食物”,树立大食物观。利用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前沿技术,生产加工食物,保障食品安全。(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题干设置了情境,以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的“端稳中国饭碗”为引导语,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做到“端稳中国饭碗”的问题,筛选信息时要从三则材料中加以筛选。材料一对应增加粮食产量,材料二对应节粮减损,材料三对应利用“未来食物”。作答时,加以分析即可。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认为相对于冬季,其他季节的‘蓬勃葳蕤’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说法不对,原文说的是“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因此冬天和其他季节都是“梦幻”的。8.〖答案〗变化:①原先在作者的眼中“身边的冬野”是静寂、旷远和萧条的。(2分)②后来作者认识到“身边的冬野”是一种沉淀、等待、蜕变,为生命的勃发做准备。(2分)启示: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内心要充满希望;③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心向光明。(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答案〗①内容上,指出自然之书丰富多彩的特点,告诉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品味白然。②结构上,总结上文,是对前文作者关于身边的冬野思考的概括总结。③表达效果上,引用富有哲理的话,充实文章内容并增加了文章的理论深度,引人思考。(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堂皇”是一个专有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建”作“跪指监御史曰”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项两句中的“诛”都为“诛杀”;B项中第一个“所以”是“原因”,第二个“所以”是“用来……的”;C项中第一个“闻”为“上报”,第二个“闻”为“有名望,显贵”;D项中第一个“卒”为“步兵”;第二个“卒”为“尽,终”。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是因为他认为胡建并没有违背国家的礼仪”说法不对,皇帝说:“国家的礼仪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礼仪不适用于国家。”他认为胡建的做法符合军队礼仪。13.〖答案〗(1)贫穷没有车马,经常步行,与士兵同起同住,凶此关心爱护士兵很周到。(“步”,用作动词,步行;“起居”,作息,日常生活;“厚”,不刻薄,待人好,此处可翻译为“周到、周全”。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2)如果朝廷有礼法,全国上下相亲,民众都是国君养育的子民,您将去攻打谁呢?(“亲”,关系密切,亲近;“畜”,养育;“谁攻”,应为“攻谁”,宾语前置。关键词各1分,句式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参考译文】汉昭帝时,北军监军御史为非作歹,他打穿军营北门墙来修建货栈。胡建当时试任北军校尉,贫穷没有车马,经常步行,与士兵同起同住,因此关心爱护士兵很周到。胡建想要诛杀监军御史,就和那些步卒相约说:“我想要和你们去杀个人,我说拿下,你们就拿下他;我说杀掉,你们就杀掉他。”于是就在检练军队的那天,护军与众校尉列坐在厅堂上,监军御史也在座。胡建带领步卒急走到堂下参拜谒见,乘机走上厅堂,那些步卒也都上了厅堂,胡建跪在地下挺直身躯指着监军御史说:“拿下他。”步卒便上前将监军御史拽下堂。胡建说:“杀了他。”于是就杀了监军御史。护军及众校尉都很惊愕,不知道为什么。胡建早已有写好的奏章装在怀中,于是上奏皇帝禀告说:“我听说军法是树立武德来威慑众人的,诛杀坏人是为了禁止邪恶。这个北军监军御史,公然打穿军营墙垣来经商谋利,私自做买卖与将士交易,不树立刚武的思想、勇猛的信念,来做士大夫的表率,尤其失理不公。我听说黄帝《理法》上讲:‘军营围墙已修好,行动不按照规定路线的人,叫作奸人,是奸人就要杀掉。’我依照此理杀了监军御史,冒着死罪来禀告。”皇上下令说:“《司马法》上讲:‘国家的礼仪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礼仪不适用于国家。’胡建又何必对此疑虑呢?”胡建因此名声大振。后来胡建在渭城令任上去世,到现在渭城还有祭祀他的祠堂。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在力量小时就取守势,力量强大时就取攻势,那办法是什么?”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法,全国上下相亲,民众都是国君养育的子民,您将去攻打谁呢?如果朝廷没有礼法,全国上下互不亲近,百姓都是君王的仇人,您又同谁一起守卫国家呢?”鲁哀公于是废除了在沼泽河流中捕鱼的禁令,放松了对关卡集市的征税,以此给百姓恩惠。周文王说:“我打算用兵,谁可以讨伐?”太公望说:“密须国对我们有疑心,可以先去讨伐它。”管叔说:“不行!密须的国君是天下英明的君主,讨伐他是不义的行为。”太公望说:“我听说:先王讨伐邪恶不正的国家,不讨伐顺从的国家;讨伐地势险峻的国家,不讨伐容易攻取的国家;讨伐行为过当的国家,不讨伐做事未越界限的国家。”周文王说:“好。”于是就攻打密须国,灭掉了它。楚庄王攻打陈国,吴国前来援救,雨下了十天十夜才放睛。左史倚相说:“吴军一定会夜里来偷袭,我军盔甲破裂,营垒毁坏,他们必然会逼近我军,何不整队击鼓出阵等待他们?”吴军到了楚军阵地,看见楚军已摆成阵势就退回去了。左史倚相说:“(赶快)追击他们。吴军行军六十里而无战功,吴王疲惫,士卒困乏。”楚军果真追击,大败吴军。I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句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全诗营造的氛围来看,诗人提到了乡音转换,身居异乡,虽有思乡之情,但并不伤感,他的思乡之情颇有盛唐诗人思乡“哀而不伤”的特点。15.〖答案〗①对田园风光的沉醉。山雨过后,车声不喧,野云傍树,春水绕村,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象。②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战垒”是此地曾受历史创伤的见证,反映诗人厚民悯人的博大胸怀。③对未来饱含希望。一夜透雨,麦浪滚滚,蕴含着春雨之后乡村的无限生机,进一步表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无限热爱。(每点2分,共6分)16.〖答案〗(1)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17.〖答案〗①添砖加瓦/保驾护航/竭尽心力/尽心尽力②饮水思源/酌水知源③挺身而出/敢为人先/一马先(每空1分,共3分)18.〖答案〗①排比:三个“他曾……”结构相似,构成排比,增强气势,感情充沛,介绍了鲁文贵的事迹,表达了对鲁文贵的赞美之情。(2分)②列数字:列出鲁文贵在一次救灾中救出的人数、曾经工作的最长时间以及为处理爆炸事故的指战员提供装备物资保障的人数,真实可信,有感染力。(2分)19.〖答案〗①人们常用紫外线消毒②其光子能量越高③主要是看紫外线的剂量(每空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①空,根据后文“例如在太阳底下晒被子就是典型的利用紫外线消毒的例子”,可知此处应填“人们常用紫外线消毒”。②空,根据前文“由于紫外线的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可知,“紫外线的波长越短,光子能量越高”,此处应填“其光子能量越高”。③空,根据后文“紫外线的剂量受到紫外线的光功率,即单位面积上光能量大小的影响”可知,此处强调紫外线的剂量,对应前甸可知,应填“主要是看紫外线的剂量”。20.〖答案〗①波段上,UVA波段指波长在320-400纳米的紫外线,UVC波段指波长在200-280纳米的紫外线。②杀菌能力上,UVA波段有一定的抑制细菌的能力,UVC波段能真正实现有效地杀菌灭活。(每点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阅读画波浪线的语句,可知其划分标准在紫外线的波长,且介绍了二者的杀菌能力,归纳概括即可。21.〖答案〗一般情况下,传统的紫外线灯消毒作用时间为半小时,尽管近年来紫外线技术有新的发展,但日前还没有系统的、权威的研究或报道显示,0.3秒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病句:第一处语序不当,“尽管……但”前后主语不一致,“尽管”应放在“近年来紫外线技术”之前;第二处成分残缺,“0.3秒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是“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权威的研究或报道”的宾语,缺少谓语动词“显示”。22.【写作指导】第一幅面是龟兔赛跑的故事,画中的文字“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在走”,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放弃”。第二幅画里面的文字“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求“注意两幅图画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要论证坚持与变通的关系。【参考立意】①因时而变,莫忘坚持。②非“坚持”无以为守,非“变通”无以为进。③在坚持与变通中昂首前行。④变化体现智慧,坚持体现心性和信念。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祝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马迁也无意开创“历代纪传体正史”,彼特拉克“文艺复兴开创者”的身份和司马迁《史记》“史部第一书”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阵容越盛,其历史地位就越高。(摘编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唐时期,《史记》的地位不如《汉书》,这与《史记》和《汉书》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无关系。B.不同的社会阶层喜欢不同的史书,相对于贵族阶层,平民阶层更喜欢“以文而见重”的《史记》。C.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希望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学习司马迁的创作风格,因此他特别推崇《史记》。D.“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史记》的地位越来越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汉唐到明清,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条理清晰。B.第二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设问句的运用,引发了读者思考,并且有总领下文的作用。C.文章第四段引用钱钟书《管锥编》中的句子,说明韩愈相校于刘勰,更加喜欢《史记》。D.文章在论证“据后以论前”观点时,先解释了它的具体含义,然后列举事例进行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的《汉书》侧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司马迁的《史记》在叙述的同时还贯穿着对历史的某种解释。B.“史升汉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因。C.史书的地位不仅由作品本身决定,还和后来的效仿者有密切的关系,名家名作模仿者越多,历史地位就越高。D.一定程度上,通过人们对待《史记》和《汉书》的态度,可以窥知不同时代的学术氛围与思想倾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情况〖备注〗1.根据甘肃、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小麦实际产量对全国夏粮数据进行了修正。2.此表中部分数据四舍五入,分项数合计与全年数据略有差异。(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2年12月12日)材料二: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正因此,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节粮减损,相当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产业链条很长。节粮减损,需要瞄准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强化科技“硬支撑”,加强综合利用,比如,除了把水稻加工成大米,还可从米糠提炼稻米油,将稻壳用于发电;推广低温储粮、粮堆保冷等技术,既能防治害虫,还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优化升级农机装备,对农机加强检修保养、技术调试;举办技术培训,让农机手掌握机收减损技术操作要点和正确的机具调整方法……科技赋能,服务到位,就能不断探索创新、开拓空间,为节粮减损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摘编自朱隽《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7日)材料三:“未来食物”主要是指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高品质及多元化需求,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气候、自然资源依赖的基础上,利用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细胞培养、基因编辑、智能制造等颠覆性前沿技术,生产加工而成的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高效、更可持续的食物。“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目前已被视为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藻类工厂、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另一方面,“未来食物”注重对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而从源头上提高食物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食物供给。(摘编自龙文进、王晶晶《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光明日报》2023年01月0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2年全国粮食的播种面积,按季节分秋粮的播种面积最大;按品种分谷物的播种面积最大,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高于稻谷和小麦。B.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为我们敲响了粮食损耗问题的警钟。C.粮食产业链条中从生产到加工到餐桌都可能存在粮食损耗,因而生产源头的管控、储运环节的减损、加工利用水平的提升都很重要。D.“未来食物’’能够满足人们对食物的更高要求,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其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必将变革传统的食品生产制造加工模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2022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中,夏粮、早稻、秋粮每公顷生产的粮食相当,每公顷产量稻谷比薯类高出约六成。B.“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存在一定的损耗,而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很多土地,因而减少粮食损耗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重要的路径。C.科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助力,能够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率,也能防治害虫,还能优化升级农机装备,武装农机手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D.作为新型食物,“未来食物”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能够高效生产各种食物,并挖掘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彻底解决饥饿问题。6.“汉语盘点2022”活动中评选出的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是“端稳中国饭碗”,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端稳中国饭碗”。(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身边的冬野彭程冬至之日,我又来到了这一处远郊公园。没有一点风,前后左右,到处都是一幅静寂凝止的模样。抬头看去,天空呈现为一种均匀的淡蓝色,没有一片一绺云彩,仿佛有几分不真实。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稀疏光秃的枝干叠印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线条疏朗道劲,有油画般的效果。目光从高处和远方渐次滑落,徐缓地移到眼前。脚下是一条柏油路,路边的草地上,连同每一棵树的树坑里,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黄褐色的落叶,干枯卷曲,仔细看还裹着不少细细的树枝。路的另一侧,是几畦收割后的稻田,一簇簇大约两寸高的根茬,紧紧贴附在浅白色的干涸的地表上,像是凝结了一层薄霜。一种深沉寥廓的宁静笼罩着原野。公园远离城市,乡野特色十分明显,加上游人稀疏,就更是如此。但主要的原因还与时令有关。在其他几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的是无比的热闹和喧哗。那么多的乔木和灌木、花卉与杂草,用树冠的搭连,用枝条的交错,用藤蔓的牵绊,用根须的虬结,彼此勾肩搭背地交织在一起,茂盛葱郁。它们遮蔽了天空,阻挡了平视的目光,更将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如今想来,数月前的从绿叶纷披杂花乱眼中走过,以及油然生出的亲昵愉悦的感觉,都好像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庄子的梦里,不清楚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置身冬日的原野中,在某个恍惚的瞬间,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这样的静寂和旷远,容易让思绪从眼前逃选出去。我的意识曾短暂地跌入遥远的过去,脑海中模糊地闪现出华北农村的乡野田园,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它们影子一样飘忽,连接了某件模糊的往事,某种朦胧的情绪,但都不能成形,仿佛一只掠过天空的飞鸟,还未来得及看清楚就消失了。一只流浪狗追着我跑了一段路,有时跑到身旁,随后又后退几步,目光中有一些讨好和乞求,还有几分胆怯和畏惧。它试图接近我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口吃的,可惜我什么都没有带。这样的严寒季节,对它是至为艰难的时日。四野寂寥。我想到了一个说法:“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这个属于节气物候的古典词汇,指代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本身也具有一种文学的意味,一种修辞的魅力。走在裸露着的田野里,满目的简约清爽,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涵义。这个时节,植物都将生命收缩在根茎里、枝干中、树皮下,仿佛坠入了一个漫长深沉的梦境。你很容易想象,当一场大雪降临时,便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但沉静并不是死寂,虽然看上去似乎萎靡呆滞,但这只是假象。每一棵树都抱紧了生命。缺少光泽的粗糙的树皮下面,有汁液在蓄积和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刻,再将自己打开。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繁盛,春天的生发,夏日的张扬,会重新降临在大地之上。就仿佛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消失了,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有一天重新出现,像是换了一个人,周身闪耀着别样的光彩。一路走着看着,到处都能接受到这样的预示着蜕变的消息。供游人散步骑行的绿道两旁,杂乱的枯叶盖满了枯黄的草地,中间掺杂着坠落下的数种树木的不同形状的果实,被融化后的残雪和泥土弄得脏污。它们都将化为肥料,滋养下一季的春华秋实。几株忍冬萧瑟光秃的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豆粒大小的浆果,为小鸟提供点心,虽然色彩已不复秋天时那般晶莹红艳。那一丛有着小丘般阵势的藤蔓,我认出是连翘,春天时压弯了树冠的繁茂花朵,曾照亮过周边不小的区域,如今虽然片叶皆无,但那种蓬勃霸气的风度和姿态犹存,没有被寒冷剿灭。它们等待着地下的看不见的阳气生发、汇聚和壮大,到了合适的时候,生命从枝条花卉中喷涌出来,猛然间再一次将天地攻陷。循序渐进,物极必反,周而复始……这些成语由于耳熟能详而显得平淡无奇,但并不因此而失却它的力度。大自然以循环轮回的方式,完成着自身的递嬗运化。一条看不见的巨大链环,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不动声色地架设起来,伸展开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我想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兼自然学者包罗斯的一段话:“自然之书就像是以各种语言、不同字体所写成的篇章:横七竖八,掺杂着各式注脚。有粗大的字体,也有细致的笔迹,有隐晦的图标,也有象形文字。读得最慢,甚至干脆停顿下来的人,读得最好。”眼前的风景里,那一份单调中的丰盈,枯索中的活力,无疑也属于自然之书中的一页。我停下脚步,望着身边的这一片冬日原野。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月28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描写“身边的冬野”,在写作顺序上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极富层次感。B.作者把冬季和其他季节相对比,认为相对于冬季,其他季节的“蓬勃葳蕤”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C.寒冷的季节加上公园远离城市,远郊公园游人稀疏,作者由此感受到“身边的冬野”格外宁静。D.本文围绕“身边的冬野”展开描述,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形散神聚。8.作者对“身边的冬野”认识有着怎样的变化?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9.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美国学者包罗斯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尉,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后至渭城令死。至今渭城有其祠也。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吾欲小则守,大则攻,其道若何?”仲尼曰:“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若朝廷无礼,上下无亲,民众皆君之仇也,君将谁与守?”于是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患也。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太公望曰日:“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昊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还。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摘编自《说苑·指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B.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C.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D.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欲诛监御史”与“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两句中的“诛”字含义相同。B.“不知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C.“昧死以闻’’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D.“王罢卒寝”与“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军监军御史为非作歹,打穿军营墙垣来经商谋利,胡建对此非常不满,让士兵斩杀了他。B.皇帝没有处罚擅杀大臣的胡建,是因为他认为胡建并没有违背国家的礼仪,他的做法合情合理。C.鲁哀公从孔子的话中,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给老百姓恩惠。D.太公望认为先王讨伐邪恶不正、地势险峻、行为过当的国家,密须国“疑于我”,因此可以讨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2)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孝感途中陈沆[〖备注〗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诘屈乡音换,艰难诚垒存。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备注〗陈沆(1785-1826),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半日山中路”起句看似平平,其实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确定了范围。B.颔联用词巧妙,“在”字将野云和树联系起来,突出了野云的悠闲之态。C.诗人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听到异地口音,因思乡而涌起悲伤之情。D.本诗描写了诗人山行途中所见之景,尾联中的麦田富有情意,令人欣喜。15.结合这首诗分析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感想。(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与李商隐《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样,每根弦都包含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2)苏轼被贬黄州,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描写与友人荡舟饮酒的闲适自在的生活图画。(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衣着朴素,却并不和周围衣着华丽的同龄人攀比,用“,”两句交代了原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面对险情时冲锋在前,改进装备时研精覃思,鲁文贵用汗水与智慧为消防事业①,以火热青春谱写消防卫士的奉献之歌。20多年来,他累计营救疏散遇险群众1300多人,抢救疏散的各类物资价值上千万元。他曾深入火光冲天的仓库,凭借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成功救出10余人;他曾只身进入山体滑坡后的废墟深处,用手刨、指挖救出被困群众;他曾连续战斗24小时,为68名处理爆炸事故的指战员提供强有力的装备物资保障……在工作训练之余,鲁文贵喜欢钻研装备。他研发出便携式泡沫输转装置、不锈钢折叠运输车等消防新装备。如今,这些装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消防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从一名普通消防员成长为爱岗敬业的消防能手,鲁文贵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②,感慨“我是消防队伍培养起来的,如果没有消防队伍,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他拒绝多家厂商购买装备专利的请求,将专利项目无偿提供给贵州消防队伍。在烈火中淬炼自己,在危难时③,还有许许多多像鲁文贵一样的消防战士,在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灾难无情,英雄无畏。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就是对消防英雄最好的致敬。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列数字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在日常生活中,①,例如在太阳底下晒被子就是典型的利用紫外线消毒的例子。紫外线位于光谱中紫色光之外,为不可见光,可以根据波长,由长到短划分为UVA、UVB、UVC三种波段。由于紫外线的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因此紫外线的波长越短,②,相应的杀菌消毒能力就会越强。UVA波段指波长在320~400纳米的紫外线,平时生活中照射到地表的紫外线,大部分是UVA波段,它有一定的抑制细菌的能力。UVC波段指波长在200—280纳米的紫外线,也被称为深紫外波段,这一波段的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与RNA链条,使其失去复制或繁殖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地杀菌灭活。能否较快较好地消灭病毒,③。紫外线的剂量受到紫外线的光功率,即单位面积上光能量大小的影响。同样波长的紫外线,光功率越高,紫外线的剂量越大,杀菌的时间自然会越短。一般情况下,传统的紫外线灯消毒作用时间为半小时,近年来紫外线技术尽管有新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权威的研究或报道,0.3秒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介绍了UVA波段和UVC波段的紫外线,请概括二者有何差别。(4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注意两幅图画间的逻辑关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果不当,“他特别推崇《史记》”并不是因为“提倡古文运动”,应当反过来说“喜欢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提倡古文运动,学习其风格。”2.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说法不对,本文论述的是“史升汉降”的原因,第一段介绍了“史升汉降”的过程,是引出问题,并没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因”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韩愈“起了重要作用”,并没有说这是最重要的原因。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相关内容的能力。“其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必将变革传统的食品生产制造加工模式”错,化已然为未然,原文是“‘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5.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A项,“每公顷产量稻谷比薯类高出约六成”错,应为“高出约七成”。B项,“因而减少粮食损耗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最重要的路径”错,原文是“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D项,“彻底解决饥饿问题”错,过于绝对。6.〖答案〗①增加粮食产量。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增加高产量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低产量粮食产量。②节粮减损,杜绝浪费。瞄准粮食产业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强化科技“硬支撑”。③利用“未来食物”,树立大食物观。利用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前沿技术,生产加工食物,保障食品安全。(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题干设置了情境,以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的“端稳中国饭碗”为引导语,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做到“端稳中国饭碗”的问题,筛选信息时要从三则材料中加以筛选。材料一对应增加粮食产量,材料二对应节粮减损,材料三对应利用“未来食物”。作答时,加以分析即可。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认为相对于冬季,其他季节的‘蓬勃葳蕤’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说法不对,原文说的是“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因此冬天和其他季节都是“梦幻”的。8.〖答案〗变化:①原先在作者的眼中“身边的冬野”是静寂、旷远和萧条的。(2分)②后来作者认识到“身边的冬野”是一种沉淀、等待、蜕变,为生命的勃发做准备。(2分)启示: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内心要充满希望;③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心向光明。(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答案〗①内容上,指出自然之书丰富多彩的特点,告诉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品味白然。②结构上,总结上文,是对前文作者关于身边的冬野思考的概括总结。③表达效果上,引用富有哲理的话,充实文章内容并增加了文章的理论深度,引人思考。(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堂皇”是一个专有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建”作“跪指监御史曰”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项两句中的“诛”都为“诛杀”;B项中第一个“所以”是“原因”,第二个“所以”是“用来……的”;C项中第一个“闻”为“上报”,第二个“闻”为“有名望,显贵”;D项中第一个“卒”为“步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