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营养结构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答案〗D〖祥解〗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详析】A、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故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A正确;B、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B正确;C、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因此,分解者和消费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宜昌黄柏河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减小人的生态足迹B.套种、间种和轮种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D.“过腹还田”主要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答案〗D〖祥解〗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越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2、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详析】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而宜昌黄柏河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通过人类的干预,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A错误;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关系的协调原理,B错误;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属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技术,体现了协调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租定得整体原则,属于生态工程范畴,C错误;D、“过腹还田”指的是利用牲畜粪便作为农田肥料,这样可以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废源化,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主要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D正确。故选D。3.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是恶性入侵杂草。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他们用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和根系的浸提液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宜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湿地内某区域空心莲子草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本实验需设置生理盐水处理的对照组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空心莲子草浸提液的浓度D.这三种植物中,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最大〖答案〗A〖祥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析】A、调查草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所以不宜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湿地内某区域空心莲子草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B、本实验需设置无浸提液处理的对照组,B错误;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空心莲子草浸提液的浓度和不同的物种,C错误;D、这三种植物中,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菊苣的影响最大,D错误。故选A。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B.樱花林中樱花树均匀分布,属于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C.寄居蟹和海葵为原始合作关系,即使分开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渔网网眼太大会使调查值偏大〖答案〗C〖祥解〗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析】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增多,若环境条件变差,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A错误;B、樱花林中樱花树均匀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B错误;C、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C正确;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查值偏小,D错误。故选C。5.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需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统计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裸石上发生了初生演替B.前120天,裸石上的物种数量逐渐减少,之后趋于稳定C.120天后,裸石上各营养级构成了正金字塔形的能量金字塔D.120天后,裸石上群落的结构和周围类似石块上群落的结构相似〖答案〗B〖祥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裸石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B、由图示可知,在前120天内,新增的物种数目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即物种数目在逐渐增加),在120天后新增物种数目为零,故裸石上的物种数量先逐渐增加,之后趋于稳定,B错误;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故裸石上各营养级构成的能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C正确;D、120天后,裸石上的群落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裸石与周围石块的环境条件相似,故裸石上群落的结构和周围类似石块上群落的结构相似,D正确。故选B。6.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B.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答案〗D〖祥解〗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再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详析】A、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两种或多种物种之间会竞争资源或空间,因此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B、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因为资源减少导致不同生物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C正确;D、窄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窄生态位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宽生态位相反,D错误。故选D7.2022年12月7日至20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主席国中国的引领下通过了全球高度期待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动植物携带遗传信息的总和B.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的捕获活动C.易地保护是对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措施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直接价值〖答案〗C〖祥解〗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详析】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B错误;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是对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措施,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C。8.在同一地方进行多次甲、乙两种植物的混种实验,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呈现出如图所示的变化情况。(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M=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植物的生态位不完全重叠B.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乙不会被甲淘汰D.若甲、乙达成竞争平衡,则收获的甲种子数等于乙种子数〖答案〗D〖祥解〗曲线可知,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即N增大,则M也增大;当M=N时,代表(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可理解为两种生物收获与播种比相等,甲、乙达成竞争平衡。【详析】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任何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都不会完全重叠,A正确;B、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天敌等,甲乙之间是竞争关系,与密度相关,故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从曲线可以看出,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即N增大,则M也增大,说明乙没有被甲淘汰,C正确;D、若甲、乙达成竞争平衡,即是M=N,当M=N时,代表(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可理解为两种生物收获与播种比相等,而收获的甲种子数未必等于乙种子数,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B.取等量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待盖好盖玻片后再计数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稀释后再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答案〗B〖祥解〗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6、血球计数板的清洁: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详析】A、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总趋势,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A正确;B、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D、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故选B。10.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下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本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本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本数量约为500个时,环境阻力最小B.亲本数量大于1000个时,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亲本数量约为500个时,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D.补充量约为1000个时,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C〖祥解〗1、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1)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2)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详析】A、亲体数量约为500时,此时的种群数量较多,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故此时的环境阻力并不是最小的(亲本数量最少时,环境阻力最小),A错误;B、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即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C、由图可知,亲本数量约为500个时,补充量约为800个,可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处于K/2(K值为1000)时,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C正确;D、补充量约为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本数量相等,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D错误。故选C。11.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少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三、四营养级D.瓢虫属于集团内猎物,寄生蜂属于集团内捕食者〖答案〗AC〖祥解〗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所以存在植物→蚜虫→寄生蜂→瓢虫,植物→蚜虫→瓢虫两条食物链。【详析】A、瓢虫捕食寄生蜂是第四营养级,捕食蚜虫是第三营养级,由于食物链越长,损失的能量越多,所以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少,A正确;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捕食与竞争的关系,B错误;C、瓢虫捕食寄生蜂是第四营养级,捕食蚜虫是第三营养级,C正确;D、瓢虫和寄生蜂都以蚜虫为食,同时寄生蜂被瓢虫捕食,所以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D错误;故选AC。12.“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某农技站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B.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D.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答案〗D〖祥解〗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和密度。【详析】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C、由图可知,施用沼液后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密度变化幅度不大,但不能推知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C错误;D、由图可知,不同沼液施用量条件下,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均增加,所以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正确。故选D。13.向稻田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原本不生活在其中的食草性(草鱼)、滤食性(鲢鱼)、杂食性(鲤鱼)和底栖动物食性(青鱼)鱼苗,构成稻鱼共作网络。该共作网络可有效减少杂草和害虫的数量,并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有关该共作网络的叙述,正确的是()A.鱼类的粪便可以直接被水稻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B.该共作网络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种植水稻不用施肥C.该共作网络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D.该共作网络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C〖祥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能量来源。(1)起点: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2)流向:沿着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2、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行、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反复利用。(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O2转变成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传递—食物链;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为CO2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详析】A、鱼粪中的有机质需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才会被水稻吸收利用,A错误;B、该共作网络中物质可循环利用,但是仍需施肥维持能量流动,B错误;C、该共作网络中,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有效减少杂草和害虫的数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D、该共作网络可有效减少杂草和害虫的数量,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故选C。14.成熟的紫皮百香果果皮中富含花色苷,果汁色泽金黄、香气馥郁、酸甜可口,富含多酚、类胡萝卜素等活性成分,有“果汁之王”的美称。以紫皮百香果全果和果汁为原料发酵,所得百香果酒的香气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百香果酒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无氧环境B.可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遇酒精变黄的特点,检测发酵液是否开始进行酒精发酵C.从酿酒残渣中筛选培养醋酸菌时,在缺少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可加入乙醇作为碳源D.家庭制作百香果酒时,要每隔12小时打开瓶盖使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答案〗C〖祥解〗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析】A、百香果酒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先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再提供无氧环境,进行发酵,A错误;B、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利用酸性的重铬酸钾遇酒精变灰绿色的特点,检测发酵液是否开始进行酒精发酵,B错误;C、从酿酒残渣中筛选培养醋酸菌时,醋酸菌可以将乙醇直接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故可以加入乙醇作为碳源,C正确;D、家庭制作百香果酒时,要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使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不是打开,D错误。故选C。15.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酱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企业通过发酵制作酱油的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米曲霉发酵是因为其生长增殖后大量分泌制作酱油所需的淀粉酶B.米曲霉发酵过程不断搅拌有利于其通过无氧呼吸快速增殖C.在发酵池发酵阶段加入乳酸菌、酵母菌和食盐最重要的作用是为酱油增添风味D.酱油的制作是乳酸菌、米曲霉、酵母菌等代谢类型不同的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祥解〗米曲霉是真菌的一种,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这些酶(如蛋白酶和脂肪酶)中能将发酵池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易于吸收、风味独特的成分。【详析】A、米曲霉是真菌的一种,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这些酶(如蛋白酶和脂肪酶)中能将发酵池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易于吸收、风味独特的成分,如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A错误;B、米曲霉发酵过程不断搅拌有利于其通过有氧呼吸快速增殖,B错误;C、在发酵池发酵阶段加入乳酸菌、酵母菌和食盐可以为酱油增添风味,乳酸菌和酵母菌也可加速有机物的分解,缩短发酵时间。另外,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以及食盐还可抑制杂菌的生长,C错误;D、酱油的制作是乳酸菌(异养厌氧型)、米曲霉(异养需氧型)、酵母菌(异养兼性厌氧型)等代谢类型不同的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D。16.下列关于腌制泡菜的叙述,正确的是()A.泡菜发酵期间,乳酸积累到质量分数为0.4%~0.8%时,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B.不同腌制时间,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不相同C.泡菜发酵过程中表面出现白膜,可能是醋酸菌液面大量发酵引起的D.腌制泡菜过程中经发酵会产生多种酸,其中含量最高的酸是亚硝酸〖答案〗A〖祥解〗果酒制作的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泡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详析】A、制作传统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来进行发酵的,发酵期间,乳酸会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为0.4%~0.8%时,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A正确;B、泡菜腌制过程中,随着时间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因此不同腌制时间,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可能相同,B错误;C、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C错误;D、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因此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乳酸,还有少量的亚硝酸,D错误。故选A。17.为加速我国北方冬春季秸秆原位还田的腐化过程,研究人员以冻牛粪为材料筛选出耐低温(10℃)的纤维素降解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筛菌种前,要利用固体培养基在37℃条件下扩大培养目标菌种B.用于筛选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纤维素和牛肉膏蛋白胨C.应选择菌落直径与周围透明圈直径比值大的菌落进行纯化D.利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答案〗D〖祥解〗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的碳源的加入刚果红的固体培养基筛选,由于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因此在纤维素分解菌周围会因纤维素被分解形成透明圈,透明圈越大,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详析】A、由题意“研究人员以冻牛粪为材料筛选出耐低温(10℃)的纤维素降解菌”可知,初筛菌种前,要利用液体培养基在10℃条件下扩大培养目标菌种,A错误;B、用于筛选的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的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加入刚果红是鉴定作用,B错误;C、由于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因此在纤维素分解均周围会因纤维素被分解形成透明圈,透明圈越大,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因此需要选择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比值小的菌落进行纯化,C错误;D、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可能还会生长一些能利用纤维素分解的产物——葡萄糖的微生物,D正确。故选D。18.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染色体断裂形成的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被排出而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下图是利用耐盐的中间偃麦草培育耐盐小麦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需要使用肽聚糖酶处理,以去除细胞壁B.②过程的目的是诱导中间偃麦草原生质体突变出耐盐基因C.③过程可以利用高Ca2+-高pH融合法D.④过程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祥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详析】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①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以去除细胞壁,A错误;B、据题意可知,染色体断裂形成的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被排出而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中间偃麦草本身就具有耐盐基因,因此②的目的是诱导中间偃麦草原生质体染色体断裂,B错误;C、③表示普通小麦的原生质体和中间偃麦草的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可以利用高Ca2+-高pH融合法,C正确;D、④由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物,属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C。19.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使植株抗病毒的能力得到提高B.单倍体育种和突变体育种的原理是不一样的C.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酚类、萜类等植物生长非必需的次生代谢产物D.可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工厂化生产的细胞产物也是来自愈伤组织细胞〖答案〗A〖祥解〗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生殖。2、由糖类、氨基酸等初生代谢产物通过次生代谢过程产生的有机物称为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帖类、酚类和生物碱等。【详析】A、茎尖等分裂旺盛部位无病毒感染,所以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出无病毒且保持优良性状的脱毒幼苗,但不抗毒,A错误;B、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突变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C、次生代谢产物是由次生代谢产生的一类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因此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酚类、萜类等植物生长非必需的次生代谢产物,C正确;D、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旺盛,诱导易产生突变,可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工厂化生产的细胞产物也是来自愈伤组织细胞,D正确。故选A。20.为拓宽蔬菜育种资源,科学家用大白菜(2n=20)、青花菜(2n=18)和叶用芥菜(2n=36)为材料,进行体细胞融合获得大量再生植株。染色体计数显示,再生植株染色体数为38~64,未发现与3个亲本染色体总数一致的个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杂种细胞培育成再生植株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染色体数为38的再生植株,最可能是大白菜和青花菜细胞的融合C.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说明,三个细胞融合时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D.再生植株的获得实现了远缘杂交育种,且获得的再生植株均可育〖答案〗D〖祥解〗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在进行体细胞融合之前需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物理法包括振荡、离心、电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来诱导细胞融合。【详析】A、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制备的培养基上进行无菌培养,并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杂种细胞培育成再生植株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正确;B、大白菜的染色体数为20,青花菜的染色体数为18,二者的细胞融合后染色体数为38,B正确;C、三个细胞融合,染色体总数理论上是20+18+36=74,而事实上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为38~64,因此三个细胞融合时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C正确;D、再生植株的获得实现了不同物种间的远缘杂交育种,但获得的再生植株的染色体不完全同源,减数分裂时可能会出现联会乱,因此再生植株不一定可育,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21.蓝细菌暴发引起的水华又称藻华,是全球性的水环境健康问题。某地湖泊因大量生活污水的进入导致N、P等元素超标,引起藻华。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漂浮在该湖泊水面上的所有蓝细菌__________(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种群。蓝细菌产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生动物中毒和死亡,严重时会使生态系统的_____降低,从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2)假设该湖泊某种蓝细菌的环境容纳量为K,藻华防治早期,当其种群数量达到_____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主要防治策略是严防该种蓝细菌的种群数量达到该值。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发现湖泊局部蓝细菌种群数量极少时,仍在短时间内爆发了藻华。气象观测表明,这种“非正常”的爆发前,往往有大风天气。试解释大风天气引起局部“非正常”藻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引进了本地一些挺水植物后,该湖泊藻华得到较好治理,此措施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__原理,并请分析说明水华得到较好治理的原因: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能②.物种丰富度③.自我调节(2)①.K/2②.大风将不同区域的蓝细菌集中到某一区域,达到某一特定区域的K/2,种群增长速率大(3)①.协调②.引入的挺水植物可以与蓝细菌竞争光,也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且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祥解〗1、蓝细菌的种类包括念珠蓝细菌、颤蓝细菌、色球蓝细菌和发菜等;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当环境条件不被破坏时,该环境所能承载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就是环境容纳量,即K值。【小问1详析】蓝细菌的种类包括念珠蓝细菌、颤蓝细菌、色球蓝细菌和发菜等,而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故漂浮在该湖泊水面上的所有蓝细菌不能构成一个种群;蓝细菌产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其他水生动物中毒和死亡,严重时会使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简单,从而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问2详析】当环境条件不被破坏时,该环境所能承载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就是环境容纳量,即K值。假设该湖泊某种蓝细菌的环境容纳量为K,藻华防治早期,当其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根据题意:这种“非正常”的爆发前,往往有大风天气。大风将不同区域的蓝细菌集中到某一区域,达到某一特定区域的K/2,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从而引起局部“非正常”藻华。【小问3详析】在引进了本地一些挺水植物后,该湖泊藻华得到较好治理,此措施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引入的挺水植物后,可以与蓝细菌竞争光,也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且挺水植物植株较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使水华得到较好的治理。22.乌柏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亚热带树木,跳甲和卷象是以乌柏为食的昆虫。为探究这三种生物的种内和种间互作的调控关系,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1)乌柏为跳甲和卷象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2)跳甲成虫和卷象成虫以乌柏树叶为食,跳甲幼虫以乌柏树根为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3)科研人员在实验网笼(如下图1)中放入昆虫的成虫,一段时间后测定乌柏根部淀粉和单宁(一种植物防御昆虫的物质)的含量,结果如下图2,据下图可知,此实验中引起乌柏根部物质含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4)为研究乌柏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后对跳甲幼虫的影响,研究者利用(3)处理过的装置,移除所有成虫,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乌柏根部土壤中,测定其存活率,结果如下图3,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用10只跳甲成虫处理后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大于用40只跳甲成虫处理后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原因是____________。(5)已有研究发现,跳甲幼虫对乌柏根的取食也可诱导叶产生挥发物质,能够吸引跳甲成虫取食,但对卷象成虫有排斥作用。综合上述信息分析,乌柏与跳甲、卷象间关系的调控体现出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答案〗(1)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2)协同进化(3)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4)①.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未被昆虫成虫取食的乌柏根部的土壤中②.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少时,取食叶片会诱导根部淀粉含量增加,营养物质增多,同时降低根部单宁的含量,使植物对昆虫的防御减弱,从而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5)信息传递〖祥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问1详析】根据题意“乌柏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亚热带树木,跳甲和卷象是以乌柏为食的昆虫”可知,乌柏为跳甲和卷象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小问2详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跳甲成虫和卷象成虫以乌柏树叶为食,跳甲幼虫以乌柏树根为食,这样可以降低由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种内或种间竞争,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3详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昆虫成虫的数量和种类,因变量是乌柏根部淀粉和单宁的含量,据图分析可知,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均可引起乌柏根部物质含量发生变化。【小问4详析】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乌柏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后对跳甲幼虫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乌桕是否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因变量是跳甲幼虫生存率,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据此推知,由于实验组是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乌柏根部土壤中,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对照组的处理是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未被昆虫成虫取食的乌柏根部的土壤中;结合图2分析可知,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少时,取食叶片会诱导乌柏根部淀粉含量增加,营养物质含量增多,同时降低根部单宁的含量,使植物对昆虫防御减弱,从而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多时,取食叶片会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减少以及单宁含量的增加,进而使幼虫存活率降低。【小问5详析】结合题干信息“跳甲幼虫对乌柏根的取食也可诱导叶产生挥发物质,能够吸引跳甲成虫取食,但对卷象成虫有排斥作用”可知,乌柏与跳甲﹑卷象间关系的调控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23.果草模式是果园生态系统的一种新型模式,果草模式又称果园生草,即在果园复合种植草本植物,以改善草原气候和土壤环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果园管理措施。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果草模式下,果树和草的高度不同,从而形成植物群落的______结构,影响其形成的最直接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2)和果园清耕(及时清除果树树下及行间杂草)相比,果草模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从而减少果园虫害的发生。果园还可以设置一些鸟巢,以招引更多的鸟类进行害虫防治,这种防治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果园生草利用沼气池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起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4)上图表示某果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上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统计数据(数值单位为103kJ),则能量在该食物链的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全部个体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kJ。若该食物链被重金属污染,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种群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垂直②.光照强度(2)①.抵抗力②.生物防治(3)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4)①.20.0%②.1.2×103③.种群Ⅲ④.种群Ⅲ同化能量最少,处于最高营养级,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到最高营养级〖祥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生态农业的模式的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小问1详析】果草模式下,果树和草的高度不同,从而形成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生物群落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影响群落中植物的该空间结构,即垂直结构的最直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