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史学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原因:古代史藉自先秦始纂,历三千年编纂,至明清已浩如烟海。但年代久远、社会变迁、人为破坏、自然界水火之灾等,史籍大量散失灭绝。幸存者往往存在着或残、或缺、或伪、或难等问题。极须认真清理、总结和研究。第1页条件:1、私家藏书之风盛行。明清两代著名藏书家多达千人,藏书动辄数万卷,甚至数十万卷。丰富藏书为研究、总结史籍准备了物质条件。2、博古通今学者众多。明代以来出现了胡应麟、焦厷、方以智、徐光启、陈第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博古倾向为以后考据之风开了先河。3、西学东渐。明中叶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滋生,西学渐入,利于开拓思绪和改进研究方法。4、文字狱严重。明清文字狱频频发生,学者噤若寒蝉,普通不敢染指近当代史籍撰修,客观上也是兴起博古和考据之风一个原因。明清学者研究和总结,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前无古人。第2页第一节史学反思和总结概况

一传统史书编纂继承和发展二历代史籍研究整理三类书和丛书汇编四古代史学理论系统总结五方志繁荣六历史地理学发展

第3页一、传统史书编纂继承和发展1、纪传史:修成二十四史中最终两部《元史》和《明史》。《元史》:修撰时间短,前后两次,不到一年,错误、遗漏、混乱、重复现象严重。但确实保留了元朝历史资料,为治元史必读之书。《明史》:二十四史殿军之作,修纂时间最长、修纂规模浩大。布衣身份史家万斯同用力最多、贡献最大。(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布衣史官——万斯同传》)

第4页2、编年史:受《通鉴》影响,修成《宋元通鉴》、《明通鉴》等。最有名是毕沅主编《续资治通鉴》。【毕沅官至总督,学问很大,事务忙,自任主编,邀请著名史家参修,用力二十年乃成,价值较高,上接《通鉴》】3、典制史:清官修“续三通”:《续通志》、《续通典》、《续通考》。——达“六通”清官修“清三通”:《清通志》、《清通典》、《清通考》。——达“九通”。民国刘锦藻编《清续文件通考》,依据时代特点增加了四类:外交、邮传、实业、宪政。——达“十通”。第5页4、纪事本末史:进入黃金阶段。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魏源《圣武记》等。抄编年——抄纪传——自主编纂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抄于纪传体《宋史》,因纪传史文字繁冗,故作了文字改动和剪裁。名《宋史纪事本末》,而内容包含宋、辽、金、蒙古事。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自己搜集资料编纂成书,早《明史》80余年,质量高,价值大。第6页二、历代史籍研究整理

包含增、辑、考、改。1、增,即增补。前代已经有,但清代为盛。王钟麟主编《二十五史补编》,补表志四五十种,著名者如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丁国钧、文廷式等《补晋书艺文志》,钱大昕、倪灿等《补辽宋西夏金元史艺文志》,郝懿行《补宋书食货志》等。尤其著名史学家万斯同,一人之力补写了《历代史表》和《历代职官表》。填补了旧史缺点,方便后人研究和应用。第7页2、辑,就是辑佚。宋人高似孙始辑佚。明代以降,辑佚作品日多,如吴琯《古今逸史》,屠乔孙《十六国春秋》,范钦《今本竹书纪年》。最大规模辑佚则在清代,官方从《永乐大典》中就辑出佚书590种,收入《四库全书》388种,存目百余种,著名有《东观汉纪》、《旧五代史》、《宋会要》、《元朝秘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章算术》等。私人辑佚也盛极一时,成绩丰厚,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丛书》总计632种768卷,黄奭《汉学堂丛书》总计215种219卷,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辑出上古至隋3497名学者散佚作品。

第8页3、考,即考证。主要对史籍注解、考释、校勘、订误等。清人用力极勤,范围极广,经、史、子书,无所不考,铸就了历史考证学辉煌。考经: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343卷、《皇清经解》1412卷、王先谦《续皇清经解》1315卷、徐乾学《通志堂经解》1781卷等。考史: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100卷,赵翼《廿二史劄记》36卷,武英殿本《二十二史考证》515条,洪颐宣《诸史考异》18卷,王先谦《汉书补注》100卷、《续汉书补注》30卷以及《后汉书集解》130卷等。俞樾《诸子评议》,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形成了“经世致用派”、“求实派”、“疑古辨伪派”等。第9页4、改,即改编旧籍。前代已经有,但清朝最为突出。清人吴任臣摒弃《宋史》和新旧《五代史》封建正统观念及民族偏见,为“十国”改写出《十国春秋》,体例有改变,史料多有补充。《元史》改编热潮,邵远平《元史类编》42卷,魏源《元史新编》95卷,屠寄《蒙兀儿史记》16卷,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等。成就最大者柯劭忞《新元史》257卷,订正了旧《元史》许多纰缪,补充了明清学者研究结果以及国外研究资料。第10页三、类书和丛书汇编

1、类书。是博采群书相关资料,分类纂录编排而成书籍。中国最大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即在此时编定。《永乐大典》成于明初,先后参编者有解缙、姚广孝、王景等2119位学者。22877卷,凡例目录16卷,约有三亿七千万字,装成11095册。是中国最大一部类书,也是举世罕见百科全书。引书七八千种,现存730卷,为后世保留了许多宝贵文件资料。清修《四库全书》时,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古书各种。第11页《古今图书集成》成书清代,由陈梦雷、蒋延锡等编纂。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另附考证24卷,总计一亿六千万字,是我国现存最大类书。全书分为六汇编、三十三典,6109部。每部内容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及补编诸项。全书资料宏富、编排得当,为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大方便。第12页2、丛书。是将群书汇合为一,并冠以总名套书。始自南宋俞鼎孙《儒学警语》,明代获较大发展,至清代有长足进步,数量多,质量高,规模增大。规模最大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纪昀为总纂官,参加编校和缮写人员多达4168人。分经、史、子、集四部,分订为36304册,79309卷,十亿字。收书3461种,存目6793种。另纂《总目》200卷,《简明目录》20卷。编纂中官方寓禁于征,毁掉了不少宝贵文件,但其整理、总结和保留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出色贡献不可抹杀。第13页四、古代史学理论系统总结

1、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倡“经世致用”史学,要求“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2、三大史考名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劄记》,在史学理论上都有特殊贡献。第14页3、章学诚《文史通义》: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作出了系统总结,包括到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理论、史学批评方法论等众多领域,是继唐代刘知幾《史通》之后又一部最主要史学理论专著。提出了“史学经世”、“六经皆史”、“史法与史意”、“撰述与记注”、“史德与文德”、“通史家风”、“志乃史体”等很多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方法论标准。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最高阶段。第15页五、方志繁荣明代复兴,府、州、县都有地方志,省称通志,亦称总志,如《四川总志》。清代深入发展,全国省、府、州、县都有志,著名镇亦有志,许多第一流学者都写志,如戴震、洪亮吉、章学诚、段玉裁、钱大昕等。据统计,现存方志7400各种,初去宋代28种,元代11种。明代有860种,清代有6500各种。县志占70%。清代方志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第16页六、历史地理学发展历史地理学是从地理方面研究历史发展改变,亦称地理沿革史。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今后正史中有地理志、郡国志;唐代始单独成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清有新发展。代表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第17页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人,自幼好学,熟悉经史。明亡时17岁。明亡后不做官,因家贫,20岁以后做塾师维生,刻苦读书,联曰:“早起鸟鸣先,夜眠人静后。”主张经世致用、反清复明。29岁始撰,广搜资料,实地调查。50岁乃成。《纪要》内容:共134卷,280多万字。1、自然地理。2、政治地理。包含疆域沿革、政区改变和历史建都(利弊和原因)。第18页3、经济地理。各地域农业生产特点、农业水利发展。治理黄河方法争论、盐铁业、历代城市兴衰等。4、军事地理。主要记山川形势,及其军事价值。张之洞《书目答问》归“兵类”。价值和特点:内容丰富,考证详细,眉目清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魏禧:“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清朝学者称:“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还有称:“千古绝作”、“千古奇书”。此书问世后,使历史地理学成为了一专门学科。第19页第二节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一、顾炎武史学

史学特点: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P236—)二、王夫之史学史学特点: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P242—三、黄宗羲史学史学特点: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P239—第20页第三节历史考证学辉煌结果一、历史考证学内容1、校正文字。包括到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一是传抄中错误;二是明人刻书喜改字,清人便对明刻本进行考证。2、解释文义。一字一词一句之解释,人名、官名、典制、地理、器物等解释,包括训诂学、地理学、器物学等。3、判别真伪。扯牵到史料学。4、辨明事实。对不一样记载历史事件进行考证。

第21页二、清代历史考证学盛行原因1、历史著作繁富。从《尚书》、《春秋》起近三千年史著编纂,汗牛充栋,不免有内容上矛盾和歧异,故需考证。2、学术风气改变。宋明以来,空言心性,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明朝灭亡原因之一。清初有志反清复明学者讲实学,要求认真读书,读书就要辨真伪,故需考证。3、文字狱严重。自明朱元璋搞文字狱,到清朝更严重。清前期四个皇帝140多年,就有100多起,有据可查达80多起。如:南浔庄氏史狱,吴炎、潘柽章等七十多人被杀。【毕沅《续资治通鉴》只续到元朝,不敢续到明朝,怕牵扯到清】第22页三、清代历史考证学演变(一)经世致用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祖禹1、顾炎武(1613—1682),学者称亭林先生。出身“乡宦豪绅”之家。自幼随祖父读孙子、吴起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14岁读完《通鉴》,明末入“复社”【知识分子吟诗作文、议论时政团体】。有志改革政治,反对宋明理学。明亡时32岁,清初参加江南抗清斗争,失败后流亡北方,长久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坚持不仕清朝,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皆仕于清,都想奉养他,皆被拒绝。第23页27岁始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前者着重记各地疆域、水利、兵防、物产、赋税。后者主要记地理形势、山川要塞。30岁以后陆续整理读书笔记,经30多年校订成为《日知录》。《日知录》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看法在内主要著作。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短则几十字,长则一两千字。第24页“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他研究风俗是为改变当初风气;研究赋税,提出“为人佃作者什九,有田者什一”;提出国与天下不一样,国是朝廷、君臣百官之国。天下是匹夫之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很大。1、重视探讨实际问题;2、重视实施;3、重视实际调查;4、重视史料之依据。第25页2、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身处“天崩地解”时代,深感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曾入“复社”。明亡后,乃归里著书,著作多达60余种。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都反应了“经世致用”思想。《明夷待访录》今本21篇,是一部政论与史论结合出色史著。认为:“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所不备矣”,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贬斥君为主子、臣为奴才现象;主张“工商皆本”、“授田于民”;反对八股制艺,主张改革科举等。有许多主动进步思想。二《案》创学案体,属学术史、哲学史范围。第26页3、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水西岸石船山,被称船山先生。1675年起隐居著述。一生著述百余种,包含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等。今有《船山全书》。代表作《读通鉴论》、《宋论》等。二《论》是著名史论专著。提出:第一,治史目标上,主张撰写“经世之大略”、“得失之枢机”,即关注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其得失经验,以启迪后人。第二,史书编撰上,主张“直笔求实”和“言、义、事”相结合。视其为史学功效得以发挥主要确保。第27页第三,史学批评上,提出“因其时,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十二标准。“因其时,度其势”,是要求史学批评家要设身处地了解分析当初时代背景和处境形势,“因其时而酌其宜”,“因时宜而论得失”,强调历史主义。“察其心,穷其效”,是要求史学批评家要认真分析考查当事者动机和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评判。十二字原初具历史唯物主义色彩,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又上升到一个新理论高度。第28页4、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人,自幼好学,熟悉经史。明亡时17岁。明亡后不做官,因家贫,20岁以做塾师维生,刻苦读书,自联:“早起鸟鸣先,夜眠人静后。”主张经世致用,反清复明。29岁始撰《读史方舆纪要》,广搜资料,并作实地调查。约50岁写成。共134卷,280多万字,包括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内容丰富,考证详细,眉目清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魏禧称“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人称“千古绝作”、“千古奇书”。清朝学者称之:“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第29页(二)求实派: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三大史考学家)专门考证事实,是乾嘉考据学正宗。1、王鸣盛(1722—1797),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42岁辞官住苏州,76岁卒。先治经后考史。史考主要三部:《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十七史商榷》最具代表。名十七史,实考十九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一书。内容:(1)校勘文字。(2)考证典制,以地理和官制最详细。(3)评论史事和人物。(4)评论历史著作。对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都有参考价值。其治学精神:“予任其劳而使后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后人乐其易。”第30页思想:(1)主张“务切实际”,反对凭空议论。(2)主张据事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则为纪传,为编年,皆良史矣”。(3)主张实录与笔记小说并重(取材)。二者“互有短长”、“不可偏执”。“采小说未必皆非,依实录未必皆是”。(4)反对以迷信入史。第31页2、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常州人。官至贵西兵备道(地方官),46岁辞官返乡,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长于史学,精于考证,亦是名诗人(诗论《瓯北诗话》)。史考有《廿二史劄记》和《陔余丛考》。前者专门考史,后者包括经、史、子、集。《廿二史劄记》实含二十四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为一个。内容:(1)考证史源。(2)考证记载错误矛盾和歧异。(3)评论史事和人物。(4)评论史书优劣、价值、编纂方法。考证特点:以正史证正史,以本书证本书。第32页评论特点:(1)采取归纳法。把同一类事件归纳为若干个专题加以分析评论,如“东汉外戚之祸”,把东汉时外戚专权之史实归纳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八王之乱”等条,把纷繁历史事件以简练语言作叙述并加以评论。可避片面,又史实脉络清楚。(2)比较评论。史学比较、史事比较、人物比较。如《各史例目异同》、《史汉互有得失》、《明代宦官先后权势》、《三国之主用人各不一样》等。第33页3、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堂老人。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官至广东学政,曾参修《大清一统志》、《续文件通考》、《续通志》等。48岁辞官,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专心从事研究著述。钱大昕不但是考证学权威,而且在整个清朝学术地位最高。史考著作有《廿二史考异》和《十驾斋养新录》。前者考史,后者包括史及史之外许多方面。《考异》仿《日知录》而作。钱氏精通天文、历法、算学、地理、金石、文字、音韵、训诂、经学、文学。强调实事求是,不妄下结论、随意褒贬。第34页《考异》内容:从《史记》到《元史》,缺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和《明史》。(1)校勘文字。(2)辨明事实。(3)解释文意。此书全部为考证,没有评论,从来被公认为考证成就最高著作。清朝李慈铭评曰:“读书精细,考证邃密,凡所论辨,准确可信。”第35页史学贡献:(1)提倡用金石学研究历史。有《金石文跋尾》,经他提倡开始重视。(2)开创了元史研究。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很深,尤对《元史》研究精深,著有《补元史艺文志》、《补元史氏族表》、《元史拾遗》、《元史考异》。首次指出《元朝秘史》主要价值。首次提出研究元史须有各种语言,如蒙古文等。(3)第一个撰写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著有《疑年录》,以前无这类著作。第36页(三)疑古辨伪派:崔述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生于乾隆朝死于嘉庆朝。乾隆举人,曾做过几任知县。后以病乞休,著述终老。著作30各种,收入《崔东壁遗书》。考证学代表作《考信录》。对儒家经典以外先秦史籍一一加以考订,以求其实。疑古即认为战国以来所记先秦史迹多数是可疑;辨伪是认为自晋以来许多史迹是作伪、史书是伪造。他说:“世益古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以40年之功成《考信录》,主张“必考而后信”。对后世古史辨派影响大,頋颉刚许多观点来自崔述,“层累造成历史”之观点即源于崔述。第37页小结:考证是研究历史伎俩而不是目标,但考证是研究历史必要伎俩。清朝学者在历史考证学上成就辉煌,近代学者对此多有继承。考证对辨明历史现象起主动作用。但只注意到局部而未注意全部,对历史现象解释往往是不全方面,甚至支离破碎、流于繁琐,是其弊病。三大史考学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三大史考著作:《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第38页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清代三大史考学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清代三大史考著作:《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第39页第五节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总结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中国古代最伟大史学理论家有两位:刘知幾、章学诚,二人能够相并称。梁启超认为,有了刘知幾、郑樵、章学诚,中国始有史学。

第40页一、章学诚生平和著述(1738—1801)字实斋,浙江绍兴人。小王鸣盛16岁,小赵翼11岁,小钱大昕10岁。一生流离,四处奔走。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考据。不合时宜。生平特点:1、天资很低。背书不过二三百字,作文虚字用得不得当。23岁开始考举人,不中。25岁进京入国子监,平时小考常不及格,大考时三四百人中共有六七个不及格,其中总有他。26岁时曾离开国子监回家省亲,28岁重入国子监上学。七次科考,40岁中举人,41岁中进士。科举虽不得意,学术研究却不停有长进,40岁以前已经有许多著作。

第41页2、终生不仕。一生未做官,“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以教书【在河北、河南、安徽书院中作主讲】、编方志、助人编书【如为毕沅编书】维生。3、不搞考证。生在考证盛行乾嘉时代,却不搞考证,故在当初未得名气,死后12年有些人在著作中提到他竟写成“张学诚”,其著作在道光时期有刻印,但亦未受重视。直到清末才受到重视。第42页5、著作丰富。《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一直未印,原稿为毕沅保留,后被外国人抢走),《湖北通志》、《和州志》、《亳州志》、《天川县志》、《永清县志》、《荆州府志》等。不少已失传。代表作:《文史通义》,文史兼论。传记:仓修良《章学诚评传》(2种,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第43页二、《文史通义》版本和内容版本有三1、单行本。其次子华绂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河南开封刻印,附有《校雠通义》。称“大梁本”。今叶瑛《文史通义校注》采大梁本。第44页2、遗书本。收在《章氏遗书》中(1922年刊刻)。两种版本《内篇》基本相同,《外篇》完全不一样,单行本全是论方志文章,遗书本都是杂文、书信、序跋。3、今新本。仓修良以30年之功编成《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1993),后又作新注,即《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将上述两种版本外篇合二为一。又新增80余篇。可视为《文史通义》全本。第45页今新本:《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46页三、章学诚史学理论贡献章学诚史学理论是在评论中产生,故可称史学理论家或史学批评家。1、论治学(1)“札记之功,必不可少”。读书要勤记札记,不作札记“则无数妙绪,皆如雨珠落入大海也”。札记帮助记诵,积累知识,促进思索,借以练笔。(2)“为学之要,先戒名心”。追名逐利,难认为学,难有成就。“好名之甚,必坏心术”。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

第47页(3)“善取不如善弃”。“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己所长而用之。”扬长避短,专心求之。曰:“不切已者虽泰山不顾,切已者虽锱铢不遗”。(4)“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鄙著《通义》,凡意见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第48页2、论“史学经世”这是章学诚治史目标论,贯通整部《文史通义》。他继承中国史学古老“经世”传统,批判当初学界务考据和尚空言两种不良倾向,强调“史学所以经世”,力图补偏纠弊,端正学风。乾嘉时代,存在实证史学思潮(“汉学”)和义理史学思潮(“宋学”)之争,各是其是,相互诋毁,斗争激烈。第49页“汉学”务实学,以考据为特点;“宋学”尚心性,以议论为特点。务实学者,往往脱离实际、烦琐考证;尚心性者,不免空谈性理、不切人事。章学诚强调考订、义理、辞章都应该重视而不可偏废,反应了求真、重意、致用三者兼备史学经世思想。第50页3、论“六经皆史”“六经皆史”乃《文史通义》开篇第一句。隋·王通“三经皆史”(《诗》、《书》、《春秋》),南宋·陈傅良“经即是史”,明·宋濂“经即史”,王阳明曾讲过五经皆史,王世贞和李贽都讲过六经皆史。但未形成系统理论认识。章氏曰“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愚之所见,认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第51页章学诚赋予“六经皆史”以新含义,成为“史学经世”关键思想。其一,六经是先王之政典,是保留先王制度史书。其二,古代无经史之别,没有“六经”之名。其三,“六经”乃周公制作政典,孔子不过依“政典”而加以整理和阐发。其四,三代学术没有“六经”之说,后世所谓“六经”之书不过是“切人事”之史而已。其五,“经”之名称不过有别于传注罢了。其六,著述必以史学为归,史学则源于《春秋》。第52页4、论“记注”和“撰述”章学诚侧重于从史书性质和作用上去把史籍区分为“记注”和“撰述”两大门宗。他说:“《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间尝窃取其义,以概古今之载籍,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抉择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为圆”。第53页“方”——是指体例严整有序,使之能够储存、容纳尽可能完备历史知识;“圆”——是指体例上灵活改变,使之能够充分反应史家历史认识。记注体“方”是“藏往之学”【集聚过去知识】,撰述例“圆”是“知来之学”【预测未来食物】,这是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功效认识。

第54页5、论“史法”与“史意”曰:“作史贵知其意”、“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幾。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又云:“郑樵有史识而无史学,曾巩有史学而无史法,刘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文史通义》所认为作也。”“史法”探讨历史撰述之形式和内容。“史意”探讨历史撰述中思想,突出史学著作个性和史学主体意识。第55页章氏强调“史意”,尤其重视史家“心裁别识”,“独断于一心”。是其史学理论突出成就。实际上,史法与史意是有联络,史法是史意表现形式,史意又依赖史法来反应,史意是史法进步与升华。第56页6、论“史德”与“文德”章学诚认为史德与史识有亲密联络,“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史德是“著书者之心术”,心术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天指客观事实,人指人主观看法,即要尽可能符合历史事实而不搀杂主观看法。强调主观记载与客观事实统一。

“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认为史家修史必须“心术”纯粹,“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第57页文德即“临文必敬”、“论古必恕”。“临文必敬”指历史著述态度;“论古必恕”指史学评论态度。即要求“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认为“不知古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要求历史地、逻辑地对待史家及其史著,考查史家及其史著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史家个人际遇影响,做到“知人论世,知势论人”。第58页7、论“通史家风”章学诚将“会通”思想概括为“通史家风”,主张写通史(《申郑》、《释通》)。认为通史之作有六便、二长、三弊。六便: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评是非、去抵牾、详邻事。二长:具剪裁、立家法。三弊: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所言通史之弊,并非指通史本身弊病,而是指若写不好则会生此弊病。叙述公允,不像郑樵偏激。第59页三、章学诚方志学理论与实践章学诚对方志很有研究,普通认为方志学是由章学诚建立。详见大梁本“外篇”。1、提出“志为史体”。曰“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方志是史书而不是地理书,方志是“一方之史”,其为国史所取裁。2、提出“方志立三书”。即“仿纪传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