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几个误区_第1页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几个误区_第2页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几个误区_第3页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几个误区_第4页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几个误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化的几个误区1.污染源转移,只顾局部利益在中学地理教材及很多习题中,往往有污染严峻的工厂在城市中的布局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答案是:污染源应布局在与当地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或者河流的下游。这样做虽然能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并未彻底消退污染,属于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为污染源虽然转移到了郊区,避开了对城市的污染;但同时污染了郊区,同样破坏了生态环境。虽然维护了城市的利益,但却损害了郊区及其它地区的利益,会引起两地的冲突。比如吉林市和哈尔滨市的水源污染纠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吉林市是位于其次松花江中游的一个重要的化学工业城市,该市的众多化工厂布局在郊区,排污口位于该市取水口的下游。每年将大量的污水排入江中,虽然没有污染本市的水源,但是使位于下游并以松花江水为水源的哈尔滨市水质恶化,严峻危胁了哈尔滨市的生产、生活用水供应,哈尔滨市向吉林市提出:“你如不治理,我就要喝污水了。”冲突非常尖锐,后来在中心有关部门的调解下,吉林市加强了污水处理工作,才解决了这一冲突。上述例子表明,只有消退污染源,才能避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老师在讲工厂布局时,应当明确告知学生将工厂布局在市区的下风向或下游的郊区,只能转移污染,并不是消退污染的最佳途径。正确的方法是不断提高工厂的技术水平,利用三废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污染物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这样才能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做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过分夸大江河湖海的自净实力,使学生产生错觉有的老师在讲水污染时,往往告知学生:“河、湖、海洋等水体都有自净实力,可以自然地净化水质。”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觉:河、湖、海洋等水体容量大,可以自然净化水质,污染以后也没什么要紧。这样会使学生忽视当前人类对水体污染的严峻性。实际状况是,当前人类对水体的污染早已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实力,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例如地中海沿岸港口林立,工农业发达,每年向地中海中排入几百万吨污水,现在水质恶化,很多种海洋生物灭亡,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水池。到目前为止,污染还在进一步加剧。我国水体污染的状况也非常严峻。例如渤海沿岸是我国较大的一个经济区,由于城市众多,人口稠密,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向渤海中排入污水的数量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其自净实力。加上它是个内海,污染物不易扩散,水质严峻恶化,鱼虾等生物数量锐减,以前产量很大的带鱼、大小黄鱼和乌贼等“四大家鱼”已无法形成鱼汛,而且去年还暴发了赤潮。现在渤海已成为我国污染严峻的海区,有人预料假如污染得不到限制的话,渤海有可能成为我国的“死海”。我国的陆地水污染也非常严峻。尽管我国淡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但是对淡水资源的污染破坏状况令人骇人动目。例如有“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五六十年头的观测资料表明,湖水中有机废物少,PH值为8.3~8.5,水质良好。那时湖水澄澈,鱼虾丰富,风景美丽,是昆明市及沿岸地区的工农业水源。但是滇池也是昆明等地污水排放场所。进入七十年头以来,随着工厂、人口的增加,每天排到湖中的污水达到40万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实力,1994年水质综合评价属重污染级。并且湖水富养分化严峻,藻类过度繁殖,鱼虾大量死亡,水色混浊变臭,“高原明珠”已经黯然失色了。此外淮河、长江、黄河等大河的中下游污染也比较严峻。当从美国、澳大利亚回来的人说那里的自来水可以干脆饮用时,我们除了艳羡和惊异外,还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我国一方面缺水“闹水荒”,另一方面又在大肆破坏宝贵的淡水资源。为了订正这种错误做法,最迫切的是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因此老师在讲解并描述水体的自净实力的同时,肯定要强调指出人们目前对水体的污染非常严峻,多数地区都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实力,充分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重视,树立节水、爱水意识。3.将未有定论的观点当作结论教给学生有些老师在讲“全球变暖”的内容时,告知学生:全球变暖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热及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温度持续上升下去,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这样告知学生是不准确的。因为“全球变暖”的缘由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定论,存在争议;全球变暖也不是只会带来害处,还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如温带地区获得的热量增加,降水增多,粮食增产,森林生长加快等等。所以老师不能将有争议的观点当成科学结论教给学生。据上海××局的统计资料,可以发觉气候变暖从本世纪三十年头就起先了。三十年头以前,气温都在年平均值以下;三十年头后气温有上下波动,但都高于平均值;四十年头最高,六十年头初出现低值;七十年头初出现低谷;八十年头至今,变暖趋势明显。因此气温渐渐上升是气候本身存在周期性振动,在地球变暖过程中,人为因素仅起了加剧增温的作用。在报刊上有很多地球变暖缘由的分析,但也有不少专家发表不同看法。美国气候学家罗伯特·巴林在2019年10月16日《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说:“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最近新闻报道只强调近40年气温明显上升,但对一些相反的例证却避而不谈。”因此老师在讲解并描述这一内容时,应当明告知学生这一问题尚有争辩,可以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不能误导学生。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争议性,简单引起学生探讨的爱好,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所以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报刊上的有关材料,组织学生上一堂探讨课,老师进行最终的评价与总结。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学问面,又能使学生学会资料的搜集、分析,以及表达看法,求同存异等多方面的实力。4、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片面化有的老师在给学生分析、讲解一些因资源利用不合理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片面化。如有位老师在讲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时说:“地下水开采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损坏,地下水咸化等严峻后果。因此,要坚决制止地下水抽取,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观点将环境爱护与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片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意当代人须要,又不威逼后代满意其须要的实力的发展,最终目标是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爱护相互协调,给后代留下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机会。那位老师仅考虑了可持续发展中爱护环境这一面,而忽视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另一面。事实上只要合理开采地下水,尤其是地表缺水严峻的华北地区,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假如实行合理的措施,完全可以限制地面下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曾经地面下沉严峻的上海市,通过采纳“夏灌冬用”、“冬灌夏用”、调整开采的地点与水层等措施,有效地限制了地面下沉,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解片面化。例如几个月前引人注目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结束后,考察队队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假如开发大峡谷的旅游资源,而使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将使他成为全人类的罪人。据此,有人认为,大峡谷还是不开发为好。开发了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