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第1页1、区域含义概念:是指一定范围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基础上,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界限有明确区位内部特征相对一致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页指标:举例说明不一样类型区域单一指标综合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高原区、平原区(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方言区、农业区经济区、贸易区、长江流域、旅游区第3页自然区域温度带干湿区地形区……温带亚热带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经济区域工业区经济特区第4页区域特征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整体(青藏高寒区整体性)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征,不一样区域之间就有差异性第5页欠发达区域劳动力、自然资源发达区域资金、信息、产品等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都必须与其它区域发生各种联络第6页(1)自然环境差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气候差异地形水文资源与环境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基本原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标志(2)人类生产生活差异: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城市、民居建筑、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等方面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第7页(3)举例: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性和差异性第8页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条件①都是平原地域,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域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域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久都较短。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石油等矿产第9页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主要粮食作物作物熟制备注其它生产活动工业商业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我国主要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重化工业基地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络方便,商业贸易发达第10页(3)举例:英国日本第11页日本英国地形山地为主平原为主气候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多汁牧草水文河流短小流急,水利资源丰富河流数量多,流量改变小矿产资源缺乏丰富自然环境比较相同性:1.都是岛国;2.都位于中纬度地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差异性:第12页日本英国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水稻、小麦、大豆高产值园艺业畜牧业畜禽喂养为住放牧和喂养并存农业生产有什么相同性?在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渔业资源丰富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发达工农业国家吗?日本和英国都是以工业为主国家,农业在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许多农产品需要进口。经济发展比较:第13页日本英国工业部门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工业布局临海型资源型工业发展有什么相同性?工业占主要地位,均较发达,都充分利用岛国多港湾优势发展工业日本为了降低对国际市场原料和燃料依赖,采取了什么办法?技术立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工业向国外转移,利用国外资源和劳动力第14页比较我国区域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动物水文农业城市人口第15页界限AABC第16页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北方地域南方地域西北地域青藏地域大致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位于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大致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长城以北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地域,甘肃东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西藏、青海和

四川西部我国季风气候区北部,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我国季风气候区南部,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独特地理单元,

海拔高,气候严寒第17页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原因分析早期中后期稠密水系成为人们交通阻隔;黏重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迟缓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①稠密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技术改良▲教材: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说明区域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3、区域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影响第18页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我国粮食主要产地和主要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水稻含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种植业能够精耕细作全国“粮仓”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第19页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应用3S第20页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第21页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环境问题潜在原因了解环境问题产生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制订综合治理办法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普通方法第22页荒漠化防治:

1、西北荒漠化形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①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潜在原因②人为原因—人口激增;不合理人类活动

主要表现:过分樵采、过分放牧、过分开垦

主导原因第23页2、荒漠化所产生危害

荒漠化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但影响到西北地域经济和社会连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它地域人们生存环境……3、制订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办法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办法和工程办法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4)采取综合办法,多路径处理农牧区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加因地制宜,综合整改第24页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了解雨林生态脆弱性原因和表现原因: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表现:土壤贫瘠

雨林生长所需要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感受保护雨林必要性第25页2、了解雨林破坏原因及表现根本原因:人口增加和贫困造成发展需求

发达国家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伎俩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表现:

第26页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办法和问题三种方案①保护—从全球利益和久远利益考虑 ②开发—利于当地人在短期内提升生活水平③最正确方案: 保护性开发.当前背景下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坚持可连续雨林开发第27页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和防治形成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差人类活动危害直接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产量降低间接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毁林、毁草垦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第28页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均耕地降低,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第29页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和防治整改办法工程办法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浇灌非工程办法植树种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改造人类控制人口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退耕还林,还草.第30页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能源资源开发2.流域综合开发第31页能源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辽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升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煤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处理第32页1.能源资源开发思绪:分析背景条件—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明确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找出问题,分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策略三个关键点:1、分析某区域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结构、储量、质量、分布、开采条件,以及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分析其开发中有利原因和制约原因。2、经过分析某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明确当地资源对本区域、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危害。3、经过分析某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成功经验和环境保护与治理详细办法,明确该区域可连续发展主要策略。举例:我国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第33页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辽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升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出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升煤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治理第34页2、流域及流域开发基本概念:

流域: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地面集水区和供给地下水源地下集水区总称,普通指地面集水区。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湖泊、沼泽、底下暗河,彼此相连组成庞大系统,它汇聚全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流入干流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是二级支流。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山岭或河间高地。第35页

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和冰期影响原因:地形气候植被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第36页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流域概况:开发内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流域经济开发详细包含: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航运以及水产养殖、旅游、生态建设等综合效益流域概况有利条件开发利用不利条件综合治理对策办法思绪:第37页举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思绪:地理条件——探寻有利原因和制约原因——开发利用详细策略和结果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引导学生阅读思索:为何要对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整体开发?

(1)位置:俄亥俄河支流,美国东南部主要河流。(2)自然环境:降水丰富,集中在冬季和早春,地形起伏大。(3)资源条件:土地肥沃,水能丰富,拥有丰富煤炭、铜矿和锌矿等矿产资源。第38页(4)经济基础: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有大片牧场,农业基础好;流域实施水力发电;干流是美国内陆水运网主要组成部分。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之前地理基本特征怎样?(5)流域衰退原因与结果:20世纪初,东部山地铜矿开采,造成山林被毁,大气、河流、土地遭到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洪灾频繁,农业衰落,变成美国最贫困地域之一。第39页引导学生阅读思索:流域开发关键内容是什么?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优势在于含有丰富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结合,能够发挥综合效益。流域开发制约原因是什么?

流域开发制约原因则集中在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其中尤其是洪涝灾害,对流域生产和生活造成尤其严重影响。确定流域逐步开发内容:(1)利用丰富煤炭,就近兴建大型火电厂,水火互济,在沿河两岸布局冶金、化工和核工业等高耗能、耗水产业。(2)利用水运条件改进,加强域内外经济联络,吸引大量资本进人流域,发展经济。(3)开发土地资源,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发展肥料工业、农业、林业,进行水土保持,提升土地生产力。第40页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详细策略和结果:(1)详细策略:①立法为流域整体开发提供法律确保。②合理安排流域开发时空序列。③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开发根本进行综合开发。④确立适合流域特点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2)结果:农业百分比大幅度下降,发展金属加工、机械、橡胶、造纸等高能耗制造业,集聚在沿田纳西河河港城镇,形成工业走廊;发展旅游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第二大产业;重视城市和乡村平衡发展。第41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第42页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系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9世纪后期开始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流域综合开发防洪效益航运价值提升成为全国最大电力供给基地矿产资源水质提升旅游业成为流域一项主要收入做好土地规划第43页四、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思绪: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农业连续发展方法和路径举例:我国东北地域农业发展第44页农业布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粮基地建设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地域之一三大农业生产区域:面向国内大宗家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地域)地理条件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影响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是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农业发展方向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地域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第45页区域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黄淮海平原盐碱化;西北地域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肥力下降等等。华北地域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域热量不足;西北地域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域热量不足;南方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域地形等等。长江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生态问题(淹没、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水生生物、蚊虫孳生)等。第46页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如华北平原盐碱化:

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改变,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浇灌。如西北荒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过分开垦、过分放牧,流域内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破坏。如长江中下游洪涝:

自然:有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第47页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整改: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洪涝整改: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升湖泊蓄洪能力等。第48页(1)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知识:①城市化概念和特点②衡量某一区域工业化相关指标(3个结构性指标)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产值比重降到20%以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出60%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降到20%③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④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第49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问题①原有工业基础微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①政策优势不显著(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停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低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开工资提升)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域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域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工业增加值增加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增加相对较快第50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早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相对较高影响①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确保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快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生产厂家。该地域工业化加紧了城市化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域快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展现出城市与乡村交织分布景观②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域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升,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地域之一。第51页共性和个性问题:共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人地矛盾问题、就业问题等。个性:珠江三角洲与长三角、京津唐地域相比:问题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域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域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⑵外商投资区位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域因为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域产业升级动力正在减弱。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很好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进地域产业升级。第52页问题对策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乏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普遍。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域各城市在主动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关键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当前该地域各城市功效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域各城市与港、澳功效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逐步减弱。)第53页问题对策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域能源、交通、工矿企业快速发展,造成“三废”排放量大,不过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域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3.加强规划与管理⑴该地域各城市制订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立案手续,依法签署劳动协议,对私招滥雇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正当权益第54页小结一下第55页年春季高考图1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2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1)该地形区名称。(2)指出造成图1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主要原因,(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特征。(4)该地形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对应治理办法?第56页图3位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6—7题。6.该城镇与依靠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工厂是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C.冶炼厂D.电镀厂第57页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整体。伴随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地理单元。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域土地利用情况图,图14是该地域月平均气温改变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07山东文综第58页(1)说明A支流水文特征。(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不一样。(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环境影响。(4)假如在该地域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资料外,还需要搜集哪方面必要资料?第59页(1)流量季节改变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功效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第60页34.法国、德国耕作业条件差异是

。07上海卷35.法国盛产葡萄气候条件是

。南部是地中海气候,热量充分,光热条件好。法国:气候温和,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德国:气候条件差,耕地面积较小,土壤较贫瘠第61页45.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各种原因相关。但这些原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CBDFAE第62页36.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主要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办法。(2)说明乙区域河流下游地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07天津)降水少多风沙土地盐碱化引黄浇灌营建防护林科学排灌第63页36.(36分)图8是我国甲乙两省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9是两省耕地面积改变图。按图回答以下问题。07重庆文综图8图9第64页(1)说出从乙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改变规律及其原因。(6分)(2)~年期间,两省耕地改变共同趋势是_______。两省耕地改变绝对量较大省是_______(省名)。改变率较大省是_______(省名)。(6分)(3)分别说明造成两省耕地改变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保护中应采取最主要办法。(10分)(4)简明说明两省农业结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自然原因36.答案关键点:(1)改变规律:由少到多。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江苏;青海(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停推进,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降低。办法: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4)差异:甲省以种植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占主要地位;乙省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也占主要地位,渔业比重低。原因:甲省平原地形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分、水域面积广;乙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严寒干燥、土壤贫瘠、草原面积大、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域。第65页21.资源型城市(依靠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城市)可连续发展对策有A.提升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B.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C.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升竞争力D.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下劳动力07广东卷AC第66页32.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共18分)(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7分)答案:优势:①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②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③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④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生物资源(或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⑤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⑥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⑦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劣势:①地形崎岖(或起伏大);②平原面积小;③交通不便;④经济发展水平低;⑤地质灾害频繁;⑥石漠化较严重。对策:①大力发展交通;②加强与周围地域(或与国内外)经济联络与合作;③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丰富水力、矿产资源),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工业;④大力开展农业各种经营;⑤大力发展旅游业。第67页解题思绪位于西南地域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盆地面积小资源丰富民族多地貌形态奇特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