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试卷: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期中试卷: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期中试卷: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期中试卷: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期中试卷: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化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人教版)(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按题号顺序填在下面的表格里)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A.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C.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D.开凿大运河,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隋文帝”“589年”,结合所学可知,589年发生的历史大事是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A项正确;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B项;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的时间是581年,与题干中的“58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排除D项。故选A项。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关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A.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C.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我国南水北调 D.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答案】A【解析】根据诗句中的“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人认为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开凿过程的急于求成和乘龙舟下江南的事情,仅就开凿大运河这一贡献来说,他已经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了,由此可知,作者赞扬了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的作用,A项正确;从“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以看出,作者的重点是在赞扬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排除B项;在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只是加强了南北交通,没有实现南水北调,排除C项;大运河沟通的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是灵渠,排除D项。故选A项。3.以下为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和图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A.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B.①光武中兴②贞观之治③安史之乱C.①开元盛世②安史之乱③贞观之治D.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中“618年建立”、“黄巢起义”、“907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王朝是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①为贞观之治,②为开元盛世,③为安史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C顺序排列不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同学们搜集了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可共同用于研究()良渚遗址出土石犁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A.原始农业的兴起 B.传统犁耕的演变C.金属冶铸的发展 D.农业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据图片“良渚遗址出土石犁、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可知,这些均是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当时生产力水平,D项正确;原始农业兴起的表现是种植业,而材料体现的生产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仅有犁耕,还有灌溉工具,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石犁”,与金属冶铸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城内有专门的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B.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C.不允许外国人城内居住D.既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答案】C【解析】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C项说法正确,但符合题意;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城内有专门的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唐代首都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唐朝国力强盛,长安既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6.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B.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C.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有利于吐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代表着唐朝先进的技术文化,表明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的是张骞通西域,排除A项;唐与吐蕃的关系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政权已经建立并且其首领松赞干布还统一了青藏高原,排除D项。故选C项。7.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要求分析选项可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符合题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少数民族开始像汉族一样开始农耕,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繁华富庶,排除A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的是长安的坊市布局好似棋盘,排除C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在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庐山瀑布,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列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佛教的传播发展 B.繁盛的中外交流C.多彩的文学艺术 D.和睦的民族关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体现了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新罗崔志远的著作和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体现了唐朝和朝鲜、大食的友好往来;《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游天竺后口述,门人辩机笔受而成的著作,体现了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由此可知,他们共同主题是繁盛的中外交流,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9.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③经济繁荣④科技文化先进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这是因为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便于对外交往,①正确;唐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导致唐代对外交往较活跃,②正确;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盛世时期,③正确;唐朝时期文化繁荣,科技文化先进,领先世界,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0.唐朝后期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由原来的373.7万户降为86.7万户,下降了76.8%;南方由311.8万户降为150.7万户,下降51.7%。造成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B.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和题干中南北方户数的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南北方人口均大量减少,没有体现北民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排除AC两项;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不至于让人口减少过半,排除D项。故选B项。11.以下史实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公元938年公元947年公元951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A.南北朝时期B.唐朝后期C.五代十国D.宋、金对峙【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开启了五代十国时期,因此C正确。南北朝在420年—589年,时间不符,排除A。唐朝907年就已经灭亡了,907-951不属于唐朝后期,因此B错误。金朝1115年建立,南宋1127年建立,时间不符合,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C。12.以下示意图中①处的时代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识别示意图可知,①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①结束割据完成大一统②分化事权,以削相权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④用文臣任知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宋太祖”,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统治期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为加强中央集权,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宋太祖没有结束割据完成大一统,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王安石颁布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A.巩固中央集权 B.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颁布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募役法是为了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D项正确;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均不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15.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历史经验的重要启迪。历史经验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其生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被外敌灭亡。这个“历史经验”吸取于()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甚至会被外敌灭亡”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因为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国防实力较弱,虽然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但最终还是灭亡于金朝,D项正确;秦朝和隋朝都是亡于农民起义,唐朝是因为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党政而衰落,在遭受了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后,最终被后梁篡夺政权而灭亡,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6.《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A.辽宋并立B.宋与西夏并立C.北宋与金并立D.南宋与元并立【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72年,忽必烈定都于大都,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北京的皇帝指的是元朝的皇帝。1127年,赵构当上南宋的皇帝,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杭州的皇帝是南宋的皇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体现了南宋与元朝是并立的政权,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的信息不符。故选D。17.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农业发展情况向朝廷做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①开始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并加以推广②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③棉花的种植已经扩展到黄河流域④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产茶的州县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南宋”“江南”,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增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占城稻的引进发生在北宋时期,与题干中的“南宋”时间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了江淮和川蜀一带,没有扩展到黄河流域,③表述错误,排除BC两项。故选D项。18.北宋时期商业贸易频繁,货币需求剧增,直接促使()A.铸造五铢钱 B.岁币的增加C.白银的外流 D.交子的产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北宋时期”“货币需求剧增”,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因为商业贸易频繁,货币需求剧增,最终导致了纸币交子的出现,D项正确;铸造五铢钱的是汉武帝,排除A项;岁币增加与商业贸易频繁关系不大,排除B项;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的是清朝后期的英国对中国实行的鸦片走私,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0年全国百强县上榜名单中,浙江有18个县,江苏有25个县(大多在苏南),福建有7个县,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时间是在()A.隋朝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北宋中期 D.南宋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北宋中期经济重心南移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2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的表格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都违背了史实,排除;故选D。21.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发现有泡茶、进茶、备茶、饮茶、分茶等宋代点茶仪式的场景和松、竹、梅、围棋等各种汉文化元素。这说明当时()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北宋边疆的拓展C.边境贸易兴旺 D.宋夏政权并立【答案】A【解析】材料“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发现有泡茶、进茶、备茶、饮茶、分茶等宋代点茶仪式的场景和松、竹、梅、围棋等各种汉文化元素”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民族区域的茶文化和汉文化元素,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无关北宋边疆的拓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边境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夏政权的并立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A.岳飞和寇准 B.文天祥和寇准 C.文天祥和戚继光 D.岳飞和文天祥【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诗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被元军被俘后写下的诗句。D正确;AB排除;为平定倭寇,戚继光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C排除;故选D。23.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麦克阿瑟所说的这位英雄人物的主要功绩是()A.建立元朝,完成国家统一 B.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C.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D.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答案】D【解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D项正确;建立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是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排除A项;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的是阿骨打,排除B项;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耶律阿保机,排除C项。故选D项24.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唐朝时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元朝时1264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统辖吐蕃之地,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清朝时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等。A.西藏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B.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C.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D.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唐蕃会盟碑”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相互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友好设置驻藏大臣;元朝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吐蕃,是中央政权正式对西藏管辖的开始;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是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有力保证,所以这一系列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A项正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排除C项;元朝建立是1271年,距今不到一千年,排除D项。故选A项。25.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答案】A【解析】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CD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4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杜佑《通典》材料二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吴兢《贞观政要·治国犹栽树》(1)材料一采用了我国古代哪种纪年方法?材料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答案】(1)年号纪年法。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大门几个月不用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2)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政府减轻徭役等。(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自贞观以后”“(贞观)八年、九年”“(贞观)十五年”,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所以这里采用的是我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法。从“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可知,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米价便宜,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大门几个月不用关闭,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恢复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等内容可知,唐太宗亲眼见证了隋朝的灭亡,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与民休息,减轻徭役,发展生产等,最终缔造了“贞观之治”百姓安乐的盛世局面。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学之,我朝之诗所不及也。———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材料三时期录取进士人数宋太祖188宋太宗1487宋真宗1760宋仁宗4561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868人,平均每年5人。材料四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上收到朝廷。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隋朝为选拔人才开创的制度。说明这一制度促使选官方式发生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诗繁荣直接原因。(3)写出材料三中的表格所反映的趋势。依据学者的统计指出北宋所制定的国策。(4)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制度创立的历史作用。【答案】(1)科举制;按门弟高低推举到以考试的方式选拔。(2)唐朝科举取士考诗赋。(3)录取进士人数不断增加;重文轻武。(4)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保证思想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朝”“改用考试的方法”,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从“门第世家独霸政府”“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可知,科举制创立前,选官是依据门第高低推举的,门第世家几乎霸占了政府的所有官职,科举制创立后,政府官职向平民阶层放开,开始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学之”可知,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唐朝科举考诗赋,所以有很多人专门学习研究,这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的表格可知,从宋太祖到宋仁宗,宋朝的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多。从“录取文士60035人”“武举考试共录取868人”可知,宋朝科举录取文士的人数远远多于武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这说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四中的“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上收到朝廷”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僚队伍素质;从“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可知,科举制保证了思想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28.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请分别写出与北宋、南宋都并立或对峙过的政权名称。(要求:字母序号和政权名称相对应)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事件?材料三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宋史·食货志》……宋仁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摘编自苏辙《栾城集》(3)材料三中宋太宗和辽道宗对战争持什么样的态度?材料四太宗……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zhé,总是)恣侵略。”———《宋史·食货志》(4)根据材料四,指出北宋在边境采取的经济措施。你怎样看待这种措施的实施?【答案】(1)B——西夏;C——金。(2)澶渊之盟。(3)反对战争。(4)互市。北宋互市政策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边境稳定。【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的图片可知,A是辽,B是西夏,C是金,其中与北宋、南宋都并立或对峙过的政权有B——西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