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3-4节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3-4节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3-4节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3-4节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3-4节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1/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人口规模大,而且与日俱增。因为地理环境区域差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形成显著人口密度东稠西稀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将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差异分成两个部分:人口稠密、城镇化程度较高东部区人口稀疏、城镇化程度较低西部区。由城镇人口百分比改变为主要特征城镇化亦有显著地域差异。

本章序言2/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人口(populationofChina)人口密度(populationdensity)胡焕庸人口线(HuHuan-yongpopulationline)中华民族(Chinesenation)城镇化(townandcitilization)

关键词3/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

逻辑框架人口总量特征结构特征人口迁移地域演变国土城镇人口地域性人地关系——人口密度人口分界限城镇化4/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第一节中国人口基本特征第二节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第四节城镇化

5/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三节中华民族组成与地理分布一、中华民族组成

二、中华民族地理分布6/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中华民族组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6亿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4亿人,占8.49%。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2万人,增加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万人,增加6.92%。另外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和其它未识别民族共75.27万人,占全国人口0.06%。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人口数世界最多,约相当于世界第二大民族印度斯坦人5倍,相当于居第二至第八位七大民族——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巴西人和德意志人——人口数总和。7/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中华民族组成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是壮族,有1617万多人;珞巴族人口最少,仅有2965人。少数民族种类及人口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民族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人口壮族16178811傈僳族634912阿昌族33936满族10682263仡佬族579357普米族33600回族9816802东乡族513805鄂温克族30505苗族8940116拉祜族453705怒族28759维吾尔族8399393水族406902京族22517土家族8028133高山族400000基诺族20899彝族7762286佤族396610德昂族17935蒙古族5813947纳西族308839保安族16505藏族5416021羌族306072俄罗斯族15609布依族2971460土族241198裕固族13719侗族2960293仫佬族207352乌孜别克族12370瑶族2637421锡伯族188824门巴族8923朝鲜族1923842柯尔克孜族160823鄂伦春族8196白族1858063达斡尔族132394独龙族7426哈尼族1439673景颇族132143塔塔尔族4890哈萨克族1250458毛南族107166赫哲族4640黎族1247814撒拉族104503珞巴族2965傣族1158989布朗族91882

畲族709592塔吉克族41028

8/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属汉藏语系语言有29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属阿尔泰语系有1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域。另外,属南亚语系有3个民族,属印欧语系有2个民族,属南岛语系有高山族,还有一个民族语系尚无定论。全部民族以汉语为共同语言;汉语为汉族、回族、满族共同使用,其它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汉语与民族语言一、中华民族组成

9/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二、中华民族地理分布

10/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二、中华民族地理分布

(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织居住(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四)城镇人口民族组成比乡村复杂11/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中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人口分布格局,与中国民族分布格局息息相关。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少数民族分布重心在西北和西南,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及周围地域:内蒙古主要聚居了蒙古族;新疆集中分布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西藏是藏族聚居地;广西分布着壮族等;宁夏是回族聚居区;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域面积较大。中国人口最多汉族基本上分布于国土东半部,少数民族在西半部。12/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中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人口分布格局,与中国民族分布格局息息相关。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在中国18000km大陆海岸线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仅占9%;在中国22800km陆地国界限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却占到85%。少数民族有30余个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民族往来亲密,包含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汉族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国土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于边疆。13/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经过几千年民族交往、迁移、融合和发展,已形成“大杂居、小聚居”基本空间格局。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织居住地理分布上,汉族地域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域有汉族居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居住。14/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织居住各民族展现出相互交织分布、混杂居住局面。一个是少数民族人口连续分布范围广一个是少数民族人口分散且分布范围广

回族:在全国多个县市都有分布,含有大分散、小集中特点,没有相对集中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只居住了全国1/6回族居民。

满足:在全国2095个县市都有分布,但以东北三省相对集中。一些民族因为历史迁移原因,分布在相距较远几个集中地域

藏族:聚居区面积广达200万平方公里。西藏、四川居住藏族占全国70%。

蒙古族:聚居区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73%。

维吾尔族:99%聚居于新疆;壮族:92%居住于广西;布依族:95%在贵州;白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傣族:聚居于云南省边境;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

羌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等。15/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

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以农耕为主、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民族分布部位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民族分布部位较高;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种方式为主,经济文化最落后民族分布部位则最高。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从三级阶梯来看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以东第三级阶梯,除长白山以外,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区;第二级阶梯是汉族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混居地方;第三级阶梯则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从海拔高度来看16/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

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汉族主要聚居于海拔200~700m盆地和河谷平原及丘陵区土家族、苗族分布在400~1000m傣族、布依族集中分布在700~1500m彝、羌、纳西、傈僳等族居住在1500~2500m藏族则分布在3000~4500m高原上四川省案例案例傣族和汉族分布最低平河谷平坝布朗族、哈尼族和彝族分布于丘陵和半山区云南西双版纳案例17/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人口民族组成比乡村复杂在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较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较少。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上海12个市区民族成份最多达35个,北京市区民族成份有56个民族成份最单纯是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和藏北高原,其中6县都仅有藏、汉两个民族成份,是全国人口民族组成最简单地域。二、中华民族地理分布

18/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1.分析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和影响。本节思索题19/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

城镇化一、城镇人口改变二、城镇人口改变三、城镇化地域差异

20/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停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停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但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城镇结构和功效转变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含四个方面: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过程;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过程;城镇化包含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和传输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表现在人地理位置转移和职业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演变;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当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升。

城镇化21/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城镇人口改变

(一)城镇人口改变地域差异

第四节城镇化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人口,城镇、乡村是按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镇要求》划分。(二)城镇人口教育程度改变地域差异22/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城镇人口改变地域差异

第四节城镇化近10多年城镇人口比重呈快速增加趋势

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居住在城镇人口为6.70亿人,占49.95%;居住在乡村人口为6.74亿人,占50.05%。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亿人,乡村人口降低1.33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23/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一)城镇人口改变地域差异

东部沿海省市区最高

中部省市区次之西部省市区最低北方省市区超出南方省市区影响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发达程度地形等自然条件24/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二)城镇人口教育程度改变地域差异全国3/4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分布在农村;但差距在缩小中国城镇文盲率变动情况

中国城镇文盲率变动情况年份城镇文盲率/%农村文盲率/%文盲率城镇差距198216.4334.9818.55199011.9726.2314.265.2211.556.33文盲率城镇差异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城镇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异。城镇文盲率差距最大5个地域:西藏(31.51%)、青海(23.46%)、甘肃(17.08%)、贵州(15.15%)、宁夏(13.42%)第四节城镇化25/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城镇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受教育年限差异:年,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10.低2.87年。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差异:中国城镇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全国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全国城镇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表达在含有中、高层次受教育水平人口之城镇差异更突出。

第四节城镇化(二)城镇人口教育程度改变地域差异26/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城镇人口受教育年限差异地域极不平衡中国各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域)人口受教育年限城镇差异全国7个地域城镇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差值在3.5年以上,其中差距超出4年地域是:

西藏(5.39年)、青海(4.62年)、甘肃(4.33年)

第四节城镇化(二)城镇人口教育程度改变地域差异27/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二、城镇人口改变(一)城镇人口不停增加第四节城镇化(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停增加(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紧28/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一)城镇人口不停增加1949—1998年中国不一样人口规模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

从1949-年,我国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从2740.6万人增加到2.44亿人,增加了7.9倍。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增加5.5倍;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镇增加10倍;50万~100万人口大城市人口增加4.8倍;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增加了6.4倍。第四节城镇化29/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1949—1998年中国不一样地带人口规模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

50年来中国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域快速发展所驱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域城市人口增加速度显著快于中西部地域。(一)城镇人口不停增加30/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停增加新中国成立早期: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仅有10.64%;1949-1978年:城镇化水平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到末:城镇人口为4.59亿,比重为36.22%;到年末:城镇人口为6.70亿,比重为49.95%;。第四节城镇化31/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停增加直到改革开放前期,中、西部地域城市人口增加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域,使东部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开始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部地域城镇化率显著加紧,因而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也随之逐步提升。在新中国成立早期,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域。随即因为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工业生产向“三线”地域转移,中、西部地域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开始快速上升。32/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停增加

大城市及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尤其是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下降趋势十分显著,1990年代以来开始有所回升。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一直稳步提升。

不一样规模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比重改变存在较大差异不一样规模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比重改变小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下降,到了1980年代则快速上升,进入1990年代以后,基本处于平稳状态。33/54第四节城镇化(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

总体情况1949-1978年:

增加迟缓

从1949年136个增加到1978年193个,年均增加1.9个。34/54第四节城镇化(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

总体情况

1978-1995年:快速增加

从1978年193个增加到1995年640个,年均增加26个。35/54第四节城镇化(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中国城市数量改变

总体情况1995-年:迟缓增加

从1995年640个增加到年663个,年均增加4.6个。36/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小城市增加最快;中等城市增加次之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组增加相对较慢。不一样规模城市增加原因第四节城镇化(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经济活力;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域,农村经济成倍增加,作为地域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镇快速发展。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在实现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以后,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

20多年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剪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政策,推进了中小城市超常规发展。37/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不一样地域城市增加第四节城镇化(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

年份1948年1949年1957年

地域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362196654.631.813.61006855131365040.49.610073733017641.541.517.0100

年份1965年1976年1985年1996年

地域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

城市数占城市总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67723016939.642.617.810067833818835.644.220.21001131337832434.941.024.110029824512366644.736.818.5100资料起源:董拂晓,冯长春.年我国城镇体系空间战略构想(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38/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中国城市数量改变地带差异不一样地域城市增加第四节城镇化(三)城市数量不停增加东、中、西部地域城市数量都有不一样速度增加。东部地域,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城市数量快速增加,而后小幅下降。中部地域,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数量快速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及东部,而后保持稳定。西部地域,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和幅度都不及东部和中部地域。39/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紧1949—1957年是城镇化起步发展时期到1957年末,全国城市由132个发展到176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64%上升到15.39%。1958—1965年是城镇化不稳定发展时期

经历了3年“大跃进”运动,城镇发展展现出由扩大到紧缩改变。1961年前是扩大阶段,数量增加到208个,城镇化水平提升到19.29%;后为紧缩期,数量下降到168个,城镇化水平降至1965年17.98%。40/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紧1978—1999年是城镇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到1997年,全国城市已发展至668个,与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个。城市人口也快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增加到29.92%。以来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四节城镇化年设市城市661个,建制镇19522个,城镇人口56212万人,占当年总人口43.0%。1966—1978年是城镇化停滞发展时期:数量增加25个,城镇化水平徘徊在17.0%。

41/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紧第四节城镇化42/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三、城镇化地域差异第四节城镇化(一)城镇化东、中、西差异(二)城镇化水平省、市、区差异(三)城镇化水平重心改变(四)城镇化发展地域对策43/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第四节城镇化中国城市化率(1990)中国各省城市化率(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高西低”特征。经历了“北高南低”向“东高西低”改变。(一)城镇化东、中、西差异44/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二)城镇化水平省、市、区差异城镇化水平高省、市:包含上海、北京和天津,城镇人口比重在88%~71%之间城镇化水平较高省: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和浙江5省、市。城镇人口比重在55%~48%之间城镇化水平中等省、市、区:内蒙古、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山东、山西、青海、新疆、重庆、宁夏、陕西12省、市、区,城镇人口比重在43%~32%之间城镇化水平较低省、区:湖南、广西、安徽、江西、四川、河北6省、区,城镇人口比重在30%~26%之间城镇化水平很低省、区:甘肃、贵州、云南、河南、西藏5省、区,城镇人口比重均低于24%,西藏仅为18.9%第四节城镇化45/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三)城镇化水平重心改变第四节城镇化其中:X、Y分别表示城镇化水平重心经、纬度;xi、yi分别表示各省区中心经、纬度;Mi表示各省区城镇化水平;t为年份。城镇化水平重心计算城镇化水平重心空间改变可反应出一个国家或地域城镇发展空间状态。城镇化水平重心改变由北向南、向西移动,且先快后慢。46/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化发展地域对策

突出重点,主动发展,以星罗棋布小城镇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辽阔环境空间推进不一样规模城镇连绵区协调发展,形成全国城镇化骨干与龙头——城镇群东部沿海地域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北北部城镇密集区,山东半岛城镇密集区,辽中南城镇密集区和福建厦漳泉城镇密集区;在中部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中原地域,以武汉为中心华中地域,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地域等城镇密集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成渝地域,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地域等。第四节城镇化以现有1660个县城为基础,加上条件比很好建制镇,累计选择3000-4000个中小城市,重点引导,实施规划,支持发展,形成基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重心,以加工产业和服务业为基础,将大量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到这些重点小城镇。47/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化发展地域对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

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第四节城镇化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新城市群。”48/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化发展地域对策第四节城镇化49/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四)城镇化发展地域对策第四节城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大城市为依靠,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靠、其它城市化地域和城市为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加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50/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说明中国城镇人口改变地域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说明中国城镇化时空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阐述中国十大城镇群形成基础、特征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提出依据及意义。本节思索题51/5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三章中国人口与城镇化主要参考文件1.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地图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58.3.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4.顾文选.我国城镇化发展及展望[J].地图,(2):7-12.5.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6.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教育司.挑战与希望——中国13亿人口日宣传提要[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0.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