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统计学课件_第1页
资源统计学课件_第2页
资源统计学课件_第3页
资源统计学课件_第4页
资源统计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经济核算

——绪论环境经济核算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以统计方法对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予以量化描述和分析。*几个问题什么是资源?什么是环境?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从量化的角度刻画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绪论第一节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第一节

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定量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一、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资源与环境二、资源与环境在概念上的关系三、资源与环境的内容组成*一、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资源与环境对资源和环境的理解可以非常宽泛:资源,指进行某种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所具备的一切前提条件;环境,指针对某中心事物(比如特定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生存)来说,其周围的所有客观存在。要进行具体的资源、环境统计,必须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范围予以进一步的界定和说明。*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概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和环境定义中渗透了经济社会的因素*1.资源、环境概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根本意义上,资源和环境概念本身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概念体现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直接有用性;环境概念体现了人类居于其间的庞大的自然体系。*人对自然的影响、驾驭、改造能力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来体现的,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经济活动与自然体系的关系。*从人类发展的现实来看,只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才有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要。资源、环境这些词语,是作为自然一极而存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定义,资源和环境就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因此,资源环境统计的对象,不是笼统的资源环境统计,而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统计,要在自然与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环境统计。*2.资源和环境的定义中渗透了经济社会的因素不能僵化地理解资源和环境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将资源、环境与自然完全等同起来。在资源、环境这些概念的定义中,已越来越多地渗透着经济社会因素。*并非所有的自然存在都可以包容在资源和环境概念之中。定义这些概念的中心是人,只有那些为人类所用、能够为人类提高福利水平发挥作用的自然要素才会纳入到所谓资源、环境的概念中来。*因此,尽管地球的总自然禀赋是基本固定的,但资源的组成及其量的规定性却是动态的,纳入人类视野的环境要素也是动态的。*什么可以构成资源?任何自然成分被归入资源范畴之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必须对它所产生的物质或服务有某种需求。*需求水平;认知水平;技术水平——这些因素最终转化为经济上的稀缺性*联合国环境开发署(UNEP)曾给予自然资源一个具有弹性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然资源与人工资源、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界限。经济过程所依存的资源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和环境要素,但已经刻上了人类经济社会的烙印,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以人类福利为中心来定义,有可能扩大环境的概念范围,从自然环境扩展到住区环境。例如,噪音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但在住区环境这一层面上,它与大气环境质量具有共同的性质,成为共同的管理对象。*小结要对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统计;同时要从管理角度考虑社区环境的要素;伴随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资源环境统计的范围是动态扩大的。*二、资源与环境在概念上的关系关于资源、环境的不同理解和定义广义的环境概念包容了资源概念现实应用中有必要区分资源、环境概念*1.关于资源、环境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上,均存在对资源、环境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经济学学科分类上的体现: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广义的环境概念包容了资源概念从人与自然这一根本关系出发,应该说,环境的概念涵盖了资源概念。作为人类居于其间的自然存在,环境对经济、经济外部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若干方面的功能。*资源功能,包括用于经济进而转换为有益于人类的货物与服务的自然资源;受纳功能,环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容器,接受并容纳了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无用甚至有害的副产品,包括废气、废水和各种固体废弃物;服务功能,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栖息地。**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包容图

环境提供原料经济排放废弃物

*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循环图

经济

环境物质投入废弃物排放资源与环境的同一性不仅在总体上存在,在具体的层面也是如此。自然环境各种介质往往是各种不同功能的载体。同一自然介质,常常既代表了资源,又具有环境功能。如,森林、内陆水、海洋等等。*3.现实应用中有必要区分资源、环境概念从现实应用出发,常常将环境做狭义定义,将资源与环境并列处理。环境仅仅作为承担上述受纳功能和(局部意义上的)服务功能的载体而存在;资源功能(以及部分服务功能)做独立的资源范畴而定义。*资源(resource)强调的是投入经济过程的物质及其来源;环境(environment)则是指人类及经济过程存在的外在条件。*并列使用的历史根源由于自然中的不同成分或功能作用于人类经济生活的方式不同,导致人们对自然之于人类经济的重要性具有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管理层面的关注点依然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层次存在。*并列使用的现实原因提供物质原料与接受废弃物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过程。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上均要涉及不同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对象。*结合现实管理机制来看,污染物排放治理和生态保护活动属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范围,而自然资源管理则分散在国土资源、水利、林业、农业等与特定的资源和产业活动相对应的各管理部门。*统计是为管理服务的。由此出发,资源和环境统计有必要在对环境做整体理解前提下,对资源和环境做相对区分。*区分资源统计和环境统计资源统计偏重于直接为经济活动提供原料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统计则主要针对废弃物排放的管理和治理活动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将资源和环境放在一起,依照广义的环境概念建立统计框架,描述和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三、资源与环境的内容组成有关资源和环境分类的方法并非是单一的和统一的,而实际应用的区分方法很大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和概念演化的痕迹。*环境的组成资源的组成立足经济利用和管理的资源类别*1.环境的组成一般来说,环境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自然环境媒介,包括空气/气候、水、土地/土壤;这些媒介中的生物群,包括动物和植物;三是人类住区。如果将人类住区排除在外,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将包括以下具体方面:植物、动物、大气、水(包括海水和淡水)、土地和土壤、地表、亚表土等。*按照系统的概念予以表述,可以区分为土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系统、大气系统、水文系统等。*2.资源的组成资源的组成,最广泛应用的是按照可否再生,将资源区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生物资源和循环资源。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全部的动物、植被和微生物。生物资源区分为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按照群落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资源可再分为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荒漠资源和沼泽资源等;按照类群,动物资源可再分为哺乳动物类资源、鸟类资源、爬行类动物资源、两栖类动物资源和鱼类资源等。为了突出野生动植物资源问题,还会按照农业资源、森林、鱼类和野生动植物来予以区分。*循环资源是指水文资源和气候资源。其中,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要素,构成地球生命赖以产生、存在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水文资源则包含水资源和水文结构。*自然资源的组成*资源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只是相对的。即使是那些现在定义为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使用或开采的速率超过了自然更新的速率并长期持续下去,它也有可能丧失其可再生性。*基于这样的特性,可以对资源进行另外的分类,即储存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包括使用后就消耗的资源、理论上可恢复的资源、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流动性资源包括具有临界带的资源和不具有临界带的资源,如果超过再生能力,临界带资源有可能转化为储存性资源,甚至转化为不可恢复的资源。*自然资源类别及其关系*3.

立足经济利用和管理的资源类别自然属性划分可能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和经济利用的需要,如果考虑资源在经济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特性及其在经济过程中的功用,就会超越上述分类,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类别。这样的资源类别将更具有经济管理意义。举例:土地资源、能源。*伴随对资源认识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扩展,资源的范围在扩展,而且常常体现为资源的综合开发,结果就形成了新的资源类别。举例:从鱼类资源到水生资源再到海洋资源的概念变化。*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对应相应的经济活动,原来体现自然特点的资源类别直接转换为新的名称,成为更具经济特色的资源类别。比如,鱼类资源被称为渔业资源,森林资源被称为林业资源,以及对应农业的耕地资源等。*立足经济利用和经济管理所确定的资源类别的特点并非所有自然资源都进入经济管理视野范围,形成完整的资源类别。对资源之经济功用的认识程度、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程度、资源的管理模式等,都对这些资源类别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经济角度之资源分类视为是自然属性之资源分类的一次重新组合。*从经济角度所形成的资源类别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体现了不同角度、不同管理目的及其动态变化,而不是依据一个明确的分类标识而获得的统一分类。*对自然资源的采集形成了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因此不同资源类别与经济活动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大体对应关系,形成了所谓的初级产业。但是,由于资源日益强调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使得有些资源与经济产业间的关系开始失去单一性,而是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从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出发,不可能按照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统计,而是要按照经济管理中所形成的资源环境类别来确定统计内容。从目前对资源环境的实际计量能力看,也难以支持对所有环境要素和资源类别进行统计。*因此,通常所进行的资源环境统计,一般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并列存在的,而是要结合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统计可能性,确定相应的统计内容。统计主题: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水资源、水生资源、受废弃物排放影响的环境。*绪论第一节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统计是有关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技术。将统计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探讨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具体方法。*一、目的:立足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计量二、功能: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三、性质:不同与经济社会统计*一、目的:立足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计量关于资源环境统计,有两种思路。一是纯粹的资源和环境统计,即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本身讨论统计计量的方法,比较贴近于资源和环境的自然特性和技术特性。另一种思路是着眼于与经济的关系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立足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计量中心内容不再是资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的技术过程,而是利用这样的统计结果,来显示资源环境的现状;要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贯穿于各部分的内容构造之中,消解资源环境本身过多的技术特性,凸现资源环境的经济意义,对资源环境与经济之关系进行统计计量。*二、

功能: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功能统计分析功能两个功能的衔接*1.统计描述功能从数量方面对资源、环境各要素及其与经济的关系予以描述,构造各种统计指标,提供大量统计数据,使管理者通过统计指标这种特定的“语言”,能够了解和认识资源环境现实状况、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以及动态过程。依据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特性,运用特定的描述方法,设计相应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数据搜集。*2.统计分析功能在统计描述基础上,资源环境统计要进一步运用特定的统计方法,以当期的和历史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数量分析,以获得资源、环境及其与经济的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这种分析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专题的;可以是立足现状的,可以是有关未来预测的。*3.两个功能的衔接描述功能是要针对现实状况形成统计数据,分析功能则是在描述基础上对统计数据做进一步加工,凸现出数据间的关系和规律性,以获得对现实的进一步认识。*在统计描述中,重要的是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和数据可得性;在统计分析中,重要的是分析框架的建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三、

性质:不同于经济社会统计资源环境统计指标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有时会同时在同一个资源环境要素上体现出来。重视空间分布统计。常常难以找到统一的计量单位,常常面临如何进行加总的方法技术问题。统计周期一般要比经济社会统计所需时间间隔更长,以便发现重大的环境变化。*资源环境统计目前仍处于统计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这不仅表现在还无法就所有的资源环境类别建立统计体系,而且表现在不同类别统计体系的完备程度具有很大差别,不同指标的粗细程度、可得程度都具有很大差异。*绪论第一节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一、构造资源环境统计的基本问题二、环境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四、内容安排*一、

构造资源环境统计的基本问题要在资源环境统计中描述和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观察这一对关系的立足点,要确定立足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哪一方来观察其关系;二是统计描述方法的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这一对关系。*基于上述两种认识,对资源环境之经济统计体系可以有两种构造方法。一是立足于环境,运用统计手段描述环境自身的状况,显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其他自然现象对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此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则是从经济过程出发,重在描述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显示和分析经济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结合国际上形成的统计框架来说,联合国提出的环境统计体系(实际上是环境经济统计)是依照前一种思路建立的;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则主要体现了后一种思路。*这两个统计框架具有不同的统计基础。环境统计体系的主要基础是具有自然特性的环境资源统计,包括各种描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现状与变化的统计变量,同时将经济统计数据引入其间,作为影响资源环境变化的变量;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基础是体现经济统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要把各种资源环境流量和存量纳入其中,系统描述经济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状况。*这两个统计框架具有不同的统计计量方法。环境统计针对资源环境的特性,设立各种具有个体性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松散的统计指标体系;环境经济核算立足经济核算的基础,将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其中,由此建立实物(资源环境)和货币(经济)混合核算体系,并探索将资源环境货币价值化,建立统一的货币价值核算体系。*两个统计框架及其基础*二、环境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环境统计指标间关系*自然资源核算的框架*三、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思路来自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对一国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宏观描述的统计工具。它以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按照一致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中心的系统的总量指标体系,所提供的数据构成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体系在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具有致命的缺陷:它只局限于经济过程计量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而没有考虑来自环境的投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产出(对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环境经济核算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借助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其中,以克服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用新形成的核算体系来反映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管理和分析提供新的数据基础。具体思路是在当期流量和环境资产存量两个方向上展开的。*四、内容安排分资源类别的统计,包括土地资源统计、森林资源统计、矿物资源统计、水资源统计、渔业资源统计。所选择的资源类别,一方面体现了资源的现实重要性,同时也考虑了现实的统计可行性。由于资源类别之间的差异。*具体统计内容不甚相同,但大体遵循这样的思路:一方面围绕资源的总量、分布、构成、变动设置指标,同时按照经济过程对资源的影响、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利用状况这样两个对应的方向展开统计分析。*针对狭义环境所进行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统计与分析。具体内容涉及污染物排放、治理和环境保护,既包括各种实物量的统计,也包含环境保护支出等货币量统计。*将资源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环境经济核算的有关内容。将资源环境予以货币化,放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进行综合环境经济核算,讨论对传统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整修正的方法和有关问题。*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在资源环境统计具体内容基础上延伸视野,将资源环境统计置于可持续发展统计的整体框架中予以认识。*本章参考文献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的概念和方法:自然环境统计资料技术报告,联合国出版物,1991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联合国出版物,1984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的概念与方法:人类住区统计资料技术报告,联合国出版物,1988*本章参考文献(续)刘成武等,自然资源概论,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UN,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NewYork,1993UN,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2003,finaldraft,2003TomTietenberg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五版),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资源环境统计

——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统计分析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统计分析确认和分析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路和统计方法。*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统计分析第一节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定量表述和分析环境影响第二节环境保护活动的产业关联分析——从产业角度确定环境保护活动的规模,分析其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第三节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的结构分解分析——分析各要素变化对排放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第一节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一、确定环境影响的方法二、环境问题影响的估价方法*一、确定环境影响的方法环境影响:指对于环境要素的过度利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环境影响产生的逻辑顺序: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污染物排放环境要素数量和质量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确定环境影响的步骤通过实物传播模型估计出污染物排放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运用剂量-反应函数法建立污染物浓度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运用估价技术对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进行估计。*环境问题影响确定流程图*剂量-反应函数确定周围环境污染物浓度与所导致的环境影响后果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该函数把污染物浓度看作是“剂量”即原因,把产生的环境影响看作是“反应”即后果,用以测度曝露在污染物下与产生的影响之间的关系。目的:通过在因果之间建立数学关系,确定一定数量的污染物是否会对生产、资本、生态和人类健康等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剂量-反应函数的形式线性的、非线性的有阈值、无阈值等等*示例Ostro1994年雅加达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环境问题影响的估价方法两类方法:1.利用市场的估价方法2.基于主观判断的估价方法*1.利用市场的估价方法市场价格定价法内涵定价法旅行费用法*市场价格定价法用于那些能与市场上的某种商品直接联系起来的环境影响的估价。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维持成本规避成本*内涵定价法基本思想:商品的市场价值来源于它的一系列可以分别确认的特性,通过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就可以得出每一个因素所对应的价值。内涵定价法就是通过把环境影响的因素从其他的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分离出来,以确定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案例1989年d’Arge和Shogren爱荷华州阿考伯基湖区的水质阿考伯基湖由东、西两个湖组成,东阿考伯基湖的水质受到污染,西阿考伯基湖的水质未受到污染,除此之外两湖其他自然特征都非常相似。d’Arge和Shogren利用两湖沿岸房屋的价格差异对两湖的价值差异进行了评估。*旅行费用法适用于估计自然风景等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影响。通过游客为了去风景点、野外所付出的实际支出(现金和时间)以及其他社会经济资料来估算自然风景的货币价值,比较污染前后所估价值的差异就是环境污染影响的价值。*2.基于主观判断的估价方法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条件定价法*条件定价法向被调查者提供一个与所研究污染相关的假设场景,让被调查者说出愿意为这些货物和服务承担的支出,即所谓支付意愿;或者让被调查者说出给予多少补偿他们才愿意失去这些货物和服务,即所谓接受补偿意愿。支付意愿和接受补偿意愿即为那些环境要素也即是环境影响的最低价值。*条件定价法结果偏差的原因曲解和拒绝支付设计影响表述和信息影响次序影响结构影响顺从偏差*案例:北京居民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之支付意愿设计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居民环境意识居民对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情况实施调查结果分析*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统计分析第一节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第二节环境保护活动的产业关联分析第三节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的结构分解分析*第二节

环境保护活动的产业关联分析环境保护活动已经成为经济系统中的一类重要产业。将环境保护活动作为一类具有特定目的的产业活动,分析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程度。分析工具——环保投入产出表*第二节

环境保护活动的产业关联分析一、环保产业的定义二、环保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框架和关联关系三、环保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一、环保产业的定义环境产业,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各种经济活动的集合。环保产业的范围;环保活动发生的方式;环保关联产业。*环保产业的范围环保产业的范围: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环保产业包括与污染物防治、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有关的全部产业活动;狭义的环保产业则一般不包括资源管理活动,甚至可以仅仅定义为污染物防治活动。*环保活动发生的方式外部环保活动由专门的经济单位完成主要生产活动或次要生产活动可以识别投入和产出内部环保活动辅助生产活动不能单独识别投入和产出*环保关联产业其产出本身不体现对环境的直接保护,但却唯一地(或主要)用于那些直接环境保护活动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的生产:本身不是为环保而生产、但却在客观上具有保护环境之功效*二、环保投入产出表的

基本框架和关联关系编制环保投入产出表,就是要按照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以一般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传统的产业分类予以改造,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流量从一般的经济流量中分离出来,独立列示环保产业。目的:专门核算环保产业规模、反映环保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环境保护投入产出表

*产出表产出表各行按环保产品和其他产品列示,其中包括环保服务、环保关联产品、清洁产品以及其他产品,环保服务由外部环保服务和外部化的内部环保服务组成。从行向上,可以显示环保产品的总量及其使用方向。*投入表投入表各列按环保产业和其他产业列示。与环保产品对应,国内产业生产要区分环保服务产业、环保关联产业、清洁产品产业和其他产业。最终消费按照环保产品消费和非环保产品消费而显示。资本形成按照环保产业和其他产业分别显示。*三、

环保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环保投入产出表继承了一般投入产出表的功能,可以系统表现环境保护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可进一步反映环保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计算各种系数,可以把这些关联抽象化。环保产品的分配系数;环保活动中的消耗系数;各部门对环保部门的分配系数;部门对环保部门的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以各系数为依据,结合环境控制目标,可进一步建立有关的环保分析模型。*通过对环保活动之产品去向和投入来源的详细描述,可以为核算当期环保支出、当期实际环境成本创造条件,提供基础数据。*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统计分析第一节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第二节环境保护活动的产业关联分析第三节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的结构分解分析*第三节

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的结构分解分析一、结构分解分析模型二、工业排放总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三、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多部门影响因素分析*一、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简称SDA模型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功能:对研究目标的变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或者差异(同一时间不同地区)进行因素分解,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变动或差异对研究目标变化的贡献值和贡献率。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表相结合,研究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动对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的影响*应用1992、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研究各种经济技术因素对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确认哪些因素的变化有消极的影响(使排放量增加)哪些因素的变化有积极的影响(使排放量得以削减)*1.影响因素的选择2.分解公式的推导3.多部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分解公式*1.影响因素的选择排放量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生产规模——总产出最终需求总量:反映经济规模(GDP)最终需求构成:反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反映为满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需要购买哪些货物和服务中间投入结构:由生产技术状况决定单位生产规模排放量——排放系数:反映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强度,取决于部门技术特征和治理水平*排放强度变化和生产技术变化主要反映技术因素的改变;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构成变化主要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规模变化说明经济总量的变动。*2.分解公式的推导*****影响因素变化贡献值的计算公式*所有因素变化贡献值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都是一个m×1的列向量。向量的第i行数值表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该影响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第i类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3.多部门废弃物/污染物

排放量变化的分解公式多部门分解与生产系统排放总量分解相同之处原理相同公式形式一致不同之处废弃物/污染物的数量排放系数矩阵的形式和涵义贡献值计算结果的形式和涵义*废弃物/污染物的数量生产系统排放总量的分解可以针对多种废弃物/污染物同时进行多部门排放量分解一般按废弃物/污染物种类分别进行*排放系数矩阵的形式和涵义多部门分解所使用的排放系数矩阵是一个n×n阶对角阵对角线上元素为第j部门对某类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系数*贡献值计算结果的形式和涵义不同多部门分解的所有因素变化贡献值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都是一个n×1的列向量向量的第i行数值表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该影响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第i部门某种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二、工业排放总量变化

的影响因素分析SDA模型1992、1997年投入产出表工业行业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数据*1997年与1992年相比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的原因分析*相比于1992年,1997年中国工业的废水排放有所减少,但废气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有所增加,尤其是废气排放量的增加幅度相当大。*影响排放量变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排放量变化起积极作用的因素是:排放强度变化、最终需要构成变化,尤其排放强度的变化对排放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对排放量变化起消极作用的因素是:技术变化,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和总量变化,其中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力对废弃物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排放强度和经济规模排放强度的影响大于经济规模*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对三类废弃物,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向基本相同,幅度也相差不大,说明各项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1997年与1992年相比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原因分析*相比于1992年,1997年中国工业各行业在汞、氰化物、石油类、悬浮物、硫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上有所减少。汞、氰化物和硫化物的减少比例较大;其余的污染物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镉、铅、砷和粉尘。*排放强度的变化引起了所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而且减少率普遍较高技术变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不过影响幅度并不大最终需求支出结构的变化使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最终需求构成的变化则使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三、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

多部门影响因素分析SDA模型1992、1997年投入产出表各工业行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数据*1997年与1992年相比各工业部门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的原因分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变化从1992年到1997年,整个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增加了11.42%(148.19万吨)*各影响因素的贡献排放强度:-223.49%(-2899.0万吨)技术:47.03%(610.03万吨)最终需求支出结构:19.92%(258.43万吨)最终需求构成:-16.17%(-209.69万吨)最终需求总量:184.13%(2388.42万吨)。*部门排放变化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减少的工业部门——矿业,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减少最多的是矿业减少最少的是金属制品业其余部门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最少的是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主要影响因素排放系数的变动*按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进行部门分类矿业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技术和最终需求总量的变化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其余三个因素都导致排放量减少;纺织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排放系数和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使排放量减少,其余因素则导致排放增加;*按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进行部门分类化学工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排放系数和最终需求构成变化使排放量减少,其余因素则导致排放增加;对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而言,除排放系数为积极影响因素外,其余因素的变动均不利于二氧化硫减排;*按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进行部门分类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和总量变化为消极影响因素,其余为积极影响因素。*1997年与1992年相比各工业部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的排放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矿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等四个部门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有所增加其余各部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都有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排放系数变动排放系数变动使所有部门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最终需求总量变动最终需求总量变动使所有部门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增加*参考文献UnitedNations: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2003,finaldraft,2003。AdamRoseandStephenCasler:Input-output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ACriticalAppraisal,EconomicSystemsResearch,Vol.8,No1,1996,pp33-61。XiannuanLinandCarenR.Polenste:

Input-outputAnatomyofChina’sEnergyUseChangesinthe1980’s,Vol.7,No1,1995,pp67-84。J·A·迪克逊等,《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中译本,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博士论文,2002.5.*参考文献杨开忠等,“关于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我国环境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探讨”,地球科学进展,2002.6。陈锡康,国际投入产出技术发展情况简介,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许宪春、刘起运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中国环境年鉴1997,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中国环境年鉴1992,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环境经济核算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统计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统计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和保护第二节废弃物排放统计第三节废弃物治理统计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税费和支出统计*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和保护一、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不对称性二、环境污染三、环境保护四、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统计内容*本章环境概念的范畴环境:指自然环境,不包括人工环境;环境:指狭义的环境,不包括自然资源。*一、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不对称性环境对于经济体的主要功能:“汇”功能,吸纳经济体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经济体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污染环境,即向自然环境排放各种废弃物,损害环境的质量;保护环境,包括处理各种排放的废弃物,防止损害环境质量;治理被损害的环境,恢复环境质量。*狭义环境与经济体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不对称环境的吸纳功能有阈值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吸纳能力产生负作用;而环境保护则是对环境吸纳作用的辅助。*环境问题的产生当环境污染行为影响的总和<自然环境吸纳功能+人类环境保护活动影响的总和时,环境改善;当污染行为影响的总和=自然环境吸纳功能+人类环保活动影响的总和时,环境维持原状;当污染行为影响的总和>自然环境吸纳功能+人类环保活动影响的总和时,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问题。*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变化,与原来的环境相比环境质量发生恶化,并进而扰乱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或人类正常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分类按被污染的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气态污染物废气水体污染液态污染物废水土壤污染固态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其他污染*环境污染分类按污染物的性质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按污染物在环境中化学及物理性状的变化分一次污染二次污染按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分致畸污染致突变污染致癌污染*三、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指那些用以减少或消除环境的压力、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等的活动。*环境保护分类按发生方式,环境保护活动可以分为单独环保活动和环境受益活动。单独环保活动指由专门的环保机构或单位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活动;一般有专门的环保设施,其主要目的就是环保。环境受益活动指那些融入一般经济活动之中的环境保护活动,其主要目的一般并不是环保,只是在达到另一经济目的的同时产生了环保作用。*按照环保活动的不同内容,SEEA2003将环境保护活动分为九类:保护环境空气和气候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噪音和震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理环保R&D支出其他环保活动*四、

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统计内容分析模式:“活动”的原因或“活动”的结果环境污染最直接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最直接结果:从经济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环境保护最直接原因:人类用以环保的各种投入最直接结果:排放污染物数量的减少、毒性的下降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污染统计主要从结果角度进行废弃物排放统计——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原因:由于排放强度差异悬殊,生产生活的规模与环境污染规模的数量联系并不紧密。*环境保护统计重在原因,兼顾结果。在结果方面进行废弃物治理统计——第三节的内容在原因方面进行环保投入统计——第四节的内容*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统计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和保护第二节废弃物排放统计第三节废弃物治理统计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税费和支出统计*第二节废弃物排放统计一、废弃物排放统计的基础知识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统计三、工业废弃物排放密度统计四、工业废弃物排放强度统计*一、

废弃物排放统计的基础知识1.污染源类型2.主要污染物3.废弃物排放的若干计算方法*1.污染源类型污染源:污染物产生的来源指产生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和场所。污染源是调查污染情况和实施污染治理手段的主要对象。污染源是废弃物排放统计的主要分类标志。*污染源分类根据污染物形成的途径分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按污染类型分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弃物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按人类活动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人为污染源按分布特性分点污染源面污染源按空间位置分固定源移动源*人为污染源按排放时间长短分恒定源间歇变动源瞬时污染源按国家或区域边界分境内污染源境外污染源*2.主要污染物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定的12种污染物3类大气污染物:烟尘、SO2、工业粉尘8类水污染物:COD、挥发酚、氰化物、汞、砷、六价铬、镉、铅工业固体废弃物*3.废弃物排放的若干计算方法实测法物料衡量法排放系数法*实测法通过检测手段或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连续计量设施测量废气、废水的流速流量和污水及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用环保部门认可的测量数据来计算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物料衡量法是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依据:生产过程中生产投入和产出物质应遵循质量守恒。系统和全面地研究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经济水平和管理方法的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产生或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排放系数法:根据所确定的排放系数和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数量。*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统计统计对象: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含有污染物的工业废弃物排放总量。统计目的:了解废弃物的排放规模,分析环境承受的压力。*工业废弃物排放量统计1.工业废气排放量2.工业废水排放量3.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工业废气排放量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总量。单位:标立方米(Nm3)*2.工业废水排放量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3.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等于排放量,但也可以把产生量看作是最大可排放量。*4.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指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数量。注意不要混淆固废排放量与固废贮存量。*1997-2001年

中国工业废弃物排放量*2001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分布*三、工业废弃物排放密度统计统计对象:包含在工业废弃物中的各类污染物数量统计目的:废弃物排放的“质量”基础指标:污染物排放量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废弃物排放密度统计1.废气排放密度2.废水排放密度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1.废气排放密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2.废水排放密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用所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各类主要污染物的含量表示如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1997-2001年我国工业若干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2001年中国工业废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情况*2001年中国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具体组成*四、工业废弃物排放强度统计统计对象:生产生活活动规模与排放量规模之间的数量关系。统计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核心指标:工业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系数*工业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系数分子:各类废弃物(污染物)排放量分母:一般为工业总产值意义:获得单位工业总产值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污染物)量。*排放系数工业废气排放系数工业废水排放系数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系数其他系数,以各类污染物为分子计算的其他排放系数*2001年中国工业废弃物排放系数*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统计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和保护第二节废弃物排放统计第三节废弃物治理统计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税费和支出统计*第三节废弃物治理统计反映治理活动的成果一、工业废弃物治理量统计——绝对量二、工业废弃物治理率统计——相对比例反映治理活动的投入三、工业废弃物治理投入统计*一、工业废弃物治理量统计废气治理量废水治理量固体废弃物治理量*废气治理量经过治理的废气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去除量*2001年中国工业废气去除量*废水治理量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处理重复用水量工业废水污染物去除量*2001年中国工业废水污染物去除量*固体废弃物治理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量*2001年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

治理实物量*二、工业废弃物治理率统计废弃物治理统计的核心。达标率——废气、废水综合利用率、处置率——固体废弃物*达标率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废气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废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所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中被综合利用部分所占比例。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当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往年储存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当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往年储存的工业固体废弃物)*2001中国工业废气治理率*2001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东部:90.3%中部:79.0%西部:79.8%全国平均水平:85.6%*2001年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率

*三、工业废弃物治理投入统计统计角度——资金工业废弃物治理投资完成额设备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人员工业专职环保人员*工业废弃物治理投资完成额在统计年度实际建设完成,可付诸使用的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的投资额。*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

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从存量角度反映投入水平*工业专职环保人员从人员配备方面来测度废弃物治理的投入水平。*1997-2001年中国工业废弃物治理投资完成额分布*2001年我国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和运行费用*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统计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和保护第二节废弃物排放统计第三节废弃物治理统计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税费和支出统计*第四节

环境保护的税费和支出统计一、环境保护税费与支出的定义和内容二、环境保护税费统计三、环境保护支出统计四、环境保护税费与支出的统计分析*一、环境保护税费与支出

的定义和内容1.环境保护税费2.环境保护支出3.环境保护税费与环境保护支出*1.环境保护税费环境保护税对污染物排放征税环境保护费对污染物排放收费正常收费惩罚性收费*环境保护税和环境保护费环境保护税一般由税务部门收取,缴纳的税由各级政府统一调配使用环境保护费则一般由环保部门收取,由环保部门统一调配使用趋势:以税代费*2.环境保护支出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为取得环境保护“收入”而支出的货币数额,主要用于防止环境污染,或恢复已被污染的环境。*环境保护支出主要是指单独环境保护活动的支出,不包括在环境受益活动中所发生的支出;支出主体:个人住户、企业和政府;支出方向投资性支出:用于提高环保能力经常性支出:用于维持环保活动的正常进行而支出的人工费、材料费等作用对象: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3.

环境保护税费与环境保护支出不完全对应:不是所有的环境保护税费都用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支出也不都来自环境保护税费*二、环境保护税费统计1.总额统计2.按照污染源统计的环境保护税费3.按照三废排放物统计的环境保护税费4.生产环节和消费环境的环境保护税费*1.总额统计反映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国民经济数据,分析征收力度是否合适结合环境质量数据,分析环境保护税费的标准是否得当*2.

按照污染源统计的环境保护税费结合污染源等级,分析环境保护税费征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3.

按照三废排放物统计的环境保护税费注意对危害比较大的污染物应进行单独统计可区分税费类别*4.

生产环节和消费环境的环境保护税费生产环节的环境保护税费——影响生产者更新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消费环节的环境保护税费——影响消费者更换或减少某种消费品的消费,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三、环境保护支出统计1.总额统计2.支出主体分类统计3.使用方式分类统计4.作用对象分类统计5.环保活动分类统计*1.总额统计环境保护支出总额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总投入*2.支出主体分类统计反映环境保护支出在各部门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反映各部门对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从宏观上看,环保支出最终会形成住户个人、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支出。各主体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合理分摊环境保护支出。*3.使用方式分类统计分析环保支出的比例结构是否合理投资性支出决定未来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经常性支出保证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4.作用对象分类统计反映国家或地区在各类污染问题上治理力度的分布大气环境保护支出水体环境保护支出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支出*5.环保活动分类统计进一步反映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支出细节*1996-1997年澳大利亚环保支出*四、

环境保护税费与支出的统计分析环境保护支出起作用的方式比较直观——直接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环境保护税费的作用方式比较复杂——通过影响主体行为而间接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分析原理环境质量的变化一般是在环境保护税费和支出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边际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环境保护税费与支出的统计分析:案例案例一:环境保护税费效益分析案例二:环境保护支出成本效益分析*案例一:

环境保护税费效益分析*不同有效收费强度下各行业TSS排放量*案例二:

环境保护支出成本效益分析以湖北省武穴市吴文村猪场为例,评价大中型猪场沼气工程的环境影响*工程总投资287.76万元*工程效益减少了向大气中排放烟尘和二氧化硫;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减轻了土壤的硝酸盐污染和农药残留。*主要参考文献W.Mclennan,EnvironmentProtectionExpenditureAustralia1995-96and1996-97,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1999.UnitedNations: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2003,finaldraft,2003。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1。*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环境年鉴2002,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编,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博士论文,2002.5。*主要参考文献曹东、王金南等,中国工业污染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7。张从,“大中型猪场沼气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湖北省武穴市吴文村猪场为例”,农业环境保护,2002.2。陶屺等,“对在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探讨”,环境管理,2001.1。侯育红、马春熠,“关于环境费与环境税问题的思考”,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6。张世秋等,“环境政策创新:论在中国开征环境税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7。杨金田等,环境税的新发展:中国与OECD比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环境经济核算

——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目标与功能三、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20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可持续发展概念解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发展”涵义的演进工业革命——1950年代,强调经济增长;二战后近20年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1972年之后,加入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1980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涵义“可持续”一词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渔业和林业等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当鱼类捕捞量低于其自然增长量时,就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管理。将此意推广至对多种资源的考虑,可以认为,“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水平更高”。“可持续”的不同解释不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可持续”的不同解释可持续的经济解释,“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可持续的社会解释,“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容纳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可持续的文化解释,“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包括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可持续发展”的首次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简称WCS)是全球第一个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国际文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普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该定义偏重于发展的时间维,但对发展的空间维有所忽视。理论性强,操作性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q)的定义:“为全世界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和资源环境限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银行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三者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概念;从所涉及的时空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时空概念。3.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角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概念。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经济的增长、资源环境的保护都服务于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最终目的。4.可持续发展的两重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即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下一代至少获得与前一代相同的资源或有相同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即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全球各层次的人在获得资源和机会方面应具有平等性。二、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

的目标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根本目标在于架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1.描述的功能2.评价的功能1.描述的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内容作量化描述,即以定量化的方式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全貌以及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关注代内与代际关系2.评价的功能在描述的基础上,对发展现状和趋势所达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是接近还是更加远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评价。三、

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的不同方法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将各种可持续发展统计测度方法分为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主要差异在于所生成或构造的指标个数1.单一指标的测度方法综合性的统计测度方法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根据立足的角度分为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立足于经济的测度方法继承经济核算传统,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或相关总量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或社会因素的引入作进一步的修正,以货币化为度量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要素的综合。EDP新国家财富真实储蓄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一系列以实物度量单位为基础的立足于环境的测度方法。能值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立足于社会的测度方法一系列著名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文发展指数(HDI)社会进步指数(ISP)ASHA指数(即美国社会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2.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沿袭社会发展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做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造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联系。指标以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分类DSR型指标体系菜单型指标体系专题型指标体系DSR型指标体系DSR:驱动力(DrivingForce)——状态(State)——反应(Response)表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代表。菜单型指标体系以菜单的形式列示各领域中重要的描述和评价指标。如,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设计的指标体系。专题型指标体系选取对于本国或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问题,在每个领域或问题下设计具体指标来构造指标体系。以较早时期英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最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度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其统计测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四节对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评述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统计测度一、环境经济核算二、国家财富三、真实储蓄四、生态足迹五、人文发展指数一、环境经济核算1.EDP指标的提出2.EDP的计算与应用3.评价1.EDP指标的提出EDP:environmentallyadjustednetdomesticproduct绿色GDP弥补GDP指标的缺陷形成一个易为公众和决策者所接受的修正指标。2.EDP的计算与应用SEEA扩展了原有的资产核算范围,把生态环境作为“非经济资产”纳入核算框架,将经济过程造成的环境资源的“耗减”和“降级”作为这些资产的“使用”从国民经济最终生产成果中扣除,实现了对GDP的修正,形成了EDP指标。EDP的计算EDP=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本消耗-环境投入解释了EDP的形成过程,反映一时期经济产出扣除所有经济产品投入和环境投入后的真实成果。EDP的计算EDP=最终消费+净出口+经济积累=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固定资本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环境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解释了EDP的使用去向,其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一方面体现为当期产品积累引起的资产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为固定资产磨损和环境投入引起的资产价值减少。EDP的应用EDP的应用可以借鉴GDP的应用方式EDP、人均EDP及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趋势可用于描述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EDP与GDP的比值可以反映环境投入对经济过程的贡献。3.评价优点能够提供最易为决策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EDP指标产生于对经济过程的完整刻画问题忽略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货币化测度在技术上很复杂和困难,不同的价值核算方法常常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

EDP是一个流量概念,没有体现资产存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要求有较全面的数据二、国家财富1.国家财富的概念2.国家财富的计算3.应用4.评价1.国家财富的概念1995年9月,世界银行《环境进展的监测》(MornitoringEnvironmentalProgressonWorkinProgress)《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ExpandingtheMeasureofWealth:Indicatiorsof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国家财富: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总和。生产资产,即产品资产或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自然资产,又称自然遗产、自然资源、天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天然生成的或具有明显的自然生长过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本,是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源三种要素的纽带。2.国家财富的计算首先分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各自估算其价值,之后再加总求和。生产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核算直接继承了SNA和SEEA的方法;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较难量化,通常在一起测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未来收益现值法。3.应用国家财富的总量变化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评价标准国家财富的构成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原因作出解释国家财富指标可以用于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比。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财富及其构成4.评价优点建立了新型的财富观,体现了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思想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比较问题国家财富指标反映的仅是弱可持续性四种资本间替代的可实现性也存在问题三、真实储蓄1.真实储蓄的计算2.真实储蓄的应用3.评价1.真实储蓄的计算1995年,世界银行《监测环境的进展》《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真实储蓄的计算从本质上看也是对GDP的一种修正方式以GDP为计算起点,扣除总消费,得到国家财富的传统计算标准——总储蓄(grosssaving)总储蓄加上教育投资,得到广义总储蓄;广义总储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得到净储蓄(netsaving);从净储蓄中进一步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损失的价值后得到真实储蓄;真实储蓄占GDP的百分比即为真实储蓄率。真实储蓄的计算过程2.真实储蓄的应用可以用于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从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可以考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3.评价优点具有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具有很好的政策指导的实践意义问题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同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对真实储蓄或真实储蓄率的变化趋势需要有长期的监测,才能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有准确的把握。四、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2.生态足迹的计算3.应用4.评价1.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