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蒙自西南联大感悟_第1页
参观蒙自西南联大感悟_第2页
参观蒙自西南联大感悟_第3页
参观蒙自西南联大感悟_第4页
参观蒙自西南联大感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参观蒙自西南联大感悟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刚到蒙自的时候,间或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伴侣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抗日战斗时期,先进的学问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训练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斗全面爆发。国立北京高校、国立清华高校和私立南开高校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高校”。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高校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高校”。从1938年5月开头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很多学问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间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当年单身老师和同学就住在接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老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

先生事迹的陈设室

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究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供应了一方休息之地。

在那个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排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崭新的容貌呈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仿佛又走进当年的战斗场面,更深刻地见证了那段宝贵的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合高校蒙自分校”旧址的石碑,石碑背后有闻名的联大校训:“刚毅坚卓”4个大字。庭院里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木和花草,环境显得幽静。同时,在庭院四周,设计方还设计建筑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为《呐喊》,几个同学模样的青年在大声喊着口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问分子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呐喊。另一座雕塑被命名为《迁移》,几个同学和老师提着包袱迁移的情景,当时师生们被迫迁移的境况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第三座名为《从军》,许多热血青年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前去参军报效祖国。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洁净,又廉价,我们联大师生照看的特殊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一半桌子儿;老头儿有个老伴,带着一个伴计,就这么活着,倒也得意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朱自清《蒙自杂记》

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进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育了一批闻名的诗人。

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同学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盼望把抗日热忱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事实,宣扬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一般大众沟通了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独自沉醉于《楚辞》的华美辞章中,进行着他的《天问注疏》。于是,也就有了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何妨一下楼”的那番佳话。朱自清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美妙记忆。

之后,因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航空学校需要设在当地培育航空人才,联大文法学员不得不把校舍让给了他们,离开蒙自回到了昆明。对于同学们来讲,那才是一座最终属于他们八年,并奠定了他们一生命运的城市。不过对于小城蒙自来说,一切都结束了吗?并不如此,至少联大人离开之后,蒙自的姑娘出门已经不必再打伞了的,女孩也可以进入中学读书,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头试图离开蒙自,去考取一些像是西南联大之类的高校。那里已经被转变,新的学问,新的观念来了。而对于联高校子们来讲,离开的时候他们对于南湖也是流连一再,难以割舍,在昆明他们将会待上八年的时间,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得以绽开。

要说蒙自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当它成为当年北大、清华、南开等闻名高校学术迁移中重要的一站,蒙自和它的南湖就成为了中

国训练史上不行抹去的回忆。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赐予蒙自的不仅仅是学术史上的光辉地位,也不仅仅是一长串大师的名字,更不是校舍遗址,它留给蒙自人最重要的是学术的渊源和文化的发迹。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高校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高校精神之典范。

西南联大的杰出成就源自其精神的指引,现代高校的建设及其培育人才、进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之功能的实现,需要现代高校精神的支撑。身处西南联大的溯源地和发祥地,云南高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传承义务。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时代特征与西南联大精神宝库中的精髓相结合,渗入现代高校的方方面面,塑就现代高校的精神脊梁。

西南联大精神应当被整个中国的高等训练共有同扬。作为和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同处一乡的红河学院,和联大攀亲论故大可不必,但应好好利用这一精神资源,学习讨论联大的精神,以联大精神的后裔自勉,清肃学习风气,导正学术方向,多多培育济世达民的英才。

西南联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其辉煌的训练业绩和卓越的训练地位却永久在训练史上熠熠闪光。作为一所传奇高校,西南联大业已形成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彰显出强大和永恒的生命力。联大精神留予当代社会和现代高校建设的珍贵精神财宝,予人以深思和启迪,永久让人景仰和传承。在现代高校的改革创新、训练理念、体制机制、学术讨论、学科建设、育人目标、老师队伍建设、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西南联大精神都能赐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乐观的借鉴。熔联大精神于现代高校的建设理念及过程中,必将顶起现代高校的精神脊梁,也必将激励一代代后继者秉承联大的崇高精神,为人的全面进展,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懈奋进。

环境成就人才,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的各位伟人才子我们不难看出,困难的环境是被动条件,并不是他们想选择的。反而,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更有优势的环境。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针对战火下的训练。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我们的对手有许多,目前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们的懒散、对现实的不屑、对父母的依靠??若连这些我们都客服不了战胜不了,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只能是平平凡庸度过,黑白的,没有意思颜色的人生。回首望去,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地方,前辈们奇妙辉煌的人生我们不能奢望,但是起码我们要书写一个不留圆满的人生,一个若干年后你回忆起,不会悔不当时,反而能引以为傲的人生。

或许越是困难的环境下,人的意志决心就越为坚决。西南联大办学如此艰苦卓绝甚至悲壮,后来竟然还培育众多栋梁之才。而那么多前辈在我们之前作出了好榜样,同在蒙自的我们,又怎能渐渐沉溺于这样安静幸福的环境而遗忘“刚毅坚卓”呢?传承联大刚毅卓绝的精神,就是应当克服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的束缚,与天地斗,与人神争,洗尽浮华,忍耐孤独,成他人可成之事,谋他人难为之功,就是要让地理上处在中国版图边缘的红河学院的学术和训练不甘边缘。

心得体会

2022年10月19日,上午8::00时,我们在明德楼前的公交站牌前集合,8:20乘四路车动身。

到西南联大校址后,在组长带领下,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自由参观与拍照。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感受颇深:

参观完成后,全组步行至月牙塘乘四路车回校。后组员将整理后材料汇合到组特长,由王溯、孙守鑫进行实践的总结与报告。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颇深:

一、活动不仅要充分逢的预备,也要做好应对变化的措施!有时方案赶不上变化。

发觉的问题:

1.由于活动时间接近中考,考试与各学院组织的活动较多;部分组员有培训活动或临时有急事,组员难以找到一个共同有空闲的时间,无法组织一起去。

2.西南联大校址中灯光昏暗,摄影设备只有手机,拍照质量不佳。

解决方案:

1.连续等待两周,在组员们考试完后的周六进行,有事情的让组员请好假。

2.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使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二、参观西南联大校址过程中,了解到联大历史纪念馆,馆里保藏着自联大成立以来的很多文物珍品和宝贵资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当时中国最闻名学府的师生分三路经长沙至昆明,合并成为了西南联大,这次远迁被誉为训练史上的长征。

联大师生在极度困难的状况下仍旧为了自己国家的将来而斗争,我们都被他们对学问无限追求的精神,对民族尽忠报效的士气所深深感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了解到当时的联大师生坚决的革命信念和宽广的爱国情怀时,我们们深刻地熟悉到,无论何时,青年永久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青年人要勇于负起时代的责任,只有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

西南联大是中国训练史光辉的一页,留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珍贵精神遗产。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耗时一上午,总体来说状况良好,没有消失任何平安问题。在参观过程中秩序良好,组员完成自身任务,从遗址感受到过去的苦难和先辈们对学问的渴求、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收获颇多!活动取得胜利!

三、实践中我们小组是一个整体。

组员们在实践过程中除一个未参与,其余组员在活动中仔细记录文字与图片材料,乐观参与沟通争论;平安负责人仔细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